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模式”问题

合集下载

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如何评价中国模式

Thank You!
参考: 丁学良 香港科技大学 《辩论“中国模式”》
L/O/G/O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 纵向, 比较来看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 从以往历史角度讲,当今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是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 恢复往日的地位。 其最高峰,充其量是“再崛起”,恢复往日的地位。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GDP占世界的 元朝的经济数据根据国外研究机构估计其 占世界的 30%-35%左右 ; 左右 宋朝人均GDP达2280美元,整个宋朝占世界的 美元, 宋朝人均 达 美元 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 的 65%,北宋 ,北宋80%,南宋 ,南宋50%,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 , 代;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80%,整个明朝的 明朝的万历时期占世界 的 ,整个明朝的GDP是 是 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 ,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从80%迅速下 迅速下 滑至一半, 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 平。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二、纵向,与中国历史上某个历史阶段比较来看 纵向,
三、从当下来看,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当下来看,
四、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 从经济角度看,
一、横向,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 横向,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模式产生的非常显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著的绩效。但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模式并不具 有大的优越性。 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 有大的优越性。“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是东亚模式 的一个最新变种” 的一个最新变种”。 先是日本, 先是日本,1961-1973年经济增长率大概有9.8%,中国通常 是8%-9% ;196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6年 1966 GDP 1000 6 后达到2000美元,再过3年达到3000美元,仅仅过了2 2000 3 3000 2 年就超过了4000美元,然后花了长达十年时间最终达到 了人均10000美元GDP 随后“亚洲四小龙” 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 随后“亚洲四小龙”,再以后是东南亚国家,在各自的黄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 金时代所创造的经济效果,并不逊色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以来的成果,并且“在很多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国际化、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 制度化方面,在经济发展所落脚的实际国民福利方面,它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们的表现比中国大陆有更显著的优势

试论中国模式的内涵、局限和未来

试论中国模式的内涵、局限和未来

关 于 中 国 模 式 的争 论
关于 中国模式是否存在 ,目前学术界
争论非常激烈 。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模式是
前讨论的拉美模式等 ,基本上是在经济学 意义上界定的。很多学者把 中国模式等 同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凡是 中国特色 的都
纳入其中 ,有政治 、经济 、文化 “ 三位一 体”说 , 也有政治 、经济、文化 、社会 “ 四 位一体”说 ,更有政治 、经济 、文化 、社 会、 外交 “ 五位一体 ”说。显然 , 如此界定 的 中国模式概念实在是太过宽泛 了,以至 于丧失 了理论研究 的价值 ,至少不具有确
客观存在 的;另一种则 声称根本 不存在中
国模式。
( 一 )国 内外 的 观 点
国 内学术界否认 中国模式存在 的这一 派可 以分成 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 市场 派” 。
该派别认 为中国3 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 证 明了市场经济是实现人 类解放 ,增加个人 自由,增加个人财 富水平 的根本 出路 ,中
▲ 本 文 为延安 大学研 究 生重点 创新 项 目 “ 中国模 式和 中国经 济 学”
研 究 成 果
◆ 中图分类号 :F 0 1 9 文献标识码 :A
进派” 。该派别否认 中国 3 0多年的经济增
内容 摘 要 :随 着 中 国经 济 的腾 飞 , 关于 中 国 模 式 的 讨 论 也 日渐 升 温 ,至 今 仍 没 有一致 的看 法。本 文着重论述 了中 国模 式 的 内涵、局 限和 未 来 , 旨在促 进
刊 高级 编辑 乔 舒亚 ・ 库伯 ・ 雷 默发 表 了
《北京 共识 :提 供新模 式 》一文 ,掀起 了 关于 中国模 式讨 论 的高 潮 。 目前 中国 的 经济 改 革进 入 了深 水 区 ,迫 切 需要 理论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谈谈我对中国模式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

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的过程。

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有人开始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称为“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

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乔舒亚·库珀·拉莫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以来,中国模式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讨论随着美国2003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受挫、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及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先后出现了几个高潮,延续至今,他们就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讨论,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不同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理解,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对中国模式的看法。

一、“中国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旧的经济模式基本上是“斯大林模式”,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国营经济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倾向,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追求高速度的赶超战略,依靠高投入和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工业(含军事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较先进的工业和城市与极为落后的农业和农村并存的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带来的是消耗高浪费大质量差效益低,形成的是短缺经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乱,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消费品严重短缺,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供应,农村2.5亿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中国旧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城乡居民强烈要求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旧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结束改革开放的主要政治障碍基本清除后,中国走上了探索新的经济模式的道路。

近期国外的中国模式研究:趋势、困境及启示

近期国外的中国模式研究:趋势、困境及启示

有形成共识 ,但是 ,国际上对于 中国 日益增长 的国际
影响及其 长期战略 意图的争论却广泛存 在。中国快速
增长的 G P D 和与国际经济 的广泛接轨 ,成为国际体系
中一个主要 的变化 ,但是 ,中国在国际舞 台上的影响 和作用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近年来 ,关于 中国转变
的主要的讨论 已经集 中在 中国对 于世界 的影响 ,以及
美国对中国不断加深 的金融依赖 。西方 的争论 已经集
中在传统 的力量怎样应对这些转变 。在美 国,这样 的 争论经 常是含混不清 、自相矛盾 ,一直在接触和遏 制
之间徘徊 。最近更多的争论 已经转变为 中国不断增 长 的国力 ,导致其是否挑 战现存 的国际规则和制度 ,是 否挑 起 主要 力 量 之 间 的 冲突 。 【马丁 ・ 7 ] 雅克 ( rn Mat i Jcus 《 aq e) 当中国统治世界 :中央王国的兴起与西方 在
多新 的特点和趋势。

轮 的中国研究更 主要 地是集中探讨 中国改革开放 以

国 外 中 国模 式 研 究 的新 趋 势
来 的发 展 道 路 、发 展 方 式 、发 展 理 念 ,对 其 它 国 家 发
展模式 的学 习 、借 鉴和超越 ,中国发展对 国际政治经 济秩序产生 的影 响 、目前存 在的问题等等。而近期国
中图分 类号 】F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7 7 2 1 )O () 一 4 0 8 1 4 (0 O 1 一)1 O (3
20 年 5 ,美 国 《 04 月 时代 》周刊前高级 主编乔舒 亚・ 库珀 ・ 拉莫( su o e a ) J ha o Ko pr mo在英 国著名的思想 R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若干断想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若干断想
发展模 式。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中国模 式; 中国道路 ; 异同
中圈分类号 : D 6 1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1 5 6 9 ( 2 0 1 3 ) 0 4— 0 0 3 3— 0 8
多年来 , 理论界关于“ 中国模式” 的讨论 非常热烈 , 至今仍是人们经常论及 的话题 。因为 无论 从 理论 或实 践 上说 , 它 都是 我们 无法 回避 和 必须作 出 回答 的 问题 。十八 大报 告指 出 , 中国
语: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 就是 “ 中 国道 路 ” , 就是 “ 中国模 式 ” , 而不 是属 于其 他 任何 模 式 。 ④四是 李 君如研 究员 的观 点 , 他 主 张慎 提 “ 中 国模 式 ” , 认 为讲 “ 中国 特色 ” 为好 。 因为讲 “ 模式” , 有 定 型之嫌 。其 危 险在 于 , 一会 自我 满足 , 二会 转移 改革 的方 向 。至于将 来是 不是 可 以说 形 成 了 “ 中 国模 式 ” , 这个 问题 可 以继 续 探讨 。 ⑨五是 施 雪 华 教授 的观 点 , 他 认 为 现在 “ 提‘ 中 国模 式 ’ 还 为时过 早 ” , 提“ 中 国经 验 ” 、 “ 中国道路 ” 相对 “ 更加 科 学 、 合 理” 。但他 并 不反 对 “ 中国模 式 ”
也 提 出 了不 少 观点 , 而且 其 中不 乏真 知灼 见 。现 在不要 急 于就 谁对 谁错 作 出结论 , 而 应该 积极 推 动开 展更 深入 的探讨 。 迄 今理 论界 的研究 成果 非 常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 点分 歧 也 比较 大 。 最有 代 表性 的观 点 , 要 数 如 下七 种 :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几种争论及其评价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几种争论及其评价

第39卷第3期2018年3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39 No. 3Mar. 2018[文章编号]1004 —5856 (2018 )03 —0046—04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几种争论及其评价王俊丽(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并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色,从而引发了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广泛讨论。

关于“中国模式”问题在学术界也有许多争论,文章立足争论,梳理概括其中的焦点问题,即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关于“中国模式”概念内涵的争论、关于“中国模式”未来发展走向的争论。

由此,结合以上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在比较中得出关于“中国模式”的看法。

[关键词]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1004 -5856.2018.03.009“中国模式”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在国际上兴起的一个“热词”,它的背后包含着 世界对中国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 得成果的关注与认可。

中国在六十多年间实现 了西方历时两百多年才完成的社会跨越,从一 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社会,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奇 迹产生的背后是理论的支撑与学术的思考,关 于“中国模式”,国内外学者都赋予了高度的热 情,各种观点争论不断。

本文力图对“中国模 式”几个基本问题的争论进行梳理总结,并针 对争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_、“中国模式”的起源与特征(一)“中国模式”的起源“中国模式”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针对这个问题,辛向阳在 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1980年5月,邓小平在谈到处理兄弟党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时曾说,“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我们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 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

而后在2004年5月11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伯•雷默在伦敦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雷默在文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作出了客观、公正、系统的论述,并且首次提出“北京共识”概念,与之相伴的是“中国模式”概念。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精讲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精讲

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谁能料到,今天的中国能坐拥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贸易国、而且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前,又有谁能预想,今天的中国能将人成功送上太空,能举办有史以来最豪华的奥运会?毋庸置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三十年来尤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让世界感到惊叹,也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模式”的强烈关注与深入探讨,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加之全球化时代休戚与共的国际关系,海外长期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命运。

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后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一条道路。

他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连福山本人最近也公开认为,“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进化的终点。

20年前,西方学者为拯救“拉美模式”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后西方开始有人提出基于中国发展模式而总结出的“北京共识”。

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一方面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进一步分析中国发展的原因和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中国对外提升影响力,对内加深自我凝聚和认同的有力宣传利器。

除此之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对中国出口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因为“中国模式”的特殊之处,中国经济的已经率先复苏,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将本国经济复苏希望寄托于中国。

这些都给“中国模式”提供了走入世界关注视野的背景和契机。

简单说,海内外围绕“中国模式”的讨论主要涉及总结、前瞻、推广三类。

中国三十年来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经济革命,改变了四分之一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变革方式,所以归纳、总结、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点、贡献与挑战,成为海内外各大媒体、研究机构、智库的重要研究课题。

毛概课——中国模式论文

毛概课——中国模式论文

1.什么是中国模式2.中国模式可不可取3.对中国模式有何期待再说“中国模式”这个概念。

中国既有许多成功的事实,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成就;也有许多成功的制度安排。

这些事实的背后存在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而这些共同的、规律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模式”是存在的。

中国现代性转向起于一百多年前的晚清。

百年的路程是曲折的,百年的进步是伟大的,但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

进入本世纪后,中国经济崛起,但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腐败滋生,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缺失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担忧。

面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知识界引发了“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之争。

“中国模式”急需改进对中国本身来说,“中国模式”既然已经存在,那么重要的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变得很重要。

就内部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对中国本身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的认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就外部来说,“中国模式”涉及的是中国的国际认同问题。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目前流行的各种意识形态,已经无助于向国际社会解释“我是谁”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模糊性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

同样,这种“确定性”只能来自于对“中国模式”的客观认知。

进而,如果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更无从谈起。

论中国模式不够深刻。

偏重于成绩,认识到缺陷才有进步的机会和勇气。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忽略了政治思想工作,造成了司法界严重的思想腐败,也可以说基本上他们将手中的“司法大印”变成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获利工具。

腐败政治势力,保守政治势力,落后政治势力这三股势力是社会发展稳定的绊脚石。

理论上说的很好,许多观点、句子,早已耳熟能详,但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不仅仅我想不通,解释不了,而且非常多的普通百姓都说不清,道不明,只能跟着感觉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