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

合集下载

保护自然资源强化黑土地保护力度

保护自然资源强化黑土地保护力度

保护自然资源 强化黑土地保护力度农工党吉林省委会黑土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农业生产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是耕地生产力的核心以及粮食安全最根本的保障,吉林省拥有黑土地总面积为15.46万平方公里。

由于黑土地的地形特点,自开垦伊始就重利用轻养护,致使目前黑土流失退化问题凸显,表现为黑土层变薄乃至消失,很多地区出现“破皮黄”,生产力下降。

农作物种植越来越依赖于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受到严峻挑战。

根据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方程,坡度为1度的农地流失1厘米厚的黑土层仅需14年左右,而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

为了解东北黑土资源状况,水利部公益项目“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危险程度研究”于2015年至2016年在松嫩典型黑土区开展了坡耕地土壤剖面调查。

通过对样品的黑土层厚度判读、理化性质分析,并基于此得到该区域的黑土层厚度现状、土壤生产力指数现状以及土壤侵蚀对黑土生产力的预警。

结果显示,预计200年后吉林省61%的耕地土的生产力将处于极度危险中,农作物的种植必须完全依赖先进科技和化肥农药。

一、吉林省黑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水利部及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吉林省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水土流失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依然处在“部分有所改善,总体问题仍十分严重,前景令人担忧”的局面,与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现行土地政策制度制约耕地质量保持。

国家土地管理法明确“要求地方人民政府确保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内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但土地管理法却没有明确土地承包人对耕地质量保证的责任。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务工减弱了他们对耕地的依赖,同时耕地未来由谁耕作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使得耕地使用者缺乏保护耕地质量的内生动力,黑土地的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二)土地集约化不足限制了土地整理。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现状及治理模式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现状及治理模式

・54・中国水土保持SWCC2020年第12期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现状及治理模式张锋(松辽水利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21)[关键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模式[摘要]侵蚀沟治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在总结东北黑土区现有侵蚀沟治理措施、成效及有关治沟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工程为主植物为辅、植物为主工程为辅、植物治沟和复垦治沟等4种侵蚀沟治理模式,分别指出了不同治理模式的适用范围、治理原理、措施组成和布设要点,可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20)12-0054-03东北黑土区是全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

长期以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而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集中表现。

侵蚀沟发展不仅切割和蚕食耕地、阻断交通、阻碍机械耕作,而且增加河流泥沙,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损毁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侵蚀沟治理作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关键内容和保护耕地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亟待加快推进。

1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现状及加速治理的必要性1.1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现状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与《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专项规划(2016-2030年)》⑴:东北黑土区现有侵蚀沟29.17万条,侵蚀沟总长度21.74万km,沟壑密度达0.20km/km2o29.17万条侵蚀沟中有58.06%分布在耕地上,89.98%的侵蚀沟为发展型侵蚀沟。

侵蚀沟数量增加已成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要标志。

在没有治理的情况下,侵蚀沟的发展速度惊人、危害巨大。

松辽水利委员会对乌裕尔河、讷谟尔河流域(总面积3.89万kn?)的侵蚀沟调查结果表明:1965—2005年的40年间,两条流域侵蚀沟吞食耕地达82.43km',吞食速度为2.05km2/a,2005年相比1965年侵蚀沟面积增长超过5倍,增加的侵蚀沟83%发生在坡耕地上。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防蚀耕作措施研究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防蚀耕作措施研究

究推 广 和群 众创 造 了多 种 多样 的水 土保 持 耕作 方法 。东
北地 区从 5 代就 开始进 行研 究推 广应用 了水土 保持耕 O年 法 , 些耕 法 分 为三 类 : 类 是在 耕 作 时改 变 小 地形 , 这 一 拦
作物产 量 的提高 。这是 9 年 代发 明的 一项适 合东 北地 区 O
特点 的水 土保持 耕 作措施 。垄作 区 田适 用 于 6 以下 的 坡 o 耕地 , 其水 土保持 原理 就 是通 过 采用 穴状 整 地 , 缩短 坡 耕 地 的坡 长 和降 低坡 降 , 每个 浅 穴底 部近 似 平地 , 地 贮 使 就 存降 雨 , 避免 径流和 径流 汇集 , 而保 持水 土 。在 《 从 东北 黑
垄台接 触部分 更要 踩实 。
( ) 作区 田 , 2垄 是在 垄作 的基 础 上按 一定 距离在 垄 沟
内修 筑横 土挡 。垄 作区 田垄沟 内 的土挡 间形成 浅穴 . 可以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 2 08 期 第 6卷 22期 ) 8
确 定 。据 “ 点 工 程 ” 测小 区 数 据显 示 , 试 监 实施 横坡 垄 作 后 ,土 壤 侵 蚀 模 数 由 治 理 前 的 92t( 2a 0 /k ・)下 降 到 m 11 8t( 2a, 果 表明 , 5. /k ・)结 4 m 横坡 垄 作对 改变 土壤 理 化性 质 , 加 土 壤入 渗 , 高 土壤 抗 蚀 性 能 , 增 提 减轻 土壤 冲 刷具
式 中 L为 土挡 最佳 距 离 ; 口为该 地 段 坡 度 ; 和 b为垄 的 o
高度和行 距计 算 出的系数 。
壤 侵蚀 。东 北 黑 土区 13万 k 2 0 m 的面 积 中 , 耕 地 面 积 总 2 198 3. 3万 h z其 中坡耕 地面 积为 1 8 万 h 2占耕 地 m, 0 2 m, 总 面积 的 5. %, 93 且多数 分布在 3一 5坡 面 上。 8 o 1o 坡耕 地 的 特 点 是坡 缓 、 长 , 坡 黑土 土壤疏 松 、 蚀 能 力弱 , 易 产 生 抗 极 水 土 流失 。据 统计 , 耕地 产生水 土 流失面积 占整 个黑 土 坡

榆树市黑土流失成因及治理对策

榆树市黑土流失成因及治理对策

第25卷第6期V ol 125 N o 1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N atural Science )2006年12月Dec 2006榆树市黑土流失成因及治理对策刘 刚,刘东超,郑 直(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摘 要]榆树市是全国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

本文重点研究了榆树市水土流失的成因、规律及危害。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榆树市的基本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黑土区;水土流失;榆树市[中图分类号]P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6)06-0096204[收稿日期]63[作者简介]刘 刚(),男,吉林敦化人,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地理教育研究。

1 榆树市概况榆树市地处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

松嫩平原腹地,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中国部分的中心地带,土地总面积为42152万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29108万公顷,占6813%;林地面积5166万公顷,占1311%;水面面积3770公顷,占019%;其他用地面积715万公顷,占1717%。

土壤种类繁多,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和白浆土居多,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2%,适于种植业的发展。

榆树市地处松辽平原,地势平坦。

除东南部分丘陵区有较大起伏外,大部分土地较为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土地垦殖率较高。

全市平原面积多达39185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3172%。

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159%,具有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

由于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地适宜性广泛。

2 榆树市水土流失现状榆树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864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131%,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低山丘陵的4个乡镇及第二松花江二阶台地上。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

第33卷第5期2011年5月2011,33(5):929-934Resources ScienceVol.33,No.5May ,2011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5-0929-06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赵华甫1,2,吴克宁1,2,王自威1,王金满1,2,靳取货1,刘园秋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摘要: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受漫岗地形、过度利用、降水集中等因素影响,该区土壤正面临着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困扰。

科学开展并实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现阶段平整土地,重建生态,防治水土流失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探讨人与自然和谐观的指导下,问题导向和框架导向相结合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念和模式;在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居民点整治、育秧控温、黑土保育等工程布局;并针对冻期长、极端低温低,冻融交替致道路、渠道和桥涵等损毁这一寒地黑土区特有现象,提出了易拆装、抗冻融渗漏的渠道设计和抗返浆田间道路等特色设计。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典型黑土;伦河镇;海伦市;东北地区1引言东北黑土区位于我国松辽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区及世界的寒地黑土核心区域,面积101.85万km 2。

寒地黑土是经过千万年的漫长岁月而形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

依托肥沃的黑土资源,东北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外销商品粮数量达到全国可调配商品粮总量的一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由开垦初期的1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2%~3%,土壤团粒结构由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黑土层厚度由平均70cm下降到平均30cm [1-4],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结构恶化问题异常严峻[5]。

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阎百兴;欧洋;祝惠【摘要】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季节性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输出特征,梳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与源解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归纳了区域面源污染防治的实用新技术,提出今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建议.【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年(卷),期】2019(044)002【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东北黑土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防治技术;中途拦截技术【作者】阎百兴;欧洋;祝惠【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总土地面积103万km2,包括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的41个市(盟、州)、163个县(市、旗),人口1.08亿,占全国的7.8%。

东北黑土区分属松花江、辽河两大水系,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和棕壤。

现有耕地3.76 亿亩,占全国的20.6%,垦殖率0.29。

2016年粮食产量14129.6万吨,占全国22.9%。

其中,水稻3472.5万吨、玉米9144.1万吨、大豆724.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6.8%、41.6%、56%。

三大主粮平均商品率达97.7%,其中水稻95.1%、玉米99.7%、大豆98.4%。

耕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多,降雨集中,水土流失较重,水蚀面积达到了17.6万km2;水田发展快,集约化程度高,化肥、农药用量相对多,人为排水和暴雨径流产生了明显的农业面源污染,给受纳的出境河流和界湖水质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东北三省农业面源污染物TN、氨氮、TP排放量分别占区域该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3.1%、18.4%、58.5%。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治理的几点思考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治理的几点思考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治理的几点思考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分布广、数量大、类型多、发展速度快,严重破坏黑土资源,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心。

鉴于此,文章首先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展侵蚀沟专项治理的几点建议。

标签: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治理;危害引言东北黑土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北部,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244个县(市、区、旗),总面积109万km2。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老工业基地,也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长期以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对国家粮食、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的集中表现,侵蚀沟发展不仅吞噬耕地,降低土地生产力,影响机耕作业,而且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损毁基础设施,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1、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危害1.1加剧水土流失沟蚀是典型的水力与重力复合侵蚀,在径流冲刷、下切造成水土流失过程中,因土体失稳多伴随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水土流失强度极高。

切沟形成后,增大坡面比降,加快上部来水流速,增强侵蚀动力,并随沟缘扩张影响周围坡面土层的稳定性和渗漏性,加剧坡面水土流失。

1.2促发雨洪灾害沟道坡降陡急,植被稀疏,涵蓄滞留径流的能力比坡面要低很多。

随沟蚀加剧,区域沟壑密度不断增大,这就会形成更加密集的水沙输送通道。

在夏汛暴雨季节,坡面汇水会通过沟谷系统迅速汇集,然后进入到中小河系中,这就会促进洪峰的形成,使洪峰流量增大,促发下游雨洪灾害。

1.3直接损毁耕地通常来说,侵蚀沟在耕地中分布的比较多,如果不对其进行很好的治理,其会发育的十分迅速,进而产生极大的危害。

随沟头溯源侵蚀和沟底下切侵蚀,沟缘不断扩张,再加上崩塌和滑坡等重力侵蚀,与面状侵蚀相比,其对土地的毁损速度非常大,且沟蚀造成坡面破碎后,极易导致耕地被弃耕撂荒。

东北典型黑土区流域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东北典型黑土区流域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06
东北典型黑土区流域侵蚀 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
策与建议
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
总结词
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是解决东北黑土区流域侵蚀 沉积问题的关键措施。
总结词
科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 东北黑土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
详细描述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建梯田、地埂等,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稳定性。同时,开 展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种草等,可以增 加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
03
气候调节
侵蚀沉积会影响气候调节功能,进而影响区域气候的变化和适应性。
例如,侵蚀沉积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气候变化加剧,降低区
域气候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基于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
经济价值
侵蚀沉积会影响土地的经济价值,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例如,侵蚀沉积 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农作物减产,降低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土壤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例如,冲刷侵蚀会破坏土壤 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堆积侵蚀则会改变土壤的物 质组成和结构,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和养分循环。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过程及结果
不同类型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过程和结果有所不 同。例如,冲刷侵蚀会导致土壤水分流失和养分流失, 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堆积侵蚀则会导致土 壤水分滞留和养分积累,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此外,不同类型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还受到多 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 方式、农业管理措施等都会对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 响产生影响。
加强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力度能 够有效地推进东北黑土区流域侵 蚀沉积问题的解决和土壤质量的 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