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一切喜爱阅读武侠小说的中国人一样,这些小说引发了他对江湖世界的无穷想象与向往。那些快意恩仇的浪漫故事、侠肝义胆的传奇人物,更重要是那一份无拘无束、浪迹江湖的自在情怀,构筑了他和所有中国人心中奇幻瑰丽的江湖梦。综观华语电影导演在中国西部拍摄的一系列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几乎都是一些武侠电影。那么,众多华语电影导演为什么选择中国西部来拍摄武侠片?

首先,西部有广袤的地域环境,在视觉造型和影像叙事方面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境外华语武侠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艺术探索区域。武侠电影追求的是激烈的场面和宏大的场景,局促、狭小的地理空间显然不适于武侠电影恢弘场景的展现,西部博大的地域范围,不论是沙漠、戈壁、还是荒原和沟壑都给武侠电影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而沙漠、烈日、战马、荒原等又无一不具有力度之美和阳刚之气,而力度和阳刚正好契合了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侠义精神与侠义情怀。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几乎所有华语电影导演都用了西部的沙漠来作为影片的外在背景与内在意象。

其次,西部有着强烈的侠文化历史与色彩。中国社会最早的侠出现在战国时代,当时侠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为人们所公认,如《韩非子》就将“侠”作为与“儒”并列的重要社会力量看待。从秦至唐,侠的势力渐渐衰弱。宋朝以后,“重文抑武”的国策使侠义之风丧失殆尽,而只能在《水浒》、《说唐》这类通俗文艺中流传,存在于人们理想之中。儒家治世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传承,虽然中国正统文化所确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但一些知识分子也渴望着另一种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学中一直在呼唤“侠义”精神,从《史记》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开始,司马迁就在其笔下对侠不自觉流露出同情与赞美,他藉“游侠”、“刺客”列传点出他对正统义理的疑惑,渴望着另一种侠的世界。《史记》以后,很多文人受到司马迁的影响。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很多咏侠诗,如曹植、左思、陶渊明、李白和一些边塞诗人,他们用诗人的眼光把游侠理想化,满怀激情地展示了游侠美好的一面。这些诗人个性豪放不羁,不拘儒家礼法,不为五斗米折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武侠小说以及武侠电影的盛行,说明人们对侠充满了渴望和想象,这跟历史中侠的消失与文学对侠的继续呼唤有密切的关系。

西部开阔的地貌、厚重的历史、雄浑豁达的个性使侠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侠文化在西部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些侠士的行为在西部边疆渐渐成为一种历史积淀,形成西部人行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豪爽粗犷的性格特征。由于历史的成因,西部人饱经忧患,生存艰难,命运起伏跌宕,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性和传奇性;历史的悠久和空间的辽阔,使他们精神自由地游荡,充满奇情异想。那种强烈的苦难感与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对立和相互渗透也正是西部侠义精神的来源。正是西部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以及西部浓厚的侠义情怀使得华语电影导演在中国西部创作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影坛有着崇高声誉的经典武侠之作。

近年来,港台地区乃至海外的华语导演不遗余力地在中国的西部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影像奇观,从而大大延展了中国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提升了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中国西部电影要想再度复兴和辉煌,除了主要依靠大陆导演的自身努力外,也可以更加广泛地吸纳华语电影导演来共同参与创作,共谋市场与品牌拓展,扬己之长,避己所短,以期将中国西部电影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电影品牌再次推向国际影坛和主流电影市场。

(张阿利,教授,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710127)

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文 朱晓彧/Text/Zhu Xiao Y u

提要:电影《高兴》、

《羊肉泡馍麻辣烫》等对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进行了深度解读,并从形象符号定位、表现方式多角度呈现。这种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上表现城市区域文化符号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地域局限性给影像化传播带来的障碍,在彰显普世性价值观的同时,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进行了影像化的传播。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符号 影像 传播

影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地域文化是影视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影像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会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2009年是中国电影的大年,也在这一年出现了几部对于西安的城市面貌和陕西地域人文极具传播意义的作品,

The Image of Xi’an City and Its Spreading in Film and TV

148

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 学苑论坛149

形象符号的独特性。《高兴》则通过说唱的形式讲述了牛羊肉泡馍的形态、吃法等,现代气息浓厚极具时尚感。在《羊肉泡馍麻辣烫》的开头,主人公在羊肉泡馍店伙计的吆喝声中出场,画面中通红的炉火上,炒锅翻飞,排列整齐的白瓷大碗依次盛上刚出锅的泡馍,不大的店面里,坐满了食客。主人公显然是这家店的常客,与小店服务员的简单几句对话,就让我们对他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而《高兴》当中一段“牛羊肉泡馍是咱西安的经典传统!要想吃得好!那可讲究的縡耸(zeng song )!馍要自己掰……”的说唱则用直接又时尚的方式将牛羊肉泡馍介绍了一遍。“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羊肉泡馍”是西安形象、品性、特征的一种象征性的结合体,是外地人从味觉上品尝西安的载体,它的“实在”、“耐饱”象征着西安人的“实在”、“醇厚”、“热情”、“诚信”;盛羊肉泡馍的容器是会让外地人惊讶的“大老碗”,这似乎又喻示了西安人的大气与包容。同时,“羊肉泡馍”作为一种美食,它的产生和延续,凝结着回汉文化共同的印记,既有实用性又具文化的美学价值。有人说西安城就像一个“大老碗”,生活在其中的西安人,就像碗中的泡馍一样,千百年来在最正宗的中国文化浸泡中生活成长,性情醇厚,令人难忘。

在过去大量的影视作品中,西安作为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的形象常常被等同为“西部乡村”,对其作为城市本身的文化符号定位在当前影像作品中表达得并不充分。在比较多的关中系列题材影视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是漫天黄土、丘陵、马拉车、热乎乎的土炕、带门闩的木门……这些也不足以表现真正的陕西,更无法表达现代的西安。 而一些反映当代西安城市生活的影片,一是数量很少,二是其在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表现上似乎少有着力。《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在对西安文化符号的选取与表现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人物——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集中表达

这几部表现西安城市形象或者以西安为背景的影片,都是运用了现代的电影手法,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将现代气息传入观众眼中。如《羊肉泡馍麻辣烫》中,导演蒲剑采用了倒叙加插叙的叙事方式,将故事时空打乱重新排列,使得影片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同时,也充满现代感。电影从杨有宝的妻弟被煤老板葫芦头扣押开始讲述,紧接着跳跃到杨有宝捡到钱包的故事,到围绕马浪涛和葫芦头为药方斗智斗力的过程。煤老板“药方”的真假;杨有宝钱包里“药方”的不翼而飞,成为最重要的悬念。经过这几次跳跃性的叙述,故事算是说圆了。但是结尾还发生了点插曲,在一切谜团解开的时候,众人才发现,所谓的祖传药方不过是骗人的。《高兴》则更加另类而与众不同,并非仅仅以商业元素烘托情节的推进,更使用了歌舞片的形式来包装,也同时让观众感受

(1)张阿利《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生日》,还有2010年即将上映的警匪题材作品《预审》等。这几部作品相对集中地体现了西安城市在近年的发展现状,更突出地表现了陕西地域的文化特征。尤其是《高兴》和《羊肉泡馍麻辣烫》,西安地域文化符号特征鲜明,在曲折的情节中完成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影片不但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感,其别具一格的结构方式、通俗化叙事模式、喜剧化艺术风格,显示了现代大众电影的鲜明特征。这两部影片利用影像的多元手段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解读与建构,对同类型电影的表现手段及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影像化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这几部作品大多是由陕西籍编导完成的,《高兴》的编导阿甘、《生日》、《预审》的导演周友朝,《生日》编剧杨争光,《预审》编剧孙毅安均为陕西人,对陕西地域和西安城市本身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解和关注。与其不同的是《羊肉泡馍麻辣烫》的编剧张阿利,不仅是一位影视创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影视理论研究者。他认为“地域文化特色对于任何一部艺术作品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艺术品的根基与核心,它既是剧中人物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和物质世界,又是作品个性和文化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创作者主体与生俱来的文化基

因和文化认同的自然流露”。(1)

这些主创生于陕西或西安,又大多在西安这座城市工作生活,因而在其作品的创作中,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创作者的情感流露与文化自觉。所以,创作者们对于陕西地域的文化根基,对于西安城市本身的思考与理解,是他们成功地以影像阐述西安文化形象的原因之一。

羊肉泡——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意象式载体

2009年元月,一家研究咨询集团正式公布了《中国最具文化底蕴城市排行榜》,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多个城市1883名18—60岁城镇居民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得到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在最具文化底蕴排行榜中, 西安名列第二。值得玩味的是,当以拟人化的形式对西安进行感性评议时,“敦厚的”一词排序最前。牛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馔,尤其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泡馍”从出现到现在,一千多年来,经过西安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已成为西安人百食不厌的绝佳美食。

相对来说,在《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中,对于羊肉泡馍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尤其是《羊肉泡馍麻辣烫》的片名和主人公的名字都以羊肉泡馍冠之,应该正是看中其深层的文化内容与西安城市的文化象征性相仿佛。影片创作者以“羊肉泡馍”为喻,使其成为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意象式载体,生动而准确地对西安进行了文化定位,同时将其与有着极大差异的成都文化符号“麻辣烫”相互衬托对比,强化了西安城市文化

到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羊肉泡馍麻辣烫》的男主人公杨有宝是西安一名普通环卫工人,从事着极为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实简单的生活,他居住在城墙下城中村的简陋房屋里,心态平和乐观、工作踏实知足。当钱包从天而降,在短暂的紧张之后,一家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归还失主,体现了敦厚、老实、执拗的西安人的性格。当杨有宝为寻找失主历经磨难甚至被误解而初衷不改时,观众对主人公行为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同逐步建立起来,并延伸为对主人公所在的西安城中生活的普通人的认同、城市文化的认同。杨有宝找寻失主的过程,强化了西安人“生”、“愣”、“蹭”、“倔”的性格特点。杨有宝身上所承载的并非只是陕西西安地域文化象征和陕西人的现实生活表情,更重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他身上的凝聚与放大,既弘扬了中国人的美好品德和优良作风,也赞誉了西安人的诚实善良与质朴无华。

《高兴》则体现的是两个陕西农民带着对于新生活的渴望进城务工的故事。导演通过对西安城的一群农民工的描述,表现当下的陕西人的特点和生活状态。编导将陕西人的优点和缺点分别赋予高兴和五富:高兴——努力善良,对生活充满积极的热情,行动力强;五富——贪吃贪睡、懒惰,行动力差。高兴和五富、杏胡、种猪等人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却用一种更加轻松的态度面对困难,用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情更加快乐的状态去理解人生,与之前西部电影中的陕西人物形象相比,是“人压着地——飞上天”,而非“地压着人——打井”。在另一个侧面,导演也描述了一批已身在西安多年的人的生活状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批陕西人在城市的时间要比高兴们长,对于大城市里的各方面规则也更加谙熟,他们身上带有鲜明的城市烙印,城市的高楼大厦拉开了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冷漠(坐在轮椅上的大爷),与高兴、杏胡们的和谐状态相比较缺少了一种温情,影片由此多侧面地显示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人物背景的选取上,《生日》与《高兴》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主人公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在故事的发生地城市中,导演塑造了一批被现代生活所压迫着的城市人。《生日》反映的是陕西农村和西安城市人生活的巨大差异,通过这种差异来表现人物在其中的无奈与悲凉。《预审》则是描述了一群衣食无忧的城市人的生活,主人公马格非是一个非常具有智慧的警察,但是导演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他也会对生活产生抵触情绪,他在美色面前也会情不自禁,但是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家中与身为大老板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影片表现了城市人的心理与状态。

作为小成本的商业电影,这几部影片都没有大片华丽的现场,宏大的场景,但却有着自然真实的生活细节,在普世性情感价值诉求上更显从容和随意。

声音——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真实记录

《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还表现为对陕西方言的巧妙使用。陕西话是陕西文化符号的一种,是西安普通市民最自然的语言形式。正是陕西方言的硬朗、直白、古典造就了陕西的地域个性和陕西人的集体性格。闫妮在《武林外传》(2006)中将陕西话传遍祖国大江南北,2009年初的《高兴》将陕西方言又一次带入了电影的殿堂,将陕西话与电影文化意义正式衔接起来,《羊肉泡馍麻辣烫》又真正让陕西方言进入了文化的传播渠道。在这些作品中,陕西方言配着古城墙、羊肉泡馍、秦腔、大雁塔、钟鼓楼等著名的西安文化符号,将电影的民族性、地域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那些具体的场景中,似乎只有陕西方言才能体现这个古老城市的风韵。《羊肉泡馍麻辣烫》的地域性指涉,对于陕西方言的绝佳使用,对表现现代陕西、现代西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方言在影片中的使用,对刻画人物性格、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融于方言语音之中的性格,那体现在方言语气之中情感,那隐含于方言词语中的悠长的文化,增加了人物的张力。在影片的背景音乐使用上,也注意了对西安文化符号的使用与表达。《羊肉泡馍麻辣烫》中,伴随杨有宝在单位的工作镜头,空间里便回旋着陕西秦腔名段的演唱,与其他视听元素一起完成了对主人公时空的定位,表达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喜剧,整个影片的音乐使用充满跳跃感,但在旋律、乐器的使用与选择上,具有西安文化符号特征片段的大量使用是其显著特点。

视觉——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直观感受

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除城市精神、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之外,最重要的还有由城市的建筑风格、地理风貌、人造景观、文化雕塑、广场道路等有形物质因素构成的视觉识别系统。《羊肉泡馍麻辣烫》、《高兴》等几部影片则利用电影影像化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了西安城市的建筑与色彩。

依据西安市最新城市规划原则,确定灰色、土黄色和赭石色为西安城市整体形象的色调。在《羊肉泡馍麻辣烫》中,主人公第一次出现就在回民小吃街上;《高兴》里,也多次展示了刘高兴和五富骑着自行车或是徒步徜徉在极具西安色彩的大街上;《生日》中李四抱着骨灰在奔跑,而他的面前就是西安城墙的城门;《预审》中马格非的汽车则多次停在了大雁塔广场的旁边。在这些电影中,古朴的建筑,灰色的影调,沿街的店铺、商业建筑以及传统民居勾勒出西安传统风格街区的典型景象。钟楼、街巷、城墙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出现,不露痕迹地表现了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朴浑厚的环境特色,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千年历史古都的文化符号形象,展现了西安的古典与沉静。

美国品牌专家凯文·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地理位置或某个空间区域像产品和服务一样,也可以成为品牌”。(2)“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

(2)[美]凯文·莱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战略品牌管理》,李乃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150

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 学苑论坛151

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

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3)

在当

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同质化大行其道的语境下,重视文化产品的差异性应该成为创作者的一种自觉。地域性,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影片所负载的更多文化内涵的更广泛的传播。《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等作品注意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民族共性,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上表现城市区域文化符号,并进行趣味化传播,较好

地解决了地域局限性会给影像化传播带来的障碍,在彰

显普世性价值观的同时,对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进行了影像化的传播,成为“宣传西安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

片”。(4)

其意义是值得肯定的。(朱晓彧,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0062)

中国西部电影展现了西部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西部电影特别是英雄武侠影片掀起了空前的高潮,表现西部地域特色、具有西部视觉元素的影片纷纷出现,西部武侠片成为海内外投资热点。本文集中探讨西部电影中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侠士影片以及其中蕴含的侠义文化精神。

一、侠义精神的文化渊源

侠作为一种民间力量,曾长久地存在于历史舞台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侠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当时侠已从士阶层中脱离,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侠士们周游列国,广结豪杰之士、诸侯权贵。战国著名侠士如荆柯、高渐离、鲁仲连,有的刺杀暴君,有的游历各国,拯救无辜百姓的生命,却不受封爵财宝。在两汉时期侠已成为一种盛行的社会现象。侠文化一直发展蔓延,直到今天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国主流文化具有超稳定性结构,儒家伦常维系着整个社会秩序。侠是历史上的文化离轨者,游离于既定的规范之外,蔑视所处的社会价值体系,对周围环境往往做出极端的反抗,侠常常被视为社会的离心力量。儒家更士大夫化更政治化,而侠则更平民化更浪漫化。侠与儒在文化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历史命运,历代统治者对侠都采取了抑制。秦统一后,通过政治手段压抑侠。汉高祖由平民起家,对侠依赖较大,但汉统治者也看到了侠的威胁,于是收买收服部分侠,以侠制侠,又以外儒内法整顿权力,兴太学观礼仪读经论理,最终

论西部电影中的侠义文化精神

文 李兆虹/Text/Li Zhao Hong

提要:侠是正统文化的离轨者,为历代统治者所抑制,但一些文人和百姓却时常呼唤着侠义精神。20世纪90年代,西部电影特别是中外武侠片延续了侠义精神。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西部电影具有雄奇壮美的视觉冲击力和美学风格,复兴和肯定了积淀在西部人灵魂深处原始而顽强的生命意识和抗争精神。关键词:西部电影 侠文化 视觉 生命意识

(3)樊海燕、陈倬豪《特色城市文化在建设城市形象中的重要性》,《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40页。

(4)曾世湘《〈羊肉泡馍麻辣烫〉走红引热议,陕西元素能让影视剧更好看》,《西安晚报》2009年7月9日。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3181页。

形成中国的儒家治世文化,侠销声匿迹。魏晋乱世,侠势力复出,但侠的风气已改变,许多侠客跟政治投机挂勾。唐开始武举,一些侠成为边塞的武官。宋以后侠义之风渐渐丧失殆尽,只能在“水浒”、“说唐”这类通俗文艺中流传,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

儒家正统文化所确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文人的不懈追求,但一些文人渴望、呼唤着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侠义精神世界。司马迁从“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中,流露出对侠的赞美:“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以存亡生矣,而不能矜其能,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1)

他藉“游侠”、“刺客”点出对正统义理的疑惑,渴望着另一种侠的世界。从魏晋到唐出现了不少咏侠诗,诗人把游侠理想化,展示了游侠美好的一面。侠在中国文化中已成为一种象征,是对正统文化和儒家精神的质疑和反叛。武侠小说的盛行,跟历史上侠的消失与文学对侠的呼唤有密切的关系。

侠文化在西部源远流长,最早的“侠”是陕西俗语方言的转音。明清时代,关中地区出现了不少好义尚侠的刀客,这是自宋以来渐渐消亡的侠客的复出和侠义精神的传承。他们为商家贩运私盐、私茶,抽取保护费,也常常替受屈者打抱不平,虽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些侠士的行为成为一种历史积淀,形成了西部人行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豪爽粗犷的性格特征。

The Culture and Spirit of Errantry in Western Movies

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XX》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 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XX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XX 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XX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xxxx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xx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xx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XX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3.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接受的比例最高。 4.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XX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附件一: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一、图例的适用范围与作用 第1条.该图例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 该图例可作为规划总图CAD图例绘制的统一技术标准。 二、图例的分类依据 第2条.该图例的建设用地分类依据为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三、图例的分类范围与精度 第3条.该图例分类范围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H”类的全部用地类别(“H1—H9”)和《城市建设用 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全部用地类别。 第4条.该图例分类深度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大、中、小全部类别。 四、图例的绘制原则 第5条.颜色选择以AutoCAD颜色索引为基础。 第6条.图例中相同大类的图例颜色应尽量处于同一色系。 第7条.当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与旧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 地标准》(GBJ137-90)涉及的用地性质相同或相近时,

应尽量沿袭旧版图例绘制的习惯。 第8条.图例中大类以“颜色”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中类和小类出两种版本: 一种版本是中类以“颜色”为主, 其中部分以“颜色+符号”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 类以“颜色”、“颜色+符号”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 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颜色+符号”的小类用地性 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代替);另一种版本是中类 以“颜色”为主,其中部分以“颜色+文字符号”作为用 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类以“颜色”、“颜色+文字符号” 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xx 色+文字符号”的小类用地性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 代替)。 第9条.当总图中某一类用地仅划分到“大类”时,应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大类)制图图例”,且该类用地的“大类” 与“中小类”不得同时出现。

以传播学理论来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5086044.html, 以传播学理论来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作者:朱洪坤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4期 【摘要】我国的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方面的 总体认识和评价。从根本上讲,国家形象取决于综合国力,但是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从客观真实中提取符号真实,并可以影响受众的主观真实。相似的,国家实体形象(客观真实)由国际性媒体提取并塑造出国家虚拟形象(符号真实)。最终影响国内外受众的国家主观形象(主观形象)。因此,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的,下面我们将从必要性、可能性和方向性三个方面来剖析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国家形象建构;传播学;符号真实;客观真实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饱受“中国威胁论”、“中国战争论”的国际舆论的影响,国家形象遭到抹黑。然而众所周知,国际传播具有政治性,国家的传播活动都是服务于本国利益,美国一再提出中国威胁论,其本质上也是为了打击中国,为本国牟利。 文化帝国主义学者席勒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跨国媒介公司和广告,向世界各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文化的入侵,然而中国作为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想迥异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入侵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为了让美国跨国公司(跨国媒介公司)顺利进入中国获取利润,并影响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不遗余力的影响国际舆论,通过抹黑中国来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服从美国的利益。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认为,若中国屈从于美国,势必形成“中心--边缘”的依附格局,边缘化的中国的发展将受到美国的掣肘,大国崛起将遥遥无期。 从近年来尘嚣日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战争论之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将中国的声音传递给全世界,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能说这些论调是虚假的,毕竟中国发展的欣欣向荣是事实。但这种媒介虚拟形象是歪曲的,是外媒通过洗牌作弊法的宣传技巧进行选择性报道,和中国的国家主观形象几乎完全不符合。 因此,中国的国家形象由外媒来构建是非常危险的。中国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根据国家实体形象(综合国力)来构建自己的国家虚拟形象,那么外部受众的国家主体形象才可以尽可能的和国家实体形象相符合。 二、大国形象塑造的可能性 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作为具体议题和非强制性议题的国家形象宣传片通过国际性媒体设置议程,能够在一段时间滞后到达受众,“告诉受众想什么”。框架理论指出,媒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

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

城市规划建设图例符号大全

第十章城市规划图例符号 一、用地图例 1、用地图例应能表示地块的使用性质。 2、用地图例应分彩色图例、单色图例两种。黑、白图,复印图例应用于彩色图;单色图例应用于双色图,黑、白图,复印或晒蓝的底图或彩色图的底纹、要素图例与符号等。 3、城市规划图中用地图例的选用和复制应符合本表的规定,彩色用地图例按用地类别分为十类,对应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中的大类。中类、小类彩色用地图例在大类主色调内选色,在大类主色调内选择有困难时应按本标准第5条的规定执行。 4、城市规划图中,单色用地图例的选用和绘制应符号表4的规定。单色用地图例按用地类别分为十类,对应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中的十大类。中类、小类用地图例应按本标准第5条规定执行。 5、总体规划图中需要表示到中类、小类用地时,可在相应的大类图式中加绘圆圈,并在圆圈内加注用地类别代号。 代号颜色颜色名称说明 R 中铭黄居住用地 C 大红公共设施用地 M 热褐工业用地 W 紫仓储用地 T 中灰对外交通用地 S 白道路广场用地

U 赭石市政设施用地G 中草绿绿地 D 草绿特殊用地 E E1 淡绿 淡蓝 其他用地 水域 注:本表中颜色一栏里所写的Y代表黄色,M代表红色,C代表青色,BL代表黑色;数字代表色彩浓度%值。制图软件Photoshop中可查到。 单色用地图例

二、规划要素图例 1、城市规划的规划要素图例应用于各类城市规划图中表示城市现状、规划要素与规划内容。 2、城市规划图中规划要素图例的选用宜符合本表的规定。规划要素图例与 图例 名称 说明 城镇 直辖市 数字尺寸单位:mm (下同) 省会城市 也适用于自治区首府 地区行署驻地城市 也适用于盟、州、自治州首府 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 县级市 县级设市城市 县城 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 镇 镇人民政府驻地 行政区界 国界 界桩、界碑、界碑编号数字单 位mm(下同) 省界 也适用于直辖市、自治区界 地区界 也适用于地级市、盟、州界 县界 也适用于县级市、旗、自治县 界 镇界 也适用于乡界、工矿区界 通用界线(1) 适用于城市规划区界、规划用地界、地块界、开发区界、文物古迹用地界、历史地段界、 城市中心区范围等等 通用界线(2) 适用于风景名胜区、风景旅游 地等地名要写全称 交通设施

城市宣传片与城市形象传播-最新文档

城市宣传片与城市形象传播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是以地域为划分依据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一座城市发展壮大必然依靠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但对外宣传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合作对于推动城市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外界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门户,城市宣传片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魅力,但并不是每一个城市宣传片都能让受众清晰的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也就谈不上被感染,因而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宣传片案例探讨城市宣传片中应该如何塑造、传播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研究 在学界,最早提出“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城市学者凯文?林奇,上世纪60 年代,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意象形成的基础就在于“公众意象”,即“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记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三者 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 [1] 在凯文的著作中他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物质形态,即通过城市的外在呈现,通过他所强调道路、边界、城市区域、节点和城市标志物等“意象元素”来感知某个城市; 美国另一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 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表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

印象,足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索的共同作州而形成的。” [2] 此两种定义表明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囊括了城市中的一切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总和。 在我国,最早的城市形象研究来源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上世纪80 年代有学者提出“城市的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志,表现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精神文明、礼貌和昂扬。” [3] 此后,多数学者沿此思路将城市形象作为景观形象、标志形象和总体形象的总和。当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即CI 理论:Corporation Identity )盛行时,我国学者也借鉴其相通之处,将城市形象分 为城市精神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三部分。南 京大学张鸿雁教授队城市形象的定义则更为综合性:城市形象般是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与整体文化感受,是历史与文化的凝聚构成的符号性说明,是城市各种要素整合后的一种文化特质,是城市传统、现存物质与现代文明的总知特征,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形态客观的、集中的表述”。[4] 纵观各家观点,笔者将城市形象总结为一种依托于城市物质形态的复杂可感知意向,包含城市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城市宣传片的呈现 在意识到城市形象对于城市传播和认知度提升的重要性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许多城市均推出代表性的城市宣传片进行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_程曼丽

国际新闻界2006.3 国家形象一般是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与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一国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利益;负面的国家形象则有可能使国家面临重重阻力,最终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修复方面不惜巨资,不遗余力,并将它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从联邦、州到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从事形象管理的公共关系部门,单是联邦政府就雇用上万人处理公共关系事务,每年的经费支出高达几十亿美元。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不断加大政府公关的力度。近些年来,在树立和改善国家形象方面,我国政府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如政府借举办2008年奥运会开展的各种形象推广活动),这是有目共睹的。 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一种是传播失当造成的形象危机。 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国家形象危机 在许多情况下,国家形象危机是由有形的危机事件引发的。危机事件种类繁多,就国际范围而言,有政治性的危机事件、军事性的危机事件、外交性的危机事件、经济性的危机事件、文化性的危机事件、灾害性的危机事件等等。无论哪一种危机事件发生,都有可能给当事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严重损害。比如一个国家违反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而对其他国家施以暴行,国际社会对它的认知与评价必然是负面的,它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国家形象。“二战”期间的德国就是如此。当时,德国政府有感于“名声”不好,于是抛出各种理论为自己开脱 [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3-0005-06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 □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 一种是传播失当(当传不传和不正确地传播)造成的形象危机。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国家 形象的受损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危机 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和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需要改变旧有的传播 观念;树立危机传播意识;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掌握有效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危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3-08 [作者简介]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期话题 5DOI:10.13495/https://www.360docs.net/doc/ee5086044.html,ki.cjjc.2006.03.001

广告艺术中的符号化传播(1)

广告艺术中的符号化传播 落寞广告时代的曙 作为一个现代人,或者你这辈子都没有吃过米饭,或许你这辈子都没有吃过面包,但你一定看过广告。原因无他,因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广告时代。虽然我们难以对每人每天接收的广告信息的数量进行有效的统计,但无可否认的是,见缝插针的广告已经充斥着我们生活,而且其数量大的惊人的。如果单从这个量”来观察,我们或许认为现在是广告的朝阳时代。然,作为普通受众的你,今天你关注了那几条广告呢?作为广告主的你,今天你投的广告是否真的有效呢?显然,这个广告时代的量”是惊人的,但这个广告时代的质”是强差人意。 人类的未来,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粮食,不是水,不是石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由于注意力时代和广告时代的并存,所以大部分广告都黯然失色,当然也令这处于朝阳的广告时代蒙上了那么的一丝落寞,一丝黯然。 广告真无效吗?不!虽然由于多方原因,现今的广告效果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告已经迈入了夕阳的年代。相关,只要我们找到了革新业界的新血液,那么广告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为整个行业注入新血液的方法

很多,而 符号化转播”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理念创新方式 广一佻成印或 (消费者主現応那) 1£ e 「工g (袴号化储存〕 {消费占记忆Jt ) 旁号化广労磁給卿 0业倍劲 ■■ -偵■符号提炼) 皿-伍祸符号艺术化处理) 佃买行为)一和林 〔消费者符£印最唤醒) 所谓符号化转播”就是将繁复的商业信息利用策划将其进行压缩及提 炼,并归结成为一个和消费者脑海中已有的印象符号对应的传播符号,并利 用创意对传播符号进行升华及传播。1997年,国际知名品牌三星借助奥运五 环这一消费者已经熟知的符号来再度成功攻占市场就是 符号化转播”较为 典型的例子。而时下借助明星名人这一符号进行代言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案例 更是随处可见。 相对于传统传播模式, 符号化转播”具有下面的优势: *由于信息形成符号进行传播,所以传播的信息也具有符号本身的优越 性(识别性强,内容单一指向,记忆容易等) (妁买行为) (??广害目的)

城市形象战略完整版

城市形象战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

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一、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整合传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以城市为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烈的城市品牌形象意识,一方面强化城市内部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品牌传播活动,不断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塑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最有效的传播工具和方法就是在开展城市内部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活动。整合传播理论认为,所谓整合主要指传播工具的整合和传播过程的整合。如何使城市向不同的区域以及在不同的时间里传播一致性的信息,如何使城市品牌形象信息的传播既适合不同人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规律特点,又不失信息的一致性,整合出一个统一的城市品牌信息,实现一致性传播,这是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也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整合对于维持城市营销传播策略的一致性、不断积累品牌要素和品牌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实际上就是整合利用各种营销传播工具,向特定的城市目标受众,以一种有效、连贯的方式传达一个清晰、明确并且是一致性的城市品牌信息。 目前我国城市在形象的整合传播方面无论是传播工具的整合,还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整合,都存在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工具使用比较单一,没有整合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户外、画册、展板等多种媒体与公关、事件营销、直销营销等其他传播手段开展360度品牌传播,传播的范围、时间、采用的手段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目标公众的覆盖面比较窄,有效到达率也比较低;同时,仅重视“点”上的宣传,忽视和缺少城市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不能根据公众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要素体系及本城市的现状、特色、优势等全面构建城市的品牌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城市形象定位不够准确、鲜明,主题信息不够突出,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注意信息的一致性,没有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宣传。因此,导致城市品牌传播的效果不够显著,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 二、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依据整合传播理论,搞好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结合城市形象发展战略,准确的进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 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增强一座城市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属于城市发展战略范畴。所以,有关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提升方面的各项工作必须服从于城市发展战略,不能有任何的偏离。换句话说,即应结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城市形象战略,明确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将把这座城市塑造成具有什么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在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及全世界范围内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研究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实体决定说、媒介呈现说、认知印象说。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程曼丽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一文中说到,国家形象是形式(外在形象)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决定了形式。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基于国家形象的以上含义,程曼丽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媒体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形象工程的推进。 王朋进在《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中综合分析三种界定类型,认为国家形象根据其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实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三种状态,而这三种状态呈现以下关系:实体形象为本源,媒介形象为渠道和参照,认知形象是结果。王朋进在这一概念中,着重肯定了国家的媒介形象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作用。 在以上两种观点中,民族形象统一在国家形象之中,并没有区分开来。 与之不同的是,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从政治学层次上进行了区分,认为国家是一个法律上的政治组织,指向的是主权、机构等物质性的力量和特定的地理范围,而民族指向的是一群人以及这些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所衍生处的传统、文化、精神等。①基于以上基础,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进一步提出,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既不取决于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不取决于他国的信息建构方式,而取决于本国内部秉承何种国家理念以及在该理念下进行了怎样的国家建设实践。②李彦冰等学者对国家和民族概念的厘清,有助于理解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区别,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形象的含义。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 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而王朋进则立足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国家形象还受到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王朋进实质上将媒体也纳入到了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的范围之中。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以建构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认为处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国家形象,受“共有知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这些国际行为体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共有知识”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之一,国内主体起基础性,“共有知识”则是决定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 三、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通过以上梳理,基本上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众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呈现出来的状态,如王朋进的观点。 第二类则认为国家形象本质上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程曼丽认为国家包涵民族)自身,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王祎在《对国家形象的反思》一文中,同样驳斥了媒介中心论的观点,他将国家形象的建构分为“他塑”和“自塑”两个层面,在“他塑”角度上承认大众媒体在国家形象的作用,在“自塑”的角度上,他认为大众媒体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王祎认为,以本国媒体的“自塑”作用来纠正他国媒体的“他塑”偏见,这样的研究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参考文献: ?1、《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陈道德,《湖北大学学报》1997(2) ?2、《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1 ?3、《符号学的历史》D.S.克拉克; 孙伟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符号学视域中的身势语》李凤琴《外语学刊》2005(2) ?5、《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吴晓峰《学术研究》2004(3) ?6、《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李彬《国际新闻界》2000(3)?7、《从符号学原理解读广告》彭璐《装饰》2004(11) ?8、《符号学在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应用》陈大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6) ?9、《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陈武《装饰》2006(4)?10、《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11、《人类传播理论》《符号和语言理论》(第四章)《话语理论》(第五章) ?传播本质上为信息的流通,那么信息是怎么流通的呢? ?这就涉及到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因为信息正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事实上,信息首先就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种符号。世界上没有离开符号而单独存在的信息,正如没有不包含信息的符号。 ?符号总是负载着某种信息,信息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

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符号是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需要。 ?李特·约翰:符号及语言理论是传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一般都认为符号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类传播理论》P68) ?“有关语言和符号的研究是传播理论的核心,对于传播学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传播理论》P85) 第一节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一)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韦氏大字典》: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辞海》:信息的携带者。 ?《现代汉语词典》:记号;标记;佩带在身上表明职别身份等的标志。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符号: ?美国的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沙莲香,1990)。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新思维

2007年9月 第8卷 第3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2007 Vol.8 No.3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新思维3 何美丽1,2,李 进3 (1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75;2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城市文化形象被视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力,本文对益阳文化形象建设进行了探索,探讨益阳该怎样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关键词:文化;城市文化形象;管理;益阳 一、文化、城市文化形象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文化也有“感性”和“理性”。文化的感性指可以感觉的、具体实践中可以观察的(物质性)文化作品和社会行为方式、习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文化的理性指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意识。城市文化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社会全部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及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城市文化形象包括: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英雄人物、群体风格、职业道德、言行规范、公司礼仪。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关系是紧密的,它们是相互交叉、互相涵盖的关系,也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文化是内在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外在的。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基础,城市文化形象也是城市文化的表达。城市文化即“城市在其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具有不同地域、时代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建筑形式。”城市文化有四个层次:首先是物质文化层,即城市的建筑文化,包括建筑风格、特色与色彩的文化内容,街区的结构风貌,建筑布局等,它们构成人的居住结构;其次是管理2制度文化层,包括城市管理体系、社会分层、社会组织等,它们是人—都市的社会结构;再次是生活与行为方式层,即城市的活力,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交往、国际化全球化的程度、时尚等;最后是心理—观念文化层,即意识形态,如宗教观念、政治观念、道德情操、哲学理念、艺术底蕴及所属的机构如学校、图书馆、剧院、书店等。 由此,可以认为城市文化形象战略是“将城市文化理念和个性特点,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文化环境的一种形象传播之道。” 二、益阳文化形象的要素 益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古城,不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生态环境优美。据有关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东周以前,境属《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荆州管辖。战国时期为楚国黔中郡属地。西汉初年置益阳县,以县治位于益水(今资水)之阳而得名。现今发现的自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文物遗存近数百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83处。如湖湘四大书院之一的“龙州书院”,始建 于唐的“白鹿寺”,还有一些名人故居如“黄自元故居”、“周立波故居”、“叶紫故居”等。除了城内文化胜迹之外,益阳周边还有众多的生态保护区,如南洞庭湖国际湿地生态保护区,鹿步溪省级原始次森林保护区等。南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内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44种,虾类9种,贝类4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中华鲟、白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2.4万公顷的湖洲芦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鹿步溪省级原始次森林保护区总面积12000多亩,有湖南的“西双版纳”之称,保存着大量面积较好的原始阔叶林,有伯乐、香果、银杏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30余种,还有大量野生珍贵保护动物。耕读文化和生态文化益阳文化的主题。 三、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城市文化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是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它是一个城市内在素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城市文化形象本身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如果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在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中,把CI战略导入其中可较好的解决城市整体风格的定位问题。CI(City Identity)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MI(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系统、BI(Be2 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和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从整体上看,CI由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识别性,它从根本上将两个城市区分开来;二是系统性,三大系统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衬托、和谐统一的。下面从这三方面入手。 1.MI(理念识别形象系统)设计: 城市理念识别形象是三个系统中的核心,它协调着城市内外关系的发展。城市形象的理念识别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公众认识城市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目标。它由城市整体价值观以及各种观念、意识及价值取向等组成。 要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先要对此城市的城市文化形象进行科学的定位。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是建立城市品牌的基点,是一个城市独特个性的灵魂和精华优势的浓缩,更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和走向未来的航标。益阳根据其自身特点,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应该是“湖湘文化”与“生态文化”,把历史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地方文化个性提炼出来,更加精心的培育,便可形成城市更强的凝聚力。城市文化形象定位应该是“湖湘文化特色的生态名城”。 在益阳理念定位和追求人文价值目标确定后,益阳的城 2713收稿日期:2007-06-20 作者简介:何美丽(1979-),女,湖南桃江人,硕士生,助教。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为例 人们把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叫做媒介,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媒介的这一定义涵盖了传播活动的两大主体传播者和受传者(受众)。由此,媒介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媒介产品和媒介终端。 媒介产品阶段的整个传播过程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媒介是信息的生产机构,受众是信息消费者。它的标志是传播者变得越来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的信息流程就是以生产为主的,生产者是关键;虽然受众的意见也是重要的,但是,信息反馈的渠道匮乏、速度缓慢,直接导致媒介所追求的互动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形式上,书籍就是典型案例。而到了媒介终端阶段,传播活动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在这一阶段中,媒介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越来越具有自主性。网络就是典型案例,尤其是以个体受众为主体的自媒体的出现,个体成为传播的终端,每个个体既可以是传播活动的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 由媒介产品到媒介终端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市场营销领域的4P理论到4C理论的变化。它们都体现了传播活动中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传播领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媒介和受众自身的发展与成熟使得实际传播效果不再与枪弹论靶子论相吻合。而在这个终端为王的时代,媒介产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同样的,国家形象传播也要与实际环境相匹配,媒介发展的这两个阶段也可以用来解读国家形象传播的实际效果。在这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是两个很好的案例,它们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上述结论。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它从中国的各个方面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新中国的现代化,并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等国际主流媒体或媒介。而实际效果则是许多美国人在看到这则国家形象宣传片后,并没有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形成正面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自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国际形象给外国人留下了东亚病夫的固有印象,加之21世纪之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缺乏和忽视,导致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落后封建的国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媒介与实际环境的脱节。可以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是一个媒介产品,他的制作理念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整个宣传片就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向国际社会强硬灌输中国国家形象,因此,在带着固有印象和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感的外国人看来,这一国家形象宣传片完全就是自吹自擂,甚至是暴发户炫富,更谈不上互动;加上片中所展示的中国现代城市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复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 传者主导和缺乏互动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收效甚微,在枪弹论不再百发百中的环境下,这样单向的展示型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而另一则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国制造》却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片中以世界工厂为切入点,展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新型国家形象。从每个外国人时时刻刻都有可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做到了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这一媒介终端理论的应用很好地击中了受众的痛点。这则广告片从受众熟知的方面展示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为各国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商品的态度和意愿,让受众自己意识到没有了中国,自己生活中所拥有的便捷、舒适、满足等美好体验都将随风而逝。只有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去关注中国这个国家。与受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互动),国家形

城市品牌形象的符号化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146 CHINESE ART 论坛 FORUM 在信息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品牌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在市场竞争中乃至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树立和传播鲜明的、个性化的城市品牌形象,将极大地促进现代城市的良性发展。在树立和传播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过程中,符号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1.城市品牌形象的内涵 关于城市品牌形象,套用营销专家利维关于品牌形象的定义,可以认为城市品牌形象是指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关于城市品牌各要素的图像及概念的集合体,主要是城市品牌知识及人们对城市品牌的态度。如法国在音乐、美术、服装设计及景观设计等方面对世界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首都巴黎更是一座有着太多遐想的世界艺术之都,并以浪漫风情而著称于世,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之都”。可见城市品牌形象不只由城市的硬件内容所决定,还包括其他一些软件内容,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工业、农业和旅游业等诸多要素的整合。一个城市品牌的形象昭示着城市的定位,体现着城市的实力,包含着城市的历史;一个城市品牌的形象也是城市身份的识别,城市价值的体现,以及政治、经济或文化地位的表达。 2.城市品牌形象的符号化过程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Jacques M a r i t a i n)曾指出:符号“是人类世界的普遍工具”。所谓“符号”就是负载、传播信息的基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符号本身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是指代某一事物的表现体,为符号的“能指”;被表达的概念和内容是指向符号自身以外的某种含义,符号 城市品牌形象的符号化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 宋奕勤 范蓓 摘要:城市品牌形象的符号化传播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总体利益,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与实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城市品牌形象 符号化 传播所指代的对象即为符号的“所指”;将能指和所指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被称为符号的“意指”。符号从“换档加速”到“神话”,不断产生丰富的、新的意指。 当代社会早已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所谓“符号化”就是将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压缩及提炼后,归结成一个或一组代表性符号,既可与受众脑海中已有的印象相对应,又能因符号的意指而使受众产生丰富的、新的联想。在树立城市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常常采用丰富的视觉和听觉符号来展示城市品牌形象,并不遗余力地积极挖掘这些符号之中的多层次意指。如借助明星名人这一符号进行代言,树立城市品牌形象和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已成为现代城市品牌形象“符号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较为典型的例子有:2005年,上海市第二任城市形象代言人姚明和刘翔的“高快”组合成功地提升了上海市的国际化城市品牌形象。其符号化过程是:一直以来在国际上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篮球运动员、身高2米27的姚明早已成为象征“高度”的代表符号,而当时田径场上的新秀刘翔则成为象征“速度”的代表符号。恰好姚明和刘翔都是上海人,这一组代表高度和速度的符号一旦与上海市联系起来,通过符号的“换档加速”,就产生了“神话”——他们的代言能使受众将他们的品质转嫁到上海这座城市上,因而受众会自然联想到上海市发展的高度和速度,为上海市在国际上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创造了完美的契机。可见符号是将观念赋予形象、将意义注入形式的结果。 3.城市品牌形象符号化传播的优势在现代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过程 中,符号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许多知名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雅称,如水城——威尼斯,音乐之城——维也纳,书城——莱比锡,狮城——新加坡,汽车城——底特律,大学城——牛津等。这些城市所拥有的品牌形象符号个性鲜明,并深入人心。由于现代城市品牌形象的许多复杂信息集结形成“符号”进行传播,所以传播的信息具有指向集中、识别性强,传达统一、认知性强,注意值高和容易记忆等优势。由此可见,符号已经成为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和推广的重要载体。 结语 把城市做出品牌,树立城市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是21世纪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品牌形象是在符号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并由符号的意指不断产生新的内涵。城市品牌形象符号不仅深刻地代表着一个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同时也将城市与公众的利益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城市品牌形象的符号化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2]李清华.《定位策略在现代城市形象塑造中的运用》.《新闻界》[J].2009年3期 [3]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李志鹏.《广告艺术中的符号化传播》.《医学美学美容》(财智)[J].2005年11期 Study on Fundamentals of City Brand Image Communication as a Symb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