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趋势-精选教育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及发展趋势

我国师范教育历经百年沧桑,自1897年盛宣怀建立南洋公学师范院以来,逐步建起了以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为主体,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积极参与的师范教育体系。近两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又将小学师资的培养推向高等教育领域,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为先导,全国各地陆续成立初等教育学院,开始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从2002―2008年已有七届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投入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教育专业的供求状况却不容乐观,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进入关键性的历史时期。

一、小学教育专业在高校的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已有近300多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而且小学教育专业尚处在“边实践、边研究、边建设”的阶段。(1)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着眼于基础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其培养模式大都定位在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上。(2)课程设置方面,教育理论课程、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始终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现代汉语、文学写作、音乐赏析、美术教育、地理、大学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等也在课程设置之列,目的是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3)就业状况,从2002届一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都已投入到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但由于个人能力、志向不同,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走向了其他工作岗位。

二、新课改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挑战

(一)新课程培养目标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挑战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时代要求,其教学目标可分为6个方面:(1)思想品德教育;(2)知识、能力、素质;(3)身体素质;(4)心理素质;(5)审美素质;(6)劳动素质。为此,今后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也应体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和一定的艺术修养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新课程培养目标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挑战新课改要求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这种新课程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1.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都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又直接导致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功能的萎缩。在许多情况下,教育实习会成为一个过场,使书本知识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预期的功效。教育理论的确可以为教师提供价值启蒙,提供科学解释,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提供“行动纲领”,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希冀所有的理论都能成为技术理论,希望所有的知识都成为普遍有效的知识,要求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现成的“处方”,这显然是对教育知识、教育理论功能的一种误解。而且事实也一再证明,接受了大量知识的教师未必就是专家型教师。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智慧之间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表现出必然的融合,建立于“知识普遍有意义”信念基础上的教师教育模式在这里陷入困境。

此外,高师小学教育还存在“学历补偿”的现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师、幼师或师范专科学校,在上大学之前有过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训练,综合素质比较好,已初步具备了从教资格,然而,进入高师院校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是在提升学历上得到了补偿。从以上不难看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设置)难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急待完善。

2.新课改要求突出人文教育。教育需要从服务走向爱,需要人文关怀。小学教育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善良;懂得怎样区分美与丑;抓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明辨外国人文的精华与糟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给孩子以人文滋养,使其懂得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使爱心、责任感教育始终贯穿教育实践中。因为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有利于增进认知传递,影响认知的选择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霍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这个世界上爱是我们教育的共同语言。

3.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及根据教学大纲、本校实际情况、孩子身心发展状况来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要注重实际调查能力的培养;二要研究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社会文化背景,以保证知识顺利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三要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策略,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策略、自我控制能力来指导和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四要研究如何实现学生间、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首先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二是专业口径宽与窄的关系,三是专业调整与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专业建设既要注重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专业内涵建设。此外,还要注重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社会背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紧密依托市场,把教育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并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在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中师专业的提升和改造的同时,使之更符合时代需要。正如德国教育家伊温所说:“教育已不再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各系统的综合。”具体而言,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

要以“加强综合、发展交叉、突出前沿”和“职前、职后沟通”为原则,按照“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立足自我、发挥优势、适时设置”的方针,根据校本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合理定位,在原有课程基础上,通过“打包”或“嫁接”的方式积极增设新课程。

(二)强化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

本着“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亮点,强化实践教育和技能训练,加大信息课程的设置和传统课程的改造力度。强调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