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李清照(1084-1155),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被誉为“千古绝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她的词作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而其中尤以花为最为常见且丰富的意象。

本文将对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进行探究,探讨其意蕴以及在词作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在李清照词中花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内涵。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丰富多彩,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和类型。

词中常见的花包括梅花、柳花、桃花、牡丹等。

而每种花都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蕴,比如梅花象征着坚韧、清高、坚贞不屈,柳花代表了忧伤、离别和凄凉,桃花则象征了温柔、柔媚、娇艳等等。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花的意象既是一种自然描写,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慨。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在表现形式上极为丰富多样。

有的词作通过对花的生动描绘来展现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玉楼天共高,细柳地无情。

”这句词中通过对柳花的描绘,展现出了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而有的词作则通过花的比喻来表达情感,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词中,将花的凋零比喻为离别和别离之情,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深情思念和悲伤离别。

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作中对花的意象的运用非常巧妙,既有自然美,又有深刻的情感表达。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所代表的情感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

花在词中往往象征着爱情、离别、悲伤和孤独等情感,反映出词人内心的感伤和悲凉。

比如李清照的词作中常有对花的凋零、衰败的描写,如“已恨不相关,更难细意存。

比来意味短,委君怀抱春。

”这句词中,描绘了花的凋零和衰败,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爱情消逝的感伤和无奈。

而有的词作则通过花的美丽和娇艳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如“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粉落玉飞来。

当时只盼愁兴处,每到春来便泪垂。

”这句词中,描绘了词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通过花的美丽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是极为丰富和多样的,既有在自然描写中的美丽和生机,也有深刻的情感寄托和表达。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诗词艺术中独树一帜。

在她的作品中,花草意象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李清照的词中常常出现“梅”这一意象。

梅花因其耐寒傲霜、独立不群的特性,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爱情。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的“藕花”,即荷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回忆。

其次,“菊”也是李清照词中的重要意象。

菊花的淡泊名利、孤高自赏的品质,使得它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里的“菊花”,象征了词人的孤独和落寞。

此外,“柳”、“兰”等植物意象也在李清照的词中多次出现,它们或是寄托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表达了词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既体现了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又反映了她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些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使李清照的词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李清照词主要花意象内涵分析

李清照词主要花意象内涵分析

文学评论品位•经典李清照词主要花意象内涵分析O王丽娜(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李清照的作晶中有大量的花意象,这些花意象在其笔下有独特的意蕴。

通过分析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主要类型:梅花、荷花、海棠、桂花、菊花,分析李清照词主要花意象所表达的伤春惜花之情、离愁别绪、身世命运慨叹等深层内涵。

【关键词】李清照;花;意象;离愁别绪一、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主要类型李清照作品集《漱玉词》中共收录其作品56首,其中直接写花34首、间接写花10首。

出现的落花意象有梅花、荷花、海棠、桂花、菊花、木樨花、梨花、牡丹、杏花等。

主要的花意象有:梅花、桂花、海棠、菊花、荷花。

其中梅花意象写得最多有18首,荷花5首,海棠花2首,桂花3首,菊花4首,可见李清照的爱花程度。

(一)梅花李清照传中记载“每值大雪即顶篱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庚和,明诚苦之也”m,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梅花的狂热程度。

梅花也是其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花意象。

按照主旨可分为三类:一是寄托情愁思绪。

如“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中的残梅意象寄托着作者南渡之后对故国和故乡的家国情思。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的初放之梅寄托着词人对丈夫的思念离愁O 二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已尽之梅,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归去的无可奈何。

三是托物言志,抒发高尚的志趣节操。

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的寒梅抒发了作者清高孤洁、超凡脱俗的志趣。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的梅花,抒发了作者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荷花荷花又叫芙蓉、菌茗、莲花,清新脱俗的品质深受历代文人喜爱。

李清照词,描写荷花意象有5首。

按照意象属性可分两类:一是人文意象。

如“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中荷花服饰装饰物。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李清照作为宋代最重要的女性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其细腻的笔墨、深情的意境和瑰丽的词韵而闻名。

其中不乏以梅花为意象的佳作,她以梅花的贞洁、坚贞不屈以及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契合,展现了梅花在她心目中的深刻含义。

下面以约1200字的篇幅分析李清照词作中的梅花意象。

首先,李清照所描绘的梅花形象以其独特的美感吸引读者,在她的笔下,梅花常被描绘为傲立寒冬的姿态。

比如在《如梦令》中,她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溪亭日暮”正是梅花的背景,而“沉醉不知归路”则显露了李清照对梅花美景的醉心。

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与其它花朵相比更显得顽强和坚韧,这种坚强的意境使得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成为了一个独立而又自豪的形象。

在此,梅花的坚韧和不屈的品质与李清照内心的坚强和执着产生了有趣的呼应。

其次,李清照还通过描绘梅花的芬芳和洁白,表达了自己对于梅花品质的敬佩。

梅花通常在寒冷的冬季绽放,而这个时候往往是寂静而清冷的,这种寂寞和清冷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对于内心的净化和修炼。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梅花的芬芳常常与她对于内心纯净和高洁的追求相呼应。

比如在《如梦令》中,她写道:“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楼。

替得酒、倚阑干,是谁家、年少郎。

怕人寻问撩乱,低唱、断肠天。

”这里的“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楼”暗示了梅花的品质,而“怕人寻问撩乱,低唱、断肠天”则表达了李清照对于自己内心情感与梅花相通的感受。

梅花美丽而高洁的形象,使得李清照在世间的纷乱中得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洁白。

此外,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也常常被用作凄婉和离别的隐喻。

在宋代,梅花与春天、春意、别离等词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曾写道:“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这里的“从别后,忆相逢”表达了她对于爱人的思念与离愁,而“梅花”作为诗歌中隐喻的表达手法,被用来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含义。

最后,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还经常与悲凉和苦雨相联系。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中常常运用花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李清照的文学背景,分析了她词作的特点,然后重点探讨了她词中常见的花意象,以及这些意象的运用方式。

通过对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手法。

文章探讨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象征意义,揭示了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刻内涵。

通过对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诗词创作及其艺术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她的词作带给人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文学背景、特点、意象运用、象征意义、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对李清照的文学背景、词作特点以及词中花意象的探究,来深入解读她在词作中的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剖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味她那优美动人的词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逐一展开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读者们能通过这篇文章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的词作和其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正文2.1 李清照的文学背景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以清丽脱俗、感情真挚而著称。

李清照生于北宋时期,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云集,词坛更是拥有无数优秀的作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清照得以接触并受到启发,也有了更多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受到当时文人的欢迎,也被后人广泛传颂。

她在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手法,这些都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李清照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礼教严格的时代,女性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清照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她的词作中透露出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色彩,与封建礼教的禁锢形成鲜明对比。

李清照还受到了道教、佛教等思想的熏陶,她的作品中不乏对人生、情感、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超越尘世的意蕴。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唐宋时期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她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的词作艺术特点与思想内涵。

一、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1. 真挚感人: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实,不做作,贴近生活。

她能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令人动容。

2. 抒发离愁:“千里共婵娟”,这句经典开篇使得李清照在表达离别之情时显得格外凄美动人。

她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手法来抒发对亲友远去或者爱侣分离所带来的伤感之情。

3. 唯美浪漫:李清照擅长营造优美、富有幽香氛围的场景,并将自然景色与个体感受相结合,形成了既具体又抽象、既客观又主观的艺术形象。

4. 技法独特:李清照常用对仗、借物抒情、婉转表达等技巧,使她的词作更具音乐性和韵律感。

同时,她也善于使用典故和历史事件来增强词作的文化底蕴。

二、李清照词作的思想内涵1. 唱吟人生: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人生苦难与无常的体验与领悟。

通过描述自然景色或者个人经历,她将自己对世事沧桑以及爱情离别之感悲凉而淡泊地展现出来。

2. 叙述女性命运: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李清照用笔赞美了古代女子们勇敢坚毅地面对困境,并渴望得到真正幸福生活的愿望。

她关注着妇女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通女性所处位置和心理状态。

3. 思考宣泄:在快意恩仇之余,李清照也有不少伤怀忧国之辞。

这些作品表达了她对时事政治的思考和关注,以及对国家疾苦的担忧。

三、李清照词作的影响与意义1. 文学成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诗人。

她用自己细腻动人的文字,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2. 社会价值:李清照通过自己的词作反映出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处境,提高了妇女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同时,也启迪着后来者对于个体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3. 传承发展: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词人之一。

从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看其情感变化

从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看其情感变化

从李清照词中酒意象看其情感变化摘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有限的作品中通过特定意象把自身的情感经历、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词中酒这一特定意象的解读,来看李清照是如何通过酒意象来承载和传达她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

关键词:酒意象情感变化内心世界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词人。

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使她的作品富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到现在也让人百读不厌。

李清照用女性之手写女性之心,写女性纤细、细腻的情感,正如这样的评价:“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目不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①她的词作大都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把握女性情感和女性心理。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②酒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象,词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赋予在这客观存在的酒身上,并通过酒来传达和承载,更具体、准确、传神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一、南渡之前,以酒调味南渡以前,李清照的生活总体而言是幸福的,尽管中间夹杂有一定的愁思。

这时候,酒是她生活中的调味品。

(一)少女时期,酒意象反应出李清照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很好的写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结婚前后,居汴京时,追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李清照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这首词是当时尚不多见的记游词。

作者在荷花开放的初秋,荡舟出游,竟醉倒在天下名泉溪亭。

直至日落时,仍沉醉忘返。

酒醒以后,天色已晚,归舟误入荷花深处,惊起一滩露宿的水鸟。

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来读她的这篇词作时,仿佛嗅到了那荷花的清香、大自然的清新气味,还感受到了小女孩的那份任性纯情和爽朗不羁。

(二)结婚前,酒意象的描写流露出李清照的思春之愁。

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就早早地想象和期待着自己的美好爱情,并把它作为自己闺房生活中的一项乐趣。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关于李清照词花意象探究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她的词作以才情绝绝、婉约清新著称。

花作为词中的意象经常出现,成为李清照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

下面将探究李清照词中花
的意象。

李清照的词中花的意象常常用来描绘女性的形象和情感。

李清照以鲜花娇艳、柔弱多
情的特点来描绘女性形象,使得读者对女性的形象和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在《如梦令》一
词中,李清照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里的雨疏风骤,可以理解为女
性心情起伏不定,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表明女性熬夜饮酒,与陌生男子共宿后的郁闷心情。

整首词以花为比喻,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痛苦和无助。

花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在《如梦令》一词中,李清
照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的海棠花
是李清照常用的花语,代表着爱情的美好和短暂。

海棠花开时美丽娇艳,但转眼就凋零了。

通过描绘这种比喻,李清照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和脆弱忧伤之感。

李清照的词中花的意象还常常用来表达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哀悼。

在《蝶恋花·春景》一词中,李清照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青青,今晚偏
知春意生。

”这里的花褪残红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春景的萧条。

通过对花的描绘,李清照
表达了她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流年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

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

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

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

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

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

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

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

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

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

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

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

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

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

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

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

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

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

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

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

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

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里仅有菊花为例。

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

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

‛(《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

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

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

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

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

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

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

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

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

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

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

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

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

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

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

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

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

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

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

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

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

‛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

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

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

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

‚永昼‛:即长日。

‚瑞脑‛:是一种香料。

‚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

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

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

情景交融。

‚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

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

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

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

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

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

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

‚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

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

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

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

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

‚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

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

‚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

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

‚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臵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

‚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

‚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

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

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

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

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

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

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

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

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

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

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

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

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