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酮工艺技术
环己酮工艺流程

环己酮工艺流程
《环己酮工艺流程》
环己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药制造、化工领域等。
环己酮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得到高纯度的环己酮产品。
首先,环己酮的生产工艺通常是从环己烷开始。
通过氧化反应,将环己烷氧化为环己醇。
接下来,环己醇会经过脱氢反应,生成环己酮。
这一步骤通常需要利用金属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和收率。
随后,得到的环己酮会经过精馏、结晶等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产品的纯度、收率、设备投资、能耗以及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
在工艺流程中,通常会配合使用各种先进的分离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环己酮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用量、溶剂用量等参数,以确保反应的高效进行。
同时,还需要考虑工艺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避免废水、废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总的来说,环己酮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反应工程学、分离工程学、机械工程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
平,才能够将环己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环己烷 环己酮 电化学

环己烷环己酮电化学
环己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可以在电化学催化作用下被氧化为环己酮。
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绿色、选择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适于工业化实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电化学反应中,环己烷在膜表面及孔内被膜上负载的金属氧化物催化氧化为产物环己醇和环己酮。
同时,通过蠕动泵产生的负压,在一定的膜渗透通量条件下,将产物抽吸到渗透侧,实现实时在线分离或传递,再将膜透过液分离纯化,最终获得产物环己醇和环己酮。
这种电化学方法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
它不仅提高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合成方法。
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工业化实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环己酮生产工艺

环己酮生产工艺环己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涂料、染料、塑料和合成纤维等领域。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环己酮的生产工艺。
环己酮的生产通常通过气相环氧化法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是底物制备。
底物为正己烷,通常是通过石油加氢精制得到的。
石油加氢反应的条件是在高温高压下,使用催化剂将石油中的杂质去除,得到高纯度的正己烷。
第二步是环氧化反应。
将制备好的正己烷与过量的空气混合,进入环氧化反应器。
反应器内使用环氧化铁为催化剂,并控制温度和压力的条件。
在适宜的反应温度下,正己烷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环己酮。
第三步是分离和纯化。
通过减压蒸馏,将反应产物中的环己酮与未反应的正己烷、水等物质分离。
由于环己酮的沸点较低,减压蒸馏可以实现其高纯度的分离。
此外,还可以采用结晶法、洗涤法等纯化手段,得到高纯度的环己酮。
以上就是环己酮的生产工艺的主要步骤。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催化剂的选择和控制。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收率,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此外,应严格控制催化剂的用量和反应温度,以确保反应的有效进行。
其次是反应条件的控制。
环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温度过高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而温度过低则会影响反应速率。
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温度,确保反应的高效进行。
最后是底物和产物的纯度控制。
正己烷作为底物要保证高纯度,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而环己酮的纯度可通过适当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来提高,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总之,环己酮的生产工艺涉及到底物制备、环氧化反应、分离和纯化等步骤,并需要合理选择催化剂和控制反应条件,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通过科学的工艺控制,可以实现环己酮的高效生产,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催化氧化环己烷合成环己酮最新进展

氧化制备环己酮; 3 环 己烷直接 催化氧化制备 () 环己酮 。由于苯酚有毒 , 而且 由苯酚生产环 己酮
的步骤 多 、 副产 物多 , 因此 苯酚加 氢 制环 己酮 在工
业 应用 上受 到 限制 。而环 己烷属 烷烃 , 质稳 定 , 性 并 且可 以通 过苯 加 氢 和 石 油 烃 的分 馏 精 制 得 到 ,
回收装置 , 使生产成本提高 。因此 , 探索无溶剂存
在 下 的催化 氧化 环 己烷 制烷 己酮是 研究 的方 向。
2 催化 氧化 环 己烷 制备环 己酮
高 。离 子溶液 可 以溶解 反应 生 成 的产 物 , 反 应 使 向着正 向移 动 。 随着 离 子溶 液量 的增 加 , 己烷 环
() 2 以酮类 为溶 剂 , 己烷 的转化 率 不 高 , 环 但 环 己酮 的选 择 性 普 遍 较 高 。王 润 平 等 以 丙 酮
艺 :1 苯 酚经催 化加 氢 制环 己醇 , 脱 氢 制环 己 () 再 酮 ;2 苯部 分加氢 制 得环 己烷 , 己烷再 经催 化 () 环
为溶剂 , 分子筛固载西佛碱铜配合物 c L 为催化 u2
早的工艺。本文 主要介绍分子筛催化法、 金属负 载 物 和金属 氧化 物催 化法 、 光催 化氧 化法 、 生 催 仿
收稿 日期 :0 0— 4—1 。 21 0 3 作者简介 : 穆金城 , 在读硕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为 工业催化和 绿色氧化 。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 自然科学基金( 20 o ) B 07一 6 。
体为溶剂时的环己烷转化率为 2 . %, 于乙酸 08 高
精
1 0
细
环己酮的制备课件

总结词
苯酚加氢法是通过苯酚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 用下反应生成环己酮的过程。
详细描述
苯酚加氢法是制备环己酮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反应过程中,苯酚与氢气在高温和催化剂 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酮。该反 应遵循加成反应的规律,即氢原子分别加到 苯酚的两个邻位或对位碳原子上,生成新的 碳碳键。
反应条件
总结词
环己酮的用途
溶剂
环己酮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油漆、油墨、皮 革等领域。
合成原料
环己酮是合成许多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如己内酰胺、己二酸 等。
环己酮的生产方法
苯酚法
苯酚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氢还原生成环己醇,再经氧化生成环己酮。
苯法
苯经氢化、氧化生成环己醇,再经氧化生成环己酮。
02
CATALOGUE
精制
对提取的环己酮进行精制,去 除杂质,得到高纯度的环己酮 产品。
05
CATALOGUE
环己酮的应用与展望
环己酮的应用
合成己内酰胺
医药中间体
环己酮是合成己内酰胺的重要原料, 己内酰胺可用于生产尼龙纤维和工程 塑料等。
环己酮还是一些药物生产的中间体, 如抗菌剂、抗癌药物等。
溶剂和化学原料
环己酮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和化学原料 ,可用于生产涂料、油墨、粘合剂等 。
要点一
总结词
影响苯酚加氢法制备环己酮的主要因素包括催化剂种类、 反应温度、压力和原料纯度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催 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条 件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压力对反应速率和产物 分布有影响,温度和压力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同时也 可能导致副产物的生成。原料纯度对产品质量和收率也有 影响,高纯度的苯酚和氢气可以提高产品的纯度和收率。
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醇和环己酮技术的研究进展

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醇和环己酮技术的研究进展张莹;张晓娟;唐丽华【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2(040)010【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工业上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技术现状和最新进展。
指出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环己烷绿色氧化的氧化剂及催化剂的选择,并对仿生催化氧化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通过新的催化氧化体系,得到高醇酮选择性和高环己烷转化率,实现清洁生产是技术开发的研究方向。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n the domestically and foreign industrial preparation of cyclohexanol and cyclohexanone by cyclohexane oxidation was reviewed.There were still many problems unsolved in various techniques.It was emphasized that the selection of oxidants and catalysis in cyclohexane green oxidation was analyzed in detail.Furthermore,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biomimetic catalytic oxidation method were looked forward.It was outlined that improving the cyclohexanol and cyclohexanone selectivity,raising cyclohexane conversion rate,and realizing the clean production by using new catalytic oxidation system was the prospective direc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总页数】4页(P14-16,38)【作者】张莹;张晓娟;唐丽华【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111003;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辽阳11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4.1【相关文献】1.环己烷氧化制备环己酮和环己醇工艺研究进展 [J], 张丽芳;陈赤阳;项志军2.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催化剂研究进展 [J], 张毅;常有国;王学丽;肖兵;连丕勇3.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J], 张明慧;李伟;陶克毅4.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工艺及研究进展 [J], 吴鑫干;刘含茂5.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工艺技术进展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工艺及研究研究

综 述 专 论
SE E TH L 化 科EIL2S5 CN &E N O C,20)T 1C C O GI 技0.N4R Y I 01D8Y 工 I C :— 2AIU 3 M (
环 己 烷 氧 化 制 环 己酮 工 艺 及 研 究 进 展
环 己酮是重 要 的化 工原料 , 泛应 用 于纤 维 、 广
称 酮 醇油 ( A油 ) K 。混 台 产 物 不 需 要 分 离 , 接 直 进 行 环 己醇 的 脱氢 反 应 , 其 转 化 为 环 己 酮。脱 使 氢 过 程 采 用 铜 、 的 氧 化物 或 碳 酸 盐 为催 化 剂 = 锌 目前 , 己烷 氧化 生产环 己酮 的工业 路线 有两条 , 环
传 统 生 产 环 己 酮 的 方 法 是 将 苯 加 氢 生 成 环 己
烷 , 将之 催 化 氧 化制 得 环 己醇 、 己酮 , 将苯 再 环 或
酚加 氢生 成环 己醇 , 己醇 经 过 催 化 脱 氢 得 到环 环
己酮 。1 6 9 7年 . 兰国家 矿业 公 司 ( S 研 究 的 荷 D M) 苯 酚加 氢一 步制 取环 己酮 方法 实 现 了工 业 化 . 但 是, 由于 苯 酚 产量 小 , 价 格 偏 高 , 且 用苯 酚作 为 原 料生 产环 己 酮 受 到 了 限制 。2 O世 纪 8 O年 代 . 日 本人 开发 了 以环 己烯 为 原 料 水 台 制 环 己 醇 的 工 艺 , 于 19 并 9 0年 实 现工 业 化 生 产 , 由此 可进 一 步
一
台成 橡 胶 、 业 涂 料 、 药 、 药 、 机 溶 剂 等 工 工 医 农 有
业 目前 . 于 聚 酰 胺 行 业 迅 速 发 展 , 己 酮 作 为 由 环 生 产 己 内 酰 胺 的 原 料 也 得 到 了 快 速 发 展 。 我 国 环 己 酮 的 生 产 主 要 是 为 了 满 足 己 内 酰 胺 生 产 的 需
环己酮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

环己酮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2.1 环己酮传统生产工艺世界上传统的环己酮生产工艺主要有苯酚加氢法、苯加氢氧化法、环己烷液相氧化法,生产环己酮的原材料是苯和氢。
2.1.1 苯酚加氢法苯酚合成环己酮工艺是最早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环己酮的工艺, 该工艺早期分为两步: 第一步苯酚加氢为环己醇, 第二步环己醇脱氢生成环己酮: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功了一步加氢法合成环己酮的新工艺。
苯酚一步加氢有气相和液相两种方式。
工业上主要是采用气相法,该工艺采用3--5个反应器串联,温度为140--170℃、压力为0.1MPa,收率可达95%。
苯酚加氢法生产的环己酮质量较好,安全性高, 但因为苯酚价格昂贵, 并使用了贵金属催化剂, 使环己酮的生产成本较高, 因此该工艺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1.2 苯加氢氧化法苯加氢氧化法工艺中苯与氢气在镍催化剂存在下, 在120--180℃下加氢反应生成环己烷, 环己烷于空气中在150--160℃、0.908Mpa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混合物:混合物经分离后得环己酮, 副产品环己醇在锌、钙催化剂存在下脱氢生成环己酮:2.1.3 环己烷液相氧化法目前90%以上的环己酮是采用环己烷氧化法生产的。
工业生产中环己烷液相氧化法有两条氧化工艺路线,一种为催化氧化工艺,另一种为无催化氧化工艺。
……2.2 现有工艺技术的改进针对上述环己酮生产工艺存在的不足,许多生产企业与研究部门对环己酮生产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
<1)延长开车周期。
钴盐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温度低、压力低、停留时间短,对设备要求不严格。
但钴盐法最大的难题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羧酸钴盐残留在设备及管道上,结渣堵塞管道和阀门。
为了解决此难题,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工艺方面,氧化后未反应的环己烷被分离后循环使用,在氧化前的水用共沸蒸馏等方法除去,避免了反应器的结渣。
反应器方面,捷克斯洛伐克专利提出环己烷液相氧化采用卧式反应器,以垂直挡板将其分割成几个反应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 e p a r a t i o n 0 f c y c l 0 h e x a n 0 n e b y o x i d a t i o n o f c y c l o h e x a n e
Du an Xi a o . b i n g, Zhu Li - z h e n g
酮工 艺流 程 详 见 图 1 。
( 2 )通 过催化剂 或者碱 性条件 的作用 ,将环 己基过氧 化 氢 分 解 成 为 环 己酮 。 这 种 工 艺 最 大 的 优 点 就 是 其 氧 化 不 需 要
使用 催 化剂 ,从而避 免 了渣 滓 的产生 。反应 过程 分为 两步 , 反应 过程 明确,再加上 设备没 有渣滓可 以连 续运转工作 ,一 定程 度上 简化 了反应 步骤 。通过 这种方法 进行 环 己基过氧 化 氢 的氧 化可 以使收率达 到9 5 % 以上。但 是通 过这种方法制 备
Ab s t r a c t:Th e s y n t h e t i c me t ho d s o f c v c l o he x a n o n e a r e t h r e e ma i n me t ho d s:c y c l o he x e n e h yd r a t i o n me t h o d ,p h e n o l
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 me t h o d a n d c y c l o h e x a n e o x i d a t i o n me t h o d . Th i s p a p e r ma i n l y d e a l s wi t h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r o c e s s o f c y c l o h e x a n o n e o x i d a t i o n
环 己酮在 制 备 己内酰胺 以及 己二酸 时是非常 重要 的 中间 体, 同时 ,环 己酮在 各个生产领 域都 发挥 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 例 如 在 生 产 香 料 、 橡 胶 、 涂 料 、 染 料 、 药 物 等 方 面 ,均 用 到 了环 己酮。在 环 己酮的制备 当中, 一般采用 3 种方法进行制备, 最 常 用 的 方 法 就 是 环 己烷 氧 化 法 。 1 传统 的环 己烷氧化法制备环 己酮 工艺技术 目前 来说 ,国际上针对 环 己醇 与环 己酮 的制 备主 要采用 的是环 己烷氧 化制 备,环 己烷 则是 通过苯加 氢进行 制备 。传 统 的环己烷氧 化法 主要包括钻盐 催化氧化法 、无催 化氧化法、 以及硼酸催 化 氧化法三种 方法 。环 己烷氧 化制环 己醇和环 己
p r o c e s s f o r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c y c l o h e x a n o n e . As we l l a s t h e l a t e s t 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i n o r d e r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c y c l o h e x a n e o x i d a t i o n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c y c l o h e x a n o n e t e c h n o l o g y l e v e 1 . Ke y wo r d s:c y c l o h e x a n e o x y g e n ;c y c l o h e x a n o n e; p r o c e s s t e c h n o l o g y 一
环 己酮 的效率要低很 多,一般 只能达到 8 0 % 左 右 ,且 由于 该 方 式的反 应过程较 长,耗能 高,所 以在 实际 的环 己酮制备 当 中使 用 较 少 。
1 . 3 硼 酸 催化 氧化法
硼 酸催 化氧化法 同钴盐 催化氧化 法类 似,也是通 过催 化 氧 化 的方式进 行反应。在环 己烷氧化 法 当中使用硼 酸作为催 化 剂可 以明显地 提高环 己烷 的转 化率, 同时还可 以扩 大醇酮 流量测量变送 的选择 性 。在进 行氧化反 应时 ,将硼 酸作 为催化剂加 入到反 应 当中,经过 反应,会生产 过硼酸 环 己醇 酯 ,并最终 转化 为 液位测量变送 硼 酸环 己醇 酯。使用硼酸 作为催化 剂可 以大大提 高环 己烷 的 图1 环 己烷氧化制环己醇 和环 己酮工艺流程 转 化 效率 ,能够 使其达到 1 2 % 左右 。但 是 ,由于反应过程 中 1 . 1 钴盐催 化 氧化 法 会形成较 多的糊 状杂质,这些杂质沉积 下来,粘结到设备上 , 钴 盐 催 化 氧 化 是 工 业 上进 行 环 己烷 氧 化 法 当 中 较 为 普 遍 会严 重 降低 生产效率 ,所 以该方 法在实 际的使用 当中也相对 的-4  ̄ 方 式 。这 种 方 式 主 要 是 将 硬 脂 酸 钻 、辛 酸 钻 、环 烷 酸 较 少 。 钴、 以及 环烷 酸钴烙 复合 物等作 为环 己烷氧化法 当 中的催化 2 环 己烷 氧化制备环 己酮的新工艺研究 物。而钴盐在 其中的作 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 由于 传 统 的 环 己 酮 的 制 各 过 程 当 中 , 制 备 效 率 较 低 ,但 ( 1 )通过 氧分子的作用 , 将环 己烷上 的 C —H键进行解离, 是 能 耗 相 对 较 高 , 常 用 的 几 种 方 式 在 国 际 上 都 被 认 为 存 在 较 从 而 使 其 产生 自 由基 。 多 问题 。而 其中最主要 的环节 就是氧化 反应 ,所 以针对新 工 ( 2 )分解 环 己基过氧 化氢 ,使 其产 生 自由基 。所 以钻盐 艺的研 究也主要是从氧化 反应 角度入手 。 能 够 通 过 作 用 , 缩 短 环 己烷 氧 化 的 诱 导 期 ,从 而 加 快 环 己烷 2 . 1 光 催化 氧化 氧 化 的 反 应 速 率 。 一 般 环 己烷 的 转 化 率 需要 控 制 在 5 % 左右, 光催 化氧化主要是将光作 为催 化能源,空气作为氧化剂 , 并且 停 留时 间要 控 制在 5 0 mi n以 内,温度 一 般为 1 6 0 ℃ ,压 在 常规 的温和条件 下完成环 己烷 的氧化过程 。但是这种方 式 力要控 制在 1 . 1 MP a 左 右 ,如 此 可 以将 环 己烷 的转 化 率 控 制 在 进行 环 己烷氧化是 一个 比较 新颖 的方式,相 关的研究还没 有 6 % 以 下 , 而 环 己醇 与环 己酮 的 选 择 性 一般 可 以达 到 8 O %。 同 完 善起 来,所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 无催化氧化 比较 起来,钴 盐的催 化作用 的反 应条件 更加温和 、 2 . 2 仿 生催化 反应压 力更低 、所需温度 更低 、停 留 时间也更短 ,所 以降低 该项 技术 主要 是 以模拟 生物 生命 活动 当中 的氧 化反应 , 了对于设备的 要求。但 是,在钴 盐 的催 化作 用反应过程 当中, 从而氧 化反应 的过程 。一般是通过模 拟血 红蛋 白以及血蓝 蛋 会产 生催化剂反 应与羧 酸易反应 ,产生 的羧酸钴 盐会粘 结在 白的功能 ,从 而使配体 的结构 发生改变 。通 过这 种方式进 行 设备 的管道 当中 ,时 间久 了就会 堵塞 设备 的管道,从而 缩短 的环 己烷转化 率能够达 到 1 6 % 以上 ,环 己酮 的选择性也能 够 装置的开车周 期。 达到 8 2 % 以 上 , 具 有 较 好 的 市 场 前 景 , 并 且 在 研 究 领 域 已 经 1 . 2 无催 化氧 化法 得 到 了一 定 的进 展 。 无催化氧化法的反应一般分为两 步 : 2 . 3 分 子筛 催化 ( 1 )将环 己烷通过空 气氧化 的方 式将环 己烷 氧 化为环 己 目前来说 ,对 于环 己烷氧化 过程中使 用分 子筛作为催 化 基过氧化氢 。 剂 主要采 用 以下两种 分子筛 催化剂 ,第 一种 是将空气 或者 氧 气 作为氧 源进行催 化剂 的开发 ,第二种 是将 双氧水作 为氧 源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8 4) 6 进 行催 化剂 的开发。分子筛 催化剂 的使 用 能够较好 的实现 环 作者 简介 : 段 晓兵 ( 1 9 8 5 一) ,男,河 南平 顶 山人,助 理 工程师 ,主 己烷 的氧 化过程 ,从而 实现环 己酮 的制备 ,但是 ,由于分子 ( 下转第4 l 页) 要�
环 己烷氧化 制备环 己酮工艺技术
段 晓 兵 , 朱立 正
( 中国平煤神马集 团尼龙科技 有限公 司 ,河南平顶山 4 6 7 0 0 0 )
苯酚加 氢法以及 环 己烷氧化 法这三种 方法,主要针对 环 己烷 氧化 法 摘 要: 环 己酮的常用合 成工 艺主要有环 己烯水合 法、 制 备 环 己酮 的 工 艺技 术 的传 统 工 艺 以及 最新 工 艺进 行 研究 , 以期提升环 己烷氧化 制备环 己酮的工艺技术水平。 关键词 : 环 己烷氧 ; 环己酮 ;工艺技 术 中图分类号 : T Q2 3 4 - 2 1 文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3 — 6 4 9 0( 2 0 1 6 )0 8 — 0 0 2 8 - 0 2
第4 2 卷第8 期
2 0 1 6 年8 月
新材料 与新技术
Ne w Ma t e ia r l a n d Ne w T e c h no l o g y
化 工 设 计 通
讯
Ch e mi c a l En g i n e e in r g De s i g n Co mmu n i c a t i o 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