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_以安徽省为例_程惠英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研究——以芜湖为例

文 化创 意产 业是 指依靠 创 意人 的智慧 、 技 能和天 赋 , 借助 于 高科 技对 文化 资 源进 行创 造 与提 升 , 通过 知
在安徽 省 的位次 稳居 第二 位 , 次 中心 城市地 位更 加稳 固 . 恩格 尔 系数 是反 应 消费结 构 的一 个 指标 , 恩 格尔 系
数越低便表明人 民生活水平越高 , 其变化从一个侧面反应 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变化 、 文化
和新兴 产业 的发 展 , 近 5年芜 湖恩格 尔 系数城 市居 民平 均在 3 9 . 9 4 %, 农 村居 民平均在 4 3 . 4 4 %( 根据联 合 国 粮农组 织提 出 的标准 , 恩格 尔 系数 在 5 9 % 以上 为 贫 困 , 5 0 % 一5 9 %为温 饱 , 4 0 % 一5 0 %为小 康 , 3 0 % 一4 0 %
法, 分析 了文化创 意产 业 与城 市空 间重构 、 城 市形 象塑 造 、 产业 布局 优 化 、 传统 产 业转 型 、 城 市 治理 创新、 城 市经济 带延 伸 等之 间 的关 系 , 提 出了文 化创 意产 业 促进 城 市 转型 的主 要路 径 , 为 其他 城 市 转 型发展 提供 了有益 的借鉴 .
为富裕 , 低于 3 0 %为最富裕) , 分别进入富裕、 小康水平. 但总体而言 , 还需进一步拉动芜湖城乡居民文化消 费, 促进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因此 , 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研究——以芜湖为例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研究——以芜湖为例
秦宗财;张喆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6)002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城市创新系统的重构,有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芜湖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向创新型、独具魅力的现代都市转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重构、城市形象塑造、产业布局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城市治理创新、城市经济带延伸等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市转型的主要路径,为其他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页数】6页(P169-174)
【作者】秦宗财;张喆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241002;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芜湖近代城市空间转型研究 [J], 吴洵;牛琛
2.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揭阳玉文化创意产业园城市设计为例[J], 刘闯;谭瑞娟
3.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芜湖市为例 [J], 张黎
4.新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去库存转型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J], 任芳芳
5.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及历史传承的关系——以芜湖城市雕塑为例 [J], 张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重塑——以安徽竹编为例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重塑——以安徽竹编为例刘娟绫;宋怡【摘要】安徽竹编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应抓住地域文化特色,借助文化重塑提升竹编产品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安徽竹编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分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定位竹编文创产品的产品方向,提出应将徽派建筑、徽州民间工艺、徽州民间服饰等艺术元素融入安徽竹编产品的造型与图样设计之中.【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4)005【总页数】4页(P126-129)【关键词】传统工艺;竹编;文创【作者】刘娟绫;宋怡【作者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安徽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我国竹产业发展水平居世界第一位,竹林面积、竹材产量都居世界第一。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雨充沛,气候温和,地形复杂,适宜散生竹类生长发育[1]。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中竹种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毛竹、红壳竹、紫竹、水竹等在安徽省竹种分布中比重较大,这些丰富的竹类资源为推动安徽竹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2]充分说明古人善于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造物思想。
安徽地理优势成为安徽竹编手工艺发展的资源优势,同时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培育了农村经济增长点,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竹编产业也会成为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来源,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再者依托于竹林资源和竹编产品开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弘扬竹文化,满足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从竹编工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都可以提高地方乃至安徽省的美誉度。
利用竹产业的有利条件,在现有竹编产品的推广下,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拓展竹编的发展空间,走出自主创新的道路是很有意义的。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安徽竹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契机,由于近年来工业园区的大量出现导致了许多竹林被砍伐,在现代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安徽竹编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路径。
首先介绍了安徽地域文化传承历史,然后分析了安徽地域文化创新实践。
接着探讨了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以及创新的实施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安徽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功经验。
最后总结出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进行结论总结。
本研究对于推动安徽地域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安徽、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历史、实践、探索、实施策略、案例分析、启示、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引言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
自古以来,安徽人民勤劳智慧,积极创造和传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徽派建筑、徽商文化、皖南文化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尴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不足;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安徽地域文化面临着丧失传统特色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和总结安徽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和实践经验,找准优秀文化传承的路径,并探索创新的实施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对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为保护和传承安徽地域优秀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部分主要是对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安徽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渊源,探索其文化内涵和特色,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 分析当前安徽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的价值,寻找突破口和改进方向。
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安徽省为例

2008年第3期第7卷总第27期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 o.3Se p.,2008 Jour na l of A nhui Busi nes s C ol l e ge of V oca t i ona l Technol o gy V01.7G ene r al N o.27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安徽省为例程宏志1,李春芳2(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安徽合肥230053;2.安徽省行政学院财会系,安徽合肥230059)摘要: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以安徽省为例,从分析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现阶段文化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与重点,并分别对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两个主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丈化企业;市场主体;政府管理;资源整合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08)03-0025-05T hought s on H O W t o er om ot e t he D e vel opm ent of C ul t ural Ent er or i ses——-T'a幻n2A nhu i Pr ovi nce as A n E xam pl eC H E N G H ong.zhi‘.LI C hu n.f an92r J.Scient i fi c R ese a r ch O f f i ce,A nhui A c adem y of Soci a l Sc i ences,H efe i230053.Chi n a;2.A c co unt i n g D e p a r t m e nt,A nh uiA dr ai ni st r at i v e E con om i cs and M anag em ent I ns t i m圯H ef ei230059,C hi n a)A bs t r ac t:A s t he basi s a nd SU bj e et s of t he cul t ur e i ndust r y,cul t ur a l enm i t i es ar e t l l e f o cus as w e l l a s kn ot i n t he re f orm o n cul t u r al sy st er m Tll i S es say use s A nhui Pr ovi nce as a l l exam pl e t o anal yze t he pr esent s i t uat i on of t he deve l opm e nt of cul t ur al ent e r pr i ses a nd t he pm bl e ra s i n i t.ex pl or es t he basi c obj ec t i ves and e m phas i s i n t he deve l opm e nt of cul tur al ent er p r i ses i n t he pr e sent st ag e and pr opos e s t he count e rm ea sure s f or t he devel o pm en t of s t at e-O W l]ed cul tur al ent er p r i ses and pr i vat e ow n ed cul tur al ent er pr i ses r especti vel y.K e y W ords:cul t ur al ent er pr ise;t he subj ect of t he m ar k et;t he m anag em ent of governm ent;resource i nt egr at i o n2001年,中国迈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对外开放从此进入—个新的阶段。
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引言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出台《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两手抓”同时推进优势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和特色高端制造业的培育,逐步形成了传统+高端产业新体系,向制造强省稳步迈进。
围绕“制造强省”战略,安徽省先后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安徽省制造强省实施方案》《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若干政策》、制造强省“政策1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设了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逐步凸显。
2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现状2.1安徽省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制造业是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历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5至2019年,安徽省工业生产总值从9659.8亿元增长到11454.9亿元,增速稳定,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0%左右,其中制造业逐渐成为安徽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均高于工业生产总值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工业投资增速,其中2018年高达33.3%。
表12015-2019年安徽省工业生产总值与制造业比较数据来源: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2014-2019年安徽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数据来源: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7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走出去研究(SK2017A0902)。
【作者简介】王皓洁(1983-),女,安徽固镇人,副教授,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研究。
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Research 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王皓洁(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合肥230000)WANG Hao-jie(Anhu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Hefei 230000,China)【摘要】制造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安徽地域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安徽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
时代精神。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这些文化,是安徽文化界亟需探讨和解决的课
题。
在文化传承方面,首先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工作。
安徽地域文化如春秋战国、徽州文化、皖西抗日、皖南事变等,这些文化遗产是保护和继承好的关键。
除了传统的文
物保护方法,还可以将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虚拟文化馆等形式使文化资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增加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其次,在文化传承中,需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接触到安徽地域文化,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
比如,可以通过推广文化遗产
周末游,举办徽州文化、皖南民俗等文化活动,开展文化进校园、文化惠民等活动,促进
安徽文化和现代时尚的融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在文化创新方面,可以根据当下的社会需求,以新的形式新的领域创新安徽地域文化。
比如,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多媒体游戏、文
化演艺等;可以将安徽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餐饮、服饰等时尚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文
旅一体化”产品,形成差异化赢利模式;可以提供网络化的文化服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切实发挥安徽地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综合以上分析,安徽地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各方力量
的积极参与。
只有加强珍惜保护、全民共享文化,推动安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
地展现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文化,为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May.2016Gen.550No.052016年5月总第550期第05期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高端、新型服务产业与制造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正面临着“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更新期”,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安徽制造”向“安徽智造”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安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科大讯飞、芜湖奇瑞等企业越来越注重文化创意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安徽尚未突破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广度不足。(一)思维认识角度不清,融合发展缺乏引力目前,安徽大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造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和营销上,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关注不够,缺乏把创意转化为多元产品、实现多次价值增值的意识。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创意设计的认识仅停留在产品的外形包装等方面,而对创意设计提升产品性能、结构和附加值的功能认识不足。即使一些已意识到文化创意重要性的制造企业对设计、咨询等创意的投入也较少。重技术轻创意、重功能轻设计,使得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二)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发展缺乏动力1.产业创新能力弱。安徽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
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3D制作和图形处理等核心技术,缺乏内涵深刻、技术先进的精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文化产业的总体技术含量不高。2013年,安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专利授权量占全省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仅为8.2%,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0.7%。中小企业资金、信息、业务渠道等要素匮乏,难以在研发上投入较多的资金,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2.产品缺乏创意。工业产品只有赋予了文化的
内涵才能让消费者体验出差异性产品的魅力。安徽文化创意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题材、功能、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开发;对优秀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还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和创新;对文化的创意尚停留于简单的复制与模仿,浮躁的、表面化的形象设计对产品进行包装推广,文化产品创意不足,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三)聚集程度不高,融合发展缺乏拉力目前,安徽制造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长期以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以安徽省为例文/程惠英【摘要】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文章以安徽为例,全面剖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提出以观念革新引领融合,以集聚发展支撑融合,以市场主体深化融合,以平台载体促进融合,以财税政策支持融合,以人才优化助推融合,以政策环境保障融合,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文化创意;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A2015039)“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程惠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27来,安徽制造企业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采用仿造和改进的方式制造产品,而跨国公司则垄断了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造成对本土文化创意企业的挤压。截至2013年底,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骨干单位仅占全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法人单位的1.1%(135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仅有18家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小”“散”“弱”,对制造业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从产业链融合角度看,还没有形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缺乏对产品性能、结构的设计创新能力,产品低端化,导致产业链融合受阻,企业尚未形成聚集效应。(四)政策支持不够,融合发展缺乏推力虽然安徽各地已经出台了推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规定,但现有政策分散,缺乏系统性。文化创意项目的申报手续繁琐,政府对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文化创意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对研发补贴不足,缺乏对从创意、制作到发行、销售的一体化的支持。制造企业购买文化创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不能做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影响了制造业企业设计外包的积极性。(五)人才支撑不足,融合发展缺乏活力安徽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创意、策划、营销等高层次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现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安徽创意企业中的产品开发、设计、制作者,其专业大都集中在数字动画、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电脑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等专业,与文化创意的契合度不高,文化创意企业面临着人才匮乏与需求、专业要求高和从业者素质低的双重矛盾,这就对员工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教育、培训中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不符合创意企业发展需求,针对性差,内容缺乏新意,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不能用,“研”不能“产”。有些创意企业反映,部分院校毕业的动漫专业毕业生仅能承担动漫流水线上画工的工作,与创意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六)体制机制不畅,融合发展缺乏合力当前,创意设计和制造业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发改委、工信、财政、文化、科技等部门各管一块,这种多头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碎片化”,市场被行政割裂,信息、资本、人才和品牌等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造成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阻碍了产业间的融合与协调,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难以形成合力。二、推进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一)以观念更新引领融合1.加强观念引领。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
融合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一切阻碍融合发展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汇集起融合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一是要树立融合发展理念。要确立系统思维,建立融合信心,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二是树立集成思维观念。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融合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是一个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互惠共赢的过程。三是树立一体化思维观念。实现两个产业基础资源、生产要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摒弃分离式思维,实现理念、市场、载体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政策体系,协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2.加强顶层设计。文化创意不是单纯的外观设
计,而是有更多的文化元素的参与。安徽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梳理全省的文化创意资源,制定《安徽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规划》,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推动全省文化创意从产品设计向融合技术、品牌、商业、生态、人文、智能、信息、新工艺、新装备等高端综合服务转变。(二)以聚集发展支撑融合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要发挥安徽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芜湖奇瑞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共享聚集效益。加快蚌埠市申报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的步伐,实现园区创建零的突破。建立产学研产业载体,充分挖掘安徽三国文化、徽州文化、包公文化、巢湖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安庆黄梅戏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铜陵青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元素,提高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与研究能··28力,沿着文化资源—文化要素—文化产业资本—文化产品—文化衍生产品的路径,实现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依托芜湖安南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合肥文化创意产业园、铜官府铜工业文化产业园、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等示范园区,加强汽车、家用电器、铜产品、礼仪休闲用品等产品的功能、结构、外观等设计能力,围绕核心创意形成产业集群。(三)以市场主体深化融合跨行业、跨主体、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改善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安徽应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参股等形式,支持较大规模文化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合理重组、科学配置和优化文化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提升竞争力。加大精品的创作力度,倾力打造地域特色浓郁、影响力巨大、知名度高的创意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加大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在融资、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创意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化工作室发展,引导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树立融合发展的标杆企业,将融合发展成功案例和经验向全社会推广,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四)以平台载体促进融合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协同开发、开放服务等方式共建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创意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共享信息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创新支撑等信息。通过举办创意设计博览会和相关赛事,激发企业和个人设计创新和产业联动的热情。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打造集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要素交易、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中介服务、创新资源共享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全省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创新成果发布的“总枢纽”、创意信息资源的“总后台”、科技中介服务团队的“集聚地”,打通需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通道,缩短需求传导链条。(五)以财税政策支持融合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采用担保和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于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的中小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企业,要重点落实信贷、贴息、直接资助、奖励、政府采购等优惠措施。建议建立创业保险基金和创业风险基金,提高文化创意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减少研发人员创业失败的风险。2.创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探索风险补偿、知
识产权抵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倾斜性贷款、组合担保、第四方介入融资、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批量授信等融资模式,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3.建议发行“创新券”。“创新券”由政府免费
向中小创意企业发放,中小企业利用“创新券”购买研发创意、技术研发、培训、知识产权法律诊断等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加大创意创新投入,形成“乘数效应”。(六)以人才优化助推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尤其需要深谙中国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及时尚元素的创作者、洞悉世界科技前沿信息的专家、熟练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的高技能人才、精通市场经济规律并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经营管理人才。当前,要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高端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从战略高度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惩机制。1.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引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