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作者:————————————————————————————————日期: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她的作品风格婉约清秀,具有强烈的女性风格特点。她的词作意象也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本文将从李清照词作中常用的几种意象出发,一个个剖析研究,总结出这些意象各自的意义和共同的内涵。与此同时,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也随着词风的变化而改变,本文也将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转变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章丘人。名列北宋“后四学士”,曾受苏轼的赏识。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她从小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受到良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教育。自幼便精通音律,尤其以词为擅长。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曾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重要的词论。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并且善用白描手法,常以寻常语创新意,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清照词中既有春至秋归、山水之乐,也有闺阁心情、离情别绪,更有家难国殇、深愁大悲,几乎涵盖了其整个起落跌宕的人生历程,可是说是这个婉约词人的人生词史,因此意象表达的语言也非常的丰富。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的词中景的意象也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心语。人的情感借不同的意象表达,情景交融,不可分离。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五首词中,尤其以“花”“酒”“雨”“帘”意象为最多,这些意象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意象,而是寄托了词人的思想感情。在南渡以后,李清照词中的核心意象也发生了转变。

一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最主要的意象之一,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惜。同时,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在不同的时期,花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1)误入藕花深处:这是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作为一位封建时期的贵族少

女,她的生活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并且由于涉世较浅,词作风格也比较活泼开朗,充满青春活力。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关心与亲近及内心的纯洁。其中《如梦令》是最有代表性的写花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小令选取傍晚归来时的一个特写镜头,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全天游览的愉悦心情,可谓是以少胜多的绝妙佳什。”1在这首词中藕花的意象象征着她美好的青春年华,以及她对这美好生活的体验。这里的荷花与少女都是“清水芙蓉”,荷花的娇艳醉人与主人公的青春美丽相融在一起,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相得益彰。娇艳的荷花意象映衬着年轻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和如花的岁月,而在晚霞落日中自由翻飞的一川鸥鹭则是她自由生活和自由天性最完美的体现。

同时期再如有《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是一首女词人郊游抒怀的词作。暮秋时节,万木摇落、红稀香少,但是女主人公并没有因此而伤感,而是发现了萧瑟秋景中“清露洗、苹花汀草”的清新景致,与荷叶衰败的景象抗衡。少女的欢欣,使得“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深秋湖面也透露出勃勃生机。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的时候。这个时期李清照的词感情奔放,情感细腻,抚媚诚挚,深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大胆追逐的内心世界,也表达词人对爱情的坚贞。这个期间《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千古名句,以花喻人,比喻生动,想象新奇,备受后人推崇。这个比喻,不仅是因为帘外的黄花和帘内的美人相比情境和神态相似,十分具有创意。更因为人瘦胜似黄花瘦,黄花与人物我交融,更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离别思念之情的浓厚,把词的主旨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再如此时期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1引自《插图文学小丛书-李清照》毕宝魁著,1999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这里春花即是少妇,少妇即是春花,两个娇艳的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花映人,人衬花,少妇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出神入化地烘托了她那如花的美貌和娇憨的情态。她自信、活泼、俏皮,充满了少女春天般的热情。这是李清照最甜美的一首词。词以欣喜盈盈的轻灵笔触,精妙地刻画出一位初婚少女的美好情怀和细腻心理。花的意象是李清照对丈夫情意的表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孙崇恩在《李清照诗词选》中也对此词做了评析:全词写花也写人,写人也写花,人与花,花与人虚实相映。

(3)满地黄花堆积:在李清照晚期,不仅经历了丈夫去世,更经历了国家灭亡的剧痛,在这首《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花”亦可以代表女词人,女词人的生命形态就是“黄花”的生命形态,有悲夫巨痛,更有伤国大辱,化作委地的黄花而不可收拾。作者将愁付诸于菊花,对菊花倾诉呐喊,明此才可以知其心中跌宕、感其愁思万千,流露的是词人南渡后孤身飘零的凄惨与悲伤,体现的是在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境遇中词人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

再如此时期《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首词写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家亡的悲痛的感情。暮春的暴雨后,花被雨水打落,已化为尘土,词人睹物思人,心情十分悲痛,与花的形态也十分相似。

在李清照的词中,这些花都是清新脱俗,精致典雅的象征,更是是自己才华横溢、晓畅诗书、孤傲一世的象征,达到人花合一的境界。

二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

“在现存的李清照的四十多首作品中,有22首词与饮酒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李清照留存到现在的词作中,有50%与饮酒相关。”2由此可见,酒的意象对李清照的词是多么的重要。酒的意象也与李清照的人生息息相关。

(1)“浓睡不消残酒”:在李清照的少女时代,酒作为一种乐趣和雅兴,给2引自《李清照词选》诸葛忆兵选注,2005年版,中华书局

她带来少女时代的浪漫情怀,表现她细腻敏感的情思。例如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在昨晚的一番狂饮后,宿酒未消,看着海棠花的凋零,也不禁伤感起来,词人借酒把自己的多愁善感,惜春伤春的感情表达出来。

(2)“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以后,感情甚笃,相处十分融洽,但是由于赵明诚外出做官,李清照不得不忍受两地分居的思念之愁。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写闺中离别相思之苦,在面对丈夫远行前夕,她难以控制内心的情感,在情感的表达上格外激烈。一种无力回天的绝望情绪笼罩着整个词境。“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自己瘦了,原因在于丈夫离家日子久远,相思痛苦蓄积的厚重。醉酒悲秋只是表象,相思丈夫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给人十分悲怆、惨痛的复杂感觉。

(3)“沉水卧时烧,香消久未消”:在李清照晚期经历家破人亡之后,酒成为她晚年抒发思念故国之情的的载体,成为她晚年不可离开的安慰,充溢着故土沦亡和思夫的悲痛,承载着浓浓爱国深情。在《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久未消”,除了醉酒以外,只要是清醒时,故乡之思总是缠绕在缠绕心头,一刻不能解脱惜春爱美的明快与思乡思国的沉重,女词人不直接说愁,而是通过描写使愁变的具体可感,意蕴无穷,耐人寻味。酒醉的越深,越沉重,越说明愁之深。

晚年时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更可谓是名句,女词人本想借酒消愁,却未想到借酒消愁愁更愁。“淡酒”说明女词人晚年是如何的凄凉,内心是如何的凄苦。酒作为意象抒发了词人历经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

在李清照的词中,“酒”总是与“醉”相结合,没有醉就不能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作者将一腔真情融入在酒中,让读者觉得身临其境,情浓意切。也从侧面说明了李清照具有丈夫气,与传统的女词人是不同的。

三李清照词中“雨”的意象

“雨”的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也是较为重要的意象,将清照的少妇情怀突显得细腻自然,后期又更多体现了她在历经坎坷后的愁苦和忧郁。

(1)早期的李清照词中“雨”的意象主要表现为少妇细腻自然的情感,在《浣溪沙》中“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记叙了少妇闺中的一天,以细腻的笔调写出深闺舒适懒倦以及寂寞之感,特别这一句,以雨中寂寞的秋千作结,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少妇融入在淡雅春光的意境之中。

在另一篇《浣溪沙》中,“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这首词写女词人独居生活的感受,春色已深,春色将逝去,在这风雨之中,梨花恐怕也将要凋谢。“雨”的意象写出词人说不清楚的愁绪纠缠,让人在“无语”的情境中感受到淡淡的忧愁,寓情于景,更显示出词人孤独的心境。

(2)后期李清照词中的“雨”,由于经历过诸多磨难,再也不是少妇时期细腻情感的体现,而是心中愁苦的集中体现。《添字采桑子》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点滴霖霪不仅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

再如《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渲染愁情,如泣如诉。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李清照中写“雨”的意象中,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并没有瓢泼大雨,可能是因为小雨更能激发词人心中细腻的情感,更能表达女词人心中无穷无尽的愁。

四李清照词中帘的意象

作为一个深居闺中的女词人,帘在女词人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在李清照不同的时期帘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卷帘以及垂帘也都表达了女词人不同的心境。卷帘时心境明亮,垂帘时心境幽暗平静。在李清照现存的词作中,“帘”的意象达到13首,帘钩,卷帘,垂帘,垂帘,疏帘等等都是经常出现的意象。

(1)“卷帘”“疏帘”:这是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这时的李清照虽然生活上偶有忧愁,丈夫离别,但是总体来说是幸福美满的,例如《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此首词清新淡雅,通过李清照与卷帘人的对话隐藏着词人对春天和大自然深刻的珍惜之情。主仆之间的亲密感情也跃然纸上。

再例如她早期作品中的《小重山》:“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这首词情绪明快,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细腻委婉的惜春怀人之情。柔美的黄昏时分花影浓浓、月光融融的小院深闺,女性的无限缠绵缱绻尽在不言中。“疏帘”更衬托了此时明朗轻快又带有一丝懒散的意境,表现了女词人内心的细腻敏感。

(2)“垂帘”和“重帘”:这是李清照晚期词中出现的意象之一。此时李清照经历了人生中丈夫逝世,北宋沦陷的巨大悲痛之后,帘的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她的《诉衷情》中:“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这首词写长夜的寂寞孤苦无聊,人的寂寞、月的含情、帘的飘垂,组成一个寂寞难挨的境界。“帘垂”突出地表达了词人此时寂寞的心境,与此时的意境不谋而合。

在她的作品《南歌子》中“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安,抒发“物是人非”抚今思昔的怀旧情感。天上银河不停地旋转,岁月匆匆流逝,又到了凉爽的秋季。深夜之时,人间依然夜幕低垂。“将天上的银河与人间帘幕并置,不言寂寞而见寂寞。”这样的垂帘不仅暗示了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内心的忧愁,更表现了作者对于外界动荡的局势,不愿身临的感情。

帘形态的变化与李清照的人生起伏息息相关,从“卷帘”与“垂帘”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卷”是阳光春日,美好的心情,“垂”是浓浓化不开的哀愁,从“卷帘”到“垂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无忧无虑的少女到历经磨难,饱经沧桑的老妇这一曲折复杂的过程。“卷”少“垂”多,也说明愁绪贯穿李清照的一生。

五李清照词南渡前后词的核心意象的转变

综合前面对李清照词中“花”“酒”“雨”“帘”意象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些词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是女主人公人生境遇和情歌的直接寄托和间接反应。它们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之物,但是又脱于平常,不与流俗,与李清

照词的婉约清秀的特点不谋而合。正如3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的评价:“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李清照的词“可谓奇矣”主要源于李清照独特的人生经历:她出生在南宋,目睹了南宋朝廷的腐朽与衰落,亲历了故国沦丧的耻辱。正因为如此,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意象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这种转移体现了宋朝靖康之变前后的巨大社会变化,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

在上述的意象中,“花”是李清照南渡前的核心意象,《如梦令》,《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中少妇与春花娇艳形象合为一体,“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道出的细腻敏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中对丈夫离别深厚的思念之情。但是在南渡之后,这种伤春感秋的情感却再也看不到了,而是丈夫逝世,国家灭亡的沉重的忧愁。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是“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蝶恋花》),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正如李清照《清平乐》中的自述少年时“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暮年时则已“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南渡前词中的核心意象花,已悄然从李清照身边逝去。

“酒”的意象是李清照晚期词中的核心意象,早期词中《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是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在外游玩,充满欢乐,这时的酒是游乐欢快的象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表现的是敏感而细腻的少女情思。共赏金樽枕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 词人饮酒月夜赏梅,充满欢快,愉悦气氛的场面。明月金樽,是多么美好惬意的场景。但是在南渡后酒的意象大部分成了国破家亡的愁痛的象征,作者只能借酒消愁,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是期望在沉醉中缓解亡国之痛,“一江春浪醉醒中”(《浪淘沙》),女词人想借醉酒醒来表达自己的哀绝情意,表达对亡国和亡夫的深切悲痛。

“雨”的意象也是李清照词中的重要意象,通过雨营造一种忧郁的气氛。3引自陈延焯《白雨斋词语》

在李清照早期《点绛唇?寂寞深闺》的“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的“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的“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的“黄昏细雨湿秋千”等,这些意象都只是对深闺闲愁起点染、烘托作用而已,起陪衬作用。但是在南渡以后,“雨”主要表达着一种幽暗、凄凉的感觉,《永遇乐?落日镕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里的“风雨”主要暗示着对金兵进攻可能造成的灾难的担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和雨相结合,构画出一幅凄凉的画面,用雨衬托出此时哀愁。在《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中:“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泪和雨相结合,都有着阴湿的特征,更体现雨的凄楚。《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中“雨韵”“三更雨”更体现出凄凉落寞的效果。在这样几种李清照对雨的描述下,雨的意象更为具体感,形象性,在南渡后期属于核心意象。

“帘”的意象在李清照意象中也占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是渲染环境,通过帘的不同状态体现作者的心境,《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过度思念丈夫已至于身体消瘦,“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念奴娇》)写的是酒醒后,一个人独处时心灵的空虚和寂寞。但是在南渡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这两句收语,写的极其沉重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一个昔日快乐的小姑娘此时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不愿意参与外面纷杂的活动,只能一个人在窗帘底下听别人的欢乐。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在这些意象中,我们看到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男性词人更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在自然意象的运用上达到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她所创造的意象意境上,包括情思和理趣的某一种和谐,似乎蕴蓄着人生某种真谛,从而在审美过程中至少获得了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而李清照的奇绝不凡、精妙绝伦的意境宛如不朽的诱惑,似乎至今仍时不时地诱惑我们去感觉它、去参悟

它。

这些意象的转换,有着十分重要和深邃的意义。首先这些意象的转变诉说了词人在南渡后,遭受了丈夫去世,国家沦陷的巨大悲痛,内心凄苦无助的感受。

其次随着南渡前后词的风格的转变,词核心意象的转换,透视着特定的生活遭遇对诗人心态的制约性。核心意象的转变以及所抒发愁的变异,扩大并深化了她的词的意境,也表现了整个南宋词坛的审美特质。

最后词人在南渡前后,随着生活环境和时代的不同,生活和审美感也发生了变化。这样承载着民族名族兴衰的愁,在她的意象中表达出来,已不是个人仇恨,更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的民族仇恨,具有普遍的典型性,深邃的意义。

几种意象的转换,记载着李清照扬顿挫、起伏跌宕的一生。她用生动,细腻的文字描绘这些风物,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因此,李清照的词才能更受世人的追捧。正如明时杨慎《词品》所说:“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参考书目:

①《李清照词鉴赏》齐鲁出版社,1986年版

②《李清照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③毕宝魁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之李清照》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④杨雨著《莫道不消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诸葛忆兵选著《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⑥张敏鹏李月编著,《李清照词集》,民族出版社,20004年版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内容摘要: 宋代著名女性词人李清照,吟词善于营造意象,其词中意象颇丰,“花”作为频频出现的意象在李清照词的意象系统中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李清照的一生按其生活经历,词作风格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孀居时期,在不同时期,其词中的花意象又各具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传达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清雅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花意象 简约质朴 意近旨远 审美理想 时代的跌宕起伏 一度繁华,而又几经波折的宋代王朝已然消逝在中华历史铿锵有力的车轮声中了。时代不幸诗家幸,历史将才华夺目、格高韵胜的女词人李清照留给了我们,更将她诸多精金粹玉之作留给了我们。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在宋代文坛上以婉约词著称,并将其发展到高峰。 生于男尊女卑时代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出身贵族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且开明通达。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脱俗的气质秉赋,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细流,便淘洗出了这样一位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李清照宛如一株江心独放之出水芙蓉,静静地释放出冰清玉洁的忧伤,在才子无数风流无尽的男性词坛上演绎了一个古代知识女性的传奇故事。她的音、情、声、貌,无不诠释出她的一片冰心,满腹才情。

词是表现词人情感的一种文学式样,但感情并不是词,从感情过渡到词,这中间有一个具体的外化过程,这个外化过程就是意象的营造过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的艺术形象。”①李清照词中对于意象的营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词中的意象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传达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清雅的审美追求。 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中国古代女性长期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她们只能悄然而又无奈的轻触闺房中的玉枕、纱橱,柔启珠窗,也只能望及淡月、丝雨、落花、飞絮、舞蝶······才情卓绝、个性独特的李清照也未能幸免于时。而花意象则在清照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百花园中,《漱玉词》以其清丽旖旎的绰约娇姿令世人瞩目。爱花似乎是女人的天性,李清照词中群花各具芳姿:有“绿肥红瘦”的海棠,有“香脸半开”的寒梅,有“雪清玉瘦”的白菊,还有“终日向人多酝藉”的桂花······ 李清照把感情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可见她是如何爱花、赏花、知花,花俨然成了她美好心灵的寄托,真挚情感的凝结,自我生命的比附。“花在李清照的笔下,已不是纯客观的外物,而是与词人心灵交感,相互理解的‘人化了’的自然物。李清照对花之意象地描绘,能体现词人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凄婉或惆怅,花简直成了李清照的心理外观物。”② 1、花样年华痴花语---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书香名门,少女时代的她,家境殷实而无生活之忧,父亲开明而较少遭受诸多陈规陋习之苦,每日嗅百书香气而起,临漱玉泉水而洗,使她既充满天真无邪,又不失大家闺秀的博学颖悟。这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着很好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象征爱情 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表达思念之情 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 理想追求 惬意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追求漂泊 哀伤 飘零 伤感 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高一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检测题(附答案详解)

李清照词两首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A.薄.暮/薄.雾浓云重.阳/接踵.而至缜.密/玉枕.纱厨 B.晶莹./暗香盈.袖妆奁./帘.卷西风悲戚./凄.凄惨惨 C.还.是/乍暖还.寒相识./博闻强识.堆积./疾.风劲草 D.将.来/最难将.息憔.悴/渔翁樵.夫床笫./次第.花开 思路解析:A项,bó/báo,chóng/zhǒng,zhěn。B项,yíng,lián,qī。C 项,hái/huán,shí/zhì,jī/jí。D项,jiāng,qiáo,zǐ/dì。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漫长。 B.东篱把.酒黄昏后把:举、端起。 C.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 D.如今有谁堪.摘堪:忍受。 思路解析:D项,“堪”是“能,可以”的意思。 答案:D 3.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 草,。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鬓华 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 D.归鸿声断残云碧 思路解析:这首词由“寒食天”和词中景物描写可知是写清明前后的风光和作者少妇时期的悠闲情景的,所选意象要符合这个意境与情感。A项,“病起萧萧”不符合这个情景,B、D两项与节气不相符合。也可通过韵脚判断。 答案:C 4.下列对联分别写的是哪几位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李清照词的意象研究分析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作者:————————————————————————————————日期: 2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探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探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汉语言文学 学生刘静指导教师赵俊波 【摘要】这篇论文所阐述的是李清照词中所出现的花意象,花意象的使用与作者身世经历密切相关。在各个时期所出现的花意象又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李清照经历变化而变化。花意象所呈现的种种景象也是词人自身命运遭遇,从李清照的咏花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女词人的精神品质,雅趣风尚。李清照爱花,视花为知己,以花自比,运用女性独特视角和心理体验描绘出别样的群花意象图。 【关键词】李清照花意象身世经历独特之处

The flower image of Li Qingzhao in the word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Li Qingzhao in different period flower image ,The flower image in Li Qingzhao's word has risen for the poet'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In different periods of flowers on behalf of the ci poetry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mentality and ideology,From the "flowers" image we feel Li Qingzhao the delicate feelings and sentimental life.The flower image under the pen of Li Qingzhao presents a women's life course,Flower is the embodiment of poet himself. Li Qingzhao word quantity flower images in considerable, The basic focus on plum, chrysanthemum, GUI, lotus, Begonia flowers.The poet inherited image flower before the generation of writing according to his own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create a unique image of flowers. 【Key Words】Li Qingzhao The flower image Life experience Unique flower image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 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因为女性的观“花”与男性的赏“花”往往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于这种不同的心境也就造成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与众不同。这是一个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融入于花的喜好之中的女子。从这些“花”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空灵、忧愁与悲戚,在李词中“花”的意象被李清照用个人情感升华了,几乎超脱了花作为物的范畴。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等在《漱玉词》中已成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征,烙上了词人心灵的轨迹。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类 2、动物类 3、乐器类 4、自然类 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 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 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 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 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 1、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她的作品风格婉约清秀,具有强烈的女性风格特点。她的词作意象也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本文将从李清照词作中常用的几种意象出发,一个个剖析研究,总结出这些意象各自的意义和共同的内涵。与此同时,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也随着词风的变化而改变,本文也将对此进行分析。 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惜。同时,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在不同的时期,花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误入藕花深处:这是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作为一位封建时期的贵族少女,她的生活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并且由于涉世较浅,词作风格也比较活泼开朗,充满青春活力。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关心与亲近及内心的纯洁。其中《如梦令》是最有代表性的写花的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小令选取傍晚归来时的一个特写镜头,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全天游览的愉悦 ,以花喻人,比喻生动,想象新奇,备受后人推崇。这个比喻,不仅是因为帘外的黄花和帘内的美人相比情境和神态相似,十分具有创意。更因为人瘦胜似黄花瘦,黄花与人物我交融,更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离别思念之情的浓厚,把词的主旨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再如此时期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1引自《插图文学小丛书-李清照》毕宝魁著,1999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 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 ①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 家赞美,更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成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②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 节操凝重。南朝陆凯《赠范晔》一诗,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 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 之外,也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崔道融《梅花》诗云“数萼 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就已经很清晰地写出了梅花形与神的清 雅。宋元时代,更注重写其意象之美和标格之贞。前者代表是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充分展现了梅的意象之美,尤为世人所称道。林逋自称“梅妻鹤子”,以梅为妻,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后者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甚至愿以身化梅,“何方可 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完全进入一种“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 ③梅花之美,胜在韵致。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直观地表现出梅花芳 华自赏、玉洁冰清的雅韵;吴文英“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则写出其临溪照 水、清浅横斜的风姿;苏轼“偶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更是写出了它孤瘦清寒 却又不乏旖旎的独胜风情。 ④梅花之美,还重在品格。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陈亮“欲传春信息,不怕 雪埋藏”等诗句,便是赋予它以丰富的人格魅力。 ⑤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冒着凛冽的寒风,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开花;它 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陆游赞它“雪虐风饕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元代诗人杨维帧也称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 ⑥梅花甘于寂寞,清新脱俗。它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只 是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好,因而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陈亮在词中写道“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乃以梅花的清高自比;李清照的“不 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写出了梅花特有的高格,暗示梅花不以浮动于外的芳香来 博得庸人的喝彩,而是以包藏于内的深意来觅取知己的赏识;王冕的题画诗《墨梅》,更是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字词解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⑵星河:银河。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 三、全诗大意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五、内容理解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