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评价要素与维度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评价要素与维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程度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得全国各地的居民都能够享受到相同水平的基本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
评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需要考虑多个要素和维度,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基本公共教育是保障每个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
教育资源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时,需要考察各地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学校设施是否完善等情况。
还需要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即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相同水平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2. 医疗卫生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程度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评价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需要考察各地医疗资源配置是否均衡,医院、诊所设施是否完善,医生、护士是否充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等情况。
还需要关注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是否合理,健康保障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
3.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政府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其均等化实现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评价社会保障均等化实现程度需要考察各地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和标准是否公平合理,各类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是否公开透明,社会保障服务的协调性和延续性等情况。
4. 文化体育文化体育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程度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和社会和谐稳定。
评价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需要考察各地文艺、体育设施和资源是否均衡,文化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和参与度是否高,文化体育服务的品质和水平是否一致等情况。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还可以从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各地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支出水平、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进行评价。
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

关键词 基础 教 育服 务 ; 等化 ; 量 ; 尔指数 均 度 泰
的研究才 逐渐 充实和 丰富起来 。
11 2
等化 ” 的理念 , 管研究 的视 角如何 : 不 或进 行理 念考 察 , 开展实 证测 量 , 构建均 等标 准 ; 终都是 以 或 或 最 实现基 础教育 的公 平 和均 等 为 目标 。但综 观 所 有
第 4 卷第 1 8 期
V0 . 8 No 1 14 .
华 中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fH u z o g No ma ie st ( ma iisa dS ca S in e ) o r a ah n r l o Unv riy Hu nt n o il ce c s e
半个 多世纪 以来 , 础教 育服务 均等化 作为基 基
本公共 服 务均等 化 的重 要 内容 , 无论 是在实 践领域
还是 理论 层面都 受到 了广泛关 注 。在澳大利 亚 , 政 府力 图使 每个 国民不管 是住在 悉尼还 是珀斯 , 不管 是住 在城 市还是 农 村都 能 享受 到水 平 大致 相 当 的
基 础教育 服务 。而加拿 大早在 1 5 9 0年就在 全 国范
围 内施行 了包括 基 础教 育 在 内 的公 共 服务 均 等化 措施 , 并于 1 8 9 2年 将 均等 化 提 升到 宪 法高 度 。美
服务均 等化 的具体措施 。卢 洪友 、 谭维佳 在对基 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个财政体制变迁的分析框架

因是 公共 财政体制 运行 不规 范。分析政 府 间公 共服务 责任分 工—— 财 力分 配安 排—— 转 移 支付效 果这样 一个三位 一体 的基本框 架 ,来验 证造 成基本公 共服务 非均等化 的 财政 体 制 异化 效应 ,从 而设计 出财政体 制的 变迁路径 ,形成 可持 续的基本公 共服务 财政 支持 机
3 . 8 。二是 中央对地 区差距 的宏 观调节很 弱 。例 如对 农 村 的各项 投 入有 助 于调 节 地 区经 济差 36 %
距 、解 决严 峻的城 乡二元结 构 问题 ,理 应更多 地 由中央政 府 统 筹安 排 ,但 2 0 0 7年 中央支 持 整个 农林水 事务 的投入仅 占 9 2 % ;在 协 调城 乡 社 区事务 管 理 方面 ,中央 政府 即便 不参 与 到具 体 事 .1 务管理 中去 ,也可在 资金上 给予落 后农村 地 区社 区事业 发展 更多 的支持 ,但 中央对城 乡社 区事务 的投入仅 有 6 2亿 元 ,占比不 足 2 ,延 缓 了城 乡统筹 发展 的步伐 。三 是 中央和 省级 是教 育 和医 . % 疗 卫生 的主要 责任承担 者 ,然 而 目前 中央 政府在 这两方 面投入 比重 太低 。 中央 占财政性 教育支 出
员;周琛 影 ,东华 大 学旭 日工 商管理 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 士 ( 海 2 0 3 ) 上 0 3 6
中 国正处 于生存 型社会 向发 展 型社会 过 渡 的时 期 ,公共 服 务供 给总 量短 缺 ,在基 础 教 育 、 医疗 卫生 、社 会保 障等基本 公共 服务上 ,地 区、城乡 、群 体 间差 距不 断扩大 ,与公众 全面 、快 速 增长 的公共 服务需 求形成 日益突 出的 阶段 性矛盾 ,有损 于社会公 平 、公正 ,所 产生 的社会 问题 和 资源配 置失效 对经济 、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构成潜 在的威胁 。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差异——以十九个城市群为样本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差异———以十九个城市群为样本李智裕李影(合肥工业大学,安徽230601)内容提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
文章基于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15个二级指标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通过泰尔指数法对我国十九个城市群2010年-2017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进行测度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十九个城市群整体均等化水平稳中有升,但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均等化水平依次降低,并且基本公共服务各构成要素均等化差异明显,最后结合基本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空间差异十九个城市群泰尔指数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544(2020)08-0081-10〔收稿日期〕2020-05-08〔作者简介〕李智裕,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统计、财政核算;李影(通讯作者),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统计、财政核算。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资本视域下我国村庄环境治理机制及对策研究”(17BJL044)一、问题提出近年来,城市群的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目前国家明确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数量已达到19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但是随着城市群建设的蓬勃发展,扩容贪大、拼凑成群等“城市群病”也在各地显现,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城市群内部的“恶性博弈”,造成区域内人口、资金、资源的低效配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美好生活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日益突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是新时代城市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的重要要求。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及改进路径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及改进路径作者:杨小卜何东升杨兴雨王佩瑶来源:《管理学家》2021年第17期[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工程。
公共服务关乎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的发展,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短板和弱项问题明显,如何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真正的平衡和均等化,是当前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文章对当前各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运行机制,提出了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实现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影响因素;改进路径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7-0091-0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治理现代化强调地方政府转变单一发展型价值取向,坚持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想实现均等化,是需要政府、市场及群众等各个主体进行配合产生共同作用和互相影响才能实现的,是需要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的[1]。
一、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情况分析据专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均等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我国自2009年实施新医改政策后,各个省市都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基本医疗卫生方面条件得到明显提升,均等化水平也得到一定改善,但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更慢一些[2]。
天津、山东等省份具有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这些省份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因本身所具备的雄厚物质,能很好地满足本地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
同时,专业型的人才聚集也为这些省份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这也是这些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新进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新进展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由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首先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变。
所谓调整政府职能结构,就是要将政府的主要职能从原来的过分关注经济建设的建设型政府,调整为政府职能主要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其区别于管制型政府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
[17]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各级政府构建坚实的公共财政体系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有四大体制支撑,即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协调制度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
从财政体制来讲,首先要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使其符合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职能。
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目前比较薄弱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弥合东西部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使其达到公开、公平、公共、民主和法制的要求。
从收入分配来讲,必须按照“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控高”(调控过高收入),“打非”(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的八字方针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根本性扭转,从而减轻政府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
[18](三)加大县级政府的经济自主权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保障有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某些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困难,原因在于其县级财政的现状与公共财政的差距。
[19]县级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包袱重,“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重了县级财政的压力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县级财政负担过重,财力偏紧使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时有心无力。
由此,近年各省积极实施“强县扩权”制度,目的就是为了加大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自主权。
强县扩权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县级政府的经济大权,可以有效实现政府机构的精简,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使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并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统筹协调水平。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安排下,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
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则是指加强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是和领导的重要工作。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我国已经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教育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并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在医疗方面,我国实施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并且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养老方面,我国实施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且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地区之间的差距。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配置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城乡之间的差距。
城市相对于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配置,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领导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其次是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
领导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持,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同时,领导加强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城市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
此外,领导还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社会保险、救助和福利等制度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摘要】标准化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可以使基本公共服务在各地区得到更加平等和高效的提供。
在教育领域,标准化可以确保每个学生获得相同水平的教育质量;在医疗保健领域,标准化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在公共交通领域,标准化可以确保各个地区都有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在社会保障领域,标准化可以保障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
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服务差距,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标准化将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社会各方面更加平等和共享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社会保障、促进、重要性、作用、实践、水平、手段、未来、发挥作用。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标准化的概念是指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产品、服务等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产品、服务的质量、安全、效果等方面达到国家或行业的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领域,它们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标准化,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加均等地惠及全社会的每一个人。
标准化不仅可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研究标准化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1.2 标准化的概念标准化是指根据一定的规范或准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提高产品、服务或过程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的目的。
标准化可以帮助各种各样的组织或机构在同一领域取得一致的结果,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并降低风险。
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可以确保相关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以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高质量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作为政 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各国政府在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的过程中,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
,既有着长久的历史进程,也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云南省作 为一个多民族聚居、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省份, 基础教育公 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界定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 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是指九年义务教 育,广义上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 但是目前中国还没 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 所以, 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 基础教育。本文所写 ?基础教育主要是狭义的基础教育,此外, 鉴于考虑云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而又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 研究过程中一起纳入基础教育范围。 [1]
而基于我们课题组的调研以及资料收集, 我们认为, 基础教 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 (中央政府为主, 同时包括地方各级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 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情况下,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最大 限度的提供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基础教育服务; 同时, 能够保证
民众接受该服务的机会均等。 事实上,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也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农村的自然村落都设有一个学校, 而是要使 得所有的农村适龄孩童都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接受正规的教 育,所强调的核心应该是机会和效果的均等, 而不是简单的平均 化和无差异化。 因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同时也是我们的 国家、民族永久强盛的坚实基础。
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认识 对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这一问题, 目前学术界 尚无一个准确的定论, 且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少。 比较有影 响力的就是以下几个观点:安体富( 2006)认为公共服务的标准 主要有三个: 一是保底标准, 用之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上即必须 由政府来保证提供最低限度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二是平均标 准,即政府提供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的平均水平; 是结果均等。 这三个标准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 首先要保证最 低的保底标准, 而后随着经济和政府控制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到平 均标准,最终实现结果均等 [2] 。丁元竹( 2008)认为我国目前 的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即缺乏实物标准、 基础数据不足以及准确测量较难, 使得我国的标准制定不能真正 反应出问题。 建议要确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建立全国基本 公共服务标准 [3] 。
本文认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就要达到全 国各地区间并不符合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完全一致, 也不意味着达
到全国人均财政收入的均等水平, 它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社会、 经 济状况和社会成员的偏好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最低标准下有 一定的浮动范围, 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地区差异。 基础教育公共服 务均等化是在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有一定差异的均 等化,它体现差异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均化。
云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特殊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无法直接和义务教 育纳入一起进行分析, 而鉴于教育数据统计和获取的限制, 因此 在学前教育方面无法和义务教育一样进行因子分析, 指标的选择 也更多偏向于描述性, 以求达到云南学前教育政府提供的服务均 等化。义务教育由于数据获取的便捷性, 在与全国地区义务教育 比较时,选取师资条件(①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②初中专任教 师师生比、③小
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占比、④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占比) 和办学水平(①小学生均校舍面积、②小学校舍中非危房占比、 ③小学生均计算机台数、 ④小学生均藏书量、 ⑤小学生均仪器设 备价值、⑥初中生均校舍面积、⑦初中校舍中非危房占比、⑧初 中生均计算机台数、 ⑨初中生均藏书量、 ⑩初中生均仪器设备价 值。)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而在云南 129 个县市区域内也是 采取同样方法, 只是在指标的选择上, 根据当前义务教育获取数 据有一定的改动, 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 初中 专任教师师生比、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办学条件主要包括小学生均校舍面积、 初中生均校舍面积、 中小 学危房占比、小学生均藏书量、初中生均藏书量、小学生均仪器 设备、初中生均仪器设备。
一)云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分析 通过下表 1 可知,云南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与全国平均水 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2012 年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15.55 个百分 点。 2012年全国和云南的幼儿园数相比 2010 年分别增长 20.5 和 25.8 个百分点; 2012 年全国和云南的在园幼儿数相比 2010 年分别增长 23.8 和 13.72 个百分点; 2011 年全国和云南的生均 预算内教育经费相比上年分别增长 33.1 和 55.61 个百分点。
表 1 云南学前教育与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学校数与学 生数、教育经费比较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集边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 省份。基础教育尤其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尚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尤其学龄儿童教育的重视,云 南省的学前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儿童入园率持续上 升。但是,依然有许多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有
的儿童甚至从未上过幼儿园。 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政府对学前儿
学前教育的价值,三是学前教育机构质量不高、形式单一,对家
数据来源: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童尤其是处境困难儿童教育问题关注不够, 是许多家长不理解 长与孩子缺乏吸引力。 因此, 未来要想提高云南省学前儿童入园 率,除了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管理之外, 应做好宣传工作 以增强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还应采取各地州以及城乡 分层分别发展模式, 探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形式, 进一步
促进和加强学前教育的投入和质量,引导云南学前教育的正规
布情况 数据来源:云南省XX厅教科文处 二)云南 129 个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实证分析 本节搜集的 2011 年云南 129 个县市义务教育指标数据主要 有:小学完成率、初中完成率、生均预算内小学教育经费支出、
教师师生比、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 藏书量、初中生均藏书量、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初中生均仪器设 备、小学初中阶段学校数。所选取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云南省
XX厅教科文出与云南省教育厅,采用的方法与以上相类似,都 是采取因子分析对云南 129 个县市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排 名,排名中间的县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作为云南义务教育公共服 务水平的标准, 以此来缩小区域间差异, 减少基础教育资源的过 度聚集, 最终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化。 衡量 129 个 县市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依然是围绕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的指 标体系来构建, 师资条件包括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 初中专任教
化、均等化发展。 表 2 云南 129 个县市毛入园率区间分 生均预算内初中教育经费支出、 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 初中专任 生均校舍面积、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中 小学危房占比、小学生均 师师生比、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办学条 小学生均藏书量、初中生均藏书量、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初中仪 器生均设备。
1)可行性检验 师资条件因子分析的 KMO直为0.6,同时Bartlett 球度检 验统计量观测值为78.274,应的P值接近于0,适合做因子分析;
办学条件因子分析的KMO直为0.657,同时Bartlett 球度检验 统计量观测值为243.618,相应的P值接近于0,适合做因子分 析。
2)确定公因子 在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因子分析中, 按照累计方差贡献达到 75%的原则,分别选取了两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分别为
78.274%和 76.060%,完全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量, 如表 4-4 所示。
表 4-4 初始和旋转后因子方差贡献情况表 注: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得到的公因子更具实际意义, 以上 采取旋转后的因子贡献率作为权重。
3)识别公因子 为了便于识别公因子和界定公因子的经济内涵, 在师资条件 和办学条件因子分析中,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
H.F.Kaiser )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使得变量在某公因子 上有较大的载荷值,而在其余公因子上有较小的载荷值。 在师资条件评价中提取出 2个公因子, 分别是:公因子 1在 "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 "和"小学专任教师师生 " 指标上占有较大 的因子载荷系数,主要反映师资数量水平,其方差贡献率高达 39.340%;公因子 2 在" 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 "和"初中教师学历达 标率 "指标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系数, 主要反映师资学历水平, 其方差贡献率达 38.934%。在
件包括小学生均校舍面积、 初中生均校舍面积、 中小学危房占比、 办学条件评价中提取出 2 个公因子, 分别是:公因子 1 在"初中生均校舍面积 " 、"中小学危房占比 "、 "初中生均藏书量 " 、"小学生均仪器设备 " 、" 初中生均仪器设备 "" 指标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系数, 主要反映办学设施条件, 其 方差贡献率高达 36.709%;公因子 2 在"小学生均校舍面积 "和" 小学生均藏书量 " 指标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系数,反映小学办 学条件,其方差贡献率为 39.351%。
4)计算因子得分 设师资条件中的公因子 1 为 Fsi1 ,公因子 2为 Fsi2 ,办学 条件中的公因子1为Fbi1 ,公因子2为Fbi2 ,其中i=1 , 2,…, 129 表示 129 个县市。分别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 率的比重为权重,分别计算师资条件得分( Fsi )和办学条件得 分(Fbi),最后将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得分进行平均加总得到 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得分和区域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5)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 2011 年云南 129 个县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