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中)

案例研究:新媒体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电影产业案例——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结合

在这一部分,研究者选取电影产业作为案例,分析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这一选择是具有深意的,因为电影产业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属性已经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体系中,电影产业都属于其核心领域;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影作为人类日常的媒体形态之一,其产品形态、产业链条和产业模式都发生了划时代的革新。研究者选取电影产业进行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反映新媒体技术是如何赋予传统文化产业时代气息,并且可以就当前文化产业正在形成的新型商业模式深入探析。

当前世界电影产业格局是美国好莱坞居于统治地位,其他国家极力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电影产业。简单来说,世界范围内的电影产业都遵循基本产业链条——“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展开来说,电影产业的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上游开发、中游拓展和下游延伸。

上游开发:上游开发指的是电影产业的内容制作环节,其中包括节目创意策划和研发、内容制作(包括节目素材的采集、加工整理及包装,以及特殊类型节目的直播或录播)、内容集成等等。

中游拓展:电影产业的中游主要是通路和渠道。它反映了整个产业链条运行状态和流转效率。电影的发行渠道主要是电影院线的建设和运营;而放映渠道主要是院线公司和大型影院经营主体。

下游延伸:电影产业的下游延伸主要是衍生产品和关联业务。其中“后电影产品”主要包括音像制品、图书、形象(品牌)授权业务、主题公园等;关联业务则包括与电影相关的广告、电影节等会展活动等等。

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电影产业从产品形态、发行、放映乃至电影观众观影的方式和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1、新媒体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谈起新媒体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影响,首先闪现在我们脑海的或许就是好莱坞大片中泰坦尼克号、金刚、蜘蛛侠、超人、哈里波特等形象,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新媒体技术给予电影制作者的“无所不能”的能力。曾经执导过《终结者》系列、《异形》、《深渊》、《泰坦尼克号》等运用了大量数字技术的影片的知名导演D.J.卡梅隆在1995年为《数字化电影制片》(Digital Filmmaking)一书写的前言中写道:“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制作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整个数字领域都是电影制作人员和讲故事者学习的课堂,他们会明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为电影制作带来了以下变化:

(1)实现了此前不可想象的电影类型。

如果我们历数近些年取得了全球巨大票房成功的电影,会发现其中有一长串科幻片、魔幻片、灾难片的名字,如《指环王》、《星球大战》、《哈利波特》、《蝙蝠侠》、《超人》、《后天》、《完美风暴》等等,这些影片利用最新的新媒体技术,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虚拟世界,给予观众的却是最为真实的感官与情感体验。

(2)增强了电影表现力,呈现“奇观化”

“电脑特技与传统特技结合;数字角色与真人、演员表演结合;数字道具、场景与实景、场景、布景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处理画面的色彩、光线、气氛……这是当前电影制作的重要特色。” 新媒体技术给予电影的支持表现在观众最直观的观感、听觉上,对于原有技术难以表现的场景、画面、人物造型、时空关系得以逼真实现,呈现出“奇观化”的趋势。有学者对1958年和1997年上映的以泰坦尼克号海难为背景的影片《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号》进行比较,认为:“数字技术的加盟,使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叙事方面呈现出与《冰海沉船》迥然不同的方式,无论是造型手段的运用、叙事时空的选择,还是叙事重点的侧重、叙事策略的谋划,高科技都给传统电影题材赋予了更大的创造力和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使之以前所未有的奇观影像震撼了世界影坛。” 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给予电影人尽情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可能,为他们制造了“表达想要表达”的可能。同时,新媒体技术在体现出改变空间的能力之外,也具备了改变时间的能力,“数字

化电影制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制作方法的顺序性,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可以是同步进行的,各个部门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进行着平行的创作。”

[FS:PAGE]

2、电影发行及放映渠道的变化

在传统的院线发行和影院观影方式之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将其发行与放映渠道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在最近10多年里,录像带、VCD、DVD和互联网等陆续出现的新媒体形式从原有的影院市场分化出了部分观众;当前,影院、电视、DVD碟片、互联网等形式已经构成了我国的“大电影产业”观影渠道。以网络为例,按照CNNIC对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在2005至2007年1月发布的五次报告中,有超过半数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对于日常娱乐有较大帮助或有非常大的帮助,而在“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功能”中,“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是位列在收发邮件、搜索引擎、浏览网页、即时通讯等互联网日常功能之后的重要功能,成为网民上网的“常规任务”。

此外,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下,我们可以发现身边有更多的终端可以作为电影播放的“播放器”,近些年迅猛发展的手机电影就是一例。号称“中国第一部手机电影”的《聚焦这一刻》在2005年就已经与观众见面,此后《感动中国》、《青红》、《七剑》、《如果?爱》这些手机电影都相继问世。国外在这一市场比中国还要领先一步,美国的手机电影产业链已经形成,印度、日本、韩国都有成熟的手机电影观众群体,英国全年的手机电影市场已经达到1.9亿美金。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影必将成为娱乐生活中的一份子。除此以外,还有数字电视频道实现电影的付费计次点播、便携mp4、数字放映厅等等多种渠道可以作为消费者观看电影的选择。此外,借助于数字技术,电影内容可以通过卫星、光缆等渠道直接送达影院,提高了影片的发行时效,降低了影片的发行成本。借助于数字接收、内容加密和版权保护技术,放映端点可以方便地接收数字影片内容进行放映,并能使影片提供者的版权与利益得到保护。总体上将,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电影产业的发行与放映模式。

3、电影观众的变化

首先,新媒体技术给予电影观众选择“我的”电影的可能,这促使了观众分众化。随着分众传播的深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媒介市场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受众本位越加为人们重视,这一结论在电影市场同样得到印证。当前的电影市场的消费者选择呈现出的分众化特征成为电影产业运行的现实基础。

其次,观众观影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产生了变化。新媒体技术对电影画面、声音系统的改进为观众的电影欣赏创造了“沉浸式”的可能,也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情绪。《Screen Digest》于2003 年对电影观众和影院经理进行过一次对数字电影态度的研究,在《数字电影观众偏爱研究》这份60 页的报告中对该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被调查人员中,认为数字电影“远好于”或“好于”传统电影的,达到了惊人的85%。在这样的审美情趣驱动下,观众无论是走进影院、购买碟片还是上网看电影都形成了新的心理期待模式,“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观众喜欢用虚构的故事来满足自己,喜欢被制造得尽善尽美的影像所欺骗、喜欢被看不出来的特技所蒙蔽。数字化技术的产生正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满足了观众这种心理欲望。一部没有数字技术制造的视觉奇观的电影将来也许就像一部没有色彩的电影那样,尽管有意义,却令人不悦。”

4、产业运作模式的变化

“今天,作为一个电影渠道,传统的电影院显然已经不再像5年或10年前那么重要了,现在的电影产业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其他渠道的‘发射平台’。” 在新媒体技术构建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等平台上,传统的电影产业链条和结构将不断得到更新。

首先,基于新媒体的电影发行促使电影发行商改变传统的“扩窗模式”。如电影《疯狂的石头》在上映10

天后即推出音像制品,并与北京新传集团签订网络版权合作协议,很快推出合法网络下载。通过网络的口碑传播方式让这部电影迅速蹿红,获得巨大成功。

[FS:PAGE]

其次,2006年被称为中国的“视频元年”,一个网络视频新市场正在成型。美国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近日的报告预测,到2010年,全球在线视频市场销售额将飙升至59亿美元,占到家庭视频产业销售总额的8%。我国的网络视频市场也正处于发展的热潮,以优酷网、我乐网、哦哟视频网等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