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报告
0811-黑龙江省黑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黑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黑河市统计局黑河市人民政府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5月17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八千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常住总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为1673898人。
其中:县(市)区人口数(人)爱辉区211313嫩江县495519逊克县101411孙吴县102821北安市436444五大连池市326390二、家庭户人口全市6个县(市)区共有家庭户621291户,家庭户人口为1612576人,占总人口的96. 34%,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人,比2000年的3.09人减少了0.49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6个县(市)区的人口中,男性为853105 人,占50.97%;女性为820793人,占49.03%。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66 降为103.94。
四、年龄构成全市6个县(市)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11645 人,占12.64%;15-64岁的人口为1323188人,占79.05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9065人,占8.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5 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6个县(市)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111793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24892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75209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42971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

黑政发〔2010〕13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业经省政府第三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就规划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提高对我省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新能源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认清形势,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围绕资源条件,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把握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利时机,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在合理开发新能源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材料等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利用好资源条件,实现新能源开发及新能源装备、材料产业协同发展。
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要重点发展以下10个领域:一是做大做强风电产业。
要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的通知》(国能新能〔2009〕348号)要求,由省发改委组织开展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整合各家零散测风资源,集约规划风电并网,争取更多的风电开发空间。
要在东部、西部等全省风电主导开发区域内,按“十二五”发展目标,超前开展优质风电资源整合优化、电网接入、水土保持、环境评价、投资融资等相关前期工作。
要利用好优良风电资源,积极培育能够代表我省享有清洁能源份额且具有龙江特色的风电领军企业,积极支持地方风电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树立龙江风电企业的优良形象,提升风电企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二是加快水电开发。
重点以内河资源为主,按照流域规划,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坚持梯级、有序、滚动开发,重点加快呼玛河、牡丹江下游、海浪河干流和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开发建设,同时加快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的小水电建设。
2010年年度工作总结(101025)

二0一0年工作总结在县委及卫生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创群众满意医院”、“三好一满意”等活动为主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狠抓医疗服务质量,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管理,努力创建群众满意医院。
通过全院职工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行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形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满意为目标”的服务宗旨,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一是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力度。
加强对行风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院长“一岗双责”制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大责任制落实的力度,强化“抓行风就是要抓好全面工作,抓好全面工作就必须抓行风”的理念。
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从提高服务质量,严明执业纪律,规范医疗秩序,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等方面抓好行风工作。
二是实行科学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并把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后制定并完善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首诊负责制》、《举报投诉待岗制》等一系列切合医院实际的科学管理体系,使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三是加强窗口建设,开展礼仪服务,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聘请专家教授为全院职工做了《关于职工形象建设》、《如何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医患沟通技巧》等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了全体员工素质,使服务态度,服务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全方位实现了医院行风的根本好转。
四是对新参加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五是设立意见箱、投诉电话,设立病人投诉机构等。
聘请社会行风监督员,建立了外部监督机制。
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并公布上墙,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六是积极参加“行风热线”活动。
院领导亲自接听电话,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七是开展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
全年进行行风测评2次,综合满意度为97%以上。
《中国发展报告2010》:重点发展小城镇不合国情

区, 中心福州 )江淮地 区( 、 安徽 皖江地 区 , 中心芜湖 )中原 地 区( 南中部 , 、 河 中心郑州 )长江 中游地 区 ( 、 包括 湖
南 的长株 潭 、 北 的武汉城 市 圈、 西 的 昌九地 区 , 湖 江 中心武 汉 )关 中平 原地 区( 心西安 )成 渝地 区( 心重 、 中 、 中 庆 )北 部湾地 区 f 心南 宁 ) 、 中 。培 育发展冀 中南城 市 固、 太原 城 市固等 9个城 市 化地 区。 05
丰 富基 层 工作 经验 、 人 民群众 关 系密 切 、 众 公认 的 与 群
诉求 、 出意见 建议提供 便 利。 坚持 实行党 提 政 领 导干部阅 批群众 来信 、 期接 待群 众 定 访 、 导包 案和 责任 追 究 等制 度 , 实维 护 领 切
人 民群众 的合 法权 益 。
布 的《 国发 展报告 2 1/ 出我 国要走 以城 市群 为主体 形态 的城 市化 道路 , 中 0o提 并建 议废 除 “ 重点 发展小城 镇 ” 这种不 符合我 国城 市 化规律 的方针 。
报告 提 出一 系列促 进城市 群健康 发展 的政策 建议 , 中着 重强 调推动和 培育 2 其 0个城 市群 的发展 。优 化 开 发 3个特 大城 市群 , 即环渤海 ( 括京津 冀 、 中南和胶 东半 岛 )长江三 角洲 、 江三角洲 地 区。重点 发展 包 辽 、 珠 8个大城 市群 。即哈长地 区( 黑龙江 省 的哈大齐和 吉林 省 的长 吉地 区 , 中心哈 尔滨 )闽东南地 区( 建沿 海地 、 福
基层优 秀人 才选拔 到上级机 关 。
《 中国发展报告 2 1 》 重点发展小城镇不合 国情 0 : 0
“ 城市化 发展 的指 导思 想和工 作 方针上 , 在 要明确 把城 市群 这种 既可 以防止城 市功 能过 于集 中带来 ‘ 城 市病 , 可 以集约 利用土 地 的城市 化形 态作 为我 国城 市化 的主体 形态 ” 中 国发展研 究基 金会 9月 2 又 , 1日发
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26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王宪魁(来源:黑龙江日报)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本届省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大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创了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龙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一番,公共财政收入四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五年接近翻一番。
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量、新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决胜,建成农村公路6.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300公里,居全国前列;铁路新建及扩能改造达689.1公里,哈尔滨至大连高铁竣工通车;机场由5个增加到10个,覆盖全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城镇化率达到56.9%。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本届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居中部地区首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成功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
以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6249.5亿元,年均增长23%。
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270万套,连续5年全国第一;改造农村泥草房116.3万户,全省近800万城乡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东北地区2009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东北地区2009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司(二〇一〇年二月十二日)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了振兴战略以来的良好态势,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显著成效,老工业基地站上了全面振兴的新起点。
一、2009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2009年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状况与全国类似,年初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其后不断回升向好,全年整体上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并未伤及东北经济的基本面,东北避免了出现大规模企业停产和职工下岗的局面,经济形势比预料的要好,有些方面比全国其他地区还略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检验。
(一)地区经济不断回升向好。
预计2009年全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56.8亿元,同比增长12.6%,高出全国平均3.9个百分点。
其中辽、吉、黑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3.1%、13.3%和11.1%,辽宁省增速与2008年持平,吉林、黑龙江省比2008年降低2.7个和0.7个百分点。
从2009年各季度情况看,经济增长逐季加快。
辽、吉、黑三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前三季度相比分别加快0.4个、1.2个和1.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相比分别加快1.6个、1.6个和2.2个百分点,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比全国更为明显。
(二)农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
在吉林和辽宁西部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然获得较好收成,三省粮食总产量达1680.8亿斤,比上年下降5.8%,但仍属于历史上产量较高的年份。
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870.6亿斤,比上年增加3%,跃居全国第二位,再创历史新高。
辽宁、吉林两省受严重旱情影响,粮食产量分别为318.2亿斤和492亿斤,比上年下降14.5%和13.4%。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牲畜存栏和蛋、奶产量平稳增长。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对策作者:董洪梅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18期摘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多方面,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最根本的,尤其是对于黑龙江省而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
通过梳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演进趋势,解析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原因,进而总结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以期探寻解决黑龙江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8-0001-04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并着力解决黑龙江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黑龙江省经济振兴。
本课题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切入点,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未来发展的新要求,重点探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与解决对策[1]。
1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分析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以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大省,农业、资源、能源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是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黑龙江省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省长期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重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布局,在装备工业、石化工业、食品医药工业和能源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
从发展周期来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9年)。
黑龙江省开始工业化建设,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优先发展重工业。
改革开放之前,该省经济是重工业占主导,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2010年大事记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2010年大事记一月5日,党委书记宋志臣参加省教育厅事业单位改革动员会。
5日,学院党委召开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暨处级干部集中学习会议。
会议由党委书记宋志臣主持,党委成员、处级干部59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辅导学习,党委书记宋志臣作了中心辅导发言。
6日,学院在401会议室召开了各部门工作汇报会议,工作汇报按学科教研组、综合教研组、教学组、党政综合教辅组四大组依次进行。
党委成员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全程参加了汇报会议,各部门中层班子成员参加了本组工作汇报会议。
会议听取了2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年初党政总体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全面总结了2009年下半年的支部和行政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了2010年支部和行政工作思路。
7日上午,学院召开了全国研培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大会,13个研培部门的所有研培人员参加学习,党委书记宋志臣、院长孙登林、副院长张晓明出席大会。
会议由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周雪菲主持。
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冯莉、数学教育研培部副主任吴丽华、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颢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7日下午,学院召开了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二期校长、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理论研修阶段总结会。
副院长张晓明、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教育局副局长夏其龙、建三江管理局第二期高级研修班的112名学员和学院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师训中心、干训中心、数学研培部、语文研培部、外语研培部负责人及全体教研员参加了会议。
《黑龙江教育》的记者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11日,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学院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共同主办的全国小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践行教育家办学理论与实践”现场会在哈尔滨市香坊区香坊小学隆重举行。
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小学校长和我省的150名小学校长及部分地市教育学院干训工作培训者参加会议。
12日下午,张晓明副院长出席了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2010年新课程高考适应性测试试题研制启动会。
他对整个研制活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 2011-03-25 08:33:58 来源: 省统计局 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收官之年,也是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的一年,全省
上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双一”目标(即GDP实现10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00亿元)这条主线,全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筑牢经济发展基础,巩固社会发展成果,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全省宏观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各项经济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科技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23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3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5100.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3832.6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为12.7:49.8:37.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63.1%和31.9%。 市场物价水平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9%,仍在可控范围内,低于年初调控目标(4%)。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4.9%。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四升三降一平”:食品上涨8.1%(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3.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6.5%、居住上涨5.6%、烟酒及用品上涨1.2%;衣着价格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2%、交通和通信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与上年持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5.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2%。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5.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7%,比调控目标低0.33个百分点。 二、农 业 粮食生产登上千亿斤台阶。全年粮食总产量5013.0万吨(1002.6亿斤),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比上年增长15.2%,连续七年喜获丰收,成为全国第二个超千亿斤省份。四大粮食作物产量“两增两减”:水稻产量1844.0万吨,增长17.1%;玉米2324.5万吨,增长21.1%;小麦92.5万吨,下降20.5%;大豆585.0万吨,下降1.2%。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蔬菜产量723.8万吨,增长3.2%;水果233万吨,增长6.7%;甜菜175万吨,增长59.1%;油料27.5万吨,下降2.5%;烤烟8.5万吨,增长16.3%;亚麻2.2万吨,下降50.0%。 畜牧业实现平稳发展。全年猪牛羊肉为165.7万吨,比上年增长5.8%;禽肉30.1万吨,增长4.0%;牛奶552.5万吨,增长4.5%;蛋105.3万吨,增长3.3%。水产品产量40.0万吨,增长5.0%。 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100个,比上年增加2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6100万亩,增长5.9%,其中A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680万亩,增长5.9%,占总面积的93.1%。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183万户,增长7.6%。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105.4亿元,增长9.2%;实现利税35.3亿元,增长8.3%。 劳务产业取得新进展。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6.0%。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3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8%。拥有农用拖拉机134.7万台,增长4.1%;农用运输车18.5万辆,下降0.5%。全年农村用电量55.7亿千瓦小时,增长15.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8.4万公顷,增长14.0%;节水灌溉面积266.4万公顷,增长18.0%;农田受灾面积522.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3.9%;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9.1万公顷,增长2.1%。 新农村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里程1.27万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9.3%;新硬化村内街道1713公里,排水边沟3200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9.0%和16.8%。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002处,自来水入户率达60%。改造22万户、1826万平方米泥草房。完成10087个村屯绿化任务,比上年增长12.1%。建设村文化广场326个,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9054个。扎实推进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全省35个重点示范村,1008个试点村全部达标,855个非试点村自发建设,5条示范带基本成型。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呈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下同)实现增加值40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938.6亿元,增长14.5%;集体企业增加值136.1亿元,增长9.5%。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64.6亿元,增长16.7%;重工业增加值3338.9亿元,增长14.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加值3407.0亿元,增长14.8%;小型企业增加值596.5亿元,增长17.5%。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065.9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利润1071.6亿元,增长25.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5.4,提高52.5点。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77.5亿元,增长42.9%,其中利润309.0亿元,增长54.6%;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1.5,提高39.5点。 四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845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1%。其中,装备工业增长23.7%;石化工业增长37.4%;能源工业增长32.4%;食品工业增长48.6%。 工业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7种工业产品中,全年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201种,占70.0%,其中有127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增幅较大的产品有:机制纸及纸板增长76.6%,水泥增长35.6%,大米增长31.3%,工业锅炉增长29.0%,橡胶轮胎外胎增长27.8%,金属切削机床增长20.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指 标 计量单位 绝对值 增长(%)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12951.3 3.5 原煤 万吨 9265.5 5.7 原油 万吨 4004.9 0.1 天然气 亿立方米 30.0 -0.1 大米 万吨 782.6 31.3 成品糖 万吨 18.7 -28.4 乳制品 万吨 183.9 5.0 液体乳 万吨 116.9 5.3 啤酒 万千升 186.8 10.3 卷烟 亿支 431.0 1.2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89.4 76.6 原油加工量 万吨 1671.1 7.6 焦炭 万吨 1094.1 17.2 合成氨 万吨 74.5 -13.5 化肥 万吨 64.9 -7.8 乙烯 万吨 54.4 -6.8 化学药品原药 万吨 0.6 16.4 中成药 万吨 9.2 -48.8 化学纤维 万吨 8.2 -38.3 水泥 万吨 3507.2 35.6 生铁 万吨 555.7 12.4 钢材 万吨 566.0 11.6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0.3 -48.8 工业锅炉 蒸发量吨 13312.9 29.0 金属切削机床 台 5267 20.5 汽车 万辆 24.8 -0.8 轮胎外胎 万条 447.1 27.8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74.5 7.7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部 3.0 2.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1%。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指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不包括劳务分包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896.1万平方米,增长43.1%,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占80.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12.6亿元,比上
年增长35.5%。其中,城镇投资6292.7亿元,增长34.0%。在城镇投资中,民间投资3035.3亿元,增长52.4%;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093.6亿元,增长1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63.8亿元,增长49.3%。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完成投资2077.1亿元,增长37.6%,占城镇工业投资的75.9%。亿元以上建设项目1157个,比上年增加266个,完成投资2878.3亿元,增长33.8%。全年城镇建成投产项目760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4.8%。各类房屋竣工面积7450.7万平方米,竣工率42.7%。新增固定资产4655.7亿元,增长23.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8.3%。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43.1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商品房销售面积2718.1万平方米,增长34.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380.7万平方米,增长36.0%;商品房销售额1010.1亿元,增长54.8%,其中住宅销售额830.4亿元,增长54.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1.0亿元,比上年
增长19.0%。按地域分,城镇零售额3547.7亿元,增长19.0%,其中城区2828.1亿元,增长19.5%;农村(县以下)零售额453.3亿元,增长18.8%。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97.1亿元,增长21.4%;零售业零售额3012亿元,增长18.6%;住宿业零售额41.7亿元,增长18.6%;餐饮业零售额450.7亿元,增长19.1%。 热销商品大幅增长。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24类产品中,其零售额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2倍,五金、电料类63.3%,文化办公用品58.3%,家具类增长42.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0.1%,日用品类39.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1%,金银珠宝类增长31.3%,汽车类增长28.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7.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5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1%。其
中,出口162.8亿美元,增长61.5%;进口92.2亿美元,增长50.0%。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78.1亿美元,增长73.7%;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50.2亿美元,增长44.3%;加工贸易进出口7.3亿美元,下降13.7%。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出口50.5亿美元,增长16.3%;私营企业进出口192.4亿美元,增长75.8%;三资企业进出口11.1亿美元,增长42.0%。从国(地区)别看,对俄罗斯进出口74.7亿美元,增长34.0%;对东盟进出口27.1亿美元,增长97.5%;对欧盟进出口23.7亿美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