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合集下载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李清照运用花意象的技巧非常高超。她将花与自己的情感和 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花成为她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媒介。同时,李 清照在运用花意象时,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花的形象更加生动、 具体。例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句话中,李清照以花喻人,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寂寞中的坚强与执着。
三、李清照选择花目作为意象载 体的原因
李清照选择花目作为意象载体并非偶然,而是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 相关。
1、少女时期的轻松氛围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在一个充满欢笑和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这个轻松的氛围 对她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用荷花来描绘那段时光,表达了对纯真无 暇、充满活力的青春岁月的怀念。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醉花阴,词牌名,曲调为《瑞鹧鸪》,上下片同。定格为:双调五十二字,前 后片各三仄韵。此词以一个女子的愁绪书写人生苦短的伤感。作者通过描述自 己前往丈夫所任县令之地后长时间寄居的处境和无法消遣的愁闷心情,表达了 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和寂寞空虚的伤感。
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室内外天气阴沉,更增加了阴郁的气 氛。“薄雾浓云”是天气阴霾的写照,“愁永昼”则是心绪的直接抒发。词中 所写“愁”字,是全词的词眼,下面的描写都是围绕愁字展开的。“瑞脑销金 兽”一句,交代了愁的原因:原来丈夫不在身边,她独自在室内百无聊赖,看 着香炉里瑞脑香的烟雾袅袅而起,心中充满了思念与忧愁。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李清照,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成为 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她的词作中,花意象的运用尤为引人注目。 本次演示将从唐宋文人审美和女性情感两个角度,深入探讨李清照词中的花意 象。
一、李清照词中“花”的特点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对其审美趣味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对其审美趣味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对其审美趣味的影响1. 引言1.1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频繁出现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娇艳欲滴的牡丹、梅花,也有清新淡雅的桃花、柳枝,每一种花都承载着她特有的情感和思想,使词作更加丰富多彩。

花在李清照的词中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美景,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她通过花的意象来表达对美好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增加了词作的情感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频繁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更是她审美趣味的一种体现。

通过对花的描写和赞美,李清照呈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使其词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特色,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1.2 审美趣味在词作中的重要性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花作为意象经常出现,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作品中的审美趣味,更突显了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审美趣味在词作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这一意象的频繁运用不仅展现了词作者对花卉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更加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使其更具审美魅力和感染力。

审美趣味在词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词作与读者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更是体现词作者审美品味和对美的独特理解的重要表现方式。

通过审美趣味的体现,词作得以在情感表达中更具魅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美感。

2. 正文2.1 探讨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多样性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词人之一,其词中“花”意象的多样性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李清照常常将不同种类的花卉作为描写对象,如梅花、桃花、牡丹等,每种花卉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情感内涵。

李清照通过对花卉的精致描绘和细腻表达,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她通过花卉的绽放和凋零,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生命的无常感受。

李清照还巧妙地运用花卉的变化特点,寓意着人生百态和情感纠葛,使词作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简论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与人生际遇.doc

简论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与人生际遇.doc

简论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与人生际遇-“花”是李清照词中的主要意象。

在她现存的45首诗词中①,差不多有30多首写到花,如梅花、菊花、荷花、海棠、梧桐等等,尤其以写梅花为重。

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写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相融洽的花采撷于笔下,其中的一枝、一景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观照着自己的人生际遇。

1.梅花在众多花中,李清照对梅花情有独钟,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即点出了梅花的超凡脱俗。

梅花不仅是词人自我形象的隐喻和象征,也是对于美的理想与追求。

李清照的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婚后少妇时期,丧偶孀居时期。

不同时期,词人凭借梅花寄喻了多种意蕴: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借梅言志,委婉表达自己的志向;借梅喻世,曲折反应忧国思夫的感情。

①少女时期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这首词中的“梅花”意象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多情而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妙龄少女形象。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传神之笔,词人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她一边嗅着青梅散发的清香气息,一边借梅枝挡着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容,只露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靠在门边偷窥少年的丰姿,露出恋恋之情。

“却把青梅嗅”则是一种有意无意掩饰自己的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

“倚”“回”“嗅”三个动作,不仅如画般折射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

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婚后少妇时期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他们的爱情生活美满充实,可这种甜蜜的爱情生活却好景不长,由于后来的元v党争,词人不得不与丈夫分离,忍受着离别之苦,所以这时李清照笔下的“梅花”意象里更多的是一种思夫情怀。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出身望族,世代为贵族,她乃中国古典词人,以其精湛的文学功底而彰显了自己的高超才华。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表达的是一种深厚的情怀:勇敢、清新、坚韧、温暖,优雅而又持久。

李清照善于运用梅花当作修辞手段,表达情感,在词中以梅花作为恰当的形象,以此来描绘深情的意象。

比如说,《摊破浣溪沙》中“浣溪沙”,用梅花来形象化深情若渊的爱情:梅花之花,折尽芳华,凄风瑟瑟,断肠碎心;梅花之意,象征着爱情的不灭,即使失去了芳华,也能够绽放拥抱。

另外,《声声慢》中也用梅花来传达出深情,有一种抒情讽刺的语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舞曲中的旋律。

”从这段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对抒发情怀有着特别的意象,它犹如一种抒情的象征,表达极其悲凉的意境,灵动的变化从李清照的词中体现得满满的。

再有,《如梦令》中“孤灯不明思悄然,卷帘望月空高悬。

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李清照用“梅花”作为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李清照描绘的梅花,像是一种玲珑剔透的美丽,用磨练的语言表示出来,给人以无比的动人心弦,让人仿佛陷入一个美丽、神秘而朴素的自然之中。

总之,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深深打动了读者,作者用梅花丰富了诗句,使其更具表现力,更加有意境,给读者以细腻、柔美的文
学气息,也让读者读出真挚、感人的情调。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赏析
李清照,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诗词艺术中独树一帜。

在她的作品中,花草意象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李清照的词中常常出现“梅”这一意象。

梅花因其耐寒傲霜、独立不群的特性,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人格和坚贞的爱情。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的“藕花”,即荷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回忆。

其次,“菊”也是李清照词中的重要意象。

菊花的淡泊名利、孤高自赏的品质,使得它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里的“菊花”,象征了词人的孤独和落寞。

此外,“柳”、“兰”等植物意象也在李清照的词中多次出现,它们或是寄托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表达了词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既体现了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又反映了她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些丰富而深刻的意象,使李清照的词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容摘要]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花地开枯荣贯穿在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到达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

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

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清照词花意象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那么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容、精神境界。

“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

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局部,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

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

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

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

宋代出色的女词人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王学韬/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李清照一生之中的词作运用了大量的“花”意象,这不仅在于词人对花的爱惜,更与其身世经历、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由于李清照的人生前后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其跃然纸上的“花”意象也为赏词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现在让我们代入李清照的身世经历,借由其笔下纷繁不同的“花”意象,去探寻李清照的细腻情感和其不同人生境遇下的心态变化。

关键词:李清照 词 花 意象一、前言一年有四季,四季皆生花。

花,拥有绚烂而又短暂的美丽,春夏秋冬,为天地带来别样的色彩。

李清照的一生就如花儿绽放至凋零的花期,因此“花”意象和词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在现今被确认为李清照的40余首词中, 有35首写到花。

①透过词中形态各异的“花”意象,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词人旷世难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仿佛易安正在敏感深情地向我们讲述她全部的情感和生命,以及宛如花之绽放的绚丽和花之凋零的凄婉人生。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花”意象这一媒介走入易安的坎坷人生,探索其心路历程。

李清照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其自身性格又多愁善感,少女心事无人诉说,便用花儿来抒发自己的细腻情思,将少女心事皆吐露给美丽的花朵。

她喜爱花朵,便借用“花”意象来记录自己的一生。

朵朵花蕊,皆绽放其生命历程。

花的品类繁多,但经统计, 李清照在词中写过确指的花有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梨花、芙蓉、芭蕉等8种, 其中直接以咏物词的形式出现的有9首,直接提到花名的有28首。

①百花园中,被清照采于笔下的花无不是格高韵远, 高雅脱俗。

李清照一生经历颇多,词作丰富,本文将其分为三个时期来进行论述: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南渡(晚年)时期。

我们根据不同时期来分析易安词中“花”意象的演变。

二、“此花不与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少女时期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开朗活泼。

她出生于诗书之家, 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在文坛上颇有名望。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对其审美趣味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对其审美趣味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对其审美趣味的影响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她以眼明手快、情感细致的文笔,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凝聚在“花”这一意象之中,表达了她对人生、爱情、自然等多方面的感悟。

李清照的词中,花的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她的审美趣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花的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重要性李清照的花是一种典型的“游离状态”的东西,它既随风摇荡,又随着季节更迭而盛衰。

她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藕花就是一种“游离状态”的存在,它既代表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又体现了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了李清照的审美趣味之中。

李清照的词作中,花的意象对她的审美趣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她的笔下,花既清新可爱,又娇艳多姿。

这种双重性的存在使得李清照的情感体验有了更加细腻、深刻的表达方式。

1. 清新可爱的审美李清照的花意象往往具有清新可爱的审美。

花的形态、颜色等特征被李清照用来描绘心情和情感,既能传达诗意,又能营造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清新可爱的生命之美。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李清照写道:“寻遍桃花仙女庙,也无踪迹。

空馀梦想,当年旧事。

画楼西畔桂堂东,长记平山堂是寄。

扫妆娟,独倚阑,未肯教伊斟酒。

金炉香暖玉烬销,绿鬓朱颜殢酥胸。

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把西湖十景中的平山堂和“桃花仙女庙”联系在了一起,通过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旧事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视。

其中的“黄花”,不仅是一种花卉,更是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呼唤,这种清新可爱的审美趣味正是体现在这里。

2. 娇艳多姿的审美李清照的花意象也取决于娇艳多姿的审美,这种审美体现在她用花描绘人物或表达情感时。

在她的词作中,花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形象,它既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在《浣溪沙·带来百花图闹市》中,李清照写道:“带来百花图闹市,可能几人曾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

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

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

“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

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

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

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

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

因为女性的观“花”与男性的赏“花”往往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于这种不同的心境也就造成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个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融入于花的喜好之中的女子。

从这些“花”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空灵、忧愁与悲戚,在李词中“花”的意象被李清照用个人情感升华了,几乎超脱了花作为物的范畴。

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等在《漱玉词》中已成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征,烙上了词人心灵的轨迹。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在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夫妇情投意合,情趣十分高雅。

与同时代的女性相比,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是一位志同道合、才华卓绝并对她一往情深的太学生。

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

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地爱慕和敬重。

志趣相投,两心相映,无论踏雪寻诗,还是编纂、读书、斗茶,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可谓良缘天赐,佳偶天成。

所有的幸福美满让高傲的李清照人生惬意,心满意足。

然而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峰就必然有低谷。

清照婚后不久,即因政治上无辜受牵连而被迫离开汴京,和夫君赵明诚分开,也与她的幸福生活暂时告别。

而当所受株连解脱之后,她回到汴京,却又遭遇到当时妇女不可避免的婕好之悲,又因中年无嗣受冷落,老年孀居更是哀苦。

李清照以旷世难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李词高雅、含蓄、清丽、柔媚,独具一格,树起了婉约派的一面旗帜,是婉约之宗,被冠此名与其词常常以花作为意象可以说有莫大的关系。

文学的美在于含蓄蕴藉,渺远迷离,不同的意象承载了文人的不同寄托。

对李清照来说,她早年丧母,又多愁善感,心事情怀无处诉说,赋于词中又要避人闲话有所顾忌,于是她选择了“花语”,借花来抒发她女性细腻的情怀,将她深爱的花看成了她唯一可以真心倾吐的伙伴和至交,且每每地以花自况。

经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较可靠的词有48首,涉及花类的有35首,提到花名的有27首,直接以咏物词的形式出现的有9首。

而被清照采于笔下的有梅、桂、菊、荷、海棠、梨花、荼蘼、芭蕉8种花。

其中,梅花,10首;桂花,3首;菊花,4首;荷花,3首;海棠,2首;梨花,2首;荼蘼,1首;芭蕉,2首。

表一、李清照词的主要花意象及所在篇目统计:通过对李清照词类作品地解读同时结合她所处的家庭、时代环境,我们发现在她的词中花的意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一、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词描写李清照自在的少女生活。

我们看不到轻步细走,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看到的而是纵情于自然,放任于耍玩的快乐不羁的女性形象。

词说自己经常想起那一个美好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就着晚霞和同伴们把酒言欢,畅谈闺中的趣事,一个个都笑得前仰后合,当时不知道有多高兴。

酒意浓时望着天际的落日,余晖如练,那是多么的令人神情愉悦。

美好的时光总是流逝地飞快,当一杯载一杯的酒入秀肠时,天色已经不容再饮,不得不“打道回府”。

此时已醉意蒙蒙,回舟之路似乎被佳酿隐藏,不辨东西,未识南北,只任由那兰桨桂棹渡着轻舟信步,以致错失方向而误入“藕花深处”。

由于划船赶路的少女不期而来,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被她们惊得四下飞起,个个都悠悠去到了远方,只留下姑娘们在那“争渡,争渡”。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这样自由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表明她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地许可的。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地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地喜爱。

她落落大方的和丫头们一起嬉戏耍玩,打成一片,无身份高低的俗念,不羁于封建礼教。

她唯一的追求就是寻得心灵的充实和灵魂的自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藕花意象,映衬着她如花的年华和生命,更渗透着她对当时自由生活的美好体验。

这里可以感到这个年轻的生命节律地跳跃,青春焕发,娇艳醉人。

这里的荷花与少女都是“清水芙蓉”,荷花的娇艳醉人与主人公的青春美丽相融在一起,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分不出哪是荷花哪是人面。

娇艳的荷花意象映衬着年轻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和如花的岁月,而在晚霞落日中自由翻飞的一川鸥鹭则是她自由生活和自由天性最完美的体现。

二、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

夫妇二人感情甚笃,且志趣相投,都热衷于金石书画地收集,生活十分的幸福和美满,找到了情感地寄托之处。

她在这期间的词作中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写得细腻清新、妩媚诚挚,充分体现出了女性对爱情大胆执着追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就表现了当时的情景。

早晨,女主人公买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春花,花“泪染轻匀”,枝头沾满春天的露珠,甚是俊俏,“犹待彤霞”可见花的娇艳美丽“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但又不肯服输,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的容貌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

这里似乎也足见她对自己美貌的自矜和自赏,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足够自信,谁敢“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呢?其实不难看出,这里女主人公还有耍小聪明的一面,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其实是在借春花装扮自己,“云鬓斜簪”,为自己添丽增彩。

这样,花映人,人衬花,少妇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出神入化地烘托了她那如花的美貌和娇憨的情态。

这里春花即是少妇,少妇即是春花,两个娇艳的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这是李清照最甜美的一首词。

这朵“春欲放”的花意象体现的是新婚的李清照娇美的生命状态,是她对婚后甜美爱情的情感体验和对丈夫情意地表达。

读后颇觉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时的花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徐陪均先生对此词评到: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

孙崇恩在《李清照诗词选》中也对此词做了评析:全词写花也写人,写人也写花,人与花,花与人虚实相映。

三、满地黄花堆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在西风中战栗瑟缩的菊花此时早已香消玉殒,化作散落的满地黄花,数不清,收不起,凋零纷飞的菊花正是作者心中之愁,这愁已是漫天漫地,堆积满园的残花宛如凄凉暮年、孤苦无依、容颜悴损的李清照。

李清照由枯菊联想到人的惨境,其实是以菊自况,人菊合一。

残花堆积的败落氛围触动了词人内心的创痕和愁苦哀怨,而过尽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背负国破家亡的沉痛后,李清照词中的菊花不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不再是望夫伤春的愁苦,而是蕴涵了悲怆的身世之叹。

于是,清照忍不住悲痛欲绝地呼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慨叹,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写飘零之感,家国之恨。

透过这个意象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憔悴损”的黄花,还有“憔悴损”的词人。

词人是“憔悴损”的黄花,而黄花亦是“憔悴损”的词人。

在李清照的词中已经分不出“黄花”与“我”了,“我”的生命形态就是“黄花”的生命形态。

这“憔悴损”的黄花意象分明就是词人晚年时那饱受摧残的生命状态和凄楚惨淡的情感物化。

有悲夫巨痛,更有伤国大辱,化作委地的黄花而不可收拾。

作者将愁付诸于菊花,对菊花倾诉呐喊,明此才可以知其心中跌宕、感其愁思万千,流露的是词人南渡后孤身飘零的凄惨与悲伤,体现的是在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境遇中词人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