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概要

合集下载

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及其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及其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及其设计一、西安城市形象的SWOT分析1. 城市形象的优势2. 城市形象的劣势3. 城市形象的机会4. 城市形象的威胁5. 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实践1. 城市形象的优势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西安的城市形象的最大优势之一。

除此之外,西安还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地理位置。

此外,西安的教育、科研、文化、旅游等领域发展也十分迅速,为西安城市形象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 城市形象的劣势西安的城市形象存在着一些劣势。

首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尤其是地铁建设缓慢,不利于西安的城市形象提升和经济发展。

其次,西安的环境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城市垃圾处理、空气质量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加强。

此外,面临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保护、传承与挖掘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3. 城市形象的机会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安提供了发展良机,西安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拥有强大的软实力优势,这在全国属于少数城市。

西安还需要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作用,建设更多的科技创新园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革新。

4. 城市形象的威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竞争,西安的城市形象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打造更加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同时,西安必须注意资金和人才的失去问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实践要提升西安的城市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城市的品牌塑造工作,增强西安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二是要加强城市的大型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如举办文化旅游节、艺术节、体育比赛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三是要加强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的支持,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推动城市的创新创业。

最后,要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化,提高西安整体的城市形象水平。

西安城市形象定位与视觉识别系统研究及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定位与视觉识别系统研究及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定位与视觉识别系统研究及设计西安城市形象定位与视觉识别系统研究及设计1. 引言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如何正确定位西安的城市形象,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辨识度的城市品牌,成为吸引人才、文化旅游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

而视觉识别系统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西安城市形象定位与视觉识别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方面进行探讨。

2. 西安城市形象定位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为城市形象定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西安应该通过主题和特色来进行形象定位,强调其作为古都的独特魅力和千年文化的底蕴。

西安还应注重突出城市的现代与古典交融的特点,彰显其历史和文化与现代发展并重的特色。

3. 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视觉识别系统是通过在视觉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应注重符合西安城市形象的特点和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市民和游客的视觉感受,使其能够对城市形象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在西安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中,应选择与城市特色相符的元素和符号。

比如,可以选取象征古都文化的长城、钟楼等建筑元素,或选取与本地特色文化有关的传统花鸟、书法等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进行设计和组合,形成独特的标识和图形。

此外,颜色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要选择与西安城市形象相符的颜色,可以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和现代发展的需求来确定主色调和辅助色调。

比如,可以选择以土黄色为主色调,配以蓝色和绿色等辅助色调,以体现西安作为古都的特点和大自然的潜力。

在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中,还可以运用具有特色的字体和排版风格,加强整体形象的辨识度。

字体的选择要考虑到与城市特点相契合的元素,比如可以选择有年代感的字体,强调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4. 城市形象营销的应用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完成后,需要将其应用于城市的各个领域,为西安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

西安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世园会为切入点

西安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世园会为切入点

的印象 , 要保 持城市理念 和识别标 志的长期稳 定性 , 这样才
能使城 市形象在特定 的条件下进行成功的定位。
市 中的每一分子 息息相关 的要素 。这 其 中包括 城市 的规划
与设计 , 市基础设施 建设与完 备程度 , 城 城市 自然美 与人工 美的协调统一等。 2城市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 度 . 知名度是一个城市被公众 知晓的程度 , 是衡 量一个城市 名气 大小的客 观尺度 。拥 有 了高 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 就能够
第 2 卷第 9 5 期 21 年 9 02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a g hnUnv ri f ce c n e hoo y (o il cecsE io ) o ra Chn c u iest o S i eadTc n lg o y n S ca ine dt n S i
求的时 尚” 。
世园会对西安城市 形象的嵌入式表达 , 正是在全球范 围 的语境 和规 范下对 西安城市形象符号 的解读 。这种 “ 天人长
安 ”“ 、创意 自然 ” “ 、和谐共生” 的理念符号具有全球范 围内普
遍 的认知度 , 容易为大众特别是海外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我们 可以看出 , 西安世 园会 虽然是一个世界性的活 动, 但在具体 的每一个细节 都不忘注入中国形象和西安城市
[ 中图分类号 ] C 1 . 1 9 2 8
பைடு நூலகம்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简 介] 陈泽 ( 9 9 ) 1 8 一 ,女,硕士 ,研 究方 向为政府公共关 系与危机管理。 足 于这 个城市本 身 , 全面反 映这一城市 的个性 , 体现这 一城 市 的文化 内涵 。 2城市形象设计应以公众参与为基础 .

西安城市形象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设计

西安城市形象设计西安城市形象设计1、人文西安的城市形象西安市的城市定位“盛唐风格的国际化大都市”凸显了西安的历史文化优势,因此构建人文城市形象是西安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人文城市形象是传统人文城市形象与现代人文城市形象的混合体。

对于西安这样一座古都而言,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是其传统人文城市形象的表现,而科技园区、高校等是其现代人文城市形象的表现。

目前,西安市充分整合了传统人文资源和现代人文资源,同时注入了生态、低碳、绿色等大环境理念,构建了“培育三大街区、建设四大园区(基地)、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带、培育六大重点行业”的新格局,打造人文西安的城市形象。

2、绿色生态西安的城市形象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西安的城市形象被塑造成为环保程度较低的形象,例如漫天黄沙、缺少绿色植物等,以至于尽管西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人们因其城市的刻板印象而不愿意前往。

针对这种情况,西安通过市政改造和发展文化产业来塑造绿色城市形象。

以浐灞生态区为例,开发前,浐河、灞河是西安东部区域的污水汇集地,沿浐、灞河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垃圾堆放量近500立方米。

开发后,生态区累计形成水域湿地面积594公顷,河流湿地覆盖率达到9.8%,新增绿化面积418公顷,累计形成林地近1964公顷,林地覆盖率达15.1%,区内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2%,清理垃圾120万方,铺设截污管道23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吨,年中水回用量900万吨。

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并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浐灞已从原来的生态重灾区转变为西安市的新亮点、新名片,是绿色西安城市形象的代表。

3、和谐西安的城市形象结合西安市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和西安市民的需求,西安市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GCP(Gross Culture Product国民文化总值)”,旨在提高西安市民的幸福指数和构建和谐西安的城市形象。

GCP,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综合指标,主要包含三个体系——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贡献、公益文化活动的价值贡献和文化产业的价值贡献。

西安文化战略维度定位的四个着力点

西安文化战略维度定位的四个着力点

西安文化战略维度定位的四个着力点昨日长安,在中国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从来都不容置疑。

今日长安,西安是文化资源厚重、历史遗产丰富、城市特色鲜明、科技优势突出、文化人才层出不穷的文化名城,历经千年仍旧充满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

明日之长安--西安,必将展示中国文化精神,成为中国表达要素,传达中国话语的国际都市。

文化是一个民族、城市进步发展的决定性、关键性、灵魂性因素,西安作为世界古都名城,其文化发展对于城市名誉提升、市民素质改造、城市软实力增强影响非常、至为重要。

西安城市文化战略定位,与党的建设、祖国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基于此,指导西安文化战略定位的思维起点,即西安文化应当竭力向往并追求的方向颇为关键。

唯有对西安文化“要成为什么”有恰当的认知、认同、共识,才会跟进相应的文化建设,如文化发展规划、产业基地汇聚、文化科技旅游等融合、文化人才集成,以及文化建设全局把握等。

论及前提性文化取向——西安文化应力争什么、不必强求什么,可有四个着力点。

历史型文化示范城市从纵深讲,西安有三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西安的历史内涵、文物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是与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人文之都。

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大小王朝有273个都城,都城作为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影响力、经济带动力、政治掌控力都是首位。

西安作为中国最兴盛的周秦汉唐朝代的都城,其历史型都城文化地位不可替代,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史中绝无仅有。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绝对优势,促成其中国历史文化示范城市的地位不可动摇。

西安中国最具历史特色和时间长度的古都,具有多时多代文化中心和优秀文化生产传播示范者的声势,具有中国古代一流物质文化基础上的精神文化高位,具有多处名留青史的民族进步标志与促进中国文化级阶梯的功效。

思想型文化引领城市从国家的复兴大业角度看,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可当经济政治文化副中心,西安可以作为文化经济政治副中心。

西安应该以发达“头脑”(科研教育中心)为己任、文化灿烂为贡献、思想中心为目标;应减少对“GDP式拜物教”、经济性掌控力的迷恋,而更应该追求秦岭成为国家生态文化中心,成为国家历史道、释、儒家文化汇集中心,成为中国思想库。

西安城市形象再定位研究

西安城市形象再定位研究

西安城市形象再定位研究作者:张祎张慨来源:《艺海》2013年第01期[摘要]西安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虽然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公众感知意象,却缺乏鲜明的战略定位,城市形象尚未取得统一认识,这不利于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就目前西安的城市形象定位现状来看,不同领导、专家、学者站在各自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定位,整体呈现出的定位特征比较抽象、模糊。

本文试图通过西安市相关政府文件、西安现实优势以及其在全国的竞争力三个方面的分析,以此为西安城市形象进行再定位。

[关键词]西安城市形象城市定位城市形象定位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经营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城市的“品牌效应”,重视城市个性和魅力的展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学者的共识。

城市形象由此承担了反映城市独特形象和魅力的责任,它作为城市内涵的外在显现,无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最重要载体。

纵观国内外众多城市,其中有一些成功的形象定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时尚之都”巴黎、“音乐之都”维也纳、“购物天堂”香港、“浪漫之都”大连、“生活品质之城”杭州、“风筝之都”潍坊等等,这些城市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抓住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从而将其转化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软实力”。

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以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中占据优势,但在目前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虽然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公众感知意象,却缺乏鲜明的战略定位,城市形象尚未取得统一认识,这不利于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语境下,打造本我品牌形象是西安城市经营的现实要求。

一、西安城市形象定位的内涵城市形象定位,即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静态的、动态的比较优势,结合未来发展态势和区际分工,确定出最具有生机的城市个性特征。

西安城市定位的范围辐射广、内涵丰富,再加之城市自身各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城市形象定位的复杂性。

这些因素决定了西安城市形象定位需从多方面的分析比较中确定。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文化大都市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文化大都市

都经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 0 . 06
[】 3赵春 荣. 于会展 业与城市发展  ̄+ vI. 关 Ai J 高教研 究 ,2 0 , ,] 06
( 2).
场 、技术市场 和信 息市 场 ,更是一个重 要的直接
贸易市场 ,在促进 出 口贸易 、中外 合作和技术 引 进 中起着 日益重要 和不可替代 的作用 。 品牌 展会必须重 视前期市 场调查和全局统 筹 安排 ,对展 出效果 、展前展后做认 真的调查研究 与分析 ,进行市 场细分及形象定 位 。通过活 动项 目的 自主性 和参 与性 ,丰富展览 的 内容 ,这有 利
4 ,呼 和浩 特市 政府制 定并下 发 了 《 和浩特 月 呼 市大 型 活动 及会 展 业 管理 办 法 》 ,此 项 《 法 》 办 的实施对统一规 范和加 强全市会展工作 ,促进呼
和浩特会展业发展具有 深远影响 。 ( )树 立 品牌意识 ,打造精 品展 会 ,加快 三
会 展 经 济 发 展
济 ;张唏 ,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2 0 年6 1 日,经 国务 院 同意 ,国家 发展 09 月 0 和改革委员会 印发实施 了 《 中一 天水 经济 区发 关
展规划 规划 提出 ‘ 快 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 , 加 着力 打造 西安 国际化 大都市 ” 。西安建 设 国际化 大都市有利 于提高 中国 国际影 响力 ,有利 于 国家 区域协调 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 发战略 ,也是 西安 自身跨 越式发展的需要 。
【 王 乃静 ,路 晶. 经 济—— 中 国经 济发展 的新增 长点 Ⅱ 4 】 会展 】 .
山东经济。2 0 ,( 0 6 7).
【 余 向平. 展业 的产业带动 效应及其 经济 学分析 Ⅱ. 5 1 会 】 商业研

“十四运”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及形象塑造的促进作用及实践路径

“十四运”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及形象塑造的促进作用及实践路径

“十四运”对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及形象塑造的促进作用及实践路径摘要:西安作为地处西北地区的核心城市,被明确建设目标为国际化的中心城市。

由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通知西安被选定为14届全运会举办城市,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中西部地区的举办城市。

这对于西安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陕西省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省战略以及城市文明建设,所起到十分重要的左右。

不仅给承办省份陕西省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契机,同时对于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外宣传西安是古代十三朝古都文明古城,促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影响力。

充分展示了西安的特色人文风情,古老的文化底蕴和彰显西安特色的城市形象。

带给西安市的发展和建设极大的发展机遇,充分的利用好此次全运会带来的发展,可以很好地促进西安市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

关键词:全运会;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形象塑造引言全运会的举办对于举办的城市有着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给每一个举办全运会的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14届全运会由陕西西安市在2021年举办。

此次全运会给陕西省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举办城市西安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契机。

在城市的软实力建设上,由于全运会的举办,使得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传播得以发挥。

十三朝文明古都有着极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在全运会上,可以向外界展示西安市独有的文化魅力。

同时对于三是文明城市的建设和硬实力发展的延伸,也将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将西安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造,本文将主要探讨由全运会带来西安的发展国家中医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和实践路径。

一、全运会带来的促进作用1.城市建设西安市作为举办全运会的活动城市,正积极筹建与布置运动场地。

打造成美好西安的城市形象,充分展示出西安特色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底蕴。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得以借助此次机会,向外宣扬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论坛
观察思考
■栏目璃辑/王雷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
■丁孝真
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二者的目标完全一致,这一目标定位包括:
1.重塑城市精神。

西安要围
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
城市文化身份定位,进行城市精神的提炼、更新、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
市形象,大力弘扬以“承古更新,开放
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为导向的
西安精神,并使之成为每个市民和组织团体的自觉实践;面向未来,培养
西安入自由、解放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格;强化“我文明西安文明,我诚
信西安诚信,我美丽西安美丽”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对这座干年古都的
i、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西安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入文之都。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2.提高市民素质。

西安作为西部大都市要着重培育市民
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不仅使西安成为中国诸多吉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强市民对党和政府的售住,中历史最悠久、个性最鲜明的城市,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史倡导与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上的典范,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


富。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西安的特色、西安的品牌和金过多种教育形式,普及知识,增进修养,养成市民对文化艺
字招牌,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城市物质文明术的尊重,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和精神文明的典型象征。

西安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针对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要特别注重放在第一位,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养市民的心理调适力,增进心理健康,并加强职业培训,成功经验,包容并蓄,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教育市民树谐共处,使历史氛围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使西安这座世界立风险竞争、敬业创新、契约诚信、贵权对等、环境保护、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聚集地,而生态文明等现代意识,实践绿色、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且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衍生地,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美好家使西安成为理性、文明之城。

园和观光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3.完善城市结构。

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作为“世界文化首善之地”,文化一是西安的历史底气,
本、承古开新的指导思想,持续促进城市结构的提升与转也应该是城市现代发展的一种思维、一种思路、一种思想。

西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安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保护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人文西安”的具体目标,要求“充分文化个性,按照“古都仪象,现代气息”的城市风格要求,发挥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丰富发展现代文化”,无不凸营造景观大气典雅,产业先进合理,居民诗意栖居,发展富
现了文化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传承历史文化,构建有创意的大格局,使西安成为诗意、时尚之城。

现代文明——这是城市发展的捷径,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性。

4.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建设和谐
万方数据
西安,必须认真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富有与贫困、强势与弱势之间的矛盾和关系协调,提倡理解、宽容与互助。

构筑不同职业、阶层、团体之间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拓宽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渠道,倡导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

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法制保障,通过文化建设不断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使西安成为安定、祥
和之城。

二、西安城市形象定位
一个城市的形象定位,必须建立在历史底蕴、人文资源
特征的坚实基础上,建立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发展观的理念基础上。

西安的城市人文资源具有什么特征呢?作为华夏文明的
重要发源地和周秦汉唐等王朝的国都,西安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善之地和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古长安这片沃土之上,中国的先祖、先哲、先圣、先贤们曾经创造过旷世伟业,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众多的文化英
雄和仁人志士传承着中华民族弘毅之志、创造之魂。

西安地域文化资源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是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凭证,也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

西安的人文资源特征,从广义上讲,西安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与城市形象目标。

国际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凭借我们独特的资源实现以优势地位加入全球化体系的目标,并最终使西安成为国际化城市;市场化就是要以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城市活力,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文化就是文明化、人性化,关注入的需要与幸福,维护入的权利与尊严,构建和谐社会,并以繁荣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生态化就是要在现代经济、社会尤其
是城市社会的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平衡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以上所说的“四化”理念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相互补充的整体。

对西安来说,国际化是城市发展的坐标;人文化、生态化是国际化的必要前提,是对市场化的毖要规范,同时也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目的;而市场化则是最终实现国际化、人文化和生态化的重要途径。

“四化”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西安的城市形象。

从狭义上讲,西安的城市文化形象是其历史底蕴与人文资源在现代城市的承袭与延续。

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是中国各大城市追求的共性。

除了共性形象外,西安还应当有什么样的个性形象呢?西安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周秦汉唐13朝古都、“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西北科技、教育、旅游、文化中心城市。

这些个性特征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城市形象设计还须顾及另一方面:一是个性鲜明独特清晰。

要使一座城市在游客记忆中留下永难磨灭的深刻印象,其个性必须清晰简明,最好能够用一个词或词组来概括,使游客一听到这个词或词组就能想起这座城市。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众多的个性特征中筛选最具吸引力的特征。

二是突出历史亮点。

西安的明、清建筑虽然也有钟、鼓楼和城墙,但和北京的故宫、长城比较就不免略逊一筹,所以游客才有“看近500年的中国要到北京”之说。

周秦汉唐古都是西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看1000年前的中国要到西安”,这才是西安城市形象的品牌,是西安城市形象的亮点。

传承周秦汉唐历代古都文脉,打造唐都长安又是西安城市形象的重中之重。

我们这座城市直接沿袭的是隋唐长安城,整座城市就是隋唐长安遗址。

城市中心正是当年的皇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唐itI-长安是古代世界第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繁华都城,唐代的“丝绸之路”盛极一时,唐都长安是古代欧洲人仰慕不止的东方吉都。

如果把西安的城市形象定位概括为“东方古都”或“唐都长安”,就把西安城市形象的最亮点揭示出来了。

(作者单位:陕西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
65
万方数据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
作者:丁孝真, Ding Xiaozhen作者单位:陕西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刊名:城乡建设
英文刊名: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年,卷(期:2008,(11引用次数: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xjs200811031.aspx
下载时间:2009年9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