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第二阶段: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第三阶段: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第四阶段:现代和当代哲学,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2.简述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一阶段:自然哲学阶段,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直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其中贯穿的核心问题是万物的本原问题。主要流派: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元素派;原子派

第二阶段: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所探讨的问题不再限于自然,而是转向了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其中贯穿着的核心问题是存在和统一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大系统,在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都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峰。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哲学逐渐与伦理学、宗教相结合,更加关注人生问题;科学理性精神犹存,交杂有神学目的论和“天命”论;伦理成为中心问题,论证个体伦理和世界主义的政治伦理;理性主义逐渐被怀疑主义、宗教神秘主义所替代,最终融入基督教哲学。

这一时期,主要是伊壁鸠鲁哲学、斯多亚主义和怀疑论哲学、新柏拉图主义。

3、泰勒斯“水是万物本原的当代价值”

泰勒斯被誉为“哲学之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水是具有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它不仅是万物由以产生的源泉,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这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这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而非神话的方式)表述关于本原的思想。他由此被看作希腊哲学的创始人。

4、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辩证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

第二,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他表示,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导致了和谐,相反者才能想成。

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5、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龟的错误

芝诺,提出过“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诡辩命题: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芝诺认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前者在追上后者之前必须首先达到后者的出发点,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于是前者又必须赶上这段路,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由于阿基里斯和乌龟之间的距离可依次分成无数小段,因此阿基里斯虽然越追越近,但永远追不上乌龟。芝诺在分析这个问题上,否定了运动的不间断性,把运动的间断性绝对化了。其实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不间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6、论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以人为本

普罗泰戈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他的这一命题是以他的感觉论为前提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事物就是人们感觉到的那个样子,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疑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但他并没有抛弃逻各斯,而是把逻各斯“打碎”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主观原则,使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可见他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者,而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来证明人的判断或逻各斯的相对性。

7、评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人只应该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充满了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对象,是人无法认识的。在他看来,哲学应该研究正义、美德、勇敢、虔敬等与人生相关的问题,而不要把眼光盯在深邃玄奥的自然界。正因为如此,西塞罗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认识你自己”正是要求人们去发现人的共同的和普遍的本质。通过强调“认识你自己”而重建起本质,只不过这本质作为普遍的逻各斯(定义),主要是指精神和道德世界中的事物。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他认为“好”或者“善”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一种“神力”,这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在自然界特别是有机界中存在的和谐、均衡、完美等等自然现象,都是由于事物追求好的或善的目的而形成的。

8、评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和谐社会

柏拉图在《国家篇》(又译《理想国》)中,试图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使哲学家与统治者融为一体,从而建立一种“哲学王”的理想国度。在柏拉图看来,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那么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哲学家)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国家应该有三个社会阶级,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以智慧来治理国家、以勇敢来保卫国家和遵行节制而勤奋工作。所以理想国的统治者必定是掌握了最高知识拥有智慧的哲学家。

理性以其智慧统帅整个心灵,激情以其勇敢保护心灵免受各种内外侵袭,欲望以其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个部分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使整个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这样的三个部分各安其分,不相互混淆与迷失,不互相争斗,那么这个人也就和谐了,成为正义的人了。此为城邦德性三要素与个人灵魂三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相对应的是城邦中的三个阶层,哲学家、军人、生产者分别是理智、激情、欲望的代表。从城邦来说,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个城邦就是正义的、和谐的。从个人来说,个人灵魂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责、不干涉其它,也就是从自身内在实现了真正的和谐。因此,城邦的和谐和个人灵魂的和谐在正义的原则下,本质是一致的,它们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个人灵魂的和谐是城邦和谐的内在要求和保证,欲有城邦和谐,必先有个人和谐,即先有个人灵魂的和谐,有了和谐的心灵,个、就会专心专意从事最适合自己做的技能。个人只作自己分内的事,则由个人组成的阶层和城邦,自然就安于职守,不干涉其它。这样,个人和城邦的和谐就形成了一致和协调,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9、简述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

第一,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而不能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

第二,人们用来论证理念存在的方法都站不住脚,它们或者是缺乏必然性的推论,或者推出了一些没有与之对应的东西的形式或理念。

第三,“分有”只能是对“实体”的分有,因为只有“实体”才具有形式或理念,而柏拉图却让那些非实体性的东西也具有理念,这样一来,“分有”就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诗意的比喻”而已。至于“摹仿”,更是无稽之谈。

第四,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理念对于感性事物没有任何意义,它既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也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

1、何谓经院哲学及它的错误

经院哲学与教父哲学一样,都是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的,都是“神学的奴婢”。但是与主要奠基于柏拉图主义的教父哲学不同,经院哲学的主要思想基础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和从阿拉伯世界中辗转流归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在对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经院哲学家们不再像教父派那样简单地用信仰来贬抑理性或否定理性。此外,经院哲学所讨论的问题领域也比教父哲学更加广阔了,特别是关于“共相”问题的争论,已经具有了一些纯哲学的味道。然而,经院哲学究其根本而言仍然是一种神学。不过与教父哲学相比,经院哲学却代表着一种理性神学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