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业特点及发展策略

草原畜牧业特点及发展策略
草原畜牧业特点及发展策略

草原畜牧业特点及发展策略

新疆地区地广人稀,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使得草原畜牧业成为新疆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新疆地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际当中人们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新疆地区的草原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文章针对新疆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促进新疆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1新疆草原畜牧业特点

1.1草地资源复杂丰富

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地势结构复杂,独特的地势环境导致新疆地区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有利于畜牧业的广泛开展。新疆地区的草地草种丰富,不同类型的草类植被可达几百种。水平分布的草地和垂直分布的草地类型共同组成了新疆地区的畜牧业环境。在对草地的使用上分析,不同的草地资源给予新疆草原畜牧业充分的自主选择性,可以利用草地进行放牧,也可以利用草地发展割草牧场,为草原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众多天然草地的存在为新疆草原畜牧业提供营养价值高的草地资源,受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自身的特征影响,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开展较简单,且对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2牧场生态稳定性

新疆地区的牧场具有生态稳定性特点,其牧场季带稳定,不同季节有着科学的轮牧体系。新疆地区的的牧场主要集中在平原和山地地区,山地地区的垂直带气候特征变化较大,因此牧草的生长受季节变

化较大,放牧的开展跟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同季节牧场的使用也并不相同。有四季分散放牧,也就是夏季作为主牧场,冬春季节移至其他牧场放牧,也有四季统一放牧,利用平原地带开展全年性的放牧。不同的放牧组合方式能够适应不同季节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在夏季牧场中,受气候环境的影响,夏季牧草生长旺盛,多处牧场草势旺盛,可以发展动物毛皮产业。而对于荒漠地区而言,其夏季牧场较少,牧场草地的生长并不能够满足大量牛羊放牧需要,因此要多饲养能够适应荒漠地区的动物。对于春秋季节牧场面积广泛的放牧区域,可以多饲养乳用家畜。

2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草地退化严重

当下新疆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受工业污染、自然环境变化和过度放牧影响,土地盐碱化、沙化以及草场退化现象严重,近3亿亩的草地存在退化现象,伴随着草场的退化,草地的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导致牧民的放牧区域和生活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此外草场的退化伴随着土地荒漠化的不断加剧,导致新疆地区的绿洲数量不断减少,冰川雪线不断上升,区域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2.2草原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不断

新疆地区草场的退化导致草原本身的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一些旱灾、洪灾频繁发生,农业上鼠患、蝗灾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鼠患和蝗灾导致新疆地区草场质量严重下降,一些草场土壤中出现大面积空洞,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同时导致沙尘暴、旱灾等自然灾

害频繁发生。

2.3畜牧业单一

畜牧业单一表现在其产业化的程度及较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新疆地区的畜牧业缺少大高度的产业化,畜牧业的养殖、畜牧产品加工、畜牧产品销售等产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畜牧产品并不能够在新疆地区广泛流通,导致畜牧养殖利润较低,没有完善的畜牧业交易市场给予畜牧养殖有力的支持,畜牧产品没有形成具有新疆地区特色的品牌性,导致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对畜牧产品的加工多以作坊的形式展现,畜牧业发展缓慢。

3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优化措施

3.1转变新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

影响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且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导致新疆地区居民生活环境受到一定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优化畜牧业的放牧,通过科学的控制放牧,达到退耕退牧还草的目的,帮助草场尽快恢复自身的资源性。例如,对新疆放牧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控制畜牧业牲畜的数量,对牧民的人口进行统计,结合草原的实际人口承载能力,对草原不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通过合理安排的形式控制其对草原的超负荷破坏。要采取措施严谨开垦草原,开发新疆地区草原资源的过程中按照环保性法律的规定规范化开发工作,避开重要的放牧场和草场,对规划性的草场严格管理。此外,要对传统的畜牧业进行改造,建设人工的草场,将农业和牧业结合起来,避免单独的放牧给草场造成严重威胁。

3.2加强草原畜牧业产业化

加强草原牧业的产业化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当地重要企业的扶植上,通过扶植当地产业的发展,利用国家和政府的权威性给予畜牧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调动畜牧产业的积极性。在政府政策、信息技术上给予畜牧产业相关企业一定的支持,使其形成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延长畜牧业的产业链,加强畜牧养殖、畜牧加工、畜牧销售的交流和沟通,延长新疆地区畜牧业的产业链,使牧民和畜牧产业能够收获更多的利益。

3.3调整畜牧产业结构

调整畜牧产业结构是新疆地区草原畜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够实现畜牧区的合理生态保护,促进其经济发展,从传统的注重畜牧业放牧数量到注重牲畜质量,提高畜牧业产品的整体质量。此外,改变原本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的游牧逐渐向定居、种草、更替放牧方向转变。在畜牧种类上挑选绵羊、细毛羊等适合新疆地区草地生态环境的畜牧品种进行放牧。综上所述,对新疆草原畜牧业特点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要在分析新疆地区草原畜牧业的优势基础上分析当下新疆地区畜牧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缓解草原过度放牧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畜牧业结构,延长畜牧业的产业链,在提高新疆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基础上确保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作者:海尼·哈依撒单位:新疆塔城市草原工作站

中国与新西兰畜牧业之比较

中国与新西兰畜牧业之比较 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小岛国,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尽 管国家小、人口少,但新西兰的畜牧业生产属于世界先进水平,每年有大量的羊、羊毛、羊肉、牛、牛肉、牛奶及奶制品出口到美洲、欧洲以及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畜牧业高度繁荣发达是不是一定会造成草场退化,并进一步影响到环境呢新西兰用事实告诉我们,不会。只要在发展畜牧业的时候讲究科学发展,避免杀鸡取卵式的恶性开发,就可以做到畜牧业和环境保护并行不悖。如今新西兰到处都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洁净,临海沿岸海水清澈,号称世界上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新西兰的畜牧业现状 2002年,新西兰农业用地公顷(折合万平方公里),其中畜牧业和耕作业用地占全国农业用地的76%,大约12万平方公里。畜牧业用地和耕地又可以细分为畜牧业用地公顷(万平方公里),耕地759440公顷 2002年新西兰畜牧业牲畜存栏数量大致如下:奶牛5161589头,肉牛4494678 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267头;绵羊只,山羊153084只,绵羊和山羊合计只;鹿1643938头,马75856匹,另有猪等非食草性动物,数量不多,这里忽略不计。(一点感慨:统计资料非常详细,牲畜数量精确到个位数,不但有牲畜总量,而且把牲畜按照年龄、性别等标准细分为若干小项,每项都有详细的数字。) 中国的畜牧业现状大致如下 中国的草原面积40000万公顷(4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利用的草原面积31333万公顷(万平方公里)。2002年牲畜存栏数量为:羊万只,其中山羊万只,绵羊万只;牛万头,马万匹,驴万头,骡万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2002年统计年鉴, 内蒙古在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中属于畜牧业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草原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pdf

草原是各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近年来,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十分严重,降低了草原的涵水功能,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出现。另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场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增加,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制定草原生态保护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当前草原的发展现状 我国属于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的面积已经超过了4亿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位居世界第2位。但站在人均占有量角度来说,只有0.33hm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般。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屏障,更是畜牧业养殖过程中的主要依赖源,在草原的周围还涉及到很多少数民族。所以说,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力度,可促使牧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最终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在20世纪末,我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将生态建设放在了促使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在西部地区,草原等绿色植被面积占总面积的79%,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草原过度放牧情况的出现,以及乱垦乱挖等,草原的退化速度也在持续增加。因此,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我国草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恢复草原生态系统,降低草原灾害风险。要解决水的问题,我国大多数草原地区常年少雨,干旱现象十分严重,如果某一年降雨量较多,草原植被的生长环境也会得到改善。如果能将水源问题解决,将会为草原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要解决草原承包问题,草原承包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实施了降低40年的时间,如果按照以往的发展效果,草原经济也会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生态系统的逐步恶化,草原的社会功能也无法更好的突显出来。在草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该将草原的经济目标转移到生态目标上,本着生态优先、物尽其用为原则,将自身强项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的良性发展。基于此,各地区政府可以指定出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对草原的所属权进行重新划分,按照现有的承包方式进行依法流转,从而形成资源入股式的发展模式。另外,还可以实施红利发展模式,将每年的草原收益按照合适的比例发放给牧民,从而激发出牧民对草原的保护热情,最终实现保生态、惠民生的良好效果,实现对草原生态经济功能的深入开发。2.2提升相关机构的思想认知程度。为了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规定的实施对保护对象来说十分重要,只有严格落实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想要实现草原保护效果的全面提升,需要在保护措施实行过程中加入硬件建设。相关管理机构应该做好保护工作设置情况的对比工作,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保护框架,将整个草原覆盖其中;对相关企业可以对工作人员队伍进行优化,培养他们的草原意识;对基础设备进行合理完善。例如,新疆地区的草原面积巨大,为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大考验,相关保护机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入了卫星定位系统,对草原各地区实施卫星监控,一旦发现人为破坏草原现象,便可以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为相关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禁牧或者限制放牧手段,避免草原遭受到大范围破坏,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依靠科技和技术创新,做好草原保护工作。2.3提升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为了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我国相关机构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保护措施,如退牧还草、天然植被保护、保护责任区域建设等,为相关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相关机构部门需要对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在保护措施,从而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例如,在具体的策略制定之初,可以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进行深入调查,并与当地牧民展开深入交流,还要做到田间一线,对一手资料进行深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将保护策略的可执行性进一步提升。 3总结 在今后各地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地草原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开展科学放牧,以此来解决草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除此之外,各地区还要以生态内涵为基础,建立起高效生产、持续化发展的现代畜牧业,为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严秋.云南永胜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施行现状及建议[J].养殖与饲料,2017(4):106-108. [2]包延东,刘长仲.甘南州天然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恢复治理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7,47(3):108-109. 作者:杨伟 单位:花园乡草原监理所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农业概述 1.1 农业概念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即狭义农业。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而我们组本次对农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1.3 农业税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第二章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

浅析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https://www.360docs.net/doc/ee8497405.html, 《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指导版 2010年3月(下) 畜牧业生产的实质是利用畜禽将植物性蛋白、淀粉及其他物质转化为营养丰富和质量更优的畜产品供人们享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过腹转化”较之“过腹增值”更为准确。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节能减排、永续利用”为目标,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改善生活条件。 一、主要途径(一)关注产品安全 饲料配置技术以及各种添加剂和动物激素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畜产品的产出率。但过度追求产出率,过多使用多种药物、重金属及生物性有害物质,会影响到畜产品的质量,也会危害到人们的生活质 量和安全。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 法规来规范畜牧行业发展,根据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发展绿色畜牧业和有机畜牧业。 (1)绿色畜牧业。人们将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引入畜牧业的生产,发展绿色畜牧业。其核心为遵循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集饲料种植、饲养管理、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产业链,并经专门机构检测认证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畜产品。传统的家庭畜禽养殖方式就是最简单的绿色畜牧业例证之一。 (2)有机畜牧业。相对绿色畜牧业而言,生产等 级更高、 评价机制更加严格。有机畜牧业要求畜禽的饲养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饲料或含有化肥、农药成分的饲料;疫病防治方面也尽量不使用滞留性的有毒药;在畜禽饲养过程中也尽量满足动物福利,按照动物习性进行饲养;在畜禽运输屠宰过程中也尽可能的减少应激以保证畜产品的质量。 (二)注重资源节约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任务,但日益增加的畜产品需求给 有限的资源造成了重大的挑战。 “效益型畜牧业”和“节约型畜牧业”的提出为节约资源、高效生产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实施科学指导、规模生产、现代 经营管理,以达到 “优质、高效、节约、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秸秆养畜、科学配置饲料技术和精细饲养等技术的实施,对于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畜禽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生态保护 生态畜牧业运用生态工程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立体的综合养殖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畜牧行业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如果粪便、污水等废弃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甚至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牧草专业化的发展为草畜平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利用秸秆、牧草搭配精料饲喂畜禽,畜禽排出的粪尿等废弃物用来生产蝇蛆、蚯蚓等动物性蛋白,或是直接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用作燃料,发酵后剩余的沼渣和沼液作粮食、花卉、蔬菜和果树等植物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二、推进建议(一)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合理解决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利用的经济运行模式, 在运行中遵循吴季松(2005 )提出的5R 原则:“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畜牧业的发展中,进行“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降解”的生态循环模式。实施资源合理利 用、 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完善健全的产业链条,在生产出更多优质畜产品的同时获得最佳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畜牧业养殖经历了传统的小农户养殖、现代规模化养殖,目前正处在向生态循环畜牧业转变过程中。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需要一种全局的科学发展观念,使之成为广大从业者的自觉理念,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需要政府 和相关部门通过政策法规、 宣传教育、示范展示、科普培训等方式进行科学引导,推广先进实用的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循环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 (二)采用良种良法 采用良种可以提升物质的转化率和畜产品的质 浅析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富相奎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收稿日期:2009-11-25 基金项目: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与试范项目(2008BAD96B02 )作者简介:富相奎(1979-),男,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猪的遗传育种研究. 探·讨·与·研·究 25

农牧结合,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农牧结合,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是丽水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丽水市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探索山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道路,提高了丽水市畜产品自给率,加快了生态畜牧业发展。2007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4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900万只,肉类总产量8.7万吨。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有1299户,年出栏猪29.46万头,比上年分别增12.08%和5.82%,生猪规模化率达45.19%,比上年提高9.12个百分点;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11.91亿元,同比增长18.04%,占农业总产值的15.47%。 一、政策引导,优化生态畜牧业发展环境 丽水市具备优越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潜力,宜牧低山缓坡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自然资源特点与生态养殖的立地条件,我市将畜牧业拓展空间重点放在山上,积极引导发展“自然隔离、多点分布、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市委书记、市长陈荣高实地考察丽水瓯农生态畜牧示范场后强调:生态畜牧业为今后丽水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落实。市政府为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

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丽水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丽政发〔2007〕54号)。从2007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对达到建设规定要求的20个生态规模养殖场(户),给予每个2万元以奖代补扶持;对市区新(扩)建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二级种畜禽场,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个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各县(市、区)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生态畜牧业扶持政策。莲都区每年拨出10万元,补助符合条 件的规模养殖场扩大生产能力,其中对建设沼气池的养殖场(户),按200元/ M3的标准给予补助。龙泉市每年安排生态畜牧业发展资金至少50万元,扶持10个生态猪场及特色养殖项目,每场奖励2-3万元;对种羊引进、羊舍建设、牧草种植给予补助,并生态畜牧业发展和示范推广先进乡镇(街道)、动物防疫示范户予以奖励;庆元县对新(扩)建 生态猪场常年存栏猪规模达到100-500头,每个场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从外地引进优良种猪,每头补助600元;对生态养殖用地、用电、用水、防疫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云和县给予达到建设要求的生态养殖场每个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养殖大户按常年存栏量不同分别给予1万元、0.5万元、0.3万元的补助,另外对获得国家、省、市级无公害、绿色 或有机畜产品(产地)认证的企业,县财政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补助。 二、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措施

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措施 王田涛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wangtian19862003@https://www.360docs.net/doc/ee8497405.html, 摘要: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天然草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家畜存栏量的越来越大,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植被也越来越差。现在,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风吹荒野沙满天飞"。 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要实现我国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措施 1引言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天然草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家畜存栏量的越来越大,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植被也越来越差。现在,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风吹荒野沙满天飞"。 面对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众多问题,显然要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和个人都要面对和解决好所面临的问题。 2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中国的草原面积40000万公顷(4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利用的草原面积31333万公顷(313.3万平方公里)。2002年牲畜存栏数量为:羊31655.2万只,其中山羊17275.9万只,绵羊14379.3万只;牛13084.8万头,马808.8万匹,驴849.9万头,骡419.4万头。 [1] 我国草原畜牧业的状况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兴衰,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产能力不协调,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原生态退化(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控制,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1草原利用现状

2020年(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樊胜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和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实施“富民”政策,尽快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西北干旱区的绿洲作为该区农业最具潜力的区域之壹,将为西北地区农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不可缺少的内容。 1西北绿洲农业于西北和全国的地位 西北干旱区系指350N以北、1060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就农业分布见,主要于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本文所指西北干旱区主要指之上地区,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219.05万km2,总人口2193.51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2.82%和1.76%,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因此,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高西北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西北干旱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1272.46亿元,占全国的1.70%,人均GDP5386.3元,低于全国人均GDP6048.24元水平。就西北干旱区内部经济发展格局见,农业生产于区域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除石油、化工、建材和交通运输外,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 西北干旱区虽然拥有全国4.13%的耕地,人均占有耕地4.63亩(按乡村人口计),远高于全国平均1.63亩/人的水平,但农业总产值却只有全国的2.39%,农牧民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与措施探讨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与措施探讨 郭伟奇 (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畜牧兽医学院) [摘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阐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阐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进一步探讨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措施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所面临的情况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畜牧业作为整个大农业中的组成部分,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从可持续农业的角度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 度。每周温度下降2℃应分几次渐降,使雏鸡较易适宜,直至降至室温22℃为宜。每天应重点检查或调节温度,使温度保持适宜和稳定。 5.湿度管理。育雏舍太干燥,雏体水分易丢失,对鸡的生长发育不利。反之,育雏室太湿空气不流通,易引起球虫病和曲霉病的发生。一般育雏舍的相对湿度在第一周应保持在65%~70%为宜,第二周60%~65%,直至第四周以后相对湿度不低于50%。鸡舍湿度保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栏体重。为此,可以通过地面洒水或挂湿布帘、启动排风扇通风等多种办法起到加湿或除湿的功能,以维持鸡舍内环境相对湿度的恒定。 6.新鲜空气的供给。雏鸡体温高,呼吸快,新鲜空气的供给非常重要。由于雏鸡呼吸与排泄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造成氧气不足而影响雏鸡健康。所以,一定要搞好通风换气,育雏期间多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即可通过足够的氧气需求,两周后启动换气扇等机械通风方式以保证舍内的空气新鲜度。 7.适宜的光线。雏鸡光照有利于雏鸡尽快熟悉环境,促使其早饮水早进食;雏鸡全天光照的另一个目的为防止雏鸡晚上扎堆造成雏鸡压死。适宜的光照应为1~3天为24小时,第4天后于晚上关灯1小时。 8.适宜的密度。育雏的密度应随雏鸡的日龄增长而减少,这样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一般来说,1周龄雏鸡的饲养密度为30只/平方米,出栏时平均饲养密度每周为10只/米2,以投料时每只雏鸡应有足够的采食位置为宜。 9.营养供给。雏鸡生长快,代谢旺盛,要求饲喂营养水平高、适口性好的全价配合饲料。坚持“勤给少喂八成饱”的饲喂原则,一般第1周每天6~8次投料,每次间隔3~4小时,第二周可改为每天4次,五周以后不少于2次,并且供给足够的清洁饮用水。 10.疾病预防。在育雏阶段,如果鸡群不发生大的疫情和较大的死亡,则正常的育成措施均能保证鸡群日后有较好的生产性能。搞好疾病预防和环境消毒是育雏成功的关键,各鸡场可根据各自所在的地区及本场的病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和预防药物的投放程序,并严格执行。 11.逐步脱温。育雏温度33~35℃,相对湿度为65%~ 70%,舍内温度不宜忽高忽低,昼夜温差控制在2℃之内,每周下调2℃,直至降到22℃是为宜。雏鸡脱温时间可根据天气情况而定。雏鸡脱温有个适宜过程,开始白天可适当减少供热系统的数量,以保证适当的室温,晚上可适当增加,以后逐步白天不加温,晚上加温。经5~7天鸡群适应自然气温后就可不再加温,切不可突然脱温或温差下降过大,否则雏鸡怕冷相互挤压在一起而压死或发生呼吸吸道疾病。 做好以上工作,促进雏鸡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有效的提高育雏期的成活率和均匀度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也会大大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肉鸡业的健康发展。 畜禽养殖 Xuqinyangzhi 88

困境中的草原畜牧业及其出路

困境中的草原畜牧业及其出路 困境中的草原畜牧业及其出路 摘要:草原畜牧业是以草牧场、牲畜、牧民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三维复合系统。然而,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快速瓦解的内部体系使原本相对稳定的三维系统失衡,而且受单户经营模式下小农思想的影响,很难重新建立现代草原畜牧业的稳定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决定,草畜双承包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单户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甚至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变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95-03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生产基地,主要采取放牧方式饲养牲畜,以取得畜产品的畜牧业[1]。“据有关史料,早在秦汉以前的若干个世纪里,先后有多个游牧民族长期活跃在内蒙古广袤草原上从事游牧业……。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模式就已经锤炼成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暂且不论当时草原的具体所有制形式,就畜群品种、季节性草场选择、放牧方式、游牧距离、冬季饲草储备、棚圈和饮水设施建设、防灾措施以及有牧民的生活方式等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框架而言,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点。”[2~4]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牧区开始实施草畜双承包制度,这种“相对固定”的“基本框架”开始瓦解,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的二十年期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规模不断膨胀,家畜头数快速增长,追求数量成了各级政府及牧民指导畜牧业工作和生产的标尺。以典型草原畜牧业生产区—锡林郭勒盟为例,1984年牧业年度全盟家畜头数为839.07万头(只),日历年度为667.06万头(只),而到了1999年全盟牧业年度家畜头数增加至1 923.44万头(只),日历年度为1 187.61万头(只),一度涌现出很多养畜规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09:5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随着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对农业、农村的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逐步由城郊型农业向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1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菜篮子供给充足 2010年,广州实现都市农业总产值1076.65亿元,较2005年增长43.8%,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比2005年增长96.8%,都市农业总收入1461.77亿元,比2005年增长49.8%;都市农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实现税金21.7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7倍和89.4%;农产品出口创汇0.77亿美元[1](表1)。

浅谈畜牧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8497405.html, 浅谈畜牧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崔红梅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畜牧业得以 提升的同时,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它同时阻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保护 一、积极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得到保障。在全国经济发展当中,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副产品在食品市场中占较大比重,肉、蛋、奶总产量约为821.5万t,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其中,占较大比重的生猪出栏量也呈现翻倍增长;同时,外销肉鸡、猪肉也增长至600.0万 t,使国内外市场得到了有效供给。 2.产值增长,带动农民增收。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更使农户经济收入增长,开始占据农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农业增收的关键,很多畜牧业养殖户通过发展养殖过上了小康生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1.3质量提升,使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随着农产品整改力度的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全国开展的屠宰场抽检次数增加,在生猪尿样抽检中,共检样出56批次的盐酸克伦特罗阳性,同比降低了 0.09%,实现了抽检性率将低至0.30%的目标。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瘦肉精”抽检,存在零检出率,保障了全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环境问题 1.自然资源锐减。当前,随着土地沙漠化、草原侵蚀的日益加剧,草原上的可利用资源相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人为破坏占较大比重,120北京农业2015年12月上旬刊农业研究畜牧水产是造成草原面积的锐减的重要因素。此外,与人畜禽争资源的情况较常见,造成饲料短缺,养殖成功率降低。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饲料用粮仅占总粮食利用率的1/3。足以证明当前饲料短缺问题已经威胁到了畜牧业发展。 2.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养殖户的增多,污水、污染物等的排放量在不断增加,其中隐藏着非常多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流入河流、湖泊等地方将造成水资源污染,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3.化费、农家肥出现积压。当前,化肥生产越来越便捷,产量也越来越多,很多化肥厂家可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为畜牧养殖户带来诸多便捷,由此,农业生产上使用化肥不断增多,造成农家肥大量积压,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公害严重。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3 史光华1  孙振钧 133  高吉喜 2 (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2中国环境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北京100012) 【摘要】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不仅有助于了解目前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程度,而且对于预测畜牧业 发展的趋势,制定畜牧产业政策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简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然后,在分析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经济学为手段,以生态承载能力理论为基础,借助生态资源、环境功能价值的货币化表达,评价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评价理论和方法.最后,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评价文章编号 1001-9332(2004)05-0909-04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SHI Guanghua 1,SUN Zhenjun 1,G AO Jixi 2(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hin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94,China ;2 Institute of Ecology Science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China ).2Chin.J.A ppl.Ecol .,2004,15(5):909~912. To asses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s not only helpful to learn about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livestock development ,but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husbandry and to stipulate the 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laws in livestock husbandry.After summarizing and ana 2lyzing the present methods and theories adopted in the assessment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the authors provided a new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thod and theory. K ey w ords Livestock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3国家“十五”科学技术攻关项目(2002BA516AD323)和博士点专项 基金资助项目(20020019029).33通讯联系人. 2002-10-12收稿,2003-02-28接受. 1 引 言 判定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和程度,科学地分析畜牧业与环境相互作用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预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有助于澄清目前社会各界对畜牧业环境影响的不同认识,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合理的、科学的畜牧产业政策的制定,关系到畜牧业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它产业相比,我国的畜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和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这与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不断扩大的比例、强劲的发展势头相比显然是不相称的.通过分析现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及其相应理论,就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做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对我国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工作的开展能有所启迪. 2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畜牧生产系统本身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有机复合体.在这个系统中,各类畜禽是系统的主角,它将各种植物性饲料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动物性产品.系统在向社会提供人们有益的肉、蛋、奶、皮、毛等畜禽产品的同时,也向环境排放了诸如畜禽粪便、污水、垫料、臭气等副产品.系统的运 转既受到外界环境提供的饲料、人工、水、电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投入的制约,也受到周围环境对畜禽废弃物容量的限制.此外,畜牧生产系统受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很大.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发展阶段,直接制约着畜禽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畜禽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1,3,4].由此可见,畜牧生产系统是与农田生产系统、土地生产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等密切偶合的生态系统. 然而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十分明确,我们只能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得到理解[1,11].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简单概括为: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能够持续满足当代人以及后代人对畜产品需求的发展.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的构想 311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理论分析 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5月 第15卷 第5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May 2004,15(5)∶909~912

发发展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发发展现代化草原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1.巴彦淖尔市草原站;2.巴彦淖尔市畜牧研究所,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文章回顾了15年来巴彦淖尔市开展“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项目推广工作,对该项目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十几年来的经济效益做了总结, 中图分类号:F32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XX)03—0002—02 巴彦淖尔市草原总面积为5.5万km2,约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83%,由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和荒漠四种植被类型组成,海拔高度在850~2 160m之间,降雨量由东向西递减,约为120~80mm。现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31种,动物17种,地貌单元可分为波状高原、山地、丘陵和荒漠几种类型,辖四个旗县,13个乡镇苏木,现有牧业人口5.1万人,农牧交错地带有农业人口10.3万人,XX 年牧业年度饲养牲畜232 草原畜牧业是指主要依靠天然草场来发展牲畜养殖的产业。几十年来,草原畜牧业为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肉、毛、皮、绒等畜产品和畜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巴彦淖尔市在草原牧区开展了“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项目推广工作。该项目采用了20多项适应草原牧区的种草养畜适用增产技术,并将其进行科学组装配套。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牧区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使草原畜牧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和牧民的收入都有显著提高,为发展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开辟了新的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有必要对这个项目进 1 “种草养畜综合配套技术”主要是采用优良的草、畜品种,以水为中心,水、草、林、机、料、渠、路、田配套建设,对牧草和农作物进行模式化栽培,牧草与农作物间、混、套种,对饲草料进行粉碎、青贮、氨化,暖棚养畜,同时采用牛羊育肥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把牧区有一定种植条件的草库伦作为项目实施基地。该 1.1 巴彦淖尔市草原牧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北部,地形以高山或丘陵地带为主,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春气候严寒,夏季凉爽短促,远离主要的农业地区,自然灾害频繁,草原产草量在季节上和年度间分布很不平衡,波动较大,严重影响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可持续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

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 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和农业地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

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历程

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草原畜牧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7年底。1953年,政务院通过并公布的中央民委第三次委员(扩大)会议《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及绥远、青海、新疆等地若干牧业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总结》,制定了“慎重稳进”,“恢复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方针;在社会改革方面,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民主改革;对牧主经济实行赎买政策等。1957年,中央召开了牧区畜牧业生产座谈会议,指出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号召全党动手,把畜牧业发展起来。中央还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指示》和中央民委《关于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进一步完善了在牧区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一时期制定的牧区和草原畜牧业发展方针、政策和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草原畜牧业发展较快,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1957年,牧区牲畜头数比1949年增长74.4%,年均增长7.2%。 第二阶段,1957年底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草原畜牧业指导思想上没有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忽视牧区和草原畜牧业的特点,要求过高,步子过急,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开垦草原种粮,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草原畜牧业陷入停滞状态,甚至一度出现滑坡。从1957年底开始,在所有制上搞“一大二公”;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划分阶级成份;经济上“以粮为纲”,大肆滥垦草原等,给草原畜牧业带来很大损害。全国牧区牲畜年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7%下降到2.7%。为改变这种状况,1963年,党中央批转了中央民委党组《关于少数民族牧业区工作和牧业区人民公社若干政策的规定(草案)的报告》(简称“牧区四十条”)。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召开了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着重纠正“左”的错误,调整生产关系,做出坚持“以牧为主”,严禁开荒等重要决定,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文化大革命”,草原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10年中有5年牲畜头数下降。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召开了全国畜牧工作座谈会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牧区畜牧业工作座谈会纪要》 (国发[1975]152号文件),重申了“以牧为主”的方针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发展畜牧业生产等政策规定。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草原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过去行之有效的各项方针政策重新得到恢复,颁布实施了《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依法加强草原建设、保护和管理,并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1987年,国务院召开牧区工作会议指出:牧区要以牧为主;牧草是畜牧业的基础,必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草原,发展草业,逐步做到草畜平衡发展;继续稳定和完善“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