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外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的特点,剖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的框架思路和途径,对如何降低评价指标冗余度及其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评价模型;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区域(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重点领域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尽管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评价两个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评价几乎覆盖了从省、地(市),直至县(区)各个层次。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朔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通过了里约宣言及《21世纪议程》,采纳了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些观点,强调可持续发展指标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行动议程号召世界各国开发和识别能够为各个层次决策提供坚实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特别强调指标与不同国家、区域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5启动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工作程序,包括指标定
义、方法研究和提供训练等一系列活动。首先在协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共同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核心指标表,然后在与联合国统计局及其相关组织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134个指标构成的指标集。从1996年到1999年间有22个国家试用了这套指标集,试用结果表明该指标集是可行的。200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出版了《可持续发展指标:指南和方法论》报告,给出了由15个可持续发展主题,38个子主题共58个指标构成的核心指标集。《可持续发展指标:指南和方法论》为各个国家开发符合自己可持续发展特点的指标集提供了有效工具。2007年《可持续发展指标:指南和方法论》报告的第三版出版,该版本对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了修订,基本保留了2001年版的指标框架,修订后的指标扩大到96个,其中的核心指标50个。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undesa)在其2001年提交的国家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报告中指出:许多国家已经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忽视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m&e))。为了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m&e的重要性认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过程、战略执行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判断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熟度。
综上可以看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和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所作的工作,重点是围绕可持续发展战
略这个主题展开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各个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供选择的参考指标集;二是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提供手段。其他一些国际机构也主要限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并强调这些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过多涉及国家或者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甚至于很少提到评价的概念。迄今为止,鲜见国外完整地对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
国内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除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外,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涌现出大量的区域(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范围覆盖了省、市、县各个层次,与国外鲜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国内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比较短,对国际上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可持持续发展评价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将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同于一般的系统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希望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价探寻促进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客观上形成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需求,导致大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成果的出现。由于缺少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本身特点的理论分析与深层次思考,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逻辑、评价技术等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商榷的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相混淆
通过对国内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发现许多成果名义上是可持续发展评价,而实质上是发展水平评价,简言之就是将发展水平评价当作可持续发展评价。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区域在一定发展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趋势或发展潜力,而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所达到的状态。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状态的综合可以反映其发展水平,而某个时点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理解为在特定水平下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及可能性。遗憾的是目前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将可持续发展与发展水平混为一谈,从而误将发展水平评价当作可持续发展评价,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最值得商榷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评价大都采用状态指标,在状态指标基础上所得到的评价结果理应为发展水平,而不应理解为可持续发展(性)。当然,可持续发展评价不排除使用状态指标,但关键要注意状态指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否则很难达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论缺乏说服力
可持续发展评价大多数是基于状态指标展开的,特别是在进行不同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排序时常采用以下技术路线,具体概括为:首先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给出各指标的理想状态值作为参照标准,测度评价对象各指标值接近参照标准的程度,进而得到各指标的价值判断,最后通过对各指标价值判断集结得出评价结论。值得指出的是,基于评价时点状态与理想状态比较得到的评价结论,并不能真实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下面通过说
明性的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假设某两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排序问题,其评价指标为x、y,令(x0,y0)代表指标理想值,(x1,y1)、(x2,y2)代表区域1、区域2的实际指标值。图1中给出区域1、区域2的实际指标值以及指标理想值的坐标,图1中(x0,y0)与(x1,y1)之间的虚线,(x0,y0)与(x2,y2)之间的虚线分别描述了两个区域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从中可以看出(x2,y2)比(x1,y1)更接近(x0,y0),所以区域2所得综合评价值应该高于区域1,进而得出区域2的可持续发展(性)优于区域1的结论。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上述结论是缺乏说服力的,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设定评价指标理想状态并将其作为评价的参照标准缺乏科学性,因为许多指标比如人均寿命,人均收入水平等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很难有什么绝对的理想状态;第二,以理想状态作为参照标准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将其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过于牵强,因为发展应该理解为在已有状态基础上向更高水平的运动或转移的动态过程,而依据所谓理想状态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只是静态反映评价对象接近理想状态的程度,而不能反映可持续发展(性)。
下面结合某两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例子做进一步分析。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部分评价指标的理想值,城市a和城市b部分指标的实际值,假定各指标权重相等均为0.2,如表1所示。进一步假定城市a各项指标达到理想值的80%,城市b各项指标值与理想值相等。很显然城市a和城市b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同,对城市a而言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