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资料(1)

合集下载

巧夺天工的潮绣艺术-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

巧夺天工的潮绣艺术-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

巧夺天工的潮绣艺术潮绣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工艺。

清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本身也形成两大派系,这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中心的潮绣。

唐·苏鹗《杜阳杂编》载:贞元元年(785),南海奇女子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点划分明,细如毫发”。

秦、汉时,潮州曾隶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县,故上文之“微绣奇女”,其籍里应属南海县。

不过唐代岭南绣艺既已如此精细,同处一道(省)的潮绣多少能得其沾溉、影响,似在情理之中。

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

”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

迟至明代,则可知在嘉靖万历年间,刺绣已经是潮州妇女所熟稔的手工。

如明代潮州戏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绣”一出,写五娘在闺中思念恋人陈三,婢女益春请她刺绣解闷。

万历刻本《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中,也有“金花挑绣”一出。

这两出戏,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明代潮州民间刺绣的种种情况。

妇女在绣房、绣厅刺绣,依绣床,张绣箧,针黹用具针线箱、剪刀、金针、五色绒共线,还有用来画花的粉笔。

绣品内容,有孤鸾戏牡丹、鹦鹉枝上宿、犀牛望月、四时光景等等,正是民间工艺美术最常见的题材。

到清代,地方志书对潮州刺绣也多有记载。

乾隆《潮州府志》“术业”条说:“妇女多勤纺绩,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豫治嫁衣,故织纫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潮绣就是在这样一种厚实的民间工艺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清代乾嘉时期,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潮绣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与此并生的地方戏剧的繁荣,造成对刺绣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生。

据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潮州市志》记载,乾隆时期潮州已有绣庄二十余间,分布在城外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绣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

古老潮绣很

古老潮绣很

古老潮绣很“潮”,你造吗?2015-02- 27 来源: 网易艺术(北京)潮州刺绣(潮绣),主要产自潮州、汕头、澄海及揭阳等地,产品包括传统潮绣、抽纱刺绣、通锦绣等。

2006年,潮绣与广绣组成的粤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前《潮之绣》展览在陈家祠展出。

接下来有一大波展品袭来……潮州刺绣业起源潮州刺绣,历史悠久。

明代,潮州刺绣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并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

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晚清至民初步入了繁盛时期。

当时潮汕地区经营潮绣的绣庄20余家,华商经营的抽纱商近10家,外国创办的抽纱洋行10多间。

其时,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寺庙摆设的绣品输向南洋市场,供不应求;而融潮绣和欧洲花边技艺创新的抽纱工艺品,因刺绣精美,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

抗日战争后,潮汕等地沦陷,潮绣产业迫于战乱多数停业停产。

1951年,潮州市人民政府把剩下的13家绣庄组织成潮州顾绣同业公会。

1952年潮安县人民政府成立抽纱公司,内设顾绣部,负责组织潮绣的出口业务。

1956年潮州市的个体绣户和绣工在合作化的浪潮中,组成了1个抽纱刺绣生产合作联社和11个绣花生产合作社。

1956年潮州市的刺绣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绣厂组成公私合营顾绣厂,1958年改为潮州市地方国营顾绣厂,1962年正式改名潮州市地方国营潮绣厂。

1957年后,潮州市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研究室,组织部分刺绣艺人专门对刺绣技艺、针法和传统图稿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

1980年,潮绣发展形势良好,又在研究所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潮州市刺绣研究所,专门负责挖掘、搜集及整理潮绣的传统技艺、针法;开拓潮绣新产品;同时总结完善潮绣工艺理论,从学术的角度对潮绣进行研究探讨,潮绣因此再创辉煌。

潮绣的产品包括传统潮绣、抽纱刺绣、通锦绣等。

【传统潮绣】传统潮绣是指用绒线、丝线、金银线、金绒混合线等绣线,在绸缎等面料上依图样进行平面绣、垫高绣、托地绣的刺绣工艺。

浅析潮绣的艺术特色

浅析潮绣的艺术特色

浅析潮绣的艺术特色艺苑论坛浅析潮绣的艺术特色[摘要]潮绣作品偏重于民俗用品,花纹、样式贴近乡间生活,其工艺复杂多变,秀法独特,“垫高绣”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潮绣的表现力和装饰意味。

潮绣主要取材于民间人物故事或花鸟类题材,其艺术特色可归纳为:用线多种多样、用色明快、多用金银线、装饰花纹丰富、绣艺纹理清晰等。

[关键词]潮绣;潮州;刺绣;艺术特色;垫高绣文张佩霞潮绣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地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潮绣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潮绣品类繁多,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

潮汕地区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

从作品特色来说,潮绣作品偏重于民俗用品,花纹、样式贴近乡间生活。

与同为“粤绣”的广绣相比,潮绣显得有些“土气”,这种“土气”体现在:广绣主要用于官服、生活用品、戏服等,而潮绣则是多用于寺院、庙宇、戏台等场合的挂旗、横幅、陈设品以及当地女子嫁妆等。

可以说,这种“土气”,正是潮绣的艺术特点之一。

从艺术层面来讲,潮绣以构图匀称、图案严谨、色彩浓郁鲜艳、绣艺独特、立体感强、富有装饰性著称。

其材料有绸缎、金银线、绒线、棉絮、纸丁等,这些材料通过绣娘的勾勒,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在针法上,潮绣针法多达两百多种,其“垫、浮、勾、勒、通”的刺绣工艺至今仍为机器无法取代。

由于潮绣的工艺复杂多变,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技巧,因此,要达到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必须经过多年的磨炼。

下面具体剖析一下潮州金银线绣制的技法。

一般来说,潮州金银线绣制技法概括为钉、垫、贴、拼四种。

“钉”是用金银线铺满纹样,用丝线钉绣、运针。

“垫”是用纸丁、棉絮为材料垫底,突出物象,再在上面钉铺金银线,具有浮雕般的视觉效果。

“贴”是把物象分拆成局部钉绣,然后折贴。

“拼”是在绣面上点缀配物,如同中国画调整画面的点苔作用。

通过以上这些绣艺的技术处理,绣品犹如浮雕一般。

拾遗计划之潮绣的传承与发展

拾遗计划之潮绣的传承与发展

拾遗计划之潮绣的传承与发展潮绣是福建潮州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悠久的岁月中,潮绣一直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湛的刺绣技巧,赢得了世人的赞美和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潮绣也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发展潮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进行拾遗计划。

拾遗计划指的是向老一辈的潮绣艺人学习和传承他们的技艺,同时与现代设计和生活相结合,使潮绣能够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

我们需要加强对潮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专业机构和组织的培训,将潮绣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学生和爱好者,提高他们的绣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设立潮绣艺术奖学金,资助有才华的学生深造和研究潮绣,推动刺绣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需要注重潮绣的市场开发和推广。

传统的潮绣作品多以花鸟、人物为主题,色彩饱满,形象传神。

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创作出更多富有现代元素的潮绣作品,如城市风景、动漫人物等。

可以与纺织品、家居用品等相关产业合作,将潮绣技艺应用于实际产品中,打造个性化和有创意的潮绣品牌。

还可以加强潮绣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举办潮绣展览、刺绣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潮绣文化,提高潮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潮绣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潮绣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拾遗计划是一项全面保护和发展潮绣的工程。

通过强化技艺传承、市场开发和推广宣传,使潮绣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将过去的智慧与现代的创新相结合,才能让潮绣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文化瑰宝增添新的篇章。

浅谈潮绣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浅谈潮绣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李舒伟(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摘要:潮绣是粤绣中的其中一类,发源自广东潮汕地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绣是潮汕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属于民间艺术,大多数来自于民间艺人之手,又因为其受到潮州木雕、潮彩等民间工艺的影响,因此具有独特的风格技艺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被誉为“针线上的艺术”。

关键词:潮绣;传统工艺;艺术;文化中图分类号:J 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7-0086-01作者简介:李舒伟(1993-),女,广东化州人,服装与服饰设计,华南农业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1潮绣的历史起源潮绣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源并流行于潮汕地区。

从唐代开元起,潮绣主要用在佛庙堂的装饰和桌围、帷帐等,贯穿于人民的生活日常。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潮绣已经从佛庙堂的应用延伸到民间的服饰和装饰品,而且覆盖及其广泛。

形成风格于明、清、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

其精湛刺绣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潮绣技艺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绣、钉、垫、贴、拼、缀六大技法。

精湛的技艺,立体地表现物象,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这是潮绣对中国刺绣技法的一大贡献。

刺绣的物象在绣面上作凸起之效果,即在整幅画面的主要地方做立体效果,这样会使所表现的物象具有栩栩如生的效果,绣面饱满精致,具有强烈的浮雕感。

2潮绣的特征2.1“垫高立体”的工艺技法潮绣是粤绣(四大名绣之一)的其中一种,一般刺绣都以平绣为主,拿广绣来说,广绣主要是以绣画为主,其纹理清晰、造型饱满、形象逼真以及颜色艳丽,具有浓郁的广府文化特色。

而潮绣为了传达吉祥寓意,达到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主要是以垫高的技法以及金银线刺绣,使绣品更加有厚重质感、金光熠熠。

所谓垫高绣,它是一种能使物象形成立体效果的工艺技法,绣娘一般绣前先用纸丁、棉絮在需要垫高的图案上作立体造型。

可方可圆、可密可疏、可高可低,然后在上面用金银、丝绒线施绣,使立体的物象更加栩栩如生,富丽堂皇。

拾遗计划之潮绣的传承与发展

拾遗计划之潮绣的传承与发展

拾遗计划之潮绣的传承与发展拾遗计划是一个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非营利组织。

在拾遗计划中,有许多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其中潮绣就是其中之一。

潮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色,但近年来受到现代工业化和快速消费文化的冲击,潮绣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绣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拾遗计划展开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促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潮绣的传承与发展入手,探讨拾遗计划对潮绣的保护和促进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潮绣,又称潮州刺绣,是中国传统的名优刺绣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潮绣工艺精湛,色彩丰富,图案繁复,以其精美细腻、富丽堂皇而著称于世。

潮绣的刺绣技艺非常独特,由于其精湛的工艺,艺术价值很高,一直备受珍视。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和快速消费文化的兴起,潮绣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却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潮绣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其传统工艺也逐渐失去了市场。

针对潮绣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拾遗计划成立了潮绣保护工作组,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保护和促进措施,振兴潮绣这一传统手工艺。

拾遗计划对潮绣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记录,整理潮绣的历史沿革、技艺特点、传承人信息等资料,建立了潮绣的档案资料库,为潮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料支持。

拾遗计划积极组织潮绣工匠进行技艺传承和培训,传授潮绣的刺绣技艺和工艺精髓,培养潮绣的传统工艺人才,为潮绣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拾遗计划还通过举办潮绣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宣传和推广潮绣这一传统手工艺,增强社会对潮绣的认知和重视,为潮绣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拾遗计划的努力下,潮绣这一传统手工艺逐渐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潮绣的传承人数有所增加,潮绣作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部分潮绣作品还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和好评。

潮绣的市场需求量也有所增加,一些潮绣作品已经成为文化艺术收藏品,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浅谈潮绣发展史

浅谈潮绣发展史

艺苑论坛文 罗小瑾浅谈潮绣发展史[摘 要] 潮绣历史悠久,据较为流行的说法,潮绣始于唐宋,逐渐发展至今。

本文尝试探析潮绣的发展史,进一步理清潮绣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从唐宋时期的刺绣由中原传入潮州,到明清时朝的潮绣渐入辉煌并延伸出潮州抽纱,再到抗战时期的潮绣没落,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潮绣重新发展。

[关 键 词]潮绣;潮州;刺绣;发展史;历史潮绣,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分支之一。

潮绣历史悠久,但源于何时,则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潮绣始于唐宋。

一、刺绣于唐宋时期从中原传到广东潮州从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东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南宋时期,刺绣日用品被广泛运用,受绘画艺术的影响,刺绣欣赏品也日臻成熟。

宋室南迁之后,大批民间艺人(包括陶瓷、刺绣、泥塑等)从中原地区走江浙过福建,把技艺带进了潮州。

从潮州诸多姓氏族谱的考证中,足以证明这一点。

此外,也有相关研究者到河南、陕西等地考察中原民间刺绣与南方民间刺绣之渊源。

在黄河边的郑州地区,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庙宇陈设的“彩眉”的图案、色彩几乎同当今的潮绣“彩眉”一样,只是针法全是平绣。

对此,有一种说法是:潮绣彩眉源自中原,近百年来又在原创基础上发展出垫高立体的绣艺。

二、明清时期潮绣渐入辉煌明代是中国织绣艺术史上的辉煌时代。

潮绣在明代中后期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当时民谣提到的“西门摆花规”指的就是潮绣。

时至今日,潮州市区的西门仍是刺绣工艺的基地。

另外,在潮州北郊明代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绣品,其中包括明代织锦官袍,绣有孔雀、牡丹、衣、鞋、帽、被、枕及手帕等,可以看到潮绣在当时已普及到民间。

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

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至咸丰年间,潮绣品每年销往东南亚的出口总值在1000万两白银以上,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

在传统工艺间穿行的潮绣艺术

在传统工艺间穿行的潮绣艺术

王 珣在传统工艺间穿行的潮绣艺术在我国的工艺美术领域中,刺绣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门类,它是集实用与欣赏、材质与审美的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其制作方法与过程充满了东方世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刺绣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逐渐变好,不断地在传统中寻求创新,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有新颖的内涵,经过几百年来人们的探索和不断创新,我国的刺绣工艺早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充分向世界诠释着中国刺绣的魅力所在。

我国刺绣主流可分为湘绣、蜀绣、苏绣、粤绣四大类,前三种绣种虽有着各自的区分特点,例如湘绣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蜀绣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苏绣设色适宜、绣线精细;而粤绣独有的“立体感、富丽堂皇、构图饱满”,在这些类别当中显得出类拔萃,因此便有着高识别度的特点。

一、历史沿袭粤绣由潮绣与广绣组成,于唐朝开始发展至封建制度大改革的明清时期,又在隋唐之后随着战乱、贬谪和人口的大迁移,中原人的南迁不仅是人口的迁徙,也将中原文化与他们的习俗和劳动精神传递并发扬,正是这些文化的带动,推动了整个南闽的文化发展进程。

而潮州刺绣就是其中一种大的演变,它的发展历史悠久,是潮汕民间家喻户晓的一种工艺。

潮州地处南粤边缘,在封建时期,潮州女子深藏香闺,在家接受长辈的传统道德教育和研习手工刺绣,从小熏陶刺绣艺术,使潮州手工工艺持续辉煌。

潮州的刺绣艺术运用在民间非常普及,许多工艺刺绣多服务于日用生活,从日常的花鞋、手帕、被子、衣服、枕头套都能看到潮绣的元素存在,还有年节祭祀和戏剧服饰,以及民间热衷的游神赛会、祭拜的老爷袍、寺堂庙宇的横眉挂裙、对联等。

从这种物件中,都可以看到潮绣独特的花纹图样与精湛的刺绣技艺,不但种类繁多,而且风格独特。

加上历朝历代官府绣坊的设立,在为达官贵人刺绣官服中,民间艺人手艺倍增,也滋生总结了各种刺绣技术、针法和技法,留下了许多刺绣作品,造就了许多刺绣故事佳话。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潮州的工艺迎来了一个春天,潮绣的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状态,每一个街道都有一个刺绣社,负责居民的刺绣投发和验收,此时“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便是西门老市区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民间流传着一则跟刺绣有关的“姑嫂鸟”故事。这则口碑资料的年代究竟有多久远,现在很难确定。由于织物易于腐朽,古代的绣品很难保存到天。而历代文献又多不屑于记录“奇工淫巧”,因此,要考定潮州刺绣的源头,殊属不易。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开元寺,规模宏大,当年寺里的幡盖等绣品,按理须就地取材,这应是唐代潮州刺绣已达到相当水平的旁证。因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只能是推测之词。

目前可知,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祐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 ),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红旗舒展,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遗憾的是太守只抒写出美的感受,却未能提供更多的有关工艺方面的记录。但迟至明代,则可知在嘉靖万历年间,刺绣已经是潮州妇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戏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 中,有“五娘刺绣”一出,写五娘在闺中思念恋人陈三,婢女益春请她刺绣解闷。

潮绣就是在这样一种厚实的民间工艺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时期,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则这潮绣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与此并生的地方戏剧的繁荣,造成对刺绣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生。据《潮州市志》 记载,乾隆时潮州已有绣庄二十馀间,分布在城外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绣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至咸丰年间,潮绣品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潮州的刺绣工艺开始商业化。而商品竞争又促使刺绣艺人用心钻研技艺,并学习吸收外地绣种的长处,潮州的刺绣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鲜明又比较稳定的风格特征。潮绣这一流派于是形成

潮汕人的精明,会做生意,由此我们能看出一点

⑴文化艺术价值。从潮绣的产生发展,体现了潮州历史文化在某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妇女思维定向的形成,以及“心灵手巧”的滋生有着重要因素。尤其是独特的刺绣法,如“垫高半立体绣”、“金绒结合垫金锈”;独特针法,如六角三叠踏针锦、垫锦过金针、双丁鳞、垫绣菊花畔鳞、通锦针、垫二斗翅、金丁树头脚盖、八角龟板锦、浮垫璇卷针、过桥套色绣、垫虎脚等等,为其它三大名绣及广绣所没有。在全国工艺美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⑵实用价值。历史上潮绣日用品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潮绣欣赏品对于美化居室环境、提高人的审美观起着重要作用,创造了中华文明史刺绣文化的辉煌成就。它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在清代时,就已远销东南亚各国。1949年后,更成为潮州经济的重要命脉之一。目前,仍然是潮州工艺美术的品牌。因此,对它的抢救、保护、传承,将有助于推动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方面,潮绣本身的应用范围并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潮绣品更多体现的是其艺术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难以体现,这意味着潮绣品的市场空间有限。而在我市婚纱晚礼服快速发展的同时,潮绣也越来越成为点缀品。加上不少经营潮绣品的厂家只顾短期利益,只要有订单就赶货,并不注重产品质量是否过硬。这不仅影响了潮绣的形象,还难以培养出更多人才。 另一方面,传统潮绣后继乏人已成为行内公开的秘密。到过一些潮绣工作室的人都发现,现在从事传统潮绣的人大多已上了年纪,一位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说,如今学潮绣的年轻人很少,大部分人宁可去做珠绣,也不做潮绣,因为潮绣的加工值不如其他,还需有一定的技艺。的确,目前精通潮绣的人如凤毛麟角,像林智成等大师级人物更是屈指可数。缺少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才,再发展已是举步维艰。 第三方面,潮绣的市场需求减少。潮绣大多被应用于庙宇殿堂的装饰,如今数量减少;同时,最喜欢潮绣的东南亚华人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潮绣并不十分看重;而将潮绣作为艺术品珍藏的人购买量也有限。 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潮绣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打破瓶颈,寻求发展,是对潮绣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林智成:现在珠绣容易做,拿起来做得很快,还能赚更多的钱。潮绣工价不高,还很伤眼睛,赚不到钱,所以人家就不要学。 今年八十多岁的林智成从十多岁开始就学习潮绣,在198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一生见证了潮绣的辉煌和衰落,面对现状,老人家心情十分沉重。 林智成:我相当担心,不但担心还很忧虑,害怕将来后继无人怎么办。 潮绣的后继乏人令有识之士担忧,而不为人们察觉的技艺衰退更让人痛心。随着大量潮绣企业、庄铺关门大吉或者改弦易辙,而散落在民间的绣品店销售的则是大路货,为追求经济效益,大多粗制滥造,互相压价,工艺水平很低。 林智成:现在粗糙的产品有人卖就可以了,识货的人少,顾客买绣品只要便宜就好。商家就互相压价,致使产品质量越来越差,就像冲茶一样,一遍比一遍越冲越淡。 潮绣艺人 林镜波:原来一件床裙可以卖几百元,压价压到现在一幅剩下95元,只赚5元。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谁都要争取一个客户,就要便宜,压价压到最后很臭。 林智成老人告诉我们,潮绣的针法有两百多种,如“订金绣”、垫棉过金针“、”八角龟板锦”、“离线塞密”等等,都很能表现潮绣的特点和精髓。然而,这些技术水平较高的针法由于难度大,刺绣时间长,没有经济效益,在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 林智成:市场上一些是用机绣来代替的,粗制滥造。以前要学习绣一个人面,就要学习三年才能出师,才可以绣人面。现在学习不用两天,随便用针绣一下就能绣好人面。 技艺衰退,后继乏人,正是潮绣面临的两大难题。 林智成:现在会绣的老一代绣工,一年一年变老,年轻人却不愿学。 潮绣艺人林镜波:市场经济冲击,而大多数人是一孩化,生了一个女孩子的父母,谁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学潮绣呢,没有,绝大多数是要读大学,寻求深造,这是绣工贫乏的根本原因。

潮州成立了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将致力于加强行业管理,推进我市工艺美术业不断向前发展,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

要保护潮州市潮绣文化遗产,必须成立一个机构来领导这个行业,不然就互相压价,谁都不服谁,乱压价,市场就败坏了。

培养潮绣工艺的接班人,让潮绣工艺重新扎根民间。

* 在组建潮州工艺美术研究院、潮州工艺美术协会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为潮绣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如在政策上资金上加以倾斜和扶持,打破传统的机制,为潮绣人才的培养提供“绿色通道”。保护和传承潮绣最重要的是潮绣人才的培养,就必须成立有关潮绣的专业学校或是在大专院校中开设潮绣专业,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确保潮绣人才学有所用。 * 作为企业来说,应为潮绣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还应为潮绣的创新出力,这样不仅保护和传承了潮绣,让潮绣更具活力,更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亮点。 * 拯救潮绣,还要加强宣传,举办精品展示会,让潮绣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逐渐打开潮绣精品的市场。毕竟,市场才是潮绣工艺的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把潮绣的特点,如何欣赏,好在哪里,要广为宣传,传播媒体要来宣传。

三、潮绣艺术的当代代表人物 由于潮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世代群体传承,鼎盛的高峰期势必出现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若上文提到的清宣统二年(1910)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誉为“刺绣状元”的24名男绣工,即其出类拔萃者。据目前能够考查出名字的有林涛生、蔡戌子、尾仙、张桂泉、林伯、如伯、王炳南、王钟南、蔡钟、林新泉、林清泉、李和彬、卢海清、冬瓜狮(别称)、杜江宁、洪钟、吴坤、吴钦、托伯、乌糖和白糖(别称)等人。当代名师艺人更是英才辈出,其中有:

魏逸侬(1908-1975),潮州人。12岁便在潮州赞记绣庄当学徒。他一面熟悉和掌握绣庄业务,一面勤学苦练绘画和书法。6年后出师时,已练就一手好功夫,先后受聘于各绣庄。22岁时被委任为泰生绣庄经理。1949年后,历任潮州潮绣厂设计室主任,潮安县工商联第三、四届常委,潮安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他数十年设计的绣稿数以千计。东南亚一带很多祠堂庙宇的绣品挂饰,不少是他设计的佳作。他还适应时代的需要,创作出《牧羊姑娘》等现代题材的绣品,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受到好评。并培养出一批潮绣技艺骨干。1963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一类艺人”称号。 蔡玩清(1901-1964),女,潮州人。父亲是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13岁便服掌握刺绣的各种针法技艺,能独立绣制成品,被誉为“绣花女状元”。1962年被聘请到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从事整理潮绣传统刺绣技法,整理出传统纹样数十种作为珍贵资料。同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二类艺人”,并应邀出席广东艺人大会。

杜进茂(1901-1978),潮州人。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杜江龙的仲子。年轻时刺绣技术已较全面,能画善绣,尤擅刺绣人物,有“进茂的乌面(净脸)工超群”之誉。1956年到潮州刺绣联厂当设计人员,与林智成合作设计的绣品《霸王别姬》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1957年出席“全国第一届艺人代表大会”,代表潮绣艺人在大会当场表演,得到国家领导人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并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被选为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62年被汕头地委统战部授予“二类艺人”称号。

林玩英(1911-2000),女,潮州人。父亲林新泉是清末潮州24位“绣花状元”之一。9岁就开始穿针走线学绣花,17岁就能担负绣花工场的绣件安排及技术指导。从艺60多年,精通潮绣各种绣艺技法,并不断钻研,加以变革、创新。1956年,在抽纱刺绣联社将积累的各种传统图案和百多种针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一代。是荣获金杯奖作品《九龙屏风》的主要绣制者之一。

林智成(1922-),潮安铁铺人,生于泰国。从13岁起就在潮州绣庄当学徒,到20岁已能独立设计各类产品。1957年选送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以后一直在潮绣厂从事设计工作。1982年与杨坚平等合作的《九龙屏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是潮绣代表作之一。1981年设计的潮剧服装《大蟒袍》荣获全国剧装评比第三名。撰写有关潮绣绣艺的论文、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