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审美心理和艺术美

合集下载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向李晓蕊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向李晓蕊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向李晓蕊摘要:一、引言:介绍李清照及其词作的简介二、李清照词中花的意向:以梅花、菊花、荷花为例分析1.梅花:象征坚韧、高洁2.菊花:象征高洁、不屈3.荷花:象征纯洁、坚贞三、李清照词中花意向的内涵及影响1.对自然美的热爱2.对高尚品质的追求3.对生活的寄托与希望四、结论:总结李清照词中花的意向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冠”。

她的词作风格优美,内涵丰富,善于运用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意向,不仅丰富了她的词作内涵,还展现了她对生活、对美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以梅花、菊花、荷花为例,分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向。

首先,梅花在李清照的词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的“藕花”即梅花。

在寒冷的冬日,梅花依然能顽强地盛开,这种坚韧的精神与高洁的品质正是李清照所崇尚的。

其次,菊花在李清照的词中象征着高洁和不屈。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李清照写道:“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这里的菊花,展现了李清照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菊花依然能傲霜斗雪,这种不屈的精神也是李清照词中所崇尚的。

再次,荷花在李清照的词中象征着纯洁和坚贞。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写道:“荷叶上,露珠滚。

天下文章一大同。

”这里的荷花,展现了李清照对纯洁和坚贞品质的追求。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高洁的品质正是李清照所向往的。

总之,李清照词中的花意向不仅展现了她对自然美的热爱,还表达了她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这些花意向丰富了她的词作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 清照诗词中的艺术构造有何特点

李 清照诗词中的艺术构造有何特点

李清照诗词中的艺术构造有何特点李清照,这位宋代词坛的璀璨明星,以其独特的艺术构造,在诗词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绚烂的印记。

她的作品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李清照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独具特色。

她善于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

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

比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用叠词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让人仿佛能看到作者在空荡的房间里彷徨无助的身影。

这种朴素而真实的语言,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亲身体验到了她的愁苦。

李清照的诗词在韵律和节奏方面也十分讲究。

她巧妙地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在《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首词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将作者游玩的欢快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韵律和节奏的巧妙安排,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在阅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和表达。

李清照诗词中的意象选取也是其艺术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常常借助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如“花”“月”“雨”等。

在《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黄花自比,写出了自己的憔悴和相思之苦。

而“月”这一意象在她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明月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这些常见而又富有诗意的意象,经过李清照的精心组合和运用,为诗词增添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诗词在结构布局上也别具匠心。

她能够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灵活地安排篇章结构。

有时采用线性叙述,如《一剪梅》中,从“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景描写,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行动,再到“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思念,层层递进,情感逐步加深。

有时则采用跳跃式的结构,如《渔家傲》,从“天接云涛连晓雾”的壮阔景象,突然转到“仿佛梦魂归帝所”的奇幻想象,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冲击。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

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

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

“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

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

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

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

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李清照,出身望族,世代为贵族,她乃中国古典词人,以其精湛的文学功底而彰显了自己的高超才华。

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表达的是一种深厚的情怀:勇敢、清新、坚韧、温暖,优雅而又持久。

李清照善于运用梅花当作修辞手段,表达情感,在词中以梅花作为恰当的形象,以此来描绘深情的意象。

比如说,《摊破浣溪沙》中“浣溪沙”,用梅花来形象化深情若渊的爱情:梅花之花,折尽芳华,凄风瑟瑟,断肠碎心;梅花之意,象征着爱情的不灭,即使失去了芳华,也能够绽放拥抱。

另外,《声声慢》中也用梅花来传达出深情,有一种抒情讽刺的语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舞曲中的旋律。

”从这段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对抒发情怀有着特别的意象,它犹如一种抒情的象征,表达极其悲凉的意境,灵动的变化从李清照的词中体现得满满的。

再有,《如梦令》中“孤灯不明思悄然,卷帘望月空高悬。

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李清照用“梅花”作为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李清照描绘的梅花,像是一种玲珑剔透的美丽,用磨练的语言表示出来,给人以无比的动人心弦,让人仿佛陷入一个美丽、神秘而朴素的自然之中。

总之,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深深打动了读者,作者用梅花丰富了诗句,使其更具表现力,更加有意境,给读者以细腻、柔美的文
学气息,也让读者读出真挚、感人的情调。

[VIP专享]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

[VIP专享]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
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
前言: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女作家,她能诗善文,尤擅长词。她的 词作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对后世影响颇大。 李清照的词以咏物见长,善用白描,钟情于自然景物,常常将各种文人士大夫 所喜爱的花融入她的作品中,以抒发她的思想感情。经统计,李清照在词中明 确写过的花有梅、菊、桂、荷、海棠、梨花、荼蘼、芭蕉等 8 种,其中直接以 咏物词的形式出现的就有 9 首。而所有 35 首写花词中,直接提到花名的有 28 首。其中:梅花 11 首,菊花 4 首,桂 4 首。历来对李清照咏花词的研究络绎不 绝。本文将 2005~2011 年间李清照咏花词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其中 的重要观点进行归纳分析,力求反映出历年来学术界对李清照词中“花”意象 的研究成果。 主体部分: 2005~2011 年关于李清照的词中“花”意象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集中性。研 究者大多将李清照的“花”与其一生连结在一起,探究李清照借“花”所反映 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感视点、创作心境、审美情趣、自我定位、价值取向 及人生追求等等。也有少数另辟蹊径的研究视角,如将李清照的咏花词与美国 女诗人狄金森的咏花诗进行诗学比较。也有对李清照的咏花词中存在的庸俗倾 向进行分析的。甚至易安词中“落花”意象对当代歌词的影响也有涉及。 首先,李清照的咏梅词和咏花词是历年的研究热点,得出的观点也层出不 穷。 近年对李清照咏梅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点:一、她不同人生阶段的咏梅 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境和感受;二、她以梅自喻、自况所寄托的对美与生命 的追求与爱惜之情;三、她对宋代梅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薛健飞、杨爱东在 《以〈清平乐〉为代表分析李清照的梅花情结》中对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梅 花情结进行了归纳:青年时期的词人通过梅花流露的是自豪和幸福;中年时期 发散的是忧愁和复杂的心绪;晚年所表达的是凄苦、悲凉的人生状态。1 禹媚 在《论李清照咏梅词的人格情结与命运咏叹》中对易安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她指出,词人笔下的梅花不仅具有历代文人雅士都赞颂的傲寒独放、抱香枝头 的高洁品质,还融合了词人的感情美和心灵美,是词人的人格象喻。2 李荷蓉 在《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中指出:李清照的咏梅词既继承了宋代梅文 化民俗风尚,又推陈出新,通过表现女性情怀和抒发今昔身世之感、家国之思

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

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

四、梅花意象———卓然傲骨 李清照的咏梅词,不管是咏春梅、雪梅还是咏残 梅,词中都深深渗透着时代和人生,将梅花的气韵和 作者自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李清照词中的梅花, 秀雅标格,神形具清,风韵独胜。 李清照常常将梅花作为抒情意象,真实地记录 着她美丽 凄 婉 的 人 生 经 历 和 生 命 情 感。 《渔 家 傲 》 中:“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此花不与 群花比。”女 词 人 有 意 歌 咏 傲 立 风 雪 之 中 的 梅 花 的 内在品质,梅花让人无比喜爱,繁花与之相比都失色 黯然。描写 到 此 处,词 人 笔 锋 急 转 “此 花 不 与 群 花 比”,着力强 调 融 合 内 在 品 质 与 外 在 美 感 于 一 体 的 梅花 就 是 自 己,是 傲 然 独 放、卓 然 不 群 的 花 中 君 子〔4〕。 五、梨花———叹息惆怅 “梨”与“离”同音,梨花的颜色又是雪白色的, 词人力借梨花来抒发离别怀念之意。《怨王孙·春 暮》中:“帝里春晚……千秋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 梨花。”词人 环 顾 身 边 的 景 象,一 片 静 谧,月 色 中 浸 润着枝头白色的梨花,天地之间澄明静透,衬透着词 人心中无 限 的 凄 冷。 《浣 溪 沙 · 小 院 闲 窗 春 色 深 》 中:“小院闲窗春色深,……梨花欲谢恐难禁。”词人 看着梨花凋谢,想起丈夫外游为官,自己独在家中, 触景生情,内心无限惋惜且又无奈,显露出词人对人 生易变的伤感〔5〕。 六、海棠———伤怀幽愁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魂梦不堪 幽怨,更一声啼鱰。”李清照的这首《好事近·悼春》 是其后期创作的作品,当时女词人经历了痛失丈夫 的艰难时刻,精神上备受打击,内心无助艰难。此时 正是春天将 过,词 人 在 睡 梦 中 醒 来,写 下 了 这 首 词 作。风停止了,庭院里的花悉数凋落,看着帘外,雪 瓣落下成堆,红色花蕊层层覆盖。李清照在其浅意 之中夹带着自况,这时的海棠花落,也正是词人自己 的伤春时分。 上片由落花而感叹,触景生情,下片则是对苦闷 孤单的生活的描写,抒写的凄苦伤春之感,词人通过 对室内室外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 (下转第 22页)

浅谈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浅谈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浅谈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摘要:“花”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也是李清照词的灵魂。

“花”的意象表现了李清照对美与生命的追求,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

花的开谢枯荣贯穿了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灿烂世界中。

关键词:花的意象礼赞青春歌颂爱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而易安赏花、爱花,花也成为其宣泄内心情感的的一种寄托和她生命情感的升华。

她的词里有着花的影子、跳动着花的气息。

一、“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礼赞青春李清照出生于官宦大家庭,她沐浴在亲人的关爱中养尊处优,无拘无束,与其他封建女子不同,由于生活的优越和教育的自然开放,她在少女时期就四处游玩,领略了壮丽的山河和旖旎的风光。

因为种种才塑造了一个爽朗率真,大胆活泼的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该词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词人用荷花不仅寄寓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格,还寓意着女词人少女时期的美好生活如同那不胜娇羞的荷花,少女的天真烂漫洋溢在其中。

误入藕花深处的争渡的动作将一个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朝气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易安居士生活在封建时代,却没有被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所扼杀,而是敢爱敢恨,大胆的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开头就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夏日清晨少女在花间刚荡完秋千的后的娇慵情景。

“露浓花瘦”把一幅春园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花瘦”一语双关,既指含苞待放的娇花,又指词人含苞待放的青春年华。

“倚门回首”准确的描写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害怕的微妙心理活动。

“青梅”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青梅的酸涩犹如爱情的味道,丝丝的酸甜一点点渗透在词人心中。

词人一边嗅着青梅散发的清香气息,一边借着梅枝挡着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颊,一双富有灵气的眼睛含情脉脉的靠在门边偷窥着少年的举动。

_不知蕴藉几多香_但见包藏无限意_李清照词中_花_意象的解读_李平

_不知蕴藉几多香_但见包藏无限意_李清照词中_花_意象的解读_李平

 2005年11月第22卷增刊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JournalofFurtherEducation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 Nov.2005Vol.22Sup. “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解读李 平(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中文高起本2002级脱产学员 西安710014)

摘 要:“花”是李清照词中的主要意象。本文从三种“花”的内涵及词人写“花”的文化心理两方面对李词中的“花”意象进行解读,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关键词:李清照;“花”意象;女性;文人中图分类号:I207.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5)Sup-0139-03收稿日期:2005-06-18

“花”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在她现存的46首词(据齐鲁书社《李清照词鉴赏》)中,除两三首外,都有“花”。为便于分析,我们尝试着把这些“花”分为以下三部分:一、作为主人公对自然物的孩童式的好奇向“若有所思”过渡阶段的产物,“花”是一种模糊的生命意识的象征。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作品之一。词作的侧重点不在于海棠花的如何“绿肥红瘦”,因此尽管后世评论众说纷坛,我们还是难以得到一种很具说服力的观点来阐释“花”的内涵。但倘说其中了无蕴藉,那么“海棠花”也算不上是意象了。之所以以“海棠”花为意象,我们以为,就在于词人煞费苦心,于极短的篇幅内细致刻画了主人公对于海棠独特的关注方式:既没有迫不及待地要冲出房间去看花,也没有借想象海棠如何的“憔悴损”以暗示自己昨夜“怎一个愁字了得”,主人公更在乎的,是“卷帘人”关于“海棠依旧”的描述是否准确。她以灵敏的直觉道出了对自然、对生命存在的细腻体味。这一点,岂是一个只知卷帘放帘的小丫头所参得透的?二、词人借“花”象征自己的形象、品格和价值追求,并赋于“花”各种感情,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这主要体现在她的咏物词中。在李清照现存的咏物词中,咏花的有五首。其中的意象多有较强的象征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菊、梅、桂花等。较之于她同代女性词人的“仙苑春浓,小桃开”(阮逸女《花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审美心理和艺术美
摘要:李清照的词在历史上一向享有很高的地位,她的咏花词更是
为后人所赞赏。当时的社会因素和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经历,赋予了
李清照多愁善感的气质和细腻、敏感的写作风格。李清照咏花词中的
“花”意象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不废外美而注重内美具有艺术美。

关键词:李清照词 意象 咏花 审美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女词人。明代杨慎说:“宋
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
闺阁也。”真实成功的作品,无不显示出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精神。
李清照的词具有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这是她创造性的艺术想象活动
的表现,也是她心灵意蕴的体现。李清照词中含有花意象的,占了多半,
几乎每一首词中都有花的影子,下面,我们将从审美心理和艺术美的角
度出发,来走近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

1 李清照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来寻找所咏对象
在视角中,积极的选择是一种基本特征,其中审美注意力则是都是
指向审美者最喜欢的东西。李清照的词当中,很多花意象都是一些绰
约妖娆的牡丹、轻盈朴素的桂花、高雅脱俗的梅花、绰约多姿的海棠、
傲然挺立的菊花以及明净纯洁的梨花。而这些都是比喻人的襟怀韵
致、精神风度以及高贵品质,同时花意象是展现人的高尚人格的艺术
化方式,并且鲜明的表达出审美观。梅花是李清照词中值得注意的一
种意象。例如:有傲立在冰雪中的初绽之梅:“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
缀琼枝腻”(《渔家傲》);有与蓓蕾错杂相间的梅蕊:“红梅些子破,未开
匀”(《小重山》);有松软柔嫩的梅花瓣:“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春》);
有鬓发上压坏的残梅:“梅花鬓上残”(《菩萨蛮》);有庭院里枯萎的落
梅:“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有月下潇洒风流的梅枝:“良宵淡月,
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有飞雪中的折梅插鬓:“年年雪里,常插梅花
醉”(《清平乐》);有如美人香腮的梅花瓣:“柳眼梅腮”(《蝶恋花》);有
微染檀红清瘦玉立的梅树:“玉瘦香浓,檀深雪散。(《堞人娇》)。体现
出了李清照的胸襟甚是高洁,孤傲淡远的情怀,因此,在感知事物的同
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梅花、梨花、海棠等一类的表现性事物专注。
她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来寻找“对应物”,她赞美白菊比雪还
要纯洁,比玉还要美丽:“渐秋阑,雪清玉瘦”;赞美白菊有屈原、陶渊明的
风韵:“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多丽》)。这种白菊的视角
意象使我们联想到一个人心灵的清幽高洁。另一方面,李清照的词多
赋予各种“花”意象伤感的情怀,这就要从她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经
历来进行分析。封建社会女性的生活空间十分狭隘,其生活内容十分
单调,这就助长了她的多愁善感。所以,正像盲人因看不见外部世界而
“补偿性”地发展了他们的听觉那样,被束缚在深闺中的女性,也往往因
无法参与广泛的社会生活转而对身边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出格外
的关心与敏感(此即“善感”);另一方面,由于她们向外部世界的发展受
阻,于是就越发对自己的命运、自己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世界投注无微
不至的关注,并经常产生出自怜自闭的怨情和心态,(此即“多愁”)。这样
一来,自然界的春去秋来、红颜易老、相思怀远之类的深沉悲感、这
种多愁善感的气质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就使李清照笔下的
“花”—— 这种审美意象染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2 李清照的词中突出了少数视知觉特征
李清照在词中突出少数视知觉特征,使意象简化,内涵丰富。她还
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物特征,善于突出主要的视知觉特征。这
些特征不仅使人能把事物识别出来,而且能传达到一种鲜明生动的印
象。例如《如梦令》中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
突出红、绿两种颜色用以代替红花、绿叶,又把“绿”与“肥”搭配,“红”
与“瘦”结合,显示出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个视觉意象有创造性,作者
仅用了四个字,就表现了海棠的色彩、形态而且蕴含作者惜春怜花的
惆怅之情。这句话被人称赞为“人工天巧,可谓绝唱。”从美学角度来看,
这是符合视知觉的简化性原理。李清照就是善于以简驭繁,以少胜多。

3 李清照的词表现出一种高品位的美
从审美的觉度来看,李清照词中,极力推崇“风韵”之美,这是一种高
品位的美。如《多丽》中“屈陶风韵”,还有《满庭芳》中咏残梅的“从
来,知韵胜”“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的:“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可见,李清照对风韵、风流、风度精神
这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美的推崇。还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
一流。”李清照取的正是“不与群花比”的“第一流”的品格。在其体性
资质柔和高贵、暗香长留而不在于色相之浅碧轻红一味悦目而已。这
说明李清照的审美观不废外美而更注重内美。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审美移情,使桂花的形神形成了一个艺术境界,给人以强烈的美。这种
高品位美的推崇是一种高贵资质的外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修养、世
代书香陶冶而成的潇洒气度,是一种神采、一种魅力,既能传达主体先
天的真纯,又能表现后天文化酝酿的深度与丰富。无疑,李清照的经历
以及出身、文化修养都使她具备了这一条件。

4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隐”而不露
李清照词中有些“花”意象是“隐”而不露的,词中并不出现所咏之
物,但字里行间又映现出所咏之物。例如《庆清朝慢》是咏牡丹的。
作者所咏为何花,却没有直述,但读者可从“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和“妖娆艳态”等句可感受到作者所咏是牡丹。此词咏牡丹,又不露“牡
丹”,不离不露,耐人寻味。李清照咏花不滞留于花,而在于揭示所咏之
花的高贵品性与美的资质风韵,用以寄托自己的内在情感以及人格风
范,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李清照笔下丰富的“花”意象说明了审美心境
的艺术现象,将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情感在美感意识中有机地统
一起来的,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其委婉的情思与鲜明的景物相融
合,展现了词人在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美的追求,也为读者创设了文
学审美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2] 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J].文学研究,1957(3).
[3] 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剪辑.李清照研究[M].1987.
[4]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