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一种类个体在一

定空间范围内的集合体。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群落

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课程中关

于种群特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种群密

度可以通过个体数量除以研究区域的面积或体积得到。种群密度

的高低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充裕程度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强度。例如,当种群密度过高时,个体之间的竞争可能增强,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存活和繁殖。

二、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

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个体没有

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均匀分布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均匀,

聚集分布指的是个体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种群的分布模式与环

境因素、个体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内部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三、种群生长

种群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根据个体增长方式的不同,种群生长可以分为指数生长和对数生长。指数生长是指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种群个体数量按照指数倍数递增。对数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逐渐趋于稳定,并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了解种群生长的模式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情况。了解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种群的发展阶段、生物学特征以及相关的生态意义。常用的种群年龄结构表征方法包括年龄金字塔和生命表分析等。

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遗传多样性对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抵御疾病以及避免近亲交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多样性通常通过基因频率等指标进行量化。

六、种群的生态位

种群的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角色或地位。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种群的生态位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所占据的资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总结:

高二生物课程中关于种群的特征知识点主要包括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种群生长、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种群的生态位等。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种群的结构与动态变化,以及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 【说明】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 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

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 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生态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生物的分布、数量和生态位。 2. 种间关系:种群和群落内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协作可以使群落内部的生态角色分化,加强群落整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新人教版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 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大山雀在英 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时产生 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 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 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 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 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 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 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种群密度定义: 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自然状态 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 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 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种群密度的统计与估算方法 种群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统计与估算方法,估算时 “等可能”最为关键,不能掺入人为因素。 ①样方法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总结知识点概述 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体总数。(例如,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鲤鱼 都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构成:指人口中每个年龄段的个体比例。 知识点总结 这一部分是生态学的基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和培养基中酵母种群的动态变化。其中,人口数量变化是本部分的首要 任务。种群是指某一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我们主要研究人口的数量特征。人 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移民率和移民率是决定人口规模和人 口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构成和性别比不直接决定人口密度,但可以用来预测人口密度的 变化趋势。个体在其生存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三种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 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 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 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曲线是指在自然条件(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人口经过一定时期的增长后趋 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量(即K值)是指在不破坏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空间内 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当种群达到K值时,它保持稳定。一般来说,当种群为K/2时,增 长率达到最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捕捞和病虫害防治。 常见考点考法 这一部分在 高考 它通常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检查对人口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其中,人口密度 和人口数量变化曲线是过去的常识。在通常的测试中,简短回答部分通常检查种群密度调 查实验和探索培养基中酵母种群动态变化的实验。 常见误区提醒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一种类个体在一 定空间范围内的集合体。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群落 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课程中关 于种群特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种群密 度可以通过个体数量除以研究区域的面积或体积得到。种群密度 的高低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充裕程度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强度。例如,当种群密度过高时,个体之间的竞争可能增强,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存活和繁殖。 二、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 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个体没有 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均匀分布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均匀, 聚集分布指的是个体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种群的分布模式与环 境因素、个体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内部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三、种群生长 种群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根据个体增长方式的不同,种群生长可以分为指数生长和对数生长。指数生长是指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种群个体数量按照指数倍数递增。对数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逐渐趋于稳定,并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了解种群生长的模式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情况。了解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种群的发展阶段、生物学特征以及相关的生态意义。常用的种群年龄结构表征方法包括年龄金字塔和生命表分析等。 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遗传多样性对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抵御疾病以及避免近亲交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多样性通常通过基因频率等指标进行量化。 六、种群的生态位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指一定范围内物种个体的总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学研究而言,种群是一种基本对象,只有深刻理解种群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揭示种群的生存机理,了解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策略。本文将从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三个方面介绍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时间和地点上个体数量的总和。在现实中,种群数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来入侵生物、生物地理分布、栖息地压力、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等。因此,种群数量存在各种变化,冬天往往比夏天少,年轻的种群数量要大于老年的种群数量,另外,不同个体间的繁殖能力也会影响种群数量。 二、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上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通常根据种群分布的不同类型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其中均匀分布是指个

体分布相对平衡,密度差异不大;随机分布是指个体之间的距离长 度随机,不受环境因素的约束;聚集分布是指个体分布聚集在一起,形成多个群落或聚集区域。 在种群分布的研究中,生态学家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 差异性分析,如控制变量实验、空间推理、成层抽样等等,从而 更好地了解种群分布的规律和变化。 三、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部不同年龄、性别、大小和生殖能力等个 体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种群结构主要分为年龄结构和雌雄结构 两个方面。 年龄结构是指个体年龄和生命周期所呈现出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一个年轻而密度增长快的种群,通常会延长生命期并增加种群容量。雌雄结构是指女性和男性两种性别数量的变化,有些物种女 性的数量更多,有些物种男性的数量更多,这通常与种群的繁殖 和互相竞争的策略有关。

高中生物种群和生物群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种群和生物群知识点归纳高中生物种群和生物群知识点归纳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 (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3、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 农业害虫的监测和预防,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一、种群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理解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3)两个基本单位 ①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常用方法——样方法 (1)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地段→确定样方→设计计数记录表→实地计数记录→计算种群密度 (2)原则: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2、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捉法 (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3)操作注意事项: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等的影响。 ④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⑤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生 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和相对的稳定性,同时 也受到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物中,种群是一大知识点, 涉及到生态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下面笔者将从可持 续性、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等多个方面来介绍种群的相关知识点。 一、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资源利用量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平衡,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 态稳定。在种群中,可持续性的表现形式是:种群数量稳定,种 群大小符合环境的承载力,种群繁殖后代数量能够维持种群的稳 定等。 对于种群而言,可持续性的保持需要掌握良好的种群管理技能。在保持生境完整性的情况下,要注意对种群数量的控制,避免种 群数量过度繁衍,造成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要限 制人类活动对生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为种群的 可持续生存提供环境保障。

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一,它是 指生物体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的多样性。针对种群而言,生 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包括:种群数量的多样性、物种组成的多样性、基因分布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种群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对于让一 个物种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繁殖出更具适应性的后代,并能够 抵抗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保障。在实际中,可以通过加强生态保护,采取合理的资源利用 措施,保护多样性的生物物种,从而保护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 续性。 三、生态位 生态位是描述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内充当的角色和所占据的资 源和生境的总和。在种群中,生态位的表现形式包括:食物来源、占据的空间范围、季节性迁徙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高二生物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的概念?___________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调查中群密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取样的方法有_______和_______;同时还得注意做到_______。 3.年龄组成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年龄组成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性别比例 研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出生率和死亡率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种群的空间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1.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___________ 3.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 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 ”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 ×λ的t 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年),N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 ”型曲线 1. 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 ”型。 2. 产生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出生率约=死亡率 3.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下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又称环境容纳量。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1. 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 2. 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3.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群落的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森林要比草原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__________(大或小)。 4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块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农作物与田鼠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田鼠与蛇属于_______,非典病毒与人之间属于_______。 5. 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不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它包括_______和_______。我国传统上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四大家鱼在池塘生物群落中的结构属于_______;我国的华东地区,自沿海向内地,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减少,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这种地带性的动植物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1.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环境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导致了组成群落的种群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使群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和_______。 3.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干涸的的湖底进行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种群的演替。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复习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三种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能正确反映三种种群密度增加趋势的是( )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乙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 点后,增长速率为0 B .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 点之后 C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e 点之后 D .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温度、食物 B .温度、光照 C .湿度、温度 D .光照、食物 4.下列选项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 .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 .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 .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5.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中甲所示曲线。则在t 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图中乙)分别是( ) A .衰退型和① B .增长型和② C .衰退型和③ D .增长型和④ 6.当一个非洲“土堡”中的幼年雌蚁个数超过1个时,幼年雌蚁之间就会相互厮杀,直到只剩下1个幼年雌蚁为止。这种现象对于1个非洲蚂蚁群而言是( ) A .有利的 B .有害的 C .毫无意义 D .不可能出现 7.在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数量暂时超过K 值的是( ) A .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B .引入狼后的草原兔 C .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D .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8.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巴西引进一种蜗牛进行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有少量蜗牛逃出养殖池,大肆吞噬蔬菜,并使本地蜗牛几乎绝迹,这一现象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 A .捕食、种内斗争 B .寄生、竞争 C .捕食、竞争 D .竞争、种内斗争 10.如图中A 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 可能代表的是什么( ) A .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 .是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 .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11.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 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2023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资料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 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 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 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 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 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高二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

高二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 【关于种群的知识点】 一.种群 1.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 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山上的全部黄山松是一个种群,而黄山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还有其他松树。 2.种群的特征 生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 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调查方法: 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一般适用于动物,就是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几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A 只个体,第二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 N:A=B:C,N=A×B/C只 ②样方调查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即在某一生态系统中,随机取若干样方,在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估数种群整体。样方形态可以是长形、长方形、条带形和圆形等。注意以下两个概念: 样方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因素。

高中生物考点41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考点41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 的个体数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年龄组成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4.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5.“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 值 无K 值,持续增加 有K 值,可在K 值附近上下波动 6.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4.1种群的特征知识点(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二.种群特征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量方法: ............ 方法步骤:1.选取样方:原则:随机选取,不能加入人为主观因素 样方大小:一般1m2 五点取样:适用于非长方形区域 等距取样:适用于长方形区域 2.统计各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其密度。 (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的计数:计左上边及其夹角。) 3.计算出各样方的平均值,代表整个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应用对象: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 方法步骤:1.第一次捕获,标记后释放 2.第二次捕获,计捕获数及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 N1=N2/N0→(种群总数=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量/重捕标记个体数) (N:总数, N1:第一次捕获量, N2:第二次捕获量, N0: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如一年)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5.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 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 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1.2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N t=N0λt 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 模型假设:资源、空间有限,天敌的威胁和竞争者的竞争等因素存在。 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简称K值。(注意:K值只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保护野生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略低于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种群数量应围绕K值上下波动)。 建立模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K/2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其意义在于: 养殖业上,通常在2/K后进行捕捞,将生物数量保留在此处,目的是可以尽快恢复生物数量;害虫的防治则控制在K/2以下。 1. J形增长模型和S形增长模型的联系 两种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存在环境阻力。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