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灵鹫山
宝鸡清明节旅游好去处

宝鸡清明节旅游好去处2017宝鸡清明节旅游好去处春天是令人欣喜的季节,希望在春天的田野里绽放;2017年清明节就要到了,你想好去哪里玩了吗?一起来看看店铺给你推荐的地方!1、炎帝陵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
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2、大唐秦王陵大唐秦王陵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距市区仅2.5公里,是宝鸡市内的AAA景区。
秦王陵有唐朝秦王李茂贞(公元856---924年)及夫人合葬陵寝、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
秦王陵现开发面积80多亩,由山门、神道、献殿、祈殿和两座地宫组成。
在150米长的神道上。
有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列的唐代石雕15组34尊·在两座分别长为120米、深20米的'地宫中,有高8米、宽4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全国最大的唯一罕见的地下飞檐古建端楼;有用青砖砌墙并卷的八边形穹隆顶;有栩栩如生的墓道两侧18幅乐伎图;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佣、三彩陶马佣;有精美的砖雕”十二生肖图” 、”八人抬轿图”,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的勺状”地面天象图”;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墓志铭无字碑3、秦宫一号大墓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凤翔境内,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畤原。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
有东西墓道和墓室。
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
中国名塔

中华名塔园位于汉口解放公园中心岛。
四面环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园内最高塔“步月塔”,系仿清风阁。
周围分布了五十多座名塔。
塔园前有拥翠桥,后有水榭,中有回廊,更显中国园林的古朴典雅。
E-mail文化传播网据《新华词典》和《辞海》的定义,塔为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为梵文Stupa的音译,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用于藏舍利、经卷等。
通常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平面以方形和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
用木、砖、石等材料建筑。
塔的类型有楼阁式、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数种。
感谢武汉解放公园建造了《中华名塔园》,使我们能不出远门而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这一面。
注:塔的说明文字均来自塔上的说明牌。
由于时间所限,仅得到这40座。
来到拥翠桥,即可看到高耸的步月塔。
五十多座中华名塔就散落于周围的绿荫中。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琉璃万寿塔在河北承德市狮子沟北岸须弥福寿之庙北端,是八角七层琉璃塔。
其形制与北京香山琉璃塔完全相同。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
玉泉山玉峰塔玉峰塔位于北京玉泉山顶,是北京地理位臵最高的古塔。
它又名定光塔,是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塔,为清乾隆时仿照江南所建三塔的仅存者。
此塔虽仿镇江金山寺塔而建,却具北方建筑特点。
塔高33米。
清乾隆十八年(1735年)建成。
玉泉山妙高塔在北京玉泉山北隅小峰上,是砖石塔。
此塔为形制特殊的金刚宝座塔,中塔为喇嘛式塔,特别高大,四角小塔塔刹尤为细长,形如锥子,故又称锥子塔。
建于清乾隆年间。
武汉兴福寺塔在湖北武汉市武昌洪山宝通寺西侧。
为八角四层仿木结构石塔,高11.25米。
各层门龛佛像雕刻精致,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建。
传说夏至中午时分此塔无影,所以又称无影塔。
广东六格花塔在广东广州市六格寺内。
为八角多级砖木结构楼阁式塔。
塔高57.6米,壮观华丽,如冲霄花柱。
重建于北宋织圣四年(1097年)。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在陕西西安市雁塔路。
为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
高64米,由著名高僧玄奘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所建。
文盲大师(上)—— 游黄梅四祖寺和五祖寺有感

文盲大师(上)——游黄梅四祖寺和五祖寺有感几年前去湖北黄梅县双峰山看了四祖寺和五祖寺,回来之后,我一直无法释怀。
中国的庙宇很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何必对这两座庙宇耿耿于怀呢?普通的庙宇当然也是信徒的心灵道场,香烟缭绕,合掌下跪,寄一份虔诚和希冀。
但黄梅这两座寺庙真的不一样,几位高僧在这里修行讲道,他们的声音由黄梅传到南中国,然后传遍整个中华,还远播日本和朝鲜。
多少苍生沐浴在他们的佛声道语中,心有所寄,命有所托,这是何等的功德?四祖叫道信,五祖叫弘忍,六祖叫惠能。
惠能实际开创了禅宗的南宗。
这个惠能怪之又怪,奇之又奇,能之又能。
如果在中国的圣哲中选一位出来,当然是孔子,再加一位,也当然是老子,如果再加一位呢?对不起,不是孟子,也不是庄子,董仲舒、朱熹更不用说了,这第三位便是惠能。
先说他的怪之又怪。
孔子的学问,老子的学问,都是一时之巅峰。
惠能的学问又有多大呢?对不起,他是文盲,当然,有人说不至于是文盲,但文化程度不高是铁定的。
一位文化大师竟然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自然是怪之又怪吧。
其实,还有一位奇特的人,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也是文盲。
这是好事,说明《古兰经》不可能是他的话,是真主对他的天启,他只是一个传声筒。
《古兰经》的神圣性反而得到确证。
惠能接受天启了吗?没有。
中国禅宗甚至有无神论倾向,他们把成佛的可能性交给了每一个人,个人成佛用不着神灵来拯救。
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事物的结果。
人类的理性有个边界,超出这个边界,我们茫茫无知,这个茫然无知的世界,正好帮助人类构筑起信仰。
有人说,那个茫然无知的世界有上帝,他们创立了基督教;有人说,那里有真主,他们创立了伊斯兰教;有人说,那里有佛,他们创立了佛教。
惠能虽然没有多少世俗知识,却有极高的智慧,而且宗教信仰,要那么多知识干嘛?世俗知识越多,烦恼越多,弄不好是解脱的障碍。
作为高僧,没有文化,怎么去阅读大量佛经呢?惠能正是反对一味苦读佛经。
他真是奇之又奇。
有关灵隐寺的诗意

唐代诗人宋之问曾有诗描述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这首诗写灵隐寺周围的山水景色,大约是宋之问贬越州时所作。
诗的开篇起势突兀,先写飞来峰山势之雄奇高峻;接着写从灵隐寺的楼上纵目远眺,可见海上日出,而寺院的大门又正对钱塘江,可以观赏著名的钱塘大潮,足见灵隐地势之高峻,视野之开阔。
这里的写寺已明显超出了灵隐本身的范围,将飞来峰、钱塘江乃至东海都聚纳过来,形成壮阔的诗境。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对仗工稳,气势雄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随着广阔的视野,诗人进而驰动丰富的想象,寺中桂子飘香,似乎是月亮中仙桂的香气从天外飘来,这就为前面的写景涂抹上灵异的色彩,灵隐寺的境界也就幻化为超凡脱俗的仙境了。
在这神异之境游览,自然也就带有了脱俗的情趣。
宋之问自幼向往各处的奇山胜景,这次寻幽访胜如愿以偿,使他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
读宋之问《灵隐寺诗》宋之问在游览钱塘武林风景时,写有《灵隐寺》诗一首,诗写来清新恬淡,造语新奇,用词艳丽,深为人们所喜爱。
诗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诵。
其诗如下:“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罗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漫游此山,惊叹道:“此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于是筹建了灵隐寺,称寺前山峰为“飞来峰”。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诗说鹫岭山势高峻,树木青葱,岭旁的灵隐禅寺,犹如佛对龙王说《十善业道经》时的,富丽堂皇的龙宫。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此联点出了灵隐寺的地理位臵,攀上山楼可以遥瞻东海的日出,甚至可以远眺钱塘江汹涌的波涛。
遥望鸡足山

2011.10鸡足山是太遥远了,李贽当年要不是大老远地跑到云南来做官,他与鸡足山肯定是无缘的了。
说鸡足山成就了这位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一点也不为过。
李贽五十岁了,千里迢迢赴云南姚安做知府,做官做得不耐烦了,便跑到鸡足山读佛经,听法师讲经谈禅。
明万历六年、八年(1578、1580),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大觉寺、水月庵、钵盂庵,一住数月,不想下山。
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家袁中道说他厌恶官场簿书生活,“遂入鸡足山,阅《龙藏》,不出。
”(《李温陵传》)他第二次离开鸡足山时,姚安知府任期未满,干脆就提前退职,从此不当官了。
退职后,也不回老家福建晋江隐居,而是跑到湖北黄安、麻城讲学,开始他著述论道的生涯。
不久,他又剃发为僧。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到李贽辞官剃发的原因:“他的环境已经允许他抛却呆板、拘束的生活,得以寻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还说:“他此后的言行实际上代表了全国文人的良心。
”用今天的话来说,李贽活脱脱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先锋作家。
这跟他两次上鸡足山“取经”脱不了干系。
李贽到云南来做官,和鸡足山的邂逅,是他命运中的一个传奇。
后来在北京通州被人劾奏下诏狱,在镇抚司监狱中引颈自刎,死后就埋葬在通州的北关外。
以“性灵说”著称于世的“公安派”三袁之一的散文家袁中道,对李贽极为推崇,特意撰写了《李温陵传》,满腔热情地赞颂李贽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四百多年过去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李贽仍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作家。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神童作家”刘绍棠就是通州人。
有一次,周扬找遥望山鸡足●张旗文学·散文空间猿员. All Rights Reserved.2011.10他谈话,谈话中突然问到这位先哲,刘一时语塞,就因为刘绍棠说他没有读过李贽的书,当即受到周扬的申斥。
周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主管意识形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刘绍棠同时代的作家李国文先生慨叹:“如果,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有更多的如李贽般敢于思想的知识分子,觉得大明王朝也可能换一种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话,谁知道今天的中国又会发展成个什么样子呢?”(《李卓吾之死》)鸡足山钵盂庵内曾建“李卓吾先生谈禅楼”以作纪念。
描写五台山的优美词语

描写五台山的优美词语五台山没有黄山陡峭;没有泰山雄伟;也没有嵩山领秀。
但是,它也有它独特的景色,不信,你看:北台凉漠无情,炎炎夏日却寒风刺骨;西台美丽迷人,在西台能让你一饱“夕阳无限好”的眼福;东台迷雾朦胧,灵气逼人,凌晨,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是绝好的观日景点;南台百花争艳,红、黄、橙、蓝、紫……各色花儿都迎着太阳绽放;中台就更美了!望雪山、看日出、观日落、赏百花,美轮美奂。
我们踏着清晨的水雾,来到了塔院寺。
只见寺中有一大葫芦形白塔,威严地矗立在中央。
这就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舍利塔,据说里面供奉着百年舍利。
塔周围有许多寺庙,青褐色的屋脊,褐红色的墙体,房脊两侧龙飞凤舞,很是有特色。
爬上菩萨顶,极目远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烟弥漫着,沿着绵延的山路跳跃的游人们都变为了小蚂蚁。
走跌俯视,山上白云氤氲,仿佛仙境通常。
山上的天气就像娃娃脸,这会儿又下起瓢泼大雨。
豆大的雨珠打弯了枝桠,打落了树叶,打飞了树上气息的鸟儿……我们赶紧捂住头往山下走,忽然一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景象映入眼帘:一位老僧穿著百衲衣,神态自若地往山上跑,身边的大雨他都视而不见。
当我获知他从九华山徒步过来的,便对他肃然起敬,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必须存有多小的动力啊!”下午我们坐上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爬着东台顶。
一路迎着浓重的雾气,车的两边是倾斜的草坡,上面有着成群结队、悠闲自在的牛羊。
至了半山腰,我上车嬉戏,湿漉漉的水汽迎面挥去,接着就古书一股泥土的芬芳。
草坡上存有许多不著名的花儿,白的、青色的、徐的、黑的……各种各样。
由于山上雾气轻,所以每个花瓣上都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再向远处看去,四周的山连绵起伏,加之雾的装饰,构成一幅小自然的水墨画。
五台山真是大自然的经典之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珍惜。
游等五台·陆深五云常覆五台端,天近清都特地寒。
涧道千年冰未化,林梢一夜雨初干活。
黄河紫塞依依见,碧殿朱楼面面看。
万壑千岩清未了,更从高处望长安。
金庸小说处所名号的文化意蕴例释

《碧血剑》中四大剑派是:峨嵋派、昆仑派、华山派、点仓派。派 名亦驻地名,皆驻名山。而其他帮派则不然:
石梁派,在浙江衢州,此派“五祖”为温氏五兄弟,作恶多端; 太白派是陕西秦岭太白山一伙,勾结清朝,卖国求荣;龙游帮,作 迹浙南一带,与石梁派并驾齐驱,均为黑道中派系;五毒教教址在 云贵两广,虽非作恶多端,亦算不得名门正派。
金庸小说的巨大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作品中包 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而且其文化意蕴是表现在多方面 的。严家炎先生认为“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 容,这是广大读者都会有的共同感觉。”又说“ :金庸小说中的传统 文化由多元所构成,儒、道、墨、法、释乃至兵法家等各种思想成分 都有。”②
《射雕英雄传》中“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一直称雄 武林,东邪黄药师的驻地是东海桃花岛;西毒欧阳锋久居西域;南 帝为云南大理国皇帝,后出家为僧;北丐洪七公,洪七公足迹遍天 下,丐帮众人亦分布于大江南北,因本书所写的时代为南宋,南宋 都城临安(今之杭州),所以,此处之“北”是对于临安而言的,根据 书中情节,其主要活动范围当以当时金国之都大都为中心,因此, “北”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极北地区”,实际则仍是以中原为核心; 而中神通是指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 ,神通”者,无所不知,无所 不能也,其所处位置无疑应在中心地带,王重阳在小说中已经去 世,他的一切都是通过别人的言谈得以体现,而他的全真教在小 说中始终扮演着其他小说中的“少林派”的角色(该小说中少林派 没有出现),乃是正义的化身。
邪派之一星宿派,位居西域星宿海;缥缈峰“灵鹫宫”地处昆 仑山,在天山童姥时代无疑属于邪派之首,但自虚竹接掌后便已 消解了邪恶,变为正派。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5篇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5篇五台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总面积平方千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西五台山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女士们、先生们: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
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
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
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
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
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
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灵鹫山梁思法定慧观真觉,法灯照灵山;安然始丰畔,慈航入世间。
中国佛教的开路王师,创建于天台山,因山起名天台宗。
他将中国佛教从继承传译推向自主发展时期。
构建起中国化的世间佛教,引领了隋唐佛事大繁盛。
为佛教中心从印度转移到中国奠定了根基。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心性论,客观唯心宇宙观和三元辨证认识论,在哲学史上空前绝后,至今无有出其左。
中国历史上曾两次成功地融合了外来文化,构成新的中华文明。
第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译磨合。
公元六世纪,由智者大师及弟子在天台山将印度佛教的出世信仰和经院哲学,结合儒家的宗法纲常和仁爱伦理,道家的自然主义和养生静修,经过判教后重新组织,改造成菩萨崇拜,法嗣承继制为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第一宗(法华宗)。
第二次是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伟业相结合,创建了毛泽东思想。
在中国文化史上,天台是历史的延安,天台山是中华灵鹫山。
回望天台宗历程,温故而知新。
鉴照当今中外文化大交融,怀古可以瞻未来,包容了佛祖的文明,定将和合上帝,创建和平,和谐的新世界。
东土释迦谁是东土释迦?多数人会想到《西游记》里的唐僧玄奘(公元600——664年)。
他游学印度17年,是杰出的海归佛学大师,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但东土释迦应是智顗(公元538——598年),早在玄奘出世之前,已完成了中国佛教第一宗的创建。
智顗俗姓陈,名光道,字德安,祖籍颖州(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湖北潜江)。
18岁在湘州果愿寺皈依佛门,20岁受具足戒,23岁入光州大苏山,师从慧思受业,深研《法华三昧》。
30岁入陈都金陵,居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受到陈宣帝礼待。
朝野名士,争相求为弟子。
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二十八人,进入天台山,遍访高僧遗迹:“吊道林之拱木,庆昙光之后龛,访高察之山路,漱僧顺之云潭”。
在佛陇相邻定光禅师,结茅为庵,聚众讲学,安贫乐道。
啄峰饮涧,传法展愿。
太建九年,陈宣帝下诏:“智顗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兼训道俗,国之望也。
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得到财政扶持,建寺十二所,僧众兴盛。
经过长达十年,昼习义理,夜习止观。
形成以实相阐明理论,以止观指导实修的思想,理论体系。
由智顗讲述,弟子记录整理成书:《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称三大部。
《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和《观无量寿经疏》称五小部,成为天台宗主要经典。
陈至德三年(公元585年),陈后主三次传诏,迎清智顗到金陵讲经传法,后主亲临法场行舍身大礼。
次年为太子授菩萨戒。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智顗避乱庐衡布道,策扙荆湘传法。
次年,隋军南下总指挥晋王杨广,致书敦请,智顗赴江都(江苏扬州),在金城殿设千僧会,为杨广授菩萨戒,收为俗家弟子,赐法号“总持”。
杨广称智顗:“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
智者大师名号有此而来。
开皇十二年(592年),智者大师返荆州报地恩,建寺十所。
在玉泉寺开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
荆州玉泉寺成为天台宗又一传教中心。
开皇十四年,大师奉请再赴江都,住禅众寺著《净名经疏》。
次年春,重回天台山,沿途官民夹道相迎。
智者大师重修寺宇,整顿寺纲,立“御众法则十条”,宗业重兴。
并筹划在山下建总道场。
亲自选址、绘制图样。
开皇十七年(597年),晋王遣使高行信入山迎请,智者大师将诸事作交代,随使出山,行止石城寺(新昌大佛寺),于公元598年元月7日圆寂,留有《遗书与晋王》。
弟子遵其愿,遗体运回天台山,建肉体塔于佛陇。
晋王得遗书,作《答遗旨书》和《功德疏》,遣使入山、表彰功德、安慰僧众。
次年命司马王弘依遗图建天台寺。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帝位,天台寺更名为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祖庭。
智者大师文思渊博、学理丰富,著述被编入《大正藏》和《续藏经》的有35部166卷。
共传业弟子三十二人,建寺36所,度僧1万4千余人。
道行卓荦,名播九重,是杰出的佛教领袖,被业界尊为东土释迦。
教观总持天台宗创于陈隋,兴于唐代,盛传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
中唐谌然倡无情有性论,扩展教义;宋代明州知礼、保持了教理正统;元代之后兼修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风格;明代传灯居幽溪再续学统;清末民初,谛闲在宁波建观宗学舍,专讲天台教理、培训讲师,弘扬天台宗教观。
自隋至今虽几度兴衰,仍法脉不断,学统延绵。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传统文化被颠覆,天台宗反被知识界精英信奉。
1931年吴兴王震领御学界名士,联名上书民国中央政府,获发专文、恢复国清寺为天台宗道场。
天台宗重驻国清寺后,王震在寺对面照壁手书“教观总持”。
高度概括了天台宗的思想、理论和修持体系的纲领: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行在止观,总持百界千如。
天台宗尊《法华经》为宗旨,依《大智度论》作指南,以《大般若经》为观法,用《大般涅槃经》作扶疏。
首奉观世音菩萨,行菩萨戒,倡导放生。
在中国,观音菩萨声望最高,其次是阿弥陀佛,是教在天台,行归净土的结果。
判教和重组是天台宗的创新之举,使中国佛教既保持了出世信仰又总摄了南北朝时期各学派的纷繁论说,一统南义北禅,构建起入世治心的中国化佛教体系。
天台宗的核心思想是性具善恶,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从心性论中提取的性具善恶说,发展了印度佛学的染净理论,综合了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用人性解说佛性,为中国佛教入世治心确立了理论依据。
一念三千的内容是《法华经》的十如是说,《华严经》十法界论和《大智度论》的三种世间综合而成。
世界由三千种世间构成(世事万物)、一念之心包含着所有动态变化中的世事万物。
三谛圆融由一心三观发展而来,天台宗认为诸法(世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成,是动态变化中的现象(假像),没有本质上的实体(性空)。
但现象和本质都确实存在,是在对立中统一(中观)。
这样假、空、中三元共存相依,又互不妨碍称为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共同构成性空非相空,理空事不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天台宗的修持叫止观双运:止即禅定、观即感悟般若(智慧)。
止是止住妄念、摄散心入禅定,由定开慧。
观是静明观照三千种世间的三谛,见空为一切智(无邪念物欲),见假为道种智(菩萨慈悲心),见中为一切种智(真觉)。
通过证三谛、断三惑、见三智,达到心灵净化而成佛。
教观总持统贯天人之际,穷究性命本源,是弃恶扬善之学,是修人性良知的智慧学。
他以无我的出世境界,入世为众生构建心灵家园,普世的精神天堂。
1972年,中日建交,田中首相告知周恩来总理,日本佛教界要求组团朝拜天台祖山。
次年国务院拨专款重修国清寺,开放以供朝圣和观光,这是一次天台山、天台宗地位的“出口转内销”。
现在天台山成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但是教观总持的深刻意义远未得到宣示。
开路王旗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在城邦分治和种姓等级制的印度起源,给无望的人生以解脱出世(称小乘教)。
五百年后,中观学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相继发展(称大乘教)。
大乘教虽入世度众,但目的还是出世解脱。
公元六世纪,大小乘、空有宗与传统印度教合流成密教,导致衰落,到十二世纪末消亡。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上层社会感觉别样新奇,作为新道流被接纳。
魏晋时期,佛典依附玄学大量传译。
南北朝分治,战争不断,望族名士在不安宁中生活,精神无以寄托,礼佛成为时尚。
民众为避战乱,涌向佛门谋生,佛教得以空前发展。
心灵饥渴,犹如饿夫,拿来都食。
大小乘、空有宗各门派均用庄老玄言阐述。
世界真假,名相有无,各圆其说,佛教被道教化。
此时印度佛教亦渐处衰微。
佛教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危机。
天台宗从玄学中突围,建立起世间佛教,使中国接替印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是佛教史的重要里程碑。
“义蕴佛经、名出智者”的判教,直接继承了印度出世信仰和经院哲学优秀成果。
舍去不适,结合国情,重新组织思想、理论、制度体系。
完成了佛教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接。
中国大一统的社会建立在高度集权的帝制和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表现为朝廷和家庭两端组织结构,用宗法制度给以维系。
天台宗建立了同样神学结构:如来(皇权)、菩萨(行政)、宗派(宗族)、寺庵(家庭)。
用法嗣继承等制度给以维系。
用学术的封闭性和寺产独占性,保证了宗派的连续性,确保佛教的永久性。
天台宗尊奉观音、重慈善、修良知,上化朝廷王道仁政,下度家庭慈善爱心。
给众生有心灵依托,今生以利他奉献为乐,来世有净土归宿。
天台宗本应被天下所尊,改朝换代反遭冷置。
李唐王朝另起炉灶,仿效天台宗,克隆了法相宗、华严宗等宗系。
天台宗所创新的判教、法嗣承继制、菩萨崇拜等中国佛教架构和修持方法,成为此后各宗之模范。
如果说天台宗为中国人提供精神大餐,华严宗则是加盟店,净土宗是快餐店,禅宗是自助餐。
天台宗长期立足天台山,亦为丛林佛教典范、各宗效法天台宗,逐步建立起五台山文殊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
从法统上说天台山可统辖四大名山。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开路王旗。
正如《佛祖统纪》所说:“智者斥破南北,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
”“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侈大其学,自名一家。
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
讲华严者,唯尊我佛。
读唯识者,不许他经。
至于外教别传,但任胸臆而已。
”《佛祖统纪》是宋僧志盤主编,历时11年,收录了大量史实,是公认的佛教《史记》。
该书以天台宗为中国佛教主流,其余各宗均属支流。
以史实和道统传承关系,肯定了天台宗的地位。
遗憾的是,因天台宗受过杨广的扶持,被人为贬低。
历史阐述者过度神圣化了唐太宗,也过度妖魔化了隋炀帝,天台宗被世俗成见蒙上了魔影。
儒学正统论的定向思维,将天台宗的历史贡献平凡了。
唯物主义科学时代,将佛教视为消极、迷信。
天台山法灯的光辉更被现代文明尘封。
这里只想拂去尘埃,让中国佛教的开路王旗重新在天台山招展。
即是灵山灵鹫山是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圣地,山中七叶窟是佛教第一次结集地,产生了经、律、论三藏经典,佛经称之为灵山。
舍卫城的祗园精舍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是佛祖的两个传法中心,王舍城倚傍灵鹫山,四周有五座山峰环绕。
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将菩提树嫁接成隋梅,荆州玉泉寺和天台国清寺是天台宗两大道场。
祖庭国清寺,地处五峰胜景。
从这里北上金地岭、与银地岭交汇处就是佛陇。
智者塔院又名真觉寺,照壁有题词:“即是灵山”。
释迦牟尼——智者大师;出世间解脱——入世间治心;菩提树——隋梅;祗园精舍——玉泉寺;竹林精舍——国清寺;五峰胜景......天台山是神圣的中华灵鹫山。
历史水流风去,世事沧海桑田。
拎清佛教和马列主义怎样中国化,就知道如何应对十字架和航母群。
今天东西文化处在互相碰撞和交融中,无明与原罪、净土与天堂、慈悲与博爱、和合与竞争,佛祖与上帝正在对话。
千载胜缘,机运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