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译与意译角度分析中国菜名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直译与意译角度分析中国菜名翻译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中国菜,菜名中蕴含了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特点。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学者们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应用到了菜名翻译上。那么,菜名翻译应该遵循怎样的翻译策略呢?是直译,还是意译?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菜名翻译;直译;意译

引言

在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当中,中国菜当属重中之重。在国际化飞速发展的今日,要想使中国美食走向世界的舞台,菜名翻译就尤为重要了。菜名翻译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其受欢迎度。好的翻译搭配上绝妙的口感,定能使中国菜在跨文化交流密切的当下大放异彩。

1 菜名下体现的中国文化

中国菜名翻译的关键是熟知菜名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佳,俗语称:“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指的就是其选材丰富,制作过程精良。根据地域差异和口味不同,中国菜又可分为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具有不同的风味。然而,这些菜名又是以何得来的?

1.1 根据历史故事而得名

此类菜品的命名方式最具人文情怀,或以名表情,或以名达意,或铭记历史,或寄托希望。食客单从菜名无法推断出原材料,必须要了解一定的历史典故。例如天津有名的“狗不理”包子。假如仅从名字判断,大家或许会误认为是包子的味道欠佳,连狗都不吃。事实上,故事讲的是一位做包子的男子名叫狗子,由于生意兴隆,每天都在埋头苦干,有人叫他,他都无暇应声,故以此得名“狗不理”。我们在翻译这类菜名的过程中,要尽量把菜名背后的意义表达出来,更多的是采用意译的方法,传递给食客的不仅是一道菜,更是菜品背后的美好意蕴[1]。

1.2 根据选材或器皿而得名

以选材或器皿而得名的菜品是最常见、也最容易翻译的。这类菜品的名字是时下最接地气的命名方式,例如“黄焖鸡米饭”,就是用土制砂锅熬制的鸡肉,这点从名字就可判断出来。以器皿命名的,像“瓦罐汤”等。遇到这样的菜品翻译时,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直译法,食客看到翻译文本就可以想象出菜品的主要选料等,简单易懂。

1.3 以烹饪方式而得名

中国菜品的烹饪方式多不胜数,有煎、炸、烧、烤、炖、煮、蒸、焖等。同样的原材料可以做出成千上万种不同口味的食物,在翻译的实践中,假如需要翻译这样的文本,译者就一定要抓住烹饪手法这样的关键词进行翻译,切不可另辟蹊径、避重就轻。

2 中国菜名翻译现况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加快,菜名翻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前,中国菜名的翻译没有固定的翻译体系,一直处于“自由翻译”的状态。例如“叫花鸡”就被翻译成了“要饭的鸡、乞丐鸡”(Bagger Children)等。2006年,北京相关单位就中文菜名的英译规则做出了一些拟定,后于2007年,经各方专家、学者的商讨,制定出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讨论稿,其中对2700多菜品的英文译名给予了统一规范。该讨论稿将中文菜名的翻译标准划分为了五大类[2]:即(1)以主要原材料作为菜名开头字的归为一类,翻译实践中要在主要原材料之间加连词。例“啤酒酸菜鱼”的译文是“beer pickle fish。”(2)根据首倡者名字或者地域名而命名的菜品归为一类,翻译时只要以拼音音译为主,例如“北京烤鸭”翻译为“Peking Duck”;(3)以烹饪方式为首的菜品。中国的烹饪方式有几十种,然而很多在其他国家根本是不存在的,像熘、炝等。此种文本的翻译策略主要是以烹饪方式为关键词,以动词的方式表达烹饪方法。例如,“熘鸡脯”被翻译成了“fried children breast”,这里的“fry”就是动作的意向。(4)遵循已经别人们所介绍的译文,像“馄饨”约定俗成的译文是“wonton”或者“huntun”。这些翻译标准的形成在无形之中推动了中国饮食业的对外发展进程。但是,这一讨论稿并不是完全的标准权威,还有很多类型的菜品没有给出规范,例如蕴含典故、传奇的菜品,以及用四字格来定义的菜品等。

除此之外,《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提到的某些归类及其翻译策略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涉及中国传统形象“龙”的菜品译文,例如,“青龙卧沙滩”,事实上黄瓜就是所谓的“龙”,而白砂糖就是所谓的“沙滩”,但是在翻译的时候我们总不能直接以“cucumber”来指代“龙”,同时考虑到西方文化里,龙是怪兽的形象,因而又不能翻译成“dragon。”假如依照《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规范来译,非但体现不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反倒将译本翻译的乱七八糟。

3 直译和意译角度下的菜名翻译

菜名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它是中外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如何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表达源语?许多翻译学家认为直译和意译是菜品翻译最常用到的两大策略,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下这两种策略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3.1 直译翻译策略

直译法指的就是字面翻译,或者字对字翻译。目的是与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一一对应。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译者不能随意增加原作没有的思想,更不能随意地删减原作的思想。”

支持菜名直译的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几条观点[3]:(1)“信”是翻译最根本的原则,他们认为译本如果不能忠实于原文,那文本的翻译就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翻译时为了让目的语受众者可以像源语受众者一样了解文本,体会内在含义。(2)译者认为读者可以通过译文感受到或者想象出菜品,他们认为在国际交流如此频繁的当下,各国人民都有可能通过网络了解到了其他国家的传统,可以跨越文化代购。(3)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会抹杀译文的文化特点,起不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例如:Twice-cooked Pork 回锅肉

这样的菜品在直译时可以很准确的翻译出菜名。

学者们在直译实在无法保证翻译质量的时候,提出了使用直译+释义的方法。例如:Happy Family(全家福)—— 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这样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准确的解释清楚了菜品。3.2 意译角度下的翻译策略

意译,是译者根据原文的内在含义来翻译,区别于直译逐字逐句的翻译。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它是将一种文本符号翻译成另一种文本符号的行为,目的是让源语读者在读完之后,和目的语读者有同样的理解效果。然而,当菜品名称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源语文化里不存在时,字对字的翻译就会使受众者感到迷惑甚至不解,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没有这些意向。译者此时要做的就是增加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翻译时多考虑目的语读者,以他们熟知的文化做背景进行翻译,毕竟这些译本是为了让他们能够读懂,所以要采取意译的手法。2008年中国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翻译,最初就是音译为了“Fuwa”,但是考虑跨国文化的差异,后将其翻译改为了“Friendlies”,这就是意译策略使用最恰当的一个例子。

例如:汤圆Dumpling in Soup

饺子Dumpling

无论以何为例,假如受众群体不了解中餐,而自己的文化里又不存在这些概念时,如何把它们翻译出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了。例子中的译文都使用了Dumpling一词来解释。其实译者在翻译时只强调了烹饪的方法。读者通过译文可以准确了解到菜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就导致了这种类型的就无法采用直译法。如“狮子头”,它是在肉丸外层裹上糯米,在炸制而成的,样子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假如直译为Lion’s Head,就会因两种文化的冲突而引起英国人的不满。而意译为Large Meatball,又难以传达原文的形象,因此,不妨将其汉语发音标出,在后面加上注解,这样就可以做大皆大欢喜。

4 结论

在全球化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间的传播与沟通日益频繁。中国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