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青小学校史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青小学校史简介

陶青小学创建于1927年,以其陶冶青少年高尚情操,铸造国家民族英才之宗旨为社会服务。培养了一代代人才,为国家民族、桑梓故乡的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的辉煌业绩,堪可告慰艰辛的创始者和辛勤的耕耘者,启迪有志后人继承并发扬先贤光荣传统。陶青校史依其在不同的时代特点,人物活动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应时代潮流之感召,卓识先贤维艰倡创陶青。

废科举兴新学,教育救国是清末民初的时代潮流,尤其在上世纪20—30年代晋江地区兴办新式学堂蔚然成风。受到时代潮流的感召,有远见卓识,当时已应聘任教于安海养正学校的佘梓崑先生鉴于塾馆式启蒙教育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不能满足村民培育后代的需求,即会同在本里已开设蒙馆从事多年启蒙教育的佘梓浚先生在村民中宣传发动倡议创办一所正规的新式学校。佘梓崑先生并为其取名为陶青小学,寓陶冶高尚情操铸造出类拔萃英才之意。这一适应时代潮风召唤,满足村民培养子弟成才需求的倡议,赢得村民广泛热烈的响应,陶青小学终于在1927年开创成立,经呈报当时晋江县政府立案获准而成为一所正式学校。初始暂假佘氏宗祠和原蒙馆为临时校舍,聘请杨挺寿先生为首任校长,佘梓浚等六位先生为教师。学校经费来源依靠旅菲侨亲及本里商户捐输支持。

陶青的创立揭开了港边教育事业的序幕,作为先驱者的佘梓崑先生其远见卓识令人赞佩,其首创精神永远彪炳在港边村史册上。

二、海内外协力同心盛举,创建壮观美丽的陶青校园,弛誉晋南桑梓增光。

陶青创办之后,在几年中教学成绩显著,社会影响大,校誉日馨,就读学生日增,规模不断壮大,引起各界人士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于是成立了以佘

伯昭、佘煌钞、李圣宽、陈忠、佘煌焕、佘煌投、李圣本、陈祥威等人组成的首届校董会,着手谋划筹备创建陶青校园事宜,于1935年委派当时任陶青校长的伍凌云先生往菲向旅菲港边侨亲劝募。詹孟杉、李成业、佘文水、佘伯昭、佘煌炉、李德政、佘文建、李俾连、李俾差、李德约、张济球等侨亲踊跃响应慷慨解囊鼎力捐输,筹足建校园款项,于1939年建成一座在当时堪称体式新颖设施齐全的校园:有可容纳五百多名师生的礼堂,有办公厅一间、教室六间、还有教师宿舍四间及厨房贮藏室各一间。校舍正面半圆形三层拱式门楼高耸屹立,十分壮观。四周砌有围墙,校门正面有宽阔的矩形埕地,东边有小型的体育运动场,西边有苗圃,加上在校园内的适当地点栽花植树,绿化点缀得整个校园既雄伟壮观又瑰丽俊美,在当时的晋南地区堪称是第一流的校园,独领风骚,驰誉遐迩,桑梓增辉,展现出港边人兴学重教的远见卓识及所倾注的巨大尽力心力。

三、罹遭侵略者战火之灾,陶青傲然屹立,面临艰难时局,义士坚守陶青阵地。

陶青小学在本世纪40年代不仅以其壮美校园驰誉,更因其办学特色,校风学风纯正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如1937年成立了由陶青校友组成的陶友会,热爱母校关心母校,经常与母校师生互相配合,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宣讲政治时事、时局形势、宣传抗日思想,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排演文明戏,组织体育运动球赛,办女子尺牍班等等,做了大量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事,因而使陶青学校饮誉遐迩,吸引邻近乡村的人们纷纷送子女来陶青就读。人们殷切期待着陶青创造更辉煌的业绩,开拓更加美好的前程,孰料一场帝国主义侵略者战火之灾降临在她身上。帝国主义者疯狂扩大战争的世界局势,使她面临中断办学的危机。1940年7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海陆空军齐出动,侵

犯永宁地区,日寇在登陆之前先用军舰上的炮火轰击。因陶青门楼高,目标显露成为敌炮攻击之的,陶青校园留下累累的弹痕创伤,成为侵略者罪恶行径的历史见证。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局势所影响,本里商户倒闭商业萧条,菲岛沦陷,侨汇断绝,陶青经费枯竭。校长、教员由于家庭生计所逼不得不忍痛离校另谋生路。陶青面临停办危机,村民深为忧虑,于是推举李景文、李德钰、李圣尚、李德赐、佘煌焕、佘煌钞、陈忠等热心桑梓公益事业之士组成陶青第二届校董会谋筹续办陶青之计,所幸港边人素有为国家民族培育人才,为子孙后代造福不惜牺牲的精神,在那艰难的战乱年代生计极度难为的窘况下,从节衣缩食中勉强筹措出些资财以作维持陶青日常办公经费。尤为可贵的是当时本里一批爱国爱乡富有奉献精神的知识青年如李德钰、李贤招、佘文情、许碧瑜、邱宝珠等人能体恤学校经费艰难的苦衷,当义务教师。其无私奉献精神实为难能可贵。后来还有李德力、佘煌玉、佘文目、李逢渊、李逢坚、吴琼璇、佘舜英、许国捷、陈和宗等青年在陶青当半义务教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里,先后有杨式畲、陈天应、李贤起、李贤平、王爱超、王清源诸君任陶青校长,他们的功泽永远铭记在世代港边人心中。由于陶青在抗战期间的突出表现显著的业绩,所以抗战胜利后获得当局肯定,升格为永宁中心国民学校,成为永宁地区的教育中心及办学式范。

四、雄鸡一唱神州白,陶青获新生,桃李争芳艳。

抗日战争的胜利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神州华夏,掀开崭新的历史一页,伴随祖国的新生从艰难困境走过来的陶青学校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新中国建立后,陶青小学被人民政府接收成为公办学校,先后命王清源、吴心境、余子富、高积华、肖前璧为校长。因陶青办学业绩显著给予升格,先后易名为梅港中心小学、永宁中心小学。

1958年出于全县教育布局调整之需,设立教育的行政领导机构----学区,因永宁地区的地方政府机关设在永宁街镇作为教育中心领导机关,学区理所当然也迁到镇政府所在地,陶青小学作为永宁学区辖下一个自然村的基点学校易名为港边小学。自1958年至1986年这段期间先后有许书树、佘长枝、杨友桥、李清泽、李大表等受上级教育领导机关命派任校长。

1972年,旅菲侨亲佘文闪返梓省亲,在参观学校时目睹校舍经受50多年风雨侵蚀破损严重,即慷慨捐资对校舍作全面维修。将倒塌的大礼堂重新建复。佘文闪先生的义举体现了华侨热心支持桑梓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爱乡热忱。

1976---1981年间随着教育的普及发展,为满足梅港两村子弟升中学的迫切要求,曾一度附设初中部,培养了三届初中毕业生。

1982年伴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为调动全民办教育,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经主管教育政府机关批准港边的学校恢复“陶青小学”的原名。

陶青小学自新中国建立之后,获得新的生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历任校长及教师共同努力,辛勤耕耘培养一代代莘莘学子,为各类高一级学校、为国家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遍布海内外,或从事农工、或从事军政、或从事商学、科教或从事文化艺术,为国家民族的振兴,为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其中不少人成为军政界、实业界、科技教育界的佼佼者而担当大任,有著名科学家李爱珍女士,李昌泽高级工程师等。诚可谓英才辈出,桃李芳艳遍天下!

五、逢盛世,展鸿图,创建陶青新园。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风激荡中华大地,举国上下响彻振兴中华之声,中国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代。素有远见卓识的港边人深刻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