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赫哲族文化

合集下载

赫哲族的节日_赫哲族的节日有哪些

赫哲族的节日_赫哲族的节日有哪些

赫哲族的节日_赫哲族的节日有哪些赫哲族是我国东北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沿江地带。

那么你想知道赫哲族的节日是什么吗?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赫哲族的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赫哲族的节日赫哲族的河灯节“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都会在这天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作为赫哲族主要集居区之一的饶河县,在地方政府的热情鼓励和具体支持下,还成立了赫哲族研究会,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赫哲族歌舞、宗教、传统技艺和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大力弘扬。

笔者日前在饶河,有幸亲历了赫哲人放河灯的传统祭拜仪式、祈福仪式,尤其是那萨满教的祭典表演显得很神秘,听不懂这些赫哲人说什么,但大体明白他们在祝福,在祈祷!赫哲族的鹿神节鹿神节来源于赫哲族早年对虎神的崇拜,把猎物丰收以寄托于虎神的保佑,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风节。

每年九月九,赫哲族就要过鹿神节。

目的是为了祭把虎神,庆祝出猎顺心如意,祝贺部族人丁兴旺。

因为祭虎时全村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又称鹿神节。

这一天全村人出动,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载歌载舞,跳鹿神舞以祭祀虎神。

一到鹿神节,村里的萨满就要穿上神服,敲响神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踏着“咚咚”的鼓点,欢歌载舞。

赫哲族的乌日贡节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节日的内容丰富多采,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赫哲族的赫哲族春节春节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欢乐的节出除夕,大家各自忙碌,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

热情好客的赫哲族人摆下"鱼宴"款待客人。

中国少数名族简介之赫哲族

中国少数名族简介之赫哲族


赫哲人俗语说“逢宴必有酒,无酒不成席”。来客人要以酒相待,没有酒不成敬 意。主要喝白酒,近几十年各种名酒、色酒和啤酒均是宴席不可缺少的。因赫哲 人过去信仰萨满教,所以在饮酒时有以酒祭祀的习俗。如用筷子蘸酒(有的用手指 )往空中或地下点三点,表示向神灵祖先祭祀,然后再饮。
名族体育
• “杜烈其”,赫哲族语为“争夺”的意思。它是集跑、跳、摔等多项技能为一体 的一项综合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赫哲族传统文化 蕴涵,与赫哲族的历史、风俗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生活习俗
• 赫哲人性格质朴憨厚,热诚好客,以将自己喜爱之食物馈赠给别人为乐事。他们 常将鲑鱼、鲤鱼籽及鱼干子馈赠给亲友或贵客。有客人,必做“杀生鱼”以示尊 敬。如开江时,一定要弄到开江鱼为客人尝鲜;秋季捕鲑鱼时,要为客氽大马哈 鱼丸子,冬天要为客人做“刨花鱼片”以表敬意。

鱼宴菜肴要根据客人身分和人数情况来确定菜码。至少10个菜、多者12、16或 20个菜。有些是从汉族学来的菜肴。鱼宴一般有“杀生鱼”、烤鱼片、拌鲑鱼籽 、油炸大马哈鱼块、炸鱼果子、炒鱼片、油煎鳊花、糖醋鲫花、干烧雅罗、清蒸 鱼九、浇汁鳌花、抓炒鱼片、硬酥鲫鱼、五香熏鱼、煎炒鱼籽等,最后还要上两 碗牛尾巴鱼或嘎牙子鱼做的鱼汤。酒以白酒为主。饭食主要是大米饭.也有馒头 、花卷等主食。
文化遗产之木雕
• 赫哲族的桦树皮、木雕工艺与赫哲族的原始生活和传统精神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用桦树皮制作桦皮杯、盘、筒、盒、箱,用原木制作勺、碗、盆;也还用 木料刻制天神、吉星神、避邪神、爱米神及熊、虎、狼等各类神偶。历史的看, 赫哲族的桦皮、木雕工艺可谓实用、装饰与供奉并存,有着北方渔猎民族赫哲族 的生活特点和独特的手工技艺。
代表人物
• 葛德胜 “伊玛堪”说唱者,获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民族概况: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

清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赫哲人在俄罗斯境外有几支,纳乃,乌尔奇族,奥罗克,乌德盖,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议成立纳乃语支。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

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

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

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赫哲族

赫哲族




民族文化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 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 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 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日 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鱼皮服饰: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 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 即“跳”、“做”、“干”之意。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 庇里西勒:又称“庇里沁”,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 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 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
民族文化

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 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赫哲族神话,如:《莫日根射 日》、《月亮》、《北斗》、《彩虹》、《山神的传说》、《虎的传说》 等,具有民族特色。 “伊玛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它以讲唱古史和英雄故事 为特色。“伊玛堪”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希尔达鲁莫日根》、 《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安徒莫日根》、《香叟夏日丘 莫日根》 “说胡力”是以讲述故事为主的文学。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各种 体裁,形式活泼,短小精悍。通常是老人给儿童们讲述,对他们进行启 蒙教育。 “特伦固”内容多为传说,如《天鹅姑娘的传说》、《金鹿的传说》等。 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赫哲族结构主义文化关系分析

赫哲族结构主义文化关系分析

目录一、赫哲族概况 (2)1、族称 (2)2、人口状况 (2)3、语言文字 (2)二、赫哲族的物质文化 (2)1、生产习俗 (2)2、饮食习俗 (3)3、服饰习俗 (3)4、居住习俗 (4)5、交通习俗 (4)三、赫哲族精神文化 (4)1、伊玛堪 (4)2、鱼皮画 (4)3、宗教信仰 (5)四、赫哲族社会组织 (5)五、各文化层间的关系 (5)参考文献 (6)一、赫哲族概况1、族称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

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

赫哲族自古以来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

其内部名称历来也不尽相同,民族内部产生了自称,因其来源不同和居住方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不同“那”在汉语中译为“本地”、“当地”,“乃”、“贝”“尼敖”在汉语中译为“人”。

如今统称“赫哲”是在“赫真”的基础上变音而来的。

“赫哲”之称在公元1663年5月1日于清朝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所见。

2、人口状况赫哲族人口分布很广,随着历史时空的推移,人口居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3、语言文字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本民族文字。

赫哲族的远祖,曾以削木的裂革、播草来记事,赫哲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在语音、词汇和构词方法以及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女真族的一些基本特征。

由于人口少,居住极为分散,而且很早就与汉族杂居,所以,男女老幼皆通晓汉语。

目前,在族内,赫哲语不常用,能用完整熟练的赫哲语讲话的人极少。

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赫哲语,当地一些小学以开设了赫哲语言课程。

二、赫哲族的物质文化赫哲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沿岸而居,夏渔冬猎。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狩猎业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退出了舞台,伴随着渔业生产的旺盛时期,农业生产也随之介入,荒山变良田,赫哲族地区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渔业开始因环境污染、渔产品逐渐减少而从主业中退出,取而代之的则是逐年兴旺的农业。

少数民族赫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赫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一些现代化的婚礼形式和观念逐渐融入到赫哲族的传统习俗中,如婚纱 、婚礼酒店等。
在家庭关系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也 在发生变化,但赫哲族家庭观念深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亲情纽带。
06
赫哲族的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与舞蹈特点
01
02
03
音乐风格独特
赫哲族的传统音乐具有独 特的风格,通常由歌唱和 舞蹈组成,旋律悠扬、节 奏明快。
特色食品
赫哲族的特色食品包括鱼皮衣、鱼骨工艺品、鱼冻等。其中,鱼皮衣是赫哲族的传统服装,由鱼皮制成,具有独 特的纹理和保暖性能;鱼骨工艺品则是用鱼骨雕刻而成的装饰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鱼冻则是将鱼肉放入模 具中冷藏而成,口感类似于果冻,是赫哲族人民在节日期间必备的美食之一。
节日饮食习俗
春节
在春节期间,赫哲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食品,包括鱼、肉、蔬菜等,以及饺子 、年糕等传统节庆食品。同时,还会举行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和烟花爆竹活动 。
VS
演变过程
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一些赫哲族知识分 子开始尝试创制本民族文字。其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乌扎拉文和沃利德玛文。这些 文字在创制初期主要用于记录族内民间故 事、歌曲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 文字并未能推广开来。
语言文字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
文化价值
赫哲族语言文字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对赫哲族语言文 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
文化传承途径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教育、旅游开发等方式 ,可以促进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方法
鼓励和支持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加强 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整理,推动文化创新和发 展,促进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有蒙古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反映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就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多以蒙古袍、长靴和帽子为主要特色。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一般采用羊毛或羊绒制成,质地柔软,保暖性能好。

蒙古袍的款式很多,有的长袍有长袖,有的短袍则没有袖子,但都有着鲜艳的颜色和精美的图案,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纯朴和豪放。

蒙古族的长靴也是著名的传统服饰,一般采用皮革制成,鞋面镶嵌着漂亮的刺绣,造型独特美观。

蒙古族的帽子也是很有特色的,一般为硬邦邦的帽子,通常是黑色的,饰有一些装饰品,非常有民族特色。

鄂温克族是东北地区的另一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以皮草为主要材料,反映了他们过去以打猎为生的生活方式。

鄂温克族的服饰注重保暖和耐穿度,因此他们的服饰多采用皮草制作,不仅具有很强的保暖性能,而且还富有原始的美感。

鄂温克族的服饰还注重装饰,常常在衣服上加入一些图案和装饰,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鄂温克族的服饰还很注重实用性,常常在服饰上设计大口袋和挂钩,以方便携带各种生活用品。

赫哲族是东北地区的另一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以狩猎服为主要特色。

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由于他们的过去主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因此他们的服饰多以皮草制成,既保暖又耐穿。

赫哲族的服饰比较朴实,常常以素色为主,衣服上很少添加过多的装饰和图案,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他们也会穿上一些绣有特殊图案的服饰,以彰显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赫哲族的服饰设计也十分注重实用性,一般在服饰上加入一些口袋和装饰,以方便他们携带生活用品和武器。

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以长袍、长褂和长裤为主要特色。

满族的服饰设计很注重对称和平衡,一般以直线和横线为主要图案,衣服和裤子的颜色也比较朴实,通常是黑色、白色和灰色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东北赫哲族文化摘要: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

赫哲族生活的地区山清水秀,河汊纵横,为渔猎生活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几千年来以渔业经济为核心,逐渐形成了集衣食住行、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民族舞蹈、民生民乐等为一体的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民生民乐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发展历史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元明清时称女真。

赫哲名字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

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女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在反抗满族统治、反沙俄入侵、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战争中都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仅次于珞巴族。

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二、赫哲族文化(一)衣食住行1、赫哲族人穿衣特点。

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

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

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

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

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2、赫哲族人主食特点。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并一向以杀生鱼为敬,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3、赫哲族人生活、居住特点。

赫哲族生活地点上,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

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4、赫哲族人交通工具特点。

赫哲民族早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狗拉雪橇,马爬犁,滑雪板,舢板船,桦皮船(乌莫日沉),快马子(维胡),独木船(乌同格衣)等,现在是机器船、舢板船、客车。

其中,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

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

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二)民族语言文字哲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有自已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

没有自已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用大马哈鱼头记年。

20多年前,著名赫哲族人士尤志贤和傅万金曾使用国际音标,拼写和记录了大量的赫哲族语言和许多被称作“依玛堪”的口头文学,为赫哲族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从那以后的许多年来,他们的“国际音标语言”除为个别与语言学家提供研究的资料外,仍被束之高阁,由于难写、难记、更难用电脑处理以及两位学者没有完全从粘着语的立场出发揭示赫哲族语言的规律,清楚明白地陈述赫哲族语法,至今难以学习和使用。

(三)宗教礼仪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老爱幼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

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

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1、待客礼。

居住在黑龙江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以捕鱼和狩猎为主业,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

客人来访,常以凉拌的生鱼待客,先请客人吃一口鱼,表示敬重对方。

如果客人不吃,则被认为是失礼。

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尊敬,上桌的鱼菜,总是把鱼头朝着客人。

吃菜时,总是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吃。

科学实验表明,鱼脑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鲫鱼头更是营养美味。

2、祈子礼。

在北方,赫哲族旧时认为,小孩死后,其灵魂先变成麻雀,再转生为人。

年逾30岁尚未生育的妇女被视作缺乏转生灵魂的人,须请萨满找魂求子。

举行仪式前,求子的妇女应暗中将萨满的帽带或神裙飘带挽上一个结。

萨满在神杆前脱神衣时发现此结,便问是谁挽的,该妇女即刻跪在神杆前洒酒许愿、求神赐子。

于是萨满击鼓跳神祷告,并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内到萨满家取胎儿灵魂。

届时,求子的夫妇携带狍皮或鹿皮制(下转第269页)(上接第244页)成的“收魂袋”来到萨满家,在炕沿上并肩而坐,萨满的两名助手扶着他们的双肩。

萨满在屋内跳神找魂时,夫妇二人中只要有一个双肩抖动,即被认为魂已附体,萨满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内吹一口气。

得子后,该夫妇须以牛、马、猪、羊等酬谢神灵。

3、祭灵礼。

人死了以后,人们还要举行一些与他或她有关的礼仪,称“祭灵礼”。

这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

赫哲族认为男子死后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灵魂要回家中。

当晚,死者家人将用纸做的衣服、饭菜等,摆放在大门口,并放一碗灰验证鬼魂是否回家。

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鸡、鸭等动物的印迹,表明灵魂回来过,反之则无。

留有何种动物的痕迹表明死者灵魂已依附了该种动物。

(四)民族舞蹈1、天鹅舞。

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

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

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

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

2、哈康布力。

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

早年在万里霍通、苏苏屯、富锦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哈康布力”舞。

此种跳舞,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

由于年代久远,会跳“哈康布力”的人已不多了。

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

3、庇里西勒。

又称“庇里沁”,此名是外来语音译。

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

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五)民生民乐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

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老头爱唱“伊玛堪”。

“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诗的特点。

皓月当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

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

主要曲调有赫尼哪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堪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

“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

著名的赫尼娜调有《乌苏里船歌》、《春季生产歌》;“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

嫁令调中著名的有《松花江相会情歌》;萨满调的代表有《跳鹿神鸠神歌》、《跳神归来歌》、《家祭神歌》等,主要在萨满进行跳神活动时唱;朗朗上口,深受群众欢迎的伊玛堪调素经《西尔达鲁莫日根》为代表作品;白本出调,多是老太太给孩子唱的故事歌的曲调,调缓音长,娓娓动听,如《长虫兄妹》、等喜调唱欢乐之情,如欢乐的《解放后的生活》;悲调伤感忧愁,有《过去痛苦的日子》唱得令人落泪;老头调和少女调,是模仿老头和少女的声调,借以表达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的曲调。

三、结束语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丰富,民风淳朴,无论从生活习俗,还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上,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赫哲族文化的研究,对其保护和开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