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草原畜牧业及其出路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草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草原的开发和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不仅会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更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
对于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采取解决对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
一、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过度放牧草原作为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长期以来一直是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
由于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原土壤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严重威胁着草原的生态环境。
2. 过度开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的草原被过度开发,导致了草原面积的减少、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过度开发也会导致草原植被的减少,降低了草原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能力。
3. 污染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一些地区的草原面临着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健康。
4. 生态恢复困难一旦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其生态恢复往往非常困难。
特别是对于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往往需要长期的生态恢复才能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对策分析1. 加强放牧管理对于过度放牧问题,需要加强放牧管理,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控制放牧数量和时间,保护草原植被的生长和更新,使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改善。
2. 控制开发规模对于过度开发问题,需要加强对草原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开发规模,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3. 加强环境保护对于草原地区的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体系,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草原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4. 推动生态恢复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草原生态环境,需要推动生态恢复工作,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使草原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改善。
5. 加强科学研究在草原建设中,需要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案

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方案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对内蒙古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农村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内蒙古畜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产能过剩。
由于过去几十年来,内蒙古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动物数量过多。
这造成了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和市场供需失衡等问题。
因此,需要减少畜禽养殖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其次,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二是粮食与饲料不足。
由于内蒙古草原资源丰富,且适合放牧,因此养殖业一直以来主要依赖天然草原饲料。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农村面貌转变和其他种植业的发展,导致粮食和饲料供给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大对畜牧业的研发投入,推动畜禽饲料科学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增加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
第三,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三是市场需求差异。
随着国家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和质量要求更高,对有机、绿色和优质畜产品的需求增加。
因此,内蒙古畜牧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高品质和有机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
最后,内蒙古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科技创新不足。
畜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
然而,内蒙古畜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要解决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控制养殖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畜禽养殖效益;2.加大对畜禽饲料科学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研发投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3.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高品质和有机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满足市场需求;4.加大对畜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可或缺的优势资源和产业 , 更是 区域社会 、 经济 发展 的源 动 力 .草 原 畜牧 业 的发 展对 稳 固与 增 进草 原 生态 建设 成 果 、 边疆 稳定 、 国家 食 物安 全 均有较 大 影响 。 1 草原 牧 业 为 区域 的 发展 和 粮食 安全 发 挥 着
较大 作用
总 产 量 1 2 5 1 6 3万 t计 , 可 节 约 粮 食 4 . 、9 . 6 6 3 5 .2万 t相 当于增 加耕 地 6 33万 h 03 5 , 7. m。
内蒙古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在提供高 档 畜产 品 和支 援 区 内外 畜种 等方 面 发挥 了积极 的作 用 ,也 是我 国重 要 的畜 产 品生 产和 加 工基 地 。目前 总饲 养牲 畜 l 头 只 , 0 9年 牛奶 、 亿 20 羊
199 4. 3万 人 。 民人均 纯收 入 6 9 . 。 牧 l 43元 由于牧
产 方式 正 在转 变 的促 进 下 。 草原 生 态整 体遏 制 、
局 部 改善 的趋 势 已经 形 成 。但 牧 区政府 和 农牧 民在 此方 面作 出了 巨大 的投 入 。 21 改 革开放 后 ,锡林 郭 勒盟 在全 国牧 区率 先 . 推行 了“ 草畜 双 承包 ” 策 。 实 了草 牧场 “ 权 政 落 双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赵 青 山
中 国农 业科学 院 草原研 究所
【 要】 本 文通过 对 内蒙古草 原 畜牧业在 区域和 国 家发展 中的地位 , 府及农 牧 民在草 原 畜牧 摘 政 业发展 历 程 中的贡 献 。 原 畜牧 业对 提 高农牧 民生 活水平 的作 用 , 草 以及 草原 生 态、 原 畜牧业 发展 现 草
在 不 断 实 行 草 畜 平 衡 、 牧 牧 、 区轮 禁 休 划 牧, 以及饲 草 料基 地建 设 的措 施 下 , 畜牧 业生 在
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在当今社会,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环境压力的加大,畜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资源利用不合理1. 饲料资源浪费:目前,畜牧业普遍存在饲料资源的浪费问题。
许多农民过度依赖进口饲料,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 水资源浪费:畜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然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却较低。
传统养殖方式没有有效控制水资源的使用,导致浪费现象频繁发生。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饲料资源多样化、规模化生产,通过科学配方和饲养管理,提高能量和营养素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
2. 推广节水型畜牧业模式:引进先进的节水饲养设备和技术,优化畜禽舍、挖掘蓄水池等,实现循环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二、环境污染问题1. 水土资源污染:随着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排泄物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
水体受到畜禽粪便和排泄物的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影响水环境的健康。
2. 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尤其是甲烷气体的排放。
这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开展生物气体化利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减少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2. 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的推广。
三、动物健康与安全问题1. 饲养环境差:许多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着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等问题,导致畜牧动物健康状况下降。
2. 兽药滥用:传统畜牧业中兽药的滥用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为确保动物健康与安全,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改善饲养环境:建设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畜牧场,并加强饲养条件的监管,确保畜牧动物能够良好生长,并减少疾病的传播。
现阶段草原畜牧业发展所面临问题调查报告

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从事草原畜牧业的主体仍然是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牧民,而被问及他们的子女将来是否会经营畜牧业时,大多数人给出了否定回答。他们对现有草原畜牧业的未来并不乐观,认为如果现有生态条件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很难继续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而25-35岁之间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在城镇打工,或在寻找新的出路。当然也有一些已成为畜牧业生产主力的年轻牧民,他们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善于抓住机遇,但毕竟是少数精英,还不足以影响整个趋势,甚至还不能完全带动现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年青一代。
(一)水资源短缺情况进一步恶化
草原畜牧业,尤其游牧业是“逐水草而居”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这足以说明水在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了牧区水资源短缺的致命弱点。而今天,草原畜牧业不仅不能“逐水”而居,更可怕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采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使牧区缺水状况进一步恶化。近些年,牧区很多原有的大的湖泊、河流、湿地出现季节性断流和大面积干涸,如2002年查干淖尔(锡盟)大湖彻底干涸、2003年乌拉盖河断流、2005年乌拉盖湿地干涸等。而调查中也发现,牧区一些小的泉水、水泡、溪流也正在消失,牧民指着那些干涸的湖塘、河谷说:“前几年这水泡子还有水”,或“去年河水还能到这儿来着”,或“以前这周围的牲畜都来这儿(泉水)喝水,现在连一户的牲畜都喝不够”,等等。甚至有些地方地下水水位也明显下降,原有的大口井、小型机井出水量明显减少,甚至成了干井,很多牧户人畜饮水已成问题。如2010年夏天锡盟阿巴嘎旗北部有些嘎查境内多数大口井出现水位下降,或不出水的情况,甚至部分小机井出水量明显减少,当地牧民只能通过拉水,或打深机井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当年夏天该地区水价一度涨到10元/吨,使得一户牧民一年(当地冬季一般利用雪水)的用水成本达到万元以上,甚至2-3万元之高。有些牧民为了不拉水干脆投入全部积蓄或利用借款、贷款打一口深机井满足自家饮水需要,其费用则高达10-20万元不等。
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草地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之一,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需要进行调整,并采取一定的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本文将从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1. 提倡生态畜牧业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通常以大规模的圈养方式为主,往往会导致过度放牧和草场的过度开垦,使得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应该提倡发展生态畜牧业,采用小规模放牧和草场轮换的方式,保护草原植被,减少土壤侵蚀,提高牧场的生态质量。
2. 推广科学喂养模式传统的喂养方式多为靠天吃草,缺乏科学的喂养管理,导致牲畜生长缓慢,产生低效率的问题。
应该推广科学喂养模式,根据牲畜的种类和生长阶段,科学配制饲料,保证牲畜的生长和发育,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
3. 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标准针对草地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应该建立健全的畜牧业生产标准,规范畜牧业生产行为,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督和管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1. 加强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应该加强对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牧场和养殖场,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2. 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因过度放牧和草场过度开垦等原因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应该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采取适当的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畜牧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3. 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应该加强对畜牧业从业者和广大农牧民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减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4. 积极引导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该积极引导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推动畜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畜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陆仲(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1、高寒草地的基本概况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以其鲜明的自然、经济与社会人文特色在我国以及世界的草地畜牧业领域和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我国高寒草地面积之大居各种类型草地之首,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059亿公顷,其中:西藏0.57亿公顷,青海0.38亿公顷,川西北0.073亿公顷,甘南0.036亿公顷,占全国北方草原区2.2亿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
高寒草地的分布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牦牛放牧高度最高可达6200米,创造了放牧高度的世界之最。
高寒草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寒冷干燥,长冬无夏,仅有冷暖季之分,绝大多地区年均温在0℃以下,古有“五月解冻,八月草黄”之说。
由于受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0-18℃,绝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大于0℃的年积温小于2000℃,大于10℃的积温多在500℃以下,持续期不多于2个月。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不少学者将青藏高原列为地球南北极之后的世界第三极,颇有道理。
高寒草地水源充沛,降水不均。
大河纵横湖泊遍布,年均泾流总量65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泾流总量的23%,相当亚洲全部泾流量的3.8%,全区降水不均,年降水量100nn-1000mm以上不等,但就牧区而言,降水偏少。
高寒草原区土壤发育年轻,植被稀疏由于高原面上气候干寒,土体中微生物活动程度低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畜牧业集中区的土壤类型即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系统普遍表现质地粗松,土层浅薄,砾砂化严重。
生长在各类高寒草原上的植被均受到气候条件的抑制,植株大多矮小,干物质产量低,植被覆盖度差,有机质积累明显减少。
高山草甸植被覆盖度较高,但腐殖化程度低,形成明显的草根层。
未开发的河滩阶地、堆积扇风蚀沙化严重。
高寒草地寒旱生草本植物占有优势,总盖度约达70%,植物种类较少,每平方米草种不超过15种,禾本科植物在高寒草地植被组成中占据最重要地位,是高寒草地放牧家畜的主要牧草来源。
困境中的草原畜牧业及其出路

与牧草 资源和水 资源同样稀缺 的是草原 畜牧业劳动 力 资源。 经 营草原畜牧业需要知识 、 技术和能力 , 其 中既包括传 统知识 , 也包括现代技 术 , 既包括放牧 技术 、 管理技术 , 也包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西部项 目“ 牧 区草牧 场制度 改革之草牧场流转 问题研 究” ( 1 2 C M Z 0 5 2 ) 古族 ) , 内蒙古哲里木盟人 , 副研 究员 , 从事草原畜牧 业、 草原生态经济及牧 区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 F 3 2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3 1 — 0 0 9 5 - 0 3
草原畜牧业是 以草原为生产基地 , 主要采 取放牧方式饲
一
养牲畜 , 以取得 畜产 品的畜牧业[ 1 】 。“ 据有关史料 , 早在秦汉 以
2 0 1 3 年第 3 l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I C RE S EARC H G UI DE
No . 31, 201 3
总第 2 1 3期
S e i f a l No . 2 1 3
困 境 中 的 草 原 畜 牧 业 及 其 出 路
文 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院牧 区发展研究所 , 呼和浩特 0 1 0 0 1 0 )
摘
要: 草原畜牧业是 以草牧 场、 牲畜、 牧 民三要素相互依 存、 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三维复合 系统 。 然而。 不断变迁的
外部环境 ( 包括制度环境 ) 和快速 瓦解的 内部体 系使 原本相对稳定的三维 系统失衡 , 而且 受单 户经营模 式下小农 思想
的影响 , 很 难重新建立现代草原 畜牧业 的稳定 系统。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及 其规律 决定 , 草 畜双承 包制度 , 以 及 由此形成 的单 户经 营模式 已不适应 , 甚至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 , 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和 变革 。 关键词 : 草原畜牧业; 生产力 ; 生产 关系; 调整 ; 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境中的草原畜牧业及其出路困境中的草原畜牧业及其出路摘要:草原畜牧业是以草牧场、牲畜、牧民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三维复合系统。
然而,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快速瓦解的内部体系使原本相对稳定的三维系统失衡,而且受单户经营模式下小农思想的影响,很难重新建立现代草原畜牧业的稳定系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决定,草畜双承包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单户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甚至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变革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95-03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原为生产基地,主要采取放牧方式饲养牲畜,以取得畜产品的畜牧业[1]。
“据有关史料,早在秦汉以前的若干个世纪里,先后有多个游牧民族长期活跃在内蒙古广袤草原上从事游牧业……。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模式就已经锤炼成型。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暂且不论当时草原的具体所有制形式,就畜群品种、季节性草场选择、放牧方式、游牧距离、冬季饲草储备、棚圈和饮水设施建设、防灾措施以及有牧民的生活方式等草原畜牧业的基本框架而言,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点。
”[2~4]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牧区开始实施草畜双承包制度,这种“相对固定”的“基本框架”开始瓦解,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之后的二十年期间,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规模不断膨胀,家畜头数快速增长,追求数量成了各级政府及牧民指导畜牧业工作和生产的标尺。
以典型草原畜牧业生产区—锡林郭勒盟为例,1984年牧业年度全盟家畜头数为839.07万头(只),日历年度为667.06万头(只),而到了1999年全盟牧业年度家畜头数增加至1 923.44万头(只),日历年度为1 187.61万头(只),一度涌现出很多养畜规模超过2 000头(只)的牧业大户。
1999—2001年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以及近十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变迁和经济结构调整,使曾经一度“以头数论英雄”的草原畜牧业逐步转入“压缩头数增质增效”的另一个发展阶段,到“十一五”末草原区域牲畜饲养规模几乎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然而,在过去三十余年草原畜牧业原有的草牧场、牲畜、牧民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早被打乱,整个系统已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单纯的“减畜”已不能突破其发展的困境。
一、不断瓦解的内部体系谈及草原畜牧业,人们或与完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畜牧业,或与完全“靠天吃饭”的散放畜牧业联想,但今日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早已不能游动放牧,也不是完全“靠天吃饭”了。
如上文所述,草畜双承包制度的实施基本宣告游牧畜牧业的结束,而近三十年的建设养畜也使得草原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防灾避灾能力逐步增强;经营草原畜牧业的普通牧民已享有农村人或城镇人拥有的现代化通讯、交通设备及服务、日常消费品以及现代理念。
然而,人们所向往的“天苍苍,野茫茫,风水草地见牛羊”的魅力草原也早已千疮百孔。
对草原地区而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草牧场的大面积严重退化,以及稀缺水资源的进一步短缺。
国内外学者对草牧场退化原因各执一词,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就草牧场退化产生的影响而言,草原畜牧业和牧民是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
产草量下降、牧草品种减少、地表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牧民只能通过系统外资源的输入维持畜牧业生产,其结果是养畜成本的成倍增加。
其中,不得不承认就局部地区而言,资源约束不一定是因为资源总量不足,而是因为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所致。
就内蒙古草原资源而言,短缺和不均衡是其固有特点,而游牧经济长期的分工协作机制决定牧民掌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也不均匀,因此看似均等化的资源配置只能导致资源利用本身的不合理性,进而强化资源短缺程度。
与牧草资源和水资源同样稀缺的是草原畜牧业劳动力资源。
经营草原畜牧业需要知识、技术和能力,其中既包括传统知识,也包括现代技术,既包括放牧技术、管理技术,也包括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
然而,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当中,传统知识的传承和新技术的衔接出现“代沟”,掌握这些知识、技术,具备那些能力者却越来越少。
结果,通过牧民的管理技术和判断能力实现草—畜、人—畜、人—草平衡时常常出现偏差。
而草原畜牧业现有发展态势决定该行业从业者人群处在逐渐收缩状态,使草原畜牧业劳动力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必然危及到草原畜牧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除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和生产者,它所经营的畜群品种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长期适应过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选育了“草原五畜”,并培育出很多优良地方品种及改良品种。
这些家畜品种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易于饲养、体质健壮、抗灾抗病能力强,又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草原畜牧业改良工作一度进入停止和无人管理状态。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各种项目的实施,内蒙古牧区大量引入外来品种,试图“调整牲畜结构、提质增效”。
于是,外来品种与地方优良品种的较量成为焦点,从生产适应性、物种和文化价值角度考虑,地方品种更占优势,但从社会资源拥有角度看外来品种则更胜一筹。
草原畜牧业原本是以草原生态、牲畜、牧民为基本要素的复合系统,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
然而,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如今草、畜、人三者原有的生产性能和特点不同程度的丧失,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基本瓦解。
二、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事物本身特别脆弱时,外部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作为“靠天吃饭”的第一产业,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天”,即草原生态环境本身。
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已成事实,深究其原因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有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影响,而且后者往往成为前者的诱因。
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的责任主体而言,并不全是生活在草原区域的人们,更不是草原畜牧业本身和牧民个体,而是更广泛区域、更多产业和群体的不合理行为。
但草原畜牧业和牧民却是最直接的风险承担者,草牧场退化、自然灾害多发、高温、冰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动植物资源匮乏、水资源枯竭……。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增强系统本身的适应能力,中央及各级政府做出了积极探索。
至于其生态效果如何,暂且不易评价,但就其对草原畜牧业产生的影响而言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大多数生态项目重点放在压缩放牧畜群规模,防控牲畜采食和踩踏,直至迁出牧民,其中草原畜牧业牲畜品种和畜群结构、经营管理及放牧方式、牧民生活方式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一些地区草原畜牧业放牧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甚至有些地区的畜牧业已经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草原畜牧业。
而随着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以及郊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原畜牧业在规模、产能方面只占全区畜牧业的1/4~1/3,甚至更低,然而它却占据着全区近60%的国土。
显然,在中国现行GDP评价体系尚未改变的情况下,草原畜牧业在全区畜牧业,乃至总体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性将日渐降低。
另外,畜产品市场环境是影响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其中不乏有草原畜牧业自身的问题。
由于草原畜牧业自身的品牌树立、推广和保护工作滞后,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某种畜产品是否真正产自草原畜牧业,结果往往会出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现象,甚至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之事。
当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不断被认可的今天,如果草原畜牧业所提供的产品与大宗畜产品之间没有明显的价格差异,其效益必然相对低下,草原畜牧业也不可能通过“科学养畜、少养精养”的途径实现草原生态与草原畜牧业的双赢目标。
三、组织和合作:草原畜牧业发展之方向无可非议,作为时代产物草畜双承包制度在改革当初极大地带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全国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大跨越。
然而,作为农村土改革制度的延伸,草畜双承包制度却忽视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两大特殊性,即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气候(包括灾害)、降水量、草牧场、地表水等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以及劳动者所掌握的畜牧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以及放牧技术在个体之间的不均衡)和生产的互助协作性(以浩特、艾里作为自组织的互助体系)。
于是,草畜双承包制度的庇护下,草原资源利益相关者的盲目扩大再生产在所难免,甚至超越资源阈值,反而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当人们意识到草畜双承包制度下单户经营模式的弊端时,制度本身已逐渐暴露出它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
1.建立家庭牧场,允许一部分牧民“做强做大”。
在广大草原牧区,会经营畜牧业、善于管理草原、能抓住市场机会的牧民不在少数,他们是牧民中的精英,是组织与合作的实践者。
这部分人通过租赁草牧场、购买牲畜、雇佣劳动力、联系市场等途径使资源相对集中,已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畜牧业经营能手、牧业大户。
显然,草场承包制度改革之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以及生态移民、政策性禁牧等政策环境正在促使着这种模式的快速成型,有条件、有能力的牧民可在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框架下,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源,进而建立家庭牧场,成为自成规模的畜牧业生产组织。
2.从家族内部至浩特,加强经验管理,实现联户经营。
越分越退化的草牧场、越来越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市场交易中的失利逐渐唤醒牧民,单户经营、分散决策不能发挥草原畜牧业的优势。
联户经营可以通过畜牧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决策,分工协作,分户结算,可有效降低上述风险,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益。
在传统草原畜牧业中,以浩特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是联户经营模式中最典型、最成功模式之一。
当然,时至今日牧民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父子联户、兄弟联户、邻里联户、亲朋联户,甚至浩特内部的、嘎查集体的联户等多种联户模式,不必受制某种或某几种固定模式之限。
3.传承互助协作传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建立专业合作组织。
草原畜牧业,无论是传统畜牧业的“浩特—艾里”组织中,还是建国后的合作化、集体化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草畜双承包时期,从不缺乏合作精神和实践。
“合作化、集体化适合牧区特点。
牧区合作化……总体上十分符合牧区牧民互相帮忙的文化传统和相互协作的客观需求。
纵观合作化以来的牧区发展历史,合作化集体化给牧区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聚集,牧区经济的稳步发展,集体经济的逐步巩固和壮大,牧民生活普遍的有所改善。
它的不足主要是政社合一体制下行政领导对集体经济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以及集体经济自身管理不善,特别是财务管理一直比较混乱”。
而今日,应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开辟草原畜牧业的合作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