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教案新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时间:第一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

2. 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

3. 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二)难点

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

2. 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

3. 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诗歌和作者

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

(三)课前检测

1.报5个字词让学生写于练习本中。

读《动态》“基础整合”。

G.喧闹沸腾。

2.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小时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

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脸。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

(四)朗读诗歌

自学指导1:

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1.听读诗歌,初步感知——听老师朗读课文,把笔拿在手上,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节奏的停顿、语调、情感。

2.自由朗读,自主把握——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把你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情感的把握融入朗读中。你有5分钟的朗读时间。

3.代表朗读,读出情感——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二节,要字音、停顿、语调、情感。

4.全班齐读,以声达意——全班齐读诗歌。

(五)感知内容

自学指导2:

默读诗歌,快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1~2句话概括(可以从时间的不同、情节的不同、“我”的心理变化、“我”倾诉对象的不同等角度概括),写于当堂练习本中。你有4分钟的思考时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查效果。

【成果交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的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情节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和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小结:

第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六)研读第一节

自学指导3:

女生朗读诗歌第一节,思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意思是什么?“我”痴想的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2)“想望”也就是“希望,企求”,为什么作者说是这个想望是“隐秘”的呢?

(3)作者爬上山顶后的感觉是“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查效果。

【成果交流】:

(1)“痴想”原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2)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向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与想望。)

(3)“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七)达标测试

1.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动态》P3第3题(2)

这是拟人手法。“铁青着脸”赋予了“山”人的神情,因为“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八)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小时候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

第二节:今天不断奋斗实现理想

第二课时

初一备课组,主备课人:赵微

授课时间:第一周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2.“山”、“海”的象征意义。

(二)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二)研读第二节

自学指导4:

男生朗读诗歌第二节,女生思考: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查效果。

【成果交流】: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合作探究1:

齐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作者没有看见海,为什么说听见海在为“我”喧腾呢?为什么说“我”的心灵是干枯的呢?“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四人一小组讨论4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查效果。

【成果交流】:

因为诗人确信远方有海,渴望看见海的这个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三)领悟诗歌主旨、诗歌情感。

合作探究2:

诗中“山”和“海”多次出现,你觉得小时侯和现在,“我”对于“山”和“海”的理解一样吗?也就是第一二节中的“山“和“海”的含义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查效果。

【成果交流】:

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

象征手法与意象

所以诗歌中的“山”和“海”已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思的物象,在文学创作里我们称之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如茅盾《白杨礼赞》片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