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起于何时?《周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无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这是《周易大传》作者的远古文化起源论。

经考究,商代宗教和艺术已相当发展,保存至今的商代青铜器的精美,至今犹今人赞叹。商代的甲骨文表明当时文字已很繁富。《尚书·周书·多士》记述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不难看出,殷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期。

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有六大学派,即儒、墨、道、法、名、阴阳。儒家宗述孔子,其主要代表是孟、荀。墨家是战国初年墨子所创立的反对儒学的新学派,宣扬兼爱非攻、非乐非命,但保留了关于鬼神的宗教信仰。道家宗述老子,其主要代表是庄子。法家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兵来韩非发展商鞅的学说。名家重视名辩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惠施、公孙龙。阴阳家以阴阳五行解说世界现象,主要代表是邹衍。先秦诸子表现了各自立说、展开争鸣的学风。不但各学派之间展开辩论,而且同一学派中间更存在着不同的支派,这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

在战国时期,天文学、算学、医学、农学也都有一定的发展,惜乎许多史料已经遗失了。《吕氏春秋》中保存了战国时期天文学、农学的一些资料。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可能是汉代编成的,其中许多基本观点可能起源于战国。

总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昌盛的时代。

直至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把《诗》、《书》、诸侯《史记》以及“百家言”都烧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

两汉时代,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仍有较大的发展。在天文学上,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各有师传,交相辉映。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更是发放异彩。医学家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医学成就,编撰成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东汉后期张仲景更

加以发展,撰写了《伤寒论》。此外,算学、农学也有一定的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不朽名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代学术,虽然在经学的笼罩之下,仍然有光辉的成就。

魏晋时代,玄谈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玄谈的兴起是对于汉代经学的反动,是一次相对的思想解放,从汉代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时以《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实际上是崇尚老庄,以《老》解《易》。何晏、王弼兼崇孔、老,嵇康则公开声称“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当时老庄道家学盛行起来。《晋书·王衍传》云:“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晋书·向秀传》云:“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方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这都说明了道家学说流行的情况。当时还有人研究“墨辩”(鲁胜),有人探讨公孙龙(阮裕),呈现出思想活泼的景象。当时玄学的思想观点对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为一代风尚。

西晋之世,裴危页著《崇有论》,对于道家“贵无”的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西晋的覆亡,坚持抗敌斗争的刘琨总结“国破家亡”的教训,得出了“聃周虚诞”的结论,对于玄谈之风进行了谴责。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动荡的过程之中。

唐代韩愈发动对佛老的批判,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但是没有能够建立超越佛老学说的理论体系。到北宋时代,理学兴起,才恢复儒学的权威。周敦颐以《周易》为凭借,汲取了道家的一些观点,写成《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端。张载以“气”为最高范畴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对于老子“有生于无”与佛教“以山河大地为见病”的唯心论进行批判。程颢、程颐以“理”为最高范畴,提出“天者理也”、“性即理也”的命题,建立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到南宋,朱熹、陆九渊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北宋时代的理学理想。

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理学占有主导的地位,因而对于理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应进行较详的分析。由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评价理学不得不牵涉到先秦儒学的儒家人生理论的基本性质,理学与佛老的关系,理学的历史作用等问题。

明清之际,涌现出一些进步思想家,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黄宗羲提出比较明确的民主思想,顾炎武阐明了考证的科学方法,王夫之对宋明以来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的总结。明政权覆灭、清政权初建,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政治上的控制比较宽松,容许学者们从事新的探索,从而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思想学术,与宋明学术相比,确实是有所前提。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的文化技术,从16世纪以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瞠乎其后了。

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震醒了先进人士,但大多数人民仍在梦寐之中。西学的再次输入,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国势衰微和西学东渐,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质疑,有褒之者,有贬之者,反反复复,因情势不同而异。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在那里,不好在何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能因情势不同而作墙上草任意褒贬,使国人无所适从。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相较世界近现代文化,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空洞说教相较于自由、民主、人权的现代价值观,已经是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尽管这种文化在其总体落后中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精华部分,但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它显然已不能再适应我们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当然,任何一种落后文化都有其积极的成分,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也有其消极的地方,我们说先进落后是指总体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论,毛主席不是也讲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吗?

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

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复兴与发展,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只有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并加以利用,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立于世界之林,为人类造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