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语言训练之四:两山排闼送青来—对称句(上)专题辅导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指导:在作文中用好对称句

高考作文指导:在作文中用好对称句

高考作文指导:在作文中用好对称句写语意相近的对称句,可据基本句的语法结构,写出与其近义且对称的句子。

小编收集了高考指导:在作文中用好对称句,欢迎阅读。

古人写诗为文讲究对偶,中学生作文不必这么严格。

这里说的对称句相当于宽式对偶句,由字数、结构大体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相对的一组句子组成。

这样的句式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饬的美感,在听觉上给人以和谐的韵律,既能显示思维的缜密,又能显示措辞的的精练。

正所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这样的句子出现在文中,便会成为亮点,成为发展等级中加分的砝码。

对称句根据前后句的语意关系,一般可分为语意相近、语意相反、两物并举三类,其中尤以语意相近的对称句使用频率最高。

写对称句时,可先据要表达的意思精心写出一个句子,姑且称之为基本句。

再据基本句的语法结构和表达的需要,写出另一个与之对称或语意相近或相反或两物并举的句子。

下面举例分述之,并示以从高考满分作文和书刊中精选的例句(未署作者名字的摘自高考作文),供同学们写对称句时参考。

(一)语意相近的对称句写语意相近的对称句,可据基本句的语法结构,写出与其近义且对称的句子。

两句相应位置上的词应为同义(近义)。

如:一学生在写《思想的种子》时,据丛飞关爱失学孩子和残疾儿童,累计捐款300多万的材料,先写了“一笔笔捐款,让一位位失学的孩子回到书声琅琅的课堂”,突出了丛飞捐款次数、数量之多和捐助的效果,然后根据这个句子的基本结构写了一个与其对称的近义句子:“一次次资助,使一个个残疾儿童及时得到白衣天使的诊治。

”这两句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为同义(近义)对举:一笔笔——一次次,一位位——一个个,捐款一资助,让—一使,失学孩子——残疾儿童,回到书声琅琅的课堂——及时得到白衣天使的诊治。

在这段的结尾,写到“如今斯人已逝,但爱的精神长存。

注满爱的思想种子已萌发”时,又设计了一组对称的并列结构:“那些重返校园的孩子灿烂的笑脸,那些得到及时治疗的残疾儿童幸福的笑靥,不正是丛飞心灵花园里绽放的朵朵鲜花吗?”这两处并列结构相应位置上的词均为:灿烂——幸福,笑脸——笑靥。

语言篇:炼字炼句炼篇章-2020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必杀技

语言篇:炼字炼句炼篇章-2020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必杀技

语言篇:炼字炼句炼篇章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第一节品味关键词(炼字)古人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品味关键词,就是体会作者的用字之妙。

【赏析例举】1.准确,能够精当地描摩客观事物〖例题〗白居易的《暮江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

请赏析句中“铺”字的妙处。

〖答案〗这一句意思是说,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铺”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残阳照射江面的情景,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2.达意,能够贴切地表达主观感受〖例题〗陶潜“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历来为人称道。

为什么不用“望”而用“见”?〖答案〗“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的,自然地映入眼帘的。

用“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这就是陶渊明追求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通过“见”传达出来的。

3.新奇,能够增强审美情趣。

〖例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诗中“知”“斗”“解”有和妙处?请加以赏析。

〖答案〗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高中作文语言训练之四:两山排闼送青来—对称句上专题辅导 试题

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高中作文语言训练之四:两山排闼送青来—对称句上专题辅导 试题

黔西北州欣宜市实验学校二零二一学年度高中语文作文语言训练之四:两山排闼送青来—对称句〔上〕章熊曾指出:“在句式的变化中,对称句和长严密句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重点。

〞他还指出,“对称句式假设运用得当,意味着学生的语感才能已开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变化的技巧〞,所以“对称句式的出现和对它们的自觉运用是中学生语言才能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称句在语言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但本文所说的对称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对称句。

通常所说的对称句,指的是整句,包括排比句、对偶句、连用四字短语及大体整齐的一组语句。

本文的对称句相当于宽式对偶句,是指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构造一样或者大体一样的两个句子。

因其两两对举,非常对称,故称对称句。

在议论文中,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又可用来举例。

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构造来证明论点,所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进步学生锤炼语言的才能,而且因为对称句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学生对事例的高度概括才能。

假设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对称句的运用,也会使文章因之生辉。

例1.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请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就段的构成而言,首句为起始局部,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

尾句为终结局部,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

中间几段是段的展开局部,它们或者写兼听,或者写偏信,两两相对,泾渭清楚,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差参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入的启迪思索。

作文范文之作文句式对称的句子

作文范文之作文句式对称的句子

作文句式对称的句子【篇一:对称句】作文语言训练之一:两山排闼送青来——对称句一、欣赏下面句子,体会其语言特点1、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着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节选)2、站着,他是一座山,挺起千年民族的脊梁;坐着,他是一尊佛,念着万载风雨的沧桑;走着,他是一阵风,吹散华夏大地的乌云;他,在彷徨中呐喊,在呐喊后铸剑,剑光锋利,刺破长空阴霾;他,在野草中自嘲,在自嘲后提笔,笔锋犀利,写尽世间鬼魅;他,爱憎分明,双拳十指,专打社会落水狗;他,文笔犀利,一嘴两唇,专骂空头文学家。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就是民族魂——鲁迅。

(崔广州)以上句子长短整散并用,整句如仪仗行进,散句似林间信步,让人从中领略到一种特殊的美。

所谓整句,就是类似排比、对偶、四字短语及大体整齐的一组语句。

所谓散句,就是结构长短不齐的句子。

整句的出现和对它们的自觉运用是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3、请你再从《滕王阁序》中找出类似的句子二、对称句与上面整句略有不同,这里所说的对称句相当于宽式对偶句,是指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两个句子。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修辞手法相同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修辞手法相同

一、引言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富有表现力,更具有感染力。

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话中的修辞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这句话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内涵进行探讨,以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意义有更深入的体会。

二、意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话借助自然景象,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画面。

在画面中,一水将田园环抱,为田地注入绿色的生机,两座山峦则像是屏障一样,将青翠的景色向外送出。

这样的情景让人感到和谐、安详,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三、修辞手法1. 拟人手法在这句话中,“一水”、“两山”被拟人化,它们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感情,一水护田,两山排闼,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和谐画面。

2. 比喻手法“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一水”和“两山”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赋予了生动的形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有表现力。

3. 对仗手法“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一水”与“将绿绕”、“两山”与“送青来”形成了对仗。

通过对仗的运用,使得整句话韵律优美,表现力更强。

四、内涵这句话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也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这句话中,水、田、山都成为了和谐的一部分,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

这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五、结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话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运用了拟人、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共处的向往。

通过对这句话的探讨,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修辞手法的魅力,以及对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

希望我们能够借鉴这样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用心感受自然之美,传递对和谐共处的向往。

六、修辞手法的意义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富有表现力。

对称句子大全

对称句子大全

作文语言训练之一:两山排闼送青来——对称句一、欣赏下面句子,体会其语言特点1、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

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着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节选)2、站着,他是一座山,挺起千年民族的脊梁;坐着,他是一尊佛,念着万载风雨的沧桑;走着,他是一阵风,吹散华夏大地的乌云;他,在彷徨中呐喊,在呐喊后铸剑,剑光锋利,刺破长空阴霾;他,在野草中自嘲,在自嘲后提笔,笔锋犀利,写尽世间鬼魅;他,爱憎分明,双拳十指,专打社会落水狗;他,文笔犀利,一嘴两唇,专骂空头文学家。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就是民族魂——鲁迅。

(崔广州)以上句子长短整散并用,整句如仪仗行进,散句似林间信步,让人从中领略到一种特殊的美。

所谓整句,就是类似排比、对偶、四字短语及大体整齐的一组语句。

所谓散句,就是结构长短不齐的句子。

整句的出现和对它们的自觉运用是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3、请你再从《滕王阁序》中找出类似的句子二、对称句与上面整句略有不同,这里所说的对称句相当于宽式对偶句,是指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两个句子。

高高考作文——对称句训练

高高考作文——对称句训练

对称句训练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

对称句,我国古代称为骈偶句。

提起骈偶句,人们自然会想起六朝时期的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

其实,骈文是过分地讲究骈偶,所以要反对;现在的高三学生作文中骈偶句子少见,所以要提倡鼓励。

骈偶句,只要运用得当,能给文章增色不少。

例如中学课文:“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逍遥游》)“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红烟蔽其右,紫气舒其左。

”(《柳毅传》)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我们知道,中国语言有一个传统的美学特点,就是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诗歌辞赋不用说,即使是散文,也多有这个特点。

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与汉语的音韵特点相关,还反映了古人在语言上刻意追求文字布局对称的美。

刘知说过:“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一言蔽之者辙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

”(《史通·叙事》)另外,这种对称的语言,可以壮声势,广文义,“目的盖在使列举的各端各各受人充分注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204页)。

骈偶句子,春秋战国散文中早已不是稀有品种,例如《尚书》:“满招损,谦得益。

”《孙子兵法·谋攻》:“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咸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贾谊的文章被称为“西汉鸿文”,他受楚辞影响,更是写作“骈偶句”的高手,例如《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囊括四海着急意,并吞八荒之心”,“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高考语文作文语言对偶句强化训练

高考语文作文语言对偶句强化训练

高考语文作文语言对偶句强化训练高考语文作文语言对偶句强化训练1.完成下列对称句。

①追求是人生的花环。

人生只有插上追求的翅膀,才能翱翔;人生只有,才能。

②目光短浅者,以物质的享受为生活的乐趣;志向高远者,。

③生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朽,一种是燃烧。

腐朽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任意飘零;,。

④时间把勤奋者奉为主人,护送他踏进成功之门;时间把,。

⑤成功的花朵,开放在勤劳的枝头之上,失败的,。

⑥春夏秋冬,汇成了岁月之河;酸甜苦辣,。

⑦空谈家的言语,;而耕耘者的汗水,。

⑧努力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人,。

⑨绝妙的风景在陡峭的险峰之上,绝妙的人生。

⑩把理想建在个人的安乐窝上,理想就会;把理想砌在祖国的大厦上,理想就会。

11勤奋者,从失败中看到的是成功的希望;而懒惰者,。

12从快乐的光圈中跑出来的人,很害怕痛苦;,很珍惜快乐。

13懒惰,折损的是;勤奋,编织的是。

14有生命的种子,不甘心于长眠在泥土里;,。

15黄金虽贵,总有价格可标;知识,却是无价之宝。

有黄金,;有知识,。

16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是。

2.把括号中的句子改写成对称句。

战绩只是衡量水平的客观依据。

从主观角度看问题,对水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昔日孟德擒吕布、诛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何等威风。

然而他也曾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他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只落得折戟沉沙,败走华容,八十万大军被周郎谈笑间烧得灰飞烟灭。

而在潼关战马超,更是一败涂地,以至换掉战袍,割掉胡须才侥幸逃得性命) ,。

他敢于涉险,不惜被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拿来对手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而这种胆略和毅力,则来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伟志向。

3.补写对称句。

谁不爱风流呢?松,高洁;兰,清幽,风流自有特殊的魅力。

牛,;狮,;风流,。

现代人应该比祖先更懂得风流。

新世纪的真正风流应该是:服饰与心灵同样美丽,。

现在,社会就是要变革,青年就是要风流。

4.在横线处填写对称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作文语言训练之四:两山排闼送青来—对称句(上)章熊曾指出:“在句式的变化中,对称句和长严密句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重点。

”他还指出,“对称句式如果运用得当,意味着学生的语感能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变化的技巧”,所以“对称句式的出现和对它们的自觉运用是中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称句在语言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但本文所说的对称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对称句。

通常所说的对称句,指的是整句,包括排比句、对偶句、连用四字短语及大体整齐的一组语句。

本文的对称句相当于宽式对偶句,是指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两个句子。

因其两两对举,十分对称,故称对称句。

在议论文中,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又可用来举例。

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论点,所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而且因为对称句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学生对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

如果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对称句的运用,也会使文章因之生辉。

例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就段的构成而言,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

中间几段是段的展开部分,它们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泾渭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差参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例2.那么,何时容易“坠马”?恐怕就在那“飘飘然”的一瞬。

不信你看,骑者在马踏着细碎小步,步上坎坷不平的山冈,或扬起四蹄飞越险滩急流之时,总是瞪着警惕的眼睛,勒紧缰绳,夹紧马肚,可谓“驰马”而“思坠”矣!而当马儿缓步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鲜芳艳蝶之阵,飘飘然忘于“思坠”之时,可悲的“坠马”却常由此了生。

历史上,闯王李自成“坠马”悲剧便是一例。

这位曾破千关,斩百将,驰骋疆场使明王朝走向覆灭的赫赫英雄,最终溺于牛金星的谗言之中,败于吴三桂的刀剑之下。

我想,这无不与金銮殿上的琉璃金瓦、三足鼎上萦绕的紫烟有关。

整段运用对称句难度较大,“偶尔露峥嵘”却较易为之。

本段文字即是在散句中,穿插使用了几组对称句。

写“飘飘然忘于‘思坠’之时”时,作者用了一个对称句“缓步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鲜芳艳蝶之阵”;写李自成失败原因时,运用了两组对称句:“溺于牛金星的谗言之中,败于吴三桂的刀剑之下”、“金銮殿上的琉璃金瓦,三足鼎上萦绕的紫烟”。

这几组对称句,写得既整齐,又深刻含蓄。

试想,如将“溺于牛金星的谗言之中,败于吴三桂的刀剑之下”,改成“却听信了牛金星嫉贤妒能、挑拨离间的谗言,致使自己刚刚建立了大顺王朝,便被吴三桂打得大败而逃”,其表达效果该是何等悬殊。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议论文中运用对称句,既可使句式整齐上口,音调和谐,又可用极简洁的文字,表达极丰富的内容,使文章既富文采,又洗练简洁。

对称句同样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抒情。

或整段用对称句铺陈描摹,以形成一种整齐美;或间用对称句,长短相杂,整散并用,以求语言的跌宕回环美。

请看以下两例:例3.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

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眷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例4. 眼睛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

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

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分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

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上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

此两例,一为写景,一为状物。

例3在描写四时之景时,短短一段文字,连用四个对称句,四个四字短句,再加之比拟、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四季之景的艳美,而且饱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例4是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它之所以能获取满分,除了想象合理等因素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富有文采。

两组对称句,在短短200字的短文中,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

形象的比喻修辞,整齐的对称句式,既写出了眼之形,更写尽了眼之神。

明眸晶莹夺目之神采,乌黑如墨之色韵,无不给人美目流盼之感。

运用对称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在构思对称句时,应运用联想拓宽思路。

每写一事物时,想一想与之相反、相对或相同的其他事物,这样便可打开思路。

如例l,由齐王的虚心纳谏想到马谡的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这是想相反的事物;由唐太宗的纳谏魏征得有贞观之治,想到朱元璋求教朱升建立大明天下,这是想相同事物,再如《我的空中楼阁》: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同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之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段文字的对称句,便是由“白天一夜晚、山上一山下、山一树”,这三组相对的事l物构成,只有这样联想,方可满足对称句两两对举出现的格式与内容要求。

(2)在选定了相对事物后,便可选用恰当的词语一一对应地去写其状态、特征等。

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用词性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

例如,上句如是“同顶炎炎烈日”,那么构思下旬时,便可由“日”想到“月”,以“月辉”对“烈日”;然后再写其特征,“烈日”既是“炎炎”,那么“月辉”的特点,也就要用一叠词概括,常形容明月的“皎皎”即可入选;再给“顶”这一动词,选一可与“月辉”相搭配的动词,即可完成这一对称句了:共沐皎皎月辉。

(3)对称句既可是句与句的对称,也可是句子内部成分的对称。

例如: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多彩而又圆润的油画之中。

树,轻拂着;草,摇曳着。

身旁是深邃的回廊,宁谧的曲径。

近处,一边是夕阳中闪着金光的梧桐树,一边是蓝天下散发着清香的翠竹林。

远处还有流光溢彩的喷泉和绚丽缤纷的花坛作为点缀,此情此景,谁能不醉?这段文字中,“树,轻拂着;草,摇曳着”与“一边是……梧桐树,一边是……翠竹林”为句的对称;那么“身旁是深邃的回廊,宁谧的曲径”与“远处还有流光溢彩的喷泉和绚丽缤纷的花坛作为点缀”,句中的画线句,则是由句子内部成分构成对称。

强化训练1.完成下列对称句。

①追求是人生的花环。

人生只有插上追求的翅膀,才能翱翔;人生只有,才能。

②目光短浅者,以物质的享受为生活的乐趣;志向高远者,。

③生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朽,一种是燃烧。

腐朽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任意飘零;,。

④时间把勤奋者奉为主人,护送他踏进成功之门;时间把,。

⑤成功的花朵,开放在勤劳的枝头之上,失败的,。

⑥春夏秋冬,汇成了岁月之河;酸甜苦辣,。

⑦空谈家的言语,;而耕耘者的汗水,。

⑧努力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人,。

⑨绝妙的风景在陡峭的险峰之上,绝妙的人生。

⑩把理想建在个人的安乐窝上,理想就会;把理想砌在祖国的大厦上,理想就会。

○11勤奋者,从失败中看到的是成功的希望;而懒惰者,。

○12从快乐的光圈中跑出来的人,很害怕痛苦;,很珍惜快乐。

○13懒惰,折损的是;勤奋,编织的是。

○14有生命的种子,不甘心于长眠在泥土里;,。

○15黄金虽贵,总有价格可标;知识,却是无价之宝。

有黄金,;有知识,。

○16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是。

2.把括号中的句子改写成对称句。

战绩只是衡量水平的客观依据。

从主观角度看问题,对水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昔日孟德擒吕布、诛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何等威风。

然而他也曾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他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只落得折戟沉沙,败走华容,八十万大军被周郎谈笑间烧得灰飞烟灭。

而在潼关战马超,更是一败涂地,以至换掉战袍,割掉胡须才侥幸逃得性命) ,。

他敢于涉险,不惜被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拿来对手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而这种胆略和毅力,则来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伟志向。

3.补写对称句。

谁不爱风流呢?松,高洁;兰,清幽,风流自有特殊的魅力。

牛,;狮,;风流,。

现代人应该比祖先更懂得风流。

新世纪的真正风流应该是:服饰与心灵同样美丽,。

现在,社会就是要变革,青年就是要风流。

4.在横线处填写对称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用生命熔铸的诗句,是多少忧国忧民者的人生写照。

面对国家兴亡,“仁者不以盛衰变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为拯民族之危,多少志士不惧赴汤蹈火;。

多少仁人不惜肝脑涂地。

(以《屈原列传》一课内容填写,句式与后一句相同);岳飞信而见疑,精忠报国,矢志不渝,风波亭里含冤而死。

(以《五人墓碑记》一课内容填写,句式与后一句相同);为复兴中华变法,戊戌六君子无畏献身……他们的死,死得壮烈,死得伟大,死得其所!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死将彪炳史册,永照千古!5.下面一段文字的题目叫《学与问》,请扣住文题的学与问,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对称句。

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相成。

不学无以致疑,。

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

学既不可缺,。

不因细小疑难而忽视问,不因问题浅显而,更不因怕失身份而。

多问而不烦,肯问。

存疑要问,一知半解更需问。

在学中发问,在。

肯学者必肯问,所以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不耻下问”,而且还要“善问”。

遇事犯难不要急于发问,要先问己,后问人。

问己,则反复思索,开动机器;问人,。

自己不动脑就乱问,收效甚微。

“多问”不是“乱问”。

;若能问之“着穴”,则懂全局。

故学有目的,问。

既要问得准,又要。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不要满足于“知其然”,还要。

6.在横线处补写对称句。

少女之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浓眉大眼美在鲜明,眉清目秀美得淡雅;羞涩之美含蓄,;柔弱之美蕴含着灵秀,;白雪公主美在冰清玉洁的贵族气质,;唐朝美人丰乳肥臀,清朝美女纤纤细腰;干练之美令人欣赏,……而在情人眼中,大家都成了西施。

谁美谁不美,谁说了算呢?7.在横线处仿照前一句的句式补写对称句。

蓝莹莹的天是背景,,这就是山之春的旋律。

蜿蜒于山问小路之上,,攫几束松枝在手中,,把春之欢乐化作热烈的呼唤随山风送进山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