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8页PPT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5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 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 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 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 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通常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 素的表现或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 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在备考 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及其相互影响,全面分析各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 次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实现可 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 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 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命题视角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 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 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 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 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 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 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学霸支招】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 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 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 “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 “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 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项训

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单选题海螺沟冰川位于横断山区,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
近百年来,随着海螺沟冰川面积的变化,当地的有机碳储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读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海螺沟冰川成为我国海拔最低冰川的原因有( )①当地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显著③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④冰川储量大,坡度陡,易发育雪崩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关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各组分间有机碳储量无关联性B.粗木质残体中的有机碳储量最少C.有机碳储量多少与植物光合作用呈负相关D.冰川消融时间越早,有机碳储量越少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
滩涂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如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而引起的滩涂面积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海水顶托C.河流改道,波浪侵蚀 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4.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 )A.使用频率较高 B.海水污染严重C.有机质含量少 D.盐碱化程度高5.盐城滨海原生湿地,从海边向陆地方向依次出现了光滩、米草滩、碱蓬滩、獐茅草滩和芦苇滩景观其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C.江南丘陵 D.西西伯利亚平原7.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对流层中,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考前静悟材料 材料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材料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回顾核心知识]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地理环境的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种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形成(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及实例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1.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2.实例雪线实例⎨⎪⎧天山:北坡低南坡高——水热一致阿尔卑斯山:北低南高——热的影响大于水的影响喜马拉雅山:北高南低——水的影响大于热的影响四、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是指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岩性、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则的分布现象。
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再悟高考真题]1.(2016·课标Ⅰ,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第(1)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 000米到4 500米处最大,结合该山地理位置,该高度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
故选A项。
第(2)题,由图可知,2 000米到3 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地表径流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1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精 品 试 卷 精品试卷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
异性考点1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b
c
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a b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b
4.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b
概述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5.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 (2)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a
b
6.主要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b
7.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 b
考点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问题思考]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关系图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根据青藏高原隆升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关系图,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是精 品 试 卷 精品试卷 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周围环境会产生影响。
[知识归纳]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如下: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如下图: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①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引发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②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自然地理环境某精 品 试 卷 精品试卷 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
高考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二轮---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定位考点】命题特点:高考虽然直接或显性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题目较少,但相当多的题目需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或分析实际问题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考查,多以自然带的分布为背景考查相关问题。
【精研真题】高频考点一.整体性原理应用【上海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4分)(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
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分)【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1)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乙地位于非洲中部刚果盆地,由于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盆地地形中低周高,故河流呈向心状水系,河流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受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该地区的植被茂密,热岛雨林发育。
(2)结合图示的降水量分配信息,甲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乙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均匀,故两地的自然景观有差异。
【错点错因】未掌握气候影响因素及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思路【考法突破】高考常以某区域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问题。
这实际上是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和运用的考查。
高频考点二.生物种类、分布与地理环境2.【全国2卷】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演练卷及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演练卷高考虽然直接或显性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题目较少,但相当多的题目需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或分析实际问题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考查,多以自然带的分布为背景考查相关问题。
【精研真题】高频考点一.整体性原理应用【上海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4分)(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
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分)【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1)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乙地位于非洲中部刚果盆地,由于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盆地地形中低周高,故河流呈向心状水系,河流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受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该地区的植被茂密,热岛雨林发育。
(2)结合图示的降水量分配信息,甲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乙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均匀,故两地的自然景观有差异。
影响、相直联系的因果链)题分析该地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未掌握气候影响因素及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思路带来的实际问题。
这实际上是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和运用的考查。
高频考点二.生物种类、分布与地理环境2.【全国2卷】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1)从考查内容来看,总体上近五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但2017年全国卷Ⅰ加大了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
考查内容的具体考点包括: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及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现象等。
(2)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
(3)从考查能力来看,本考点多提供具体的生活案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或利用整体性特征分析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
2019年高考复习应注意: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
利用区域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联系具体的山地自然带分布,分析判断某山地自然带类型,或分析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
结合具体的自然带、生物、植被、景观的分布,从特殊因素分析其成因。
0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第一,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气候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生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二,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
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
(1)“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沙漠的成因,除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受洋流的影响。
(2)“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破坏热带雨林区的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3)“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
活动→影响要素①→影响要素②→影响要素③……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角度与解题方法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特征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地呈现因果关系(续表)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考向1 ▶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
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解答时首先逆向思考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其食物需求大、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动植物少。
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食物量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分析。
答案▶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依托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考查考向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 ℃或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应该是7月份(气温最高月)0 ℃等温面。
全球气候变暖,该界线下降,活动层变厚、永冻层上界下降;全球气候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活动层增厚,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 D▶依托区域生态治理,考查自然地理考向3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下题。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材料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了考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答案▶ C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读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
都江堰工程有效地处理了泥沙的原因可能是( )。
A.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量大,洪水易带走泥沙B.内江流速慢,含沙量小C.飞沙堰对泥沙起阻挡作用D.由于宝瓶口为收窄断面,流速快,输沙量少2.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其主要功能为( )。
A.旅游B.防洪灌溉C.水产养殖D.航运解析▶本题组以都江堰工程为载体,考查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及与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1题,读图可知,都江堰工程中,处于凸岸的外江,江水自动分流,流速快,携带泥沙量大,使江水可以自动泄洪排沙,消除了水患。
第2题,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都江堰通过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表径流的部分环节,恩泽川府一带千年。
答案▶ 1.A 2.B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能反映的地理原理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地理环境的开放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2)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域B.茶树种植主要受水源影响C.地表侵蚀导致荒漠化严重D.土壤肥力主要由地形决定解析▶本题组以地理要素相互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1)题,图中气候、地貌、植被、水、土壤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2)题,由图中植物为茶树、土壤呈酸性及地貌以丘陵为主,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主要受土壤(性喜酸性土壤)和地形(茶树怕涝,要求排水条件好)的影响;江南丘陵地区侵蚀严重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由气候、植物、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答案▶(1)B (2)A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第一,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第二,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第三,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pH代表溶液的酸碱度,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小于7时溶液呈酸性。
海水pH会受到干洁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数量受海水垂直运动的影响。
读1990~2010年西太平洋某海域pH变化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1990~2010年pH变化说明海水( )。
A.富营养化B.盐度增加C.酸度增加D.跳跃式变化(2)pH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海洋吸收火山灰增加B.海洋吸收沙尘增加C.海洋吸收O3过多D.海洋吸收过多CO2(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层的温度升高,上下层海水的交流减弱,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寒流消失B.季风消失C.浮游生物减少D.海啸增强解析▶第(1)题,通过纵轴和横轴的数值,分析pH的大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