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步行街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7]

浅析商业步行街设计

张 乐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摘 要]如果说,“城市不仅是空间上的一个地点,而且是时间上的一台戏”的话,街道就是城市生活的舞台。本文首先从商业步行街的概念入手,结合国内和国外商业步行街的比较分析,论述了现代商业步行街文化的重要性。再从设计的角度去分析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步行街设计;商业步行街;步行街文化;环境设计

作者简介:张 乐(1983-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1.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特点和文化

1.1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历程

商业步行街发源于中国,唐代时期,长安就有著名的商业街:东市和西市。到了宋代,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商业街。

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源于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 Free Zone )”概念。1922年德国埃森市针对中世纪形成的商业街空间狭小、交通混乱状况,在“林贝克”大街(Limbecker Street )禁止机动车通行,1930年建为林荫大街后发展商业获得成功,成为现代步行街的雏形。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现代商业步行街。在世纪之交,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出现规划和建设商业步行街的高潮,步行商业街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形象提升的重要内容。据粗略统计,全国目前已有几百条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步行街。

1.2步行街文化概述及观念

中国建设步行街的热潮正在兴起,该怎样建好一条既有文化内涵,又有个性特色的步行街呢?其中,最重要的观念是设计者要有系统观和超前观。步行街是看似平常,但是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景观、环境、

功能、管理,还是硬件、软件,只有配套才能发挥效益给人享受。步行街并不是一纸不许行车的禁令就可以管理好的。胡兆量教授在关于现代步行街建设中的文化现象,主要观点有四点:一是景观文脉化;二是环境生态化,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提高步行街生态系统质量主要表现在净、静、美、畅四个方面。三是功能休闲化,建设步行街并不是简单地承接旧商业街的功能,是要在旧功能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升级。功能休闲化是步行街结构升级的总趋势。四是管理现代化,建设步行街,行政管理现代化是关键,规划得再好,管理跟不上步行街是会走样的。

步行街文化主要有四个观点:景观要文脉化;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从景观来看,一位外国教授划划分了六个等级。第一级叹为观止;第二级景致卓绝;第三级别具一格;第四级风光宜人;第五级平凡无奇;第六级无足轻重。按这个六级来衡量,建设步行街要达到一级二级的水平关键的地方是要有文化,没有文化光有现代化的建筑,绝对达不到一级二级的水平。欧洲的步行街能够

达到叹为观止的,也是文化内涵。教堂、市政大厅、古建

筑、广场,它都跟步行街连着。在欧洲最著名的一条步行街——德国慕尼黑步行街,长度大约一公里,但是却有两个大教堂。教堂广场还有老市政厅、新市政厅,及施特劳斯的喷泉等等。连起来形成一条文化内涵丰富的街道,让人走在上面流连忘返。

1.3 步行街功能的转化及其原因

步行街的功能,从过去的商业街转化过来并向综合化、多样化、休闲化发展。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代表罗代说:“王府井步行街美中不足的是太多的大商店,主要是商店买东西,一到晚上九点钟,商店一关门,就没人了,冷清了。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就有许许多多餐厅,有饭店、戏院、影院,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活动,所以一直到晚上半夜两点钟都有人,凌晨五点钟还有人在那儿喝咖啡,还有人在那儿聊天,还有人在那儿散步。”这就是发达国家的步行街,到了后期它的功能多样化。为什么步行街的功能在调整和转换向休闲发展。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郊区的商业网的发展。郊区土地广,可以建大型商场,大型的购物中心,大型停车场。商业的业态多样化,郊区化以后,作为市内的步行街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就是步行街的文化,这一点郊区是没有的。市区有几百年的历史,郊区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它都是新的东西,它没有历史文化,所以必须要用文化来竞争胜过郊区,人们到郊区去主要是采购,来到步行街主要是欣赏历史,欣赏文化,休闲。第二个原因是步行街的功能休闲化是人的消费结构在变化,人的消费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步行街,作为一个城市的代表,一定要向休闲化发展。要注重步行街的地方特色与文化氛围。因此我们在建设步行街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将其定位为购物的天堂,还应该成为市民日常休闲交流,以及节假日举行各种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更应该是弘扬中华文化,宣传历史的好地方。

2.步行街设计

2.1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

现在步行街建设太过于强调经济利益,从而导致了

从整体规划到尺度推敲再到细部设计,都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强调步行街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线形商业区。其设计也就是把“人”的位置放在城市的核心,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环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进行设置。而步行则是各种行为活动展开的基本方式,因而“以人为本”将是步行街设计成功的基础。

步行街是一种街道式的城市空间,由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的立面和街道地面围合而成。街道的宽窄、建筑物的高低会影响人在其中的活动途径、活动内容及心理感受。在步行街空间设计中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宜有“道”和“场”两种空间组成。“道”空间狭长,产生延续和流动的感觉;“场”空间宽广,产生安静和滞留的感受。这些空间感觉就是一种暗示,使行为产生相应的动作,满足人们定位和认同的深层心理需求。步行街“道”的设计要注意步行交通导向脉络的清晰明确,即顺应主导流向进行设计,也强调城市主体认知框架,形成清晰的空间认知层次,激发人们强烈的美的体验。还要注意空间序列的变化,使整条街区有一个完整的空间组织结构,形成一个有起伏、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场”就是在“道”旁设置的一些“滞留”或“半滞留”空间,以满足人的随机行为的需要,增强环境的舒适感。

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一个值得商榷的例子是王府井。改造后的商业街尺度设计就有不合适的地方,近50米宽的步行街几乎成了又一个天安门广场,几幢巨大体量的相同风格建筑使人一览无余。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为巨人服务的空间尺度.而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购物空间.同商业街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就在10米至20米之间,至于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相反,国外商业街设计之所以经常被作为样板,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和“店大欺客”的形象、气势,其实商业街设计尺度的把握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2.2 空间的三维界定

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不限定它,就不成其为一个空间。走进一个商业街,就一定要告诉消费者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作为商业街结束同时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两端标志建筑物确立了商业街的空间范围,在购物时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当然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应该是一个合围的,具有向心力、聚合力的“积极空间”。避免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因此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城市里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商业街空间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常说的底层商业,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购物的空间都能给人以稳定的舒适感。

2.3商业街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既要宏观效果又需微观细部

商业街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既要宏观效果又需微观细部主要涉及到三个层次的设计问题。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甚至可以用一根线条来简练地表达,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凯旋门等。第二层面就是建筑的立面设计。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上。在第三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就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感知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装饰材料的软化,也是商业街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立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篷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主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下转第101页)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