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葛秋颖

作者简介:葛秋颖(1970-),女,安徽灵璧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学位,研究领域:世界经济,国际商务,高等教育。

摘要:针对当前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呈现出的贸易特点、我国外贸新形势,以及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联系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思考,为相关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132-02

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国际贸易实务》既是培养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该课程的设立目的。针对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以顺应当代的国际贸易发展需求。

一、当前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一)贸易保护主义兴起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相应地贸易争端、贸易摩擦也有所增加。我国长期以来就一直承受着反倾销案等争端的困扰。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外国对华贸易摩擦频频发生。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遭受重创,为了恢复本国经济、转移危机,旨在打击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兴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首当其冲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在“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会立即减弱,为了配合“再工业化”等战略,发达国家经济体对中国相关产品的贸易摩擦还将长期化、常态化。近年来,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已经覆盖到整个贸易领域: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从单个企业到整个行业蔓延,涉及的金额和国家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两反一保”(反补贴、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壁垒,非市场经济地位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特保案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也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如欧盟与美国,也存在着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贸易壁垒。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外贸行业受到的国际贸易摩擦不仅数量更多、涉及面更广,而且度也日益加深,应对贸易摩擦也更加困难,对外贸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也更高。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物流服务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得到普及,电子商务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海淘”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快了“无国界经济”的进程。电子商务突破了信息障碍,造就了比价经济模式;突破了时间障碍,造就了实时经济模式;突破了空间障碍,造就了直接经济模式。电子商务的出现,实现了资源的跨国传递及信息共享,从而减小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为现代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带来了契机。

(三)中国外贸结构层次变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有了巨大的跃升,从而带动外贸品质的提升。我国初期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而现今,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了我国外贸的主打产品。在很多资源性产品领域,我国也由出口国成为了进口国。同时,我国的贸易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继续以欧美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也拓展了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往来。中非进出口贸易总量持续上涨。

(四)政治对国际贸易影响增强

国际贸易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各国的国内各项经济政策和政治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各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频频推出各项政策,设计的范围更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加深远。比如,利用本国的产业调整来引导外贸结构的调整,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影响本币汇率,利用环保等政策来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同时,中东问题、乌克兰问题,以及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等因素,也将给地区乃至世界

性的国际贸易环境带来冲击。

二、当前外贸形势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

(一)较强的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实践性是其基本品质。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报关、结算、多方沟通协调、填写各种报表等都需要良好的实践能力来执行。在当前的贸易纠纷迭起、陌生海外市场不断拓展的行业背景下,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翻书本、查手册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

(二)较强的市场敏感度和良好的分析能力

由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经济形势的变化、政治的动荡,平稳国际贸易环境被破坏,外贸收益和风险的可预测性下降,需要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市场敏感度和较强的市场分析能力,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并运用所学的经贸知识分析经济形势的变化将会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预测和参考。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必须对经济地理、相关国家的法律政策、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及市场规律有很深的了解。(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国际贸易自身的定义就是跨境、跨地区的货品和服务交易,其服务对象的语言、社会文化往往与国内有很大差别。交易的基础是良好的沟通。虽然语言是国际贸易沟通的重要桥梁,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同样的一句话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这就会造成对双方话语的不准确的理解、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能够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普遍规律和差异产生的背景,从而对不同的文化产生理解而非排斥,进而有助于与客户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处,有利于交流与沟通,促进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毕业生的数量也不少,同时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扩大。但是,现实中却出现了国际贸易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很多外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国际贸易人才。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具体反映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上。

(一)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为了有别于职业学校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的“低层次”专业定位,很多高校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但这种定位过于笼统,缺乏明晰,在具体贯彻执行时往往异化为培养“理论人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其他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同质化,失去了本课程的特色和设计目标。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对国际贸易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最基本的基础技能缺乏掌握,外贸单位也自然视之为“鸡肋”。同时,由于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很难快速掌握各项政策和实务背后的含义,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此外,还会使学生树立起课程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功能较差的印象,在以后的国际贸易职业生涯中,“经验主义”大行其道。

(二)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在很多高校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2]:在思想意识上,很多教师觉得讲授理论显得课程层次较高,认为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的中专生培训之后就能做,不需要大学生来掌握,所以未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高校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看待;在实践操作上由于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没有国际贸易从业经验,教学过程中他们自然会倾向于自己更为擅长的理论领域。

(三)实验室建设相对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相比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工科实验室而言,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的社科类实验室建设尤为落后。不论是教学领导还是教师都没能认识到实验室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人心中“实验室”一词是与国际贸易专业毫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