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作者:范馨悦来源:《卷宗》2014年第12期摘要:文化差异题材的作品一直是各国族裔作家关注的主题,他们站在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中间摇摆不定,以盼找到一个共同的立足点。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就以个人和家族的经历为灵感,写出一部《喜福会》。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母女两代人误解、冲突及理解、融合的描写,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及互相融合的过程,展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差异;冲突早在1785年,第一批华人登陆美洲大陆时,中美文化就开始出现碰撞。
只不过,当时华人的地位和数量皆不够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然而,自从20世纪以来,一批华人学者跻身美国主流文化圈,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终于在太平洋彼岸激起涟漪。
现如今,中美之间的文化关系已经越来越成为中美文学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美籍华裔作家们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大多拥有双重文化身份,于是,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挑起消除文化对立、促进文化交流的重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华裔作家们走过了一条曲折、动荡的道路。
他们的作品在描述在美华人生活遭遇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们所经历的文化碰撞和冲突,并对中美文化的最终融合寄予了无限期望。
1 谭恩美及她的《喜福会》谭恩美是继汤婷婷之后在美国文坛上出现的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
谭恩美1952年出生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是第二代移民的典型代表。
她生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式教育,讲得一口美式英语。
1987年,谭恩美根据母亲和外婆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并出版,获得了如潮好评。
该书当年被评为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并雄踞《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九个多月。
除此之外,《喜福会》获得了多项文学大奖,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远销世界各地。
实际上,《喜福会》这部小说写的就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谭恩美和移民来的母亲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在生活中引起的摩擦和磕碰,以及和她们一样的美籍华人在试图融入当地生活时所面临的尴尬和困惑。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让中国学生说正确英语-------探讨如何摆脱英语语用失误《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论英语词类转换中的动词化现象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美中传统文化对于其家庭教育的影响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On Self-destruction of Laura in Flowering Juda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 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Some Writing Skill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MET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诗词翻译对比赏析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The Blindness in King Lear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广告与文化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 v’s Lolita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榆树下的欲望》埃本悲剧命运探析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成因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从《功夫熊猫》中试析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形象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用语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解读《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从《百舌鸟之死》探析美国种族冲突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浅析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还乡》中哈代的自然观“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Differences of Talent Requirement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mployment Advertising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On Integr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Enterprises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迁移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Reflections—Emily Dickins on’s Life in Her Poems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苍蝇》的叙事艺术及悲剧主题探究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足球评论员的评论语气对球迷看球的影响。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下转第260页)
258
学海纵横
干: ”。 另外司 马迁 在《货 殖列传 》中 甚至提 出了 “礼生 于有 而废 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 ”的命 题,他从 经济现象 解释道德 ,并 且从财富不等看到了社会关 系中人的 地位不等 。 三、小结
司马迁经济思想 的立 论基 础, 来 自于 他对 整个 中国 社 会、 经 济走向的深刻体会,他认为 “货殖” 的繁荣不 是一个 单纯的经 济现 象,其所呈现的特征反而处 处和道 德伦理上 的态度相 互呼应。 其对 “自发秩序”理解与 阐释 是基 于 理性 考量 的。 司 马迁 写《 货殖 列 传》意义不仅是看到 经济 运 行的 规律 ,也 不仅 是 讲述 人们 如何 致 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 人们面对 财富应该 有的“ 仁义”提 出了自 己的 期望, “不 害于政 ,不妨 百姓; ” ,要行 “仁 义”。 可惜他 的 经济思想犹如昙花开在漫漫 长夜, 一瞬而逝 ,在长时 间内被冷 落, 甚至遭到人们的排斥,而 不显于世 。想其不 显原因有 三:一 则是因 为其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 要求;二 则是他 的思想在 农业为主 ,以农 立国的时代难有市场; 另外还有 中国古代 学者治学 的缺陷 ,就是没 有明确 的概念和由之 构建的理 论体系< 。 参考文献:
冲突与融合31冲突由于母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小说中有多处呈现出她们的冲jingmei的妈妈suyuan作为移民美国的一位中国母亲即使是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suyuan依然像其他的中国父母一样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
对于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喜福会就是希望与幸福的象征。
小说里的母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受到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代表着美国文化。
因此,小说所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然而,母女间的相互尊重及理解,爱与真挚之情为心灵的沟通搭建了桥梁,也促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二、《喜福会》里的文化冲突《喜福会》里母女间的矛盾处处可见,同时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交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极端,因此,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便是语言的冲突。
《喜福会》的开篇部分点明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存在的语言与文化障碍。
由于使用不用语言,双方错过了很多互相认识的机会。
母亲通常说的是中文或不标准的英文,相反,女儿总是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回应母亲,更大的问题是,她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母亲中英文混合的语言方。
冲突的高潮,对话中女儿对说中文的母亲很不耐烦,甚至埋怨母亲不能说好英语还长期住在美国,认为她们是老顽固。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相当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正如Jing-Mei所说:“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s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hat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Amy Tan, 2002:13)实际上,两代人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交流障碍加深。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

31纸 贵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观念等的不同,中国和美国在工作观、家庭观、教育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电影《喜福会》是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电影通过四对母女之间微妙的关系向观者揭示出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亲人与亲人之间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描写了出生在中国大陆而后移民到美国的母亲形象,同时也对出生在美国本土的女儿的形象进行塑造。
由于受中国教育和美国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两代人之间在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和情感认知等方面不断发生着冲突和矛盾,人际之间的冲突也显示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冲突。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电影中的四位母亲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她们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去塑造女儿的性格,她们按照中国的驾驭方式去教育女儿,而四位生长在美国的女儿接受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故双方的冲突实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不同,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分配的差异在中国,家庭的组成模式主要为延伸家庭,以年老者为尊。
家长意味着权威,处于核心统治地位,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美国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在家庭中,他们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注重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君和她母亲的冲突便是对此的例证。
君在钢琴比赛中的失败让母亲丢了脸面,在母女俩为是否继续练琴的事情争吵起来的时候,母亲的回应:“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服从命令和随心所欲,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这体现了中国处于权威地位的家长形象,而君从小受到美国的生活观念的影响,追求的是平等与独立,便说道:“我不是你的奴隶。
”(二)育儿观念的差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期许。
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他们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
于是,孩子的成绩也经常成为父母之间攀比的依据,孩子优秀与否往往与父母的荣誉挂钩。
在《喜福会》中,接受了中国式教育的君的母亲和林多便经常将子女作为较量的工具,她们俩既是最好的朋友,却又是子女攀比道路上的敌人。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
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
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
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
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喜福会》是由美籍华人作家艾米·泰昆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美籍华人母女之间的故事,探讨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格冲突、沟通障碍及文化冲突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双重文化造成了母女间的性格冲突。
在小说中,母亲苏兰是传统的华裔妇女,她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尊重长辈、保持纯正的中国传统习俗。
而她的女儿,在美国出生长大,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价值观念与母亲相去甚远。
苏兰期望女儿能够言听计从,传承传统,而女儿则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梦想。
这种性格冲突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频繁争吵和矛盾。
其次,双重文化导致了母女间的沟通障碍。
苏兰沟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默默忍受、不表达情感、间接传递信息。
而女儿对此不理解,她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母女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使得彼此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这种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最后,双重文化引发了母女间的文化冲突。
苏兰作为一个中国移民,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力保持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
然而,女儿却更多地接受了美国文化,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母女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可避免。
小说中,苏兰对女儿的交往关系、婚姻选择等提出了种种要求,但女儿却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矛盾。
综上所述,双重文化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格冲突、沟通障碍以及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然而,通过小说中精心刻画的情景和角色,我们也能够看到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互相理解的努力。
这种反思和探讨,提醒我们在面对跨文化关系时,需要保持开放、理解和尊重,以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5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立颖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由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误解,《喜福会》中的母女两代人在家庭观、教育观、婚姻观以及语言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种种艰辛之后,女儿们开始对母亲的做法表示赞同,同时母亲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女儿们的影响,在母亲们开始接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叙述了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与她们的华裔母亲的相处故事,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女儿和母亲之间由初期的冲突与摩擦,到最终的相互理解和接受,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一、冲突《喜福会》里,四位中国背景下的母亲,她们的骨子里依旧代表的是中国女性,她们冒险去美国求得一席生活空间,难免和在美国背景下成长的女儿们有着太多的代沟,因此,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她们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之艰辛。
1.教育方面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换来子女的教育机会,在儿女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父母扮演着服务和监督的角色,甚至是命令和强制性地要求子女在某一领域获得某种成就;而西方注重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人空间,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后就不再为其提供生活费,也不过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子女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发展。
小说中吴精美的母亲用自己做清洁工的工资给女儿聘请钢琴家庭教师,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女儿培养得更好,可是女儿精美并不是很领情:“我从来就不相信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任何人,因为我从来就是我自己!”吴精美的母亲是万千中国女性的一个代表,在她的意识之中,父母是有权利来安排自己子女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子女对此不得有任何的反驳;然而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精美有着强烈的个人权利和意识,认为自己的发展与他人无关,否认母亲的安排和计划,并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2.婚姻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家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母女关系中浅析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发表时间:2020-12-30T12:18:21.2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作者:吴婕王露梅[导读] 该文章以《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为切入点,从家庭、婚姻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吴婕王露梅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苏州 215600摘要:该文章以《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为切入点,从家庭、婚姻和教育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母亲和女儿们的对话、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中,体会母女关系从冲突到沟通直到最后互相理解中产生的细腻感情变化。
文末,四对母女的和解也表明华裔只有在继承母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新文化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塑造个人性格。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母女关系;文化冲突融合 Abstract: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article takes the four coupl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 Joy Luck Club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From the dialogues, lifestyles and life values among daughters and mother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exquisite affection changes varying from conflicting、 communicating and then understanding. At the end of The Joy Luck Club, the reconciliation reflects that Chinese-Americans can better acquaint themselves and shape personal character through absorbing the new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mother culture. 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cultural?conflict?and?merging; 引言《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80年代末出版的《喜福会》于1991年荣获最佳小说奖并连续9个月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小说以母女关系为主线,以母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推动力,通过母女关系变化的心路历程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创新了视角。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作为世界文化奇葩的中美两国文化,在文化观,家庭教育以及交流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生动形象的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成为一部典型反映中美文化不同的佳作。
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分析对比小说中出现的例子探寻中美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找出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从而呼吁人们对待不同文化应持一种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态度。
关键词:母女;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623.23一,谭恩美与《喜福会》《喜福会》是谭恩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在小说里,喜福会由四位母亲创立,她们玩中国麻将并烹饪各种美食。
作者通过小说发掘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出生女儿们的复杂关系。
喜福会的母亲们来自中国传统家庭,她们在美国尝试保持中国的传统,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并成长的女儿们无法理解母亲们的思维方式,因此误解时常发生在母女之间。
为了让女儿们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喜福会的母亲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移除差异,她们通过各种机会告诉她们的女儿们她们过去的经历并永无休止的延展自己的母爱。
对于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在经历了一系列婚姻和事业上的困境后,她们逐渐理解了她们的母亲和中国文化。
二,《喜福会》中涉及的三个中美文化主要差异1. 文化规范的不同。
中国文化规范倾向集体主义,美国文化规范倾向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指任何道德、政治或社会形态,强调每个人在集体中的相互依赖,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wikipedia,2010)。
在中国,作文社会的一员,人们更倾向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人们倾向于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荣誉,有时候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guan,2005:69)。
美国人崇尚”独立、民主、自由”,他们更喜欢独立做决定和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成功也源自于他们自身的能力。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中国教育方式-父母至上;美国教育方式-平等对话。
中国的家庭教育主张尊老爱幼,强调孩子必须顺从家长,听从家长的指导并且执行建议,孩子尤其必须毫无疑问地遵从家长的安排(li,2005:5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一发表,立即获得巨大成功。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人的故事。
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母亲女儿两代人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
本文通过对四对母女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分析,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是冲突的主因,以及诠释出中美文化由隔阂到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 母女关系折射文化差异
1 引言
谭恩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血管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血,美国的根源性让她不仅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父母生活习性的中国味道也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
独特的出身和经历赋予了她作品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1949年谭恩美的父母从中国移民到旧金山。
1952年谭恩美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
谭恩美的童年生活充满阴霾,对母亲所知甚少,难以理解母亲。
因此,母女俩一直处于矛盾冲突中,直到她于1987年陪着母亲来到中国,她终于理解了母亲,明白自己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
”[3]
2 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中美文化的隔阂
2.1文化的冲突壳层
小说中,随着对这四位女儿成长的描写,展示了四对母女间的代沟与文化隔阂。
例如:韦弗利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后,她妈妈喜欢到处炫耀,自己也跟着出名。
女儿看不惯这一套,抗议道:“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
” [2]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女儿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女儿成名了,母凭女贵,当妈的自然高兴。
可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精神中的“个人奋斗”。
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
韦弗利对母亲行为的反感使她最终放弃了下棋。
这类冲突集中表现了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四位母亲要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塑造自己女儿的性格,按照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儿,而在美国生长接受了美国文化的四个女儿要按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无法接受中国传统价值观,两代人无法沟通思想因而发生冲突。
在女儿方面,她们几乎都不能理解她们各自母亲的过去,而且常常为中国的习俗、规矩大伤脑筋。
在母亲方面,因对美国社会的不甚了解,她们无法接受各自女儿疏远自己这一事实。
此外,因失落感和望女成凤之心的膨胀,几位母亲都企图控制她们女儿的命运,这无疑激化了母女之间的矛盾。
2.2文化冲突的家庭根源性
中国人认为,子女必须服从父母。
母亲们坚持华人的家庭教育,诸如要求子女对长辈的尊敬和绝对服从等。
但是,韦弗利从小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熏陶,强调独立能力,自我意识和反叛心理强烈,所以她抱怨妈妈对她“管头管脚”。
当吴晶美不愿按妈妈的要求弹琴时,妈妈说:“女儿只有两种,听大人话的和不听大人话的。
只有一种女儿可以住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听话的女儿。
”[2]吴晶美顶嘴道:“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你也不是我的母亲。
” [2]她认为“我不是她的奴隶,这不是在中国”[2],表达了她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无处不在的独立自主观念。
妈妈的话一语道破了中美家庭中母女关系的区别。
美国家庭成员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子女和父母之间是平等关系,是朋友关系。
美国人在家庭中的权利与平等地位意识极强。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论长幼,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其他成员无权干涉。
美国人的个人权利意识使得美国父母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2.3婚姻观的冲突
韦弗利打算和白人男友瑞奇结婚。
可瑞奇比韦弗利小几岁,她担心这桩美国式的婚姻会遭到母亲的反对。
尽管对母亲心存怨恨,她还是想方设法试图先得到母亲的认可而没有如瑞奇所说的“说一句‘妈妈、爸爸,我准备结婚了’” [2]。
母亲总是对瑞奇挖苦讽刺。
韦弗利向朋友玛琳娜诉苦,玛琳娜建议:“告诉她住手,别破坏你的生活,告诉她闭嘴!”[2]女儿让母亲闭嘴,这在中国文化中也是闻所未闻。
韦弗利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孝道一知半解,却深知作为女儿,是不能对一个中国母亲说“闭嘴”的,“你会被指控为杀人帮凶” [2]。
韦弗利一方面讨厌母亲干涉自己的婚姻,坚决要独立,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中国的孝道,这让她处于矛盾之中,非常痛苦。
女儿已经美国化了,是典型的“香蕉人”。
而中国妈妈仍按华人的传统解释母女关系。
例如,在韦弗利第一次婚姻期间,母亲常常不打招呼,随便来访,这在中国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了,可却遭到了女儿的抗议。
3 母女冲突的消解——中美文化的融合
3.1母亲的中国式感性
母亲们尽管从与女儿们的冲突之中看出了女儿们在竭力拒绝她们影响的存在,但是她们坚信女儿们迟早会接受她们的。
在吴晶美的母亲去世后,另三位母亲郑重地对吴晶美、同时也是对她们自己的女儿们说道:“你的母亲就在你的骨子里。
”[2]这种母亲的影响已经深深地在每个女儿的心头打上了烙印,成了她们血液里的一部分,是她们永远也摆脱不了的。
作为母亲的钟林冬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完美地结合起来:美国的环境,中国的性格。
我真是没想到这两样东西是难以揉合在一起的。
”[2]
3.2女儿的美国式疑惑
在美国女儿的眼里,母亲们的悲剧与命运全是中国式的女性性格造成的,她们对此不屑一顾。
然而当她们以自强不息、个人奋斗、独立意志的美国精神去对待爱情与事业时,却发现这种西方式的女性个性同样处处碰壁,并不比母亲强多少。
3.3母女间的相互理解——中美文化的逐渐融合
母亲希望女儿继承她们的中国性,但遭到长期的反抗之后,于是改变了方法,不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早已成熟的女儿;而是将自身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带给女儿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女儿们感觉到了逐渐衰老的母亲们的良苦用心,她们突然意识到来自母亲的“危险”其实并不存在,意识到母亲始终将她们的兴趣牢记在心,始终给予她们以爱。
当罗丝与丈夫的婚姻发生危机,想去心理医生那儿寻找解决内心矛盾的答案时,她的母亲许安梅告诉她说:“‘母亲是最好的,母亲知道你内心中的一切。
’‘心理医生只会让你糊里糊涂,让你黑蒙蒙的。
’回家以后,我仔细考虑她说的话,她说的对。
”吴晶美在母亲死后重新思考她生命的意义时说,“她(母亲)是我唯一可以询问的人:唯一可以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可以帮助我承担我的悲哀的人。
”[2]
母亲们通过回忆将历史与现在连接,女儿们则通过母亲们的回忆去寻根,去寻找自我、确定自我,因为她们自身就是母亲的延续。
[4]对于处于种族、文化夹缝中的华裔美国母女而言,她们之间融合、认同的关系决不仅仅是血缘上的,更有自己的族裔和文化主体。
我们相信:中美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融是文化与社会、时代共同发展的趋势。
4 结论
正如中美文化的相融趋势:[6]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新一代华裔对处于弱势的本族文化开始从一味排斥转而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对其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知。
这种理解与和解的大团圆结局表现了作者一种正确地对待文化的态度:继承母文化,吸收新文化。
要在文化冲突中找到平衡,不能只固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或只信奉新的美国方式而摒弃中国文化传统,那都是根本错误的。
总之,处在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应该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才能减少冲突,和谐共处,最终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参考文献:
[1]Liu, Cuilan. Amy Tan and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The Joy Luck Club [D]. Wulumuqi: Leimenggu University, 2004.
[2]谭恩美.喜福会[C].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6.
[3]外滩画报[M].2007.4.5.
[4]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
涵[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张冬梅: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情结——《喜福会》中的文化乡愁[J],江汉论坛,2008,(9).
[6]金岱.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