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作文第5节作文的内容充实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作文 高考作文考情综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4部分 作文 高考作文考情综述

2016年高考作文考情综述2016年高考共有九道作文题,试题材料生动鲜活,能够引导考生积极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作文试题不仅成为彰显时代进步的窗口,而且也是展示考试内容改革精神的旗帜、促进语文学习的课堂。

从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来看,主要体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体现时代气息,充分发挥作文的育人导向功能作文既承载了高考选拔的功能,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方向。

因此,将不同维度的需求内化为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原则。

这九道作文试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对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力求让时代精神在作文中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高考作文的考查功能和导向功能。

1.关注新形势,感应新常态高考作文命题关注时代风采,意在引导考生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动人的风景。

作文命题紧紧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贴近社会主流思想,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具有人性内涵的立意,以进一步引导考生实话实说,回归考生的“本我”,体现出语文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

比如,全国丙卷的“小羽创业故事”、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等。

全国丙卷作文“小羽创业故事”既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一命题,材料与生活紧密相连,关注社会民生,关注时代热点。

作文的基本立意已经在材料中给定,审题难度较低,主要培养考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能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2.聚焦语文话题,提升学科自信评价坚持以立德树人,注重培养考生的思想文化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6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理念,重在考查考生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素养。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分+写作+专题八+充实猪肚重内容——高考作文的材料充实、丰富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分+写作+专题八+充实猪肚重内容——高考作文的材料充实、丰富

第四部分
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中写道:“不假思索的偏信就像一条 随波逐流的小船,水流稍有变化,就忘了自己的方向了。 ”对于毫 无道理的预测, 我们没有理性判断的偏听偏信是不明智的, 所谓 “运 势”“转发锦鲤得好运”,除了给自己带来一些毫无意义的心理安 慰外,别无它用,更遑论能对实际情况有所帮助。面对这些预测, “理性”二字足矣。
第四部分
任预测盲目地左右的人固然可怜,而散布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辞 的人更难逃其咎。 《石钟山记》中的郦道元与李渤,不正是因为没有 耳闻目见、凭个人推测妄下断言,才被苏子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 李渤之陋”的吗?保持内心理智的前提,便是既不做散布者,也不 做跟风人,预测也就在个人的智慧下不攻自破了。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如何把历史拉到现实中来,如何在历史与现实间获得一种思辨 的张力,完成从 “乐于接受 ”到“不以为然”的逻辑思辨,这是写 作者的整体意识的体现。这种整体意识,既体现在对文本内材料间 内在联系的把握,也体现在文本外的历史和当下现实乃至个人的联 系。应该说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很好地阐明了这种联系, 体现了这篇材料的社会价值。所以,理性的声音永远是高分作文的 不二法门。
第四部分
乐于接受预测,可以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防患于未然, 是一种对生活审慎的态度,也是人类探求未知的好奇心的体现…… 不以为然,则因为生活多变,有时生活的魅力,恰恰于未知, 在于变幻莫测带来的惊喜和挑战,与其求神问卜,不如着眼当下, 享受不可知的乐趣……
第四部分
从具体写作上,考生既可以赞同“可以预测” ,比如通过研判时 代风云和变化,做时代的“弄潮儿” ;也可以反向思考,从“命运不 可预测”的角度切入,万物瞬息万变,生活中没有发生不了的事情, 只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考生还可以从“做人生的设计者”入手, 做生活和工作的设计者,但同时又要有豁达的态度。 当然,无论持怎样的观点和立场,与“预测”相对的“生活充 满变数”这一事实是作文中无法回避的,无论我们是否“预测” ,如 何“预测” ,最终都要以真实而具体的现实生活为旨归。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作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作文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作文
《我的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那些事儿》
哎呀呀,说起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啊,可真有件特别好玩的事儿。

就在开始复习没多久的一天,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地讲着作文的写法。

我呢,当时有点犯困,迷迷糊糊地就开始走神了。

突然,老师说要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对作文题目的理解。

好巧不巧,老师的眼神就落到了我身上,然后就叫我起来回答。

我一下子懵了,脑袋一片空白啊,但也不能装傻站着呀,硬着头皮就开始乱说一通。

我一会儿说这个题目应该这么写,一会儿又说好像那么写也可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啥。

同学们在下面偷偷笑,我当时那个尴尬呀,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师呢,也是哭笑不得,对我说:“你呀,还得多上心啊!”这之后,我可不敢再走神了,每次复习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这就是我在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时的一个小插曲啦。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复习可真不能马虎,得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虽然有点辛苦,但也有着这些有趣的事儿让我印象深刻呀。

希望我能在这一轮复习中好好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到时候在高考考场上大显身手!嘿嘿!。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第5节 作文的内容充实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第5节 作文的内容充实

第五节作文的内容充实“作文的内容充实〞,具体是指文章的内容丰富,所选素材对表现文章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薄弱的。

阅卷教师主要从文章的感情真实、塑造的形象饱满、选用的材料翔实三个方面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构造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

文章只有内容充实,方能血肉饱满,形象感人。

“内容充实〞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论证有据,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论证文章的主题,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具体来说,假设写记叙文,那么要保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人物、事件具体真实;假设写议论文,那么要确保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明晰,论据充足;假设写议论抒情性散文,那么要有具体而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情景渲染要充分、到位。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有许多考场作文存在内容空洞、论证乏力、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因而在根底等级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在“内容充实〞方面,考生在作文时常常陷入的误区有:(1)言之无物。

议论文说理空洞,缺乏有力的论据,无说服力;记叙文情感贫乏,语言苍白,读之味同嚼蜡;议论抒情性散文缺少情景渲染,没有意境。

(2)内容薄弱。

作文有一定内容,但内涵不深,不够厚重,虽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论证。

(3)没有根据文体择取内容。

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性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材料论证观点;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21·北京一考生一声锣响,间以喇叭争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和木块击板等合奏出了世间最质朴、最纯粹、最原生态的曲调。

极具原生态特色的“老腔〞是黄土高原上的绝响,是渭水波浪的涛声,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是关中大地深处的呐喊,是八百里秦川麦浪滚滚牛哞马叫的酣畅。

浙江版高考一轮语文教案:第4部分_第3节_作文的内容充实_含解析

浙江版高考一轮语文教案:第4部分_第3节_作文的内容充实_含解析

第三节作文的内容充实“作文的内容充实”,具体是指文章的内容丰富,所选素材对表现文章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

阅卷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情感真实、塑造的形象丰满、选用的材料翔实三个方面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

文章只有内容充实,方能血肉丰满,形象感人。

“内容充实”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论证有据,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论证文章的主题,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具体来说,若写记叙文,则要保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人物、事件具体真实;若写议论文,则要确保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明晰,论据充足;若写议论抒情性散文,则要有具体而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情景渲染要充分、到位。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有许多考场作文存在内容空洞、论证乏力、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因而在基础等级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在“内容充实”方面,考生在作文时常常陷入的误区有:(1)言之无物。

议论文说理空洞,缺乏有力的论据,无说服力;记叙文情感贫乏,语言苍白,读之味同嚼蜡;议论抒情性散文缺少情景渲染,没有意境。

(2)内容单薄。

作文有一定内容,但内涵不深,不够厚重,虽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论证。

(3)没有根据文体择取内容。

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性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材料论证观点;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北京一考生一声锣响,间以喇叭争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和木块击板等合奏出了世间最质朴、最纯正、最原生态的曲调。

极具原生态特色的“老腔”是黄土高原上的绝响,是渭水波浪的涛声,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是关中大地深处的呐喊,是八百里秦川麦浪滚滚牛哞马叫的酣畅。

安徽1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四节 内容充实

安徽1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四节 内容充实


就考场作文看,“内容”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空
洞无物,内容单薄,或偏离题意,华而不实,堆砌材
高 考

料,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还有就 测

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 练
行 “永恒”的例子,有时还缺少内在联系,突兀孤立,
文 技
甚至错误疏漏。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四部分 写 作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四部分 写 作

分 作
三、侧重材料的文体因素,注意组合搭配——区
文 解
别对待

即便是同一则写作素材,在不同主旨和不同体
裁的作文中,运用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写作时要注意不同文体特征对素材的不同要求,
预 测
注意材料的组合与搭配,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
演 练
才能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从而能充分有力地:

密 类对默无声息的大自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过分开采
和蹂躏。石油不够了,四处勘探;煤用完了,继续

往下探索,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天然气没有了,
考 预
建管道,不惜一切代价运输。看着这些不可再生资
测 演
源一天天地减少,人类只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所谓的

行 替代产品,而始终未放慢开采的步伐。
文 技 法 突 破
菜单
考 预
到“一双摊开的手”(2012年湖南卷),即便不能联想
测 演

到亲情、友情,也应该知道和劳动、创造相连
行 文
吧……否则,这些作文就真的无从下笔,随便堆砌
技 法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作文讲义三内容充实_含解析

最新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作文讲义三内容充实_含解析

第三讲作文要内容充实一、考点详解写作文,言之有物忌空洞。

作文中心要通过内容来表达。

关于“内容”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具体是:内容充实、内容较充实、内容单薄、没有什么内容。

那么,阅卷老师是如何就内容充实来进行判分的呢?1.阅卷老师判定“内容充实”的标准是:(1)中心对照法。

文章内容是否充实,在于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中心。

阅卷老师对照中心,看文章使用了多少材料,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有多少,是否有详略。

(2)材料运用法。

看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从不同角度选用添加,材料运用的详略主次是否搭配。

看是否能对文中材料作合理的分类。

2.阅卷老师判定“内容欠充实”的具体标准是:(1)记叙文: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

(2)抒情性散文: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3)议论文:①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②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表达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③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二、佳作剖析高分秘笈这篇文章从哲学辩证法说起,开门见山地引出“方圆”的话题,然后借助三个分论点,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内容充实”是指文章感情要真实、材料要翔实、人物要丰满。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内容不够充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或者议论的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者理论材料论证观点。

2.在议论文中,引用了一些无效事例,堆砌了大量的繁琐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致使论据与观点脱节。

3.在议论文中,引入的事实论据少,又只分析原话题材料,缺少衔接过渡成分,缺乏论证过程。

有时,对材料取舍不当,还造成文章观点材料的脱节和详略不当。

4.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事件不详细、不具体、不生动、不实在,要么就是对要素的交代泛泛而止。

5.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够到位,感情抒发不够明确,缺少情感的起伏变化,单调无味;叙事散文中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4部分第5节作文语言有文采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4部分第5节作文语言有文采Word版含解析

第五节作文语言有文采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如果没有流畅的语言来表达,无论多么精妙的构思、深邃的思想,也只能停留在作者的头脑中,读者无从了解。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有“语言流畅” 的要求,在发展等级中把“有文采”列为一个重要的标准。

对于考场作文而言,语言是获取高分的最关键因素,高考优秀作文都是要么在修辞运用上,要么在句式选择上有特色的文章。

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都趋向于材料作文,原因之一就是防止考生宿构。

在考场作文中,有些考生的确暴露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通病” 。

比如,有些考生套用或照搬已有的精彩文段,虽然作文评阅不限制考生对那些精彩文段的模仿借鉴,但绝不允许考生忽略表达需要,直接套用或照搬,导致词不达意,内容与题意脱离。

还有些考生的作文则通篇白话,几乎不锤炼字词,不使用修辞手法,导致语言没有文采。

这样的作文普遍得分不会很高,考生要注意这一问题。

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注重锤炼作文的语言,提升表达的意蕴,增强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从文体上看,记叙文的语言要通过对词语的锤炼,描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创设意境,进而塑造人物形象,使语言具有画面感、流动感 (词语使用准确生动,句子形式自由 )、含蓄性 (记叙文表达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语言忌直白浅露。

当然,点题的语言不可过于含蓄);议论文要通过对句式 (长句与短句相结合,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灵活交替使用 )、修辞的锤炼,提升论证的深刻性、严密性,进而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无人处,赏西湖2016·江苏一考生西湖多姿,引游人如织前往。

大多数人都踏着前人的路。

同一种风景,不同人赏。

虽有不同的心,但最终都奔着同一种美而去。

或华丽或清秀的言辞皆被前人道尽,再添一笔反而多余。

其中道理,张岱领悟得通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他独自前往湖心亭,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

此时人们大概都在围炉谈天,吟一句烂熟于心的“坐看青丝变琼枝”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作文的内容充实“作文的内容充实”,具体是指文章的内容丰富,所选素材对表现文章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

阅卷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感情真实、塑造的形象丰满、选用的材料翔实三个方面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

文章只有内容充实,方能血肉丰满,形象感人。

“内容充实”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论证有据,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论证文章的主题,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具体来说,若写记叙文,则要保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人物、事件具体真实;若写议论文,则要确保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明晰,论据充足;若写议论抒情性散文,则要有具体而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情景渲染要充分、到位。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有许多考场作文存在内容空洞、论证乏力、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因而在基础等级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在“内容充实”方面,考生在作文时常常陷入的误区有:(1)言之无物。

议论文说理空洞,缺乏有力的论据,无说服力;记叙文情感贫乏,语言苍白,读之味同嚼蜡;议论抒情性散文缺少情景渲染,没有意境。

(2)内容单薄。

作文有一定内容,但内涵不深,不够厚重,虽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论证。

(3)没有根据文体择取内容。

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性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材料论证观点;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北京一考生一声锣响,间以喇叭争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和木块击板等合奏出了世间最质朴、最纯正、最原生态的曲调。

极具原生态特色的“老腔”是黄土高原上的绝响,是渭水波浪的涛声,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是关中大地深处的呐喊,是八百里秦川麦浪滚滚牛哞马叫的酣畅。

老腔,千年一叹,咏唱出的是最纯正最本质的生活艺术,流淌着的是传统文化最醇厚最新鲜的血液,这扣人心弦的艺术才是最震撼灵魂的声音。

“老腔”营造了最质朴醇厚的氛围。

所有的演员都是来自乡村的演出小团队,无论是他们的衣着装束,还是眉眼间的气色,处处都透露着一目了然的农民淳朴:无论登台演唱,还是唱罢之后的谢幕,每一个环节都流露出最亲切的“交谈”之欢;无论唱的是哪一段,都唱出一种有别于专业演员太过圆润与无缺的另一番韵味儿;而他们每个人身边都是家伙什儿,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毫无违和感。

忽然间明白其实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艺术只要你与它配合,它自然而然地也就与你默契了,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没有貌合神离之觉。

“老腔”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原汁原味。

板胡、二胡、月琴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就是民间艺人宝贵的财富。

他们上台表演时,无论是“砸板凳、挂烟袋”,还是五六个人的边弹边唱,都是那样的不加任何修饰,处处洋溢着农业文明的传统风格,或是带着野性的原汁原味地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听“老腔”让我不觉联想到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文化遗产,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它,它定能带给你“有客自远来,谈笑绿风间”的自如,亦如“唯黄花情似火,向人开得暖洋洋”的温馨,甚至让人想到晚归的鸟儿带来远方夕阳的消息或是一方桃源衔着炊烟和鸡鸣的禅趣……民间的,才是原生态的。

“老腔”是发自内心的吼声。

我们听到的是关中人民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一声声饱含着关中深厚有神韵的吼声,就是久处闹市中我们远离的时空绝响,把早已被浮躁不安的我们遗忘在心灵最底层的那或阳春或下里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本能的呼应就是人间大美的原生态心灵旋律。

酣畅淋漓的声音把人们从梦中唤醒,在感悟空灵飘逸时,又牵引出无名的感伤。

纵有高才雅量,千古文章,终抵不过岁月留下的千年“遗老”啊,它们流露着生活的顺应自然,平淡自如。

古朴淳厚中无内外之分,无贵贱之别,无衣食之忧,无世事烦忧。

让我们尽情地沉醉于“遗老”之中,看天空白云酣醉,湖面好风如水。

名师品评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盈,知识广博,史实丰厚,文化品位高,文章内涵深厚。

作者高屋建瓴,用自己丰厚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看到考生身上难得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

文中名句名典俯拾皆是,字里行间透射出厚重挥洒之气。

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而又以整句为主,凝练流畅,华美的语言中闪烁着理性的光彩。

亮点点评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议论文内容充实的技法一、合理运用事实论据1.分类拣选论据要充实,又要避免堆砌,就要注意论据的分类拣选。

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如此,论据就非常丰富而又不显重复堆砌了。

2.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使用论据的一种技巧。

“点”上的论据一定要着重阐述,透彻分析;“面”上的材料,可以用类比、对比、叠加等方式与“点”形成呼应。

这样,既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又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

3.组群铺排写作议论文,有时可以在一段文字中连续使用由多个论据组合而成的论据群来论证观点(论据群常常在“点面结合”中“面”的铺陈时使用)。

论据群是一种精心编辑而成的高密度的论据组合,可增强论据力度,优化论证过程。

[训练1] 下面是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作品与人品》中的片段,请说说在论据的运用方面具有什么特点?正如沙漠养不活遍野的金黄小麦,烟雨的江南不适宜仙人球的生长一般,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

林妹妹的性子孤僻,她写柳絮时便觉哀婉凄凉、无依无靠;宝姐姐开朗达观,于是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一举夺魁。

正如陈忠实和莫言,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

陈忠实在孤独的黄土高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的巨制,他书中的语言在我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的坚忍与静心;莫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

倘若有朝一日,那个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部像这样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荒谬啊![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示例)上述文段中的事实论据较为充分,撷取了林黛玉、薛宝钗的事例,佐证“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

为了进一步证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又列举了陈忠实、莫言的材料从正面加以阐述,列举郭敬明的材料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正反结合,使得文章的内容非常充实。

二、合理运用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即理论材料,它包括名人名言和已被实践证明的各种理论、公理、公式、定律等。

理论论据不但可以作为论据使用,而且将文章提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次,简化了论证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论证辅助手段。

要想用好理论论据,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善于对理论论据进行深层次的发掘。

二是要善于对理论论据所蕴含的意向进行引申和发挥。

[训练2] 试分析下面作文中所运用的两则理论论据的特点。

尼采曾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静水流深,沉静下方可孕育奔涌的力量;聚沙成塔,积聚后才能成就恢宏之美景。

人生之巅的抵达,从离不开默默无闻的独自攀登。

生命的绽放,必是由内而外的质变,是在一整个冬日的蓄势沉寂后,迎向春晖的自信笑靥……沈从文曾道出这样的困惑:“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偶然何以成为必然,归根结底,是无数细小的努力不断积累,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引领我们去摘取那“必然”的结果。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示例)上述文段运用了两则理论论据,以尼采的名句开篇,提出论点,鲜明地阐述了“缄默”的意义与作用;接下来引用沈从文的名言,进一步阐明“小”与“大”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关系,由此及彼,生发出新的思想和含意。

三、学会多维解读素材很多时候,同一则材料,可以多维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同一则材料,强调其不同的方面,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

如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几乎无人不晓。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巧妙点化,使其成为不同观点文章的有力事实论据。

[训练3] 阅读下面的素材,找出解读素材的不同角度,然后按要求补写“论证示例”中的空缺部分。

金庸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86岁时他又获英国剑桥大学颁授的哲学博士学位。

因不坐享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虚名,81岁的金庸决定让自己的身份从老师倒退到学生,并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毅然决定到剑桥大学攻读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

校方有好心者劝告他不用再读了,因为在剑桥“荣誉博士”享有比校长更高的地位。

不过金庸显然并不甘心,他曾说自己追求的是学问而非学位。

在他的《唐代盛世时期东宫太子继承皇位制度》这一博士论文中,因正史没提及安史之乱中的荣王之死的死因一事而质疑正史造假。

他指出,荣王是被他做太子的哥哥给杀掉的,因为太子想掌握军队控制权,从而解决了一桩关于荣王暴亡的千年悬案。

“他本身的学识,比任何一个博士毕业生都高,他根本不需要用个学位来证明自己,难得他仍不断追求学问”,他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确实值得每个人学习。

[多维解读]这则素材反映的是金庸耄耋之年获剑桥博士学位的事件,赞扬的是“终生学习”的精神,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解读:1.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适用论题:①活到老学到老;②求学需要孜孜不倦;③学无止境;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⑤终身学习是生存发展的一种需要(最佳角度)。

2.从淡泊名利的角度,适用论题: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追求;③淡泊名利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宽广的人生气度;④要保持一颗平常心;⑤要想幸福,就要学会淡泊人生、淡泊名利、淡漠荣辱、淡忘年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