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合集下载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

论白居易和李清照“花”意象的比较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的意象一般蕴含某种确定性的意义和情感,成为一种有指向性的历史积淀。

因此,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头脑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现象,它既有第一自然物象的个性特征和属性,又有创作主体赋予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

因此意象研究是中国传统诗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说,意象就是诗词的灵魂,充分把握诗词意象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对理解诗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想充分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就首先要行诸诗词的意象。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词意象。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中出现的比兴之象就与意象紧密相连,形成了我国含蓄蕴藉而又富含情韵的诗歌创作审美观念,构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味。

作为作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唐诗中的意象更加的丰富多彩,它蕴含着世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想象,传达着生命的勃动和性情的激荡。

宋词的意象,继承了历代尤其是唐诗意象的传统而又有发展变化,以自己特有的婉媚精细幽微质感而使词境具有了独特的情感色调,呈现出于唐诗完全不同的风格,使词获得了动人的魅力。

意象既然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关系,那么探究比较唐宋诗词意象则可以将唐宋诗词放置在文化审美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理解,以期探究唐宋诗词的审美功能,以及整个唐宋文化对意象的影响。

“花”作为自然界中最美的事物之一,在色泽、形貌、气味诸方面都最易刺激并引动文人的关注。

在不同的时节,花的美丽、柔媚、盛衰有时、易于凋零等特点总会给文人无限的想象和感慨,并且,花的某些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习性特点,与文人的某些品质有暗合、相通之处,因而对花的选择、关注、吟咏早在先秦《诗经》、《楚辞》中就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味。

叶嘉莹曾说:“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都可以纳入‘花’这一短小的缩写之中……因之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对于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对于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对于诗歌创作有何影响李清照,这位宋代的婉约派词宗,以其细腻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李清照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

在她的词中,“花”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

花的绽放与凋零,往往与她的人生境遇和情感起伏相呼应。

比如《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海棠花的“绿肥红瘦”,形象地表达了她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惜春之情。

又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的憔悴来衬托自己的孤独与相思之苦。

这种将自然之花与人物情感紧密相连的写法,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一种通过自然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范例。

它让诗歌创作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描绘自然,而是能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和生命,使自然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

“月”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月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她借明月来寄托对远方爱人的思念,那洒满西楼的月光,仿佛是她无尽思念的延伸。

而在《声声慢》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月则更多地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她内心深处的愁苦。

李清照对月这一意象的运用,启示着后来的诗人要善于捕捉月的不同形态和氛围,将其与情感的表达巧妙结合,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李清照还常常运用生活中的日常意象来展现情感的细微变化。

比如“酒”这一意象,在她的词作中多次出现。

《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描绘了她饮酒作乐的欢快场景;而《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则借酒浇愁,却更显愁绪之深。

酒在她的笔下,有时是欢乐的象征,有时又是愁苦的寄托,这种对同一意象的多面运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赏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作者:李晓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4期[摘要] 李清照一生经历颇多,她用独特的“花”意象与自己的生命历程完美结合,读她的“花”,就是在读她的人生。

本文对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进行探讨,一是她笔下常见“花”的特点;二是她词中“花”的意蕴;三是她选取这些“花”作为意象载体的原因。

[关键词] 李清照;诗词;花意象一、李清照词中“花”的特点1、荷花烂漫荷花轻快烂漫,李清照的《如梦令》巧妙地借荷花表达了她对少女时期闲适、惬意生活的怀念。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把少女的烂漫和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构建了一幅少女和荷田的美丽画卷。

2、梅花多姿梅花呈现出多姿的形态。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借青梅将少女的惶恐、好奇,尤其是矜持娇羞的神态展示在字里行间;“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徒要教郎比并看”,又展现了新婚亲昵和温情的姿态和自比花美的自信;“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这里的梅花呈现的则是心无所依、九曲回肠的思念姿态;“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最后的梅花又变成凋零残破、悲凉心酸的姿态。

3、桂花风韵桂花的风韵表现在它的美、香和品质上。

《鹧鸪天·桂花》中“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道出桂花颜色娇美、体态轻柔、芳香扑鼻,不求繁华炫目,只将满身清香留在人间,自成花中第一流,这是一种清淡、典雅的美。

这折射出李清照的审美观念,内在美的品质才是动人心魄的。

4、海棠感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海棠开在晚春,此时海棠已不具备观赏性,狼藉的景象中注入了她初为人妇时浅浅的忧伤,暗示出对青春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海棠凋落,绿肥红瘦,李清照隐约间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对价值观的评判,也对未来命运有些担忧,这是她感伤生命形态的体现。

二、李清照笔下“花”的意蕴1、高洁的人格梅花自身带有高洁的韵味,李清照选择最能体现自身心灵的花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有哪些特点

李 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有哪些特点

李清照词中的意象运用有哪些特点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中,意象的运用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为其作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和韵味。

李清照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烘托情感。

比如“花”这一意象,在她的词中频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的黄花,既是秋天的象征,又暗示着词人自身的憔悴与孤独。

花的凋零与残败,往往与她的身世之感、相思之苦相呼应,通过花的变化,展现出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无常。

“雨”也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细雨绵绵,打在梧桐叶上,那点点滴滴的声音,在寂静的黄昏里显得格外清晰,烘托出词人内心无尽的哀愁。

雨的凄冷与迷蒙,不仅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更象征着词人心中的愁苦如雨水般连绵不绝。

李清照还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的日常意象来表达情感。

“酒”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饮酒本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场景,但在李清照的笔下,酒成为了她寄托愁绪、抒发感慨的载体。

借酒消愁,却愁更愁,酒的存在更加凸显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舟”这一意象在她的词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舟本是载人渡河的工具,然而在李清照的词中,却承载着她沉重的忧愁。

通过舟无法载动愁绪这一奇特的想象,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忧愁的深重和无法排解。

李清照在意象的组合上也别具匠心。

她常常将多个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映衬、相互烘托的效果。

比如“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这里,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字、西楼等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情境。

红藕香残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玉簟秋则增添了清冷的氛围。

独上兰舟展现出词人的孤寂,而云中锦书、雁字回时又寄托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月满西楼更是将这种思念渲染得更加浓郁。

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

李清照词作中“花”之意象解读

四、梅花意象———卓然傲骨 李清照的咏梅词,不管是咏春梅、雪梅还是咏残 梅,词中都深深渗透着时代和人生,将梅花的气韵和 作者自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李清照词中的梅花, 秀雅标格,神形具清,风韵独胜。 李清照常常将梅花作为抒情意象,真实地记录 着她美丽 凄 婉 的 人 生 经 历 和 生 命 情 感。 《渔 家 傲 》 中:“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此花不与 群花比。”女 词 人 有 意 歌 咏 傲 立 风 雪 之 中 的 梅 花 的 内在品质,梅花让人无比喜爱,繁花与之相比都失色 黯然。描写 到 此 处,词 人 笔 锋 急 转 “此 花 不 与 群 花 比”,着力强 调 融 合 内 在 品 质 与 外 在 美 感 于 一 体 的 梅花 就 是 自 己,是 傲 然 独 放、卓 然 不 群 的 花 中 君 子〔4〕。 五、梨花———叹息惆怅 “梨”与“离”同音,梨花的颜色又是雪白色的, 词人力借梨花来抒发离别怀念之意。《怨王孙·春 暮》中:“帝里春晚……千秋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 梨花。”词人 环 顾 身 边 的 景 象,一 片 静 谧,月 色 中 浸 润着枝头白色的梨花,天地之间澄明静透,衬透着词 人心中无 限 的 凄 冷。 《浣 溪 沙 · 小 院 闲 窗 春 色 深 》 中:“小院闲窗春色深,……梨花欲谢恐难禁。”词人 看着梨花凋谢,想起丈夫外游为官,自己独在家中, 触景生情,内心无限惋惜且又无奈,显露出词人对人 生易变的伤感〔5〕。 六、海棠———伤怀幽愁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魂梦不堪 幽怨,更一声啼鱰。”李清照的这首《好事近·悼春》 是其后期创作的作品,当时女词人经历了痛失丈夫 的艰难时刻,精神上备受打击,内心无助艰难。此时 正是春天将 过,词 人 在 睡 梦 中 醒 来,写 下 了 这 首 词 作。风停止了,庭院里的花悉数凋落,看着帘外,雪 瓣落下成堆,红色花蕊层层覆盖。李清照在其浅意 之中夹带着自况,这时的海棠花落,也正是词人自己 的伤春时分。 上片由落花而感叹,触景生情,下片则是对苦闷 孤单的生活的描写,抒写的凄苦伤春之感,词人通过 对室内室外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 (下转第 22页)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出一 种 生活 的诗 意 和优 雅 的 情致 。
出生 在 一个 学 术 气 息 浓 郁 的仕 宦 之 家 , 自小 耳 濡 目染 . 兼 之 天 赋过 人 , 明好 学 , “ 聪 故 自少 年便 有 诗 名 , 力 华 才 赡 , 近前辈” 逼 。在 这 样一 个 生 长 环 境 相 对宽 松 的士 大 夫 家庭 成 长 起 来 的 女 子 ,较 少 受 到 传 统社 会 对 女 性 的 要求 和 束 缚 , 出来 的 词 作有 闺 阁女 子 的婉 转清 丽 , 写 又
载不 动 许 多愁 。
花 深 处 ” 等, 李 清 照 的词 作 中用 花 表 达 出 了极 为 饱 ③ 存
满 的 人 生 内容 和 丰 富 的精 神世 界 。

这 首 《 陵 春 》 句 就 是 一 幅 已经 风 住 花 尽 的 凄 清 武 起

“ ” 象 凸 显其 美 好 诗 意的 生 活 花 意
二 花 是作 者 抒 发情 感 的 意 象载 体 、
词 人 用 鲜 花 的 易 逝 表 达 对 美好 事 物 易 逝 的 痛惜 之
情 , 子 的 韶 华 易 逝 , 妻 幸 福 时 光 的易 逝 . 些 都 是 女 夫 这
痛苦 的 。 者借 笔 下 的惜 花 之 情 , 是 表 达 了惜 春 之 情 作 正 和 自惜 自怜 之情 。 者笔 下 的 “ ” 象 , 了描绘 出 了 作 花 意 除 花 的美 好 之 外 . 多 的 是 光 阴 逝去 后 的憔 悴 和 颓残 . 更 这 是 词 人 感 慨 时 间 流 逝 , 奈 生命 易 逝 的 表 露 。 如 “ 地 无 满

昨 夜 雨疏 风 骤 , 睡 不 消残 酒 。 浓
试 问 卷帘 人 , 道 : 海 棠依 旧。 ” 却 “

解读花语_浅析李清照词中_花_的意象

解读花语_浅析李清照词中_花_的意象

随其人生脉络,赏析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体悟她色彩 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斑斓的生命花语。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
萍花汀草无穷好
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佳节重阳本想以饮酒赏
她虽出身“名门闺秀”,但终有属于她的少女生活 菊驱愁逐闷,不料反更触动了思夫的情弦。茕茕孑立,
情景,通过摄取“瞬间”表现“永恒”。如花季节,“花”也 的神采,堪称其凄清孤寂之女性情怀的生动写照,展
就成了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载体。这首秋日湖上之 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神形兼备的闺中思妇的素描。
作,写得清妍妩媚,含情脉脉,通篇都洋溢着欢快的青 正如刘熙载所言“我亦具物之情”、“物亦具我之情”,
春旋律。作者眼中,水光山色都有生命的感情,与人亲 物我两融,情景交辉,意境极美。
诗文解读
解读花语
—— —浅析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
武新哲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河北 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 容,色泽浓艳,形象清新逼真,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
实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
一“瘦”用得惊险奇绝,诗人采用拟人法来形象生动的 迹,没了“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的繁华,
描写事物。一个“瘦”字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 没了“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的慵懒,也没了“险韵诗
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如此精心刻 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的闲情逸致,只剩下形单
意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 影只,只剩下万念俱灰。她将自己深寓时代苦难的凄
风住尘香花已尽 在 孤 苦 中 行 走 ,满 目 所 见 ,无 非 疮 痍 ,生 命 的 尽 头,也是百花的谢幕。“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 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 春》)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 1 35)春天避难金华 时所作,她那时已 51 岁。“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 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生命终 结时,花已尽,人也将悄然谢幕。正逢暮春,然百“花已 尽”,只剩下“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尘香”,生活在这个 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 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花的意象

花的意象

论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张建秀发布时间: 2009-7-9 12:17:50摘要:李清照酷爱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

花的开谢枯荣贯穿了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灿烂世界中,展现自我形象。

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中花的意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从少女情怀到思妇情结,从思妇情结到寡妇凄怆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即词中依次所表达出来的青春礼赞、爱情颂歌和家国之痛。

关键词:花的意象生命流程青春礼赞爱情颂歌家国之痛作为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花是诗人、词人吟咏得最多的自然原型,它成了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

在宋代富有自我个性的女词人李清照笔下,花亦是其词中的主要意象,在她四十六首词中,竟有三十五首写到花。

花的开谢荣枯贯穿了李清照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在不同时期李清照的情感历程。

李清照从一个亭亭玉立的纯真少女,到独守空闺的思妇,再到孤苦伶仃的寡妇,作为李清照情感的外化,花意象贯穿始终。

少女时期宛如花蕊绽放,此期的李清照天真浪漫而又娇羞活泼,抒写欢乐情趣和淡淡的少女情愁,焕发青春活力;少妇时期犹如娇艳怒放的花朵,热情缠绵而又情殇辗转,爱情欲望与离别舒展思妇情怀,至真至情地敞开心扉进行爱情告白;晚年时期亦似残花零落满园堆积,丈夫赵明诚的逝世对其打击甚大,国破家亡颠沛流离饱受离乱之苦,家国之痛成为她的情感砥柱,内心的凄忧哀怨迸发如泉涌。

接下来将对以上三个时期花的意象进行分析:一、“奴面不如花面好”——青春礼赞李清照出生于官宦大家庭,沐浴在亲人的关爱中养尊处优,生活显得无拘无束,有着爽朗率真,大胆活泼的个性。

少年时代的她多生活在汴京,与其他封建女子不同,由于生活的恬适优裕以及家庭教育自然开放,早在及笄之初她就四处游赏,饱览了众多风景名胜、壮丽山河和旖旎风光。

于是她的生活视野扩展到闺房之外,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深闺之中,常常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去感受大自然景物。

待到行“笄女之礼”后,清照心中亦萌发了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幽居之女的那种多愁善感悠然可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内容摘要]李清照钟爱于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的意象频频出现,这些“花”意象和词人自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花地开谢枯荣贯穿在李清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她把感情完全地融注在花的世界中,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不是单纯地咏物抒情,而是已经上升为词人的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达到人亦是花,花亦是人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花正代表着词人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

从“花”的意象中我们感受着李清照细腻的情怀和感伤的人生。

其笔下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寡妇时期,花的意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清照的生命流程及其蕴涵的深刻情感,本文试通过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词花意象意象作为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它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

“意”指审美主体的意识、心志、情义、旨趣等心理内涵,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指其思想含义、情理内容、精神境界。

“象”来自于物,又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从具体的形象概括而来,不仅成为形象与想象的共名,而且积淀了具象思维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意象主义者认为意象是主观选择、加工和创造而融入了情义和美感的有意味的形象。

将人的情思融入对意象地体察中,把它写成有知有觉有爱有恨的有情物,以形传神,从有限中传出无限。

中国的诗词是古代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代许多文人地创作往往由“物”而引发某种深思或者情感体验。

而其中的“花”更是文人骚客的至爱,娇美的花带给他们许多的遐思,同时更是个人情感与品性的一种寄托。

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服兮,集芙蓉以为裳”,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欧阳修的“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等。

在这些男性文人的诗词中寄寓了他们对于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

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亦写了许多关于“花”的词,作为女性词人,她所显露的更多的是作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与男性诗人有着微妙的区别,她的“花”比男性文人写得更为细腻、真切。

因为女性的观“花”与男性的赏“花”往往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于这种不同的心境也就造成了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个把自我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融入于花的喜好之中的女子。

从这些“花”中我们看到了李清照的空灵、忧愁与悲戚,在李词中“花”的意象被李清照用个人情感升华了,几乎超脱了花作为物的范畴。

梅花、菊花、桂花、荷花、海棠等在《漱玉词》中已成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征,烙上了词人心灵的轨迹。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型的官宦家庭,祖籍济南。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精通诗文,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多有交际,在文坛上颇有名望,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也是一位博读诗书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她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吟诗填词,交友聚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在18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夫妇情投意合,情趣十分高雅。

与同时代的女性相比,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是一位志同道合、才华卓绝并对她一往情深的太学生。

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

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地爱慕和敬重。

志趣相投,两心相映,无论踏雪寻诗,还是编纂、读书、斗茶,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可谓良缘天赐,佳偶天成。

所有的幸福美满让高傲的李清照人生惬意,心满意足。

然而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峰就必然有低谷。

清照婚后不久,即因政治上无辜受牵连而被迫离开汴京,和夫君赵明诚分开,也与她的幸福生活暂时告别。

而当所受株连解脱之后,她回到汴京,却又遭遇到当时妇女不可避免的婕好之悲,又因中年无嗣受冷落,老年孀居更是哀苦。

李清照以旷世难逢的才思和女性特有的柔肠灵性,敏感深情地致力于别具一格的小词创作,李词高雅、含蓄、清丽、柔媚,独具一格,树起了婉约派的一面旗帜,是婉约之宗,被冠此名与其词常常以花作为意象可以说有莫大的关系。

文学的美在于含蓄蕴藉,渺远迷离,不同的意象承载了文人的不同寄托。

对李清照来说,她早年丧母,又多愁善感,心事情怀无处诉说,赋于词中又要避人闲话有所顾忌,于是她选择了“花语”,借花来抒发她女性细腻的情怀,将她深爱的花看成了她唯一可以真心倾吐的伙伴和至交,且每每地以花自况。

经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较可靠的词有48首,涉及花类的有35首,提到花名的有27首,直接以咏物词的形式出现的有9首。

而被清照采于笔下的有梅、桂、菊、荷、海棠、梨花、荼蘼、芭蕉8种花。

其中,梅花,10首;桂花,3首;菊花,4首;荷花,3首;海棠,2首;梨花,2首;荼蘼,1首;芭蕉,2首。

表一、李清照词的主要花意象及所在篇目统计:通过对李清照词类作品地解读同时结合她所处的家庭、时代环境,我们发现在她的词中花的意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剖析她词作中的“花”意象来再现她人生各个时期的生命状态和情感历程。

一、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词描写李清照自在的少女生活。

我们看不到轻步细走,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看到的而是纵情于自然,放任于耍玩的快乐不羁的女性形象。

词说自己经常想起那一个美好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就着晚霞和同伴们把酒言欢,畅谈闺中的趣事,一个个都笑得前仰后合,当时不知道有多高兴。

酒意浓时望着天际的落日,余晖如练,那是多么的令人神情愉悦。

美好的时光总是流逝地飞快,当一杯载一杯的酒入秀肠时,天色已经不容再饮,不得不“打道回府”。

此时已醉意蒙蒙,回舟之路似乎被佳酿隐藏,不辨东西,未识南北,只任由那兰桨桂棹渡着轻舟信步,以致错失方向而误入“藕花深处”。

由于划船赶路的少女不期而来,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被她们惊得四下飞起,个个都悠悠去到了远方,只留下姑娘们在那“争渡,争渡”。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这样自由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表明她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地许可的。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地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地喜爱。

她落落大方的和丫头们一起嬉戏耍玩,打成一片,无身份高低的俗念,不羁于封建礼教。

她唯一的追求就是寻得心灵的充实和灵魂的自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藕花意象,映衬着她如花的年华和生命,更渗透着她对当时自由生活的美好体验。

这里可以感到这个年轻的生命节律地跳跃,青春焕发,娇艳醉人。

这里的荷花与少女都是“清水芙蓉”,荷花的娇艳醉人与主人公的青春美丽相融在一起,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分不出哪是荷花哪是人面。

娇艳的荷花意象映衬着年轻词人娇艳的生命状态和如花的岁月,而在晚霞落日中自由翻飞的一川鸥鹭则是她自由生活和自由天性最完美的体现。

二、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俪。

夫妇二人感情甚笃,且志趣相投,都热衷于金石书画地收集,生活十分的幸福和美满,找到了情感地寄托之处。

她在这期间的词作中大胆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写得细腻清新、妩媚诚挚,充分体现出了女性对爱情大胆执着追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就表现了当时的情景。

早晨,女主人公买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春花,花“泪染轻匀”,枝头沾满春天的露珠,甚是俊俏,“犹待彤霞”可见花的娇艳美丽“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但又不肯服输,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的容貌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

这里似乎也足见她对自己美貌的自矜和自赏,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足够自信,谁敢“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呢其实不难看出,这里女主人公还有耍小聪明的一面,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其实是在借春花装扮自己,“云鬓斜簪”,为自己添丽增彩。

这样,花映人,人衬花,少妇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出神入化地烘托了她那如花的美貌和娇憨的情态。

这里春花即是少妇,少妇即是春花,两个娇艳的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这是李清照最甜美的一首词。

这朵“春欲放”的花意象体现的是新婚的李清照娇美的生命状态,是她对婚后甜美爱情的情感体验和对丈夫情意地表达。

读后颇觉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时的花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徐陪均先生对此词评到: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

孙崇恩在《李清照诗词选》中也对此词做了评析:全词写花也写人,写人也写花,人与花,花与人虚实相映。

三、满地黄花堆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在西风中战栗瑟缩的菊花此时早已香消玉殒,化作散落的满地黄花,数不清,收不起,凋零纷飞的菊花正是作者心中之愁,这愁已是漫天漫地,堆积满园的残花宛如凄凉暮年、孤苦无依、容颜悴损的李清照。

李清照由枯菊联想到人的惨境,其实是以菊自况,人菊合一。

残花堆积的败落氛围触动了词人内心的创痕和愁苦哀怨,而过尽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背负国破家亡的沉痛后,李清照词中的菊花不再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不再是望夫伤春的愁苦,而是蕴涵了悲怆的身世之叹。

于是,清照忍不住悲痛欲绝地呼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慨叹,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写飘零之感,家国之恨。

透过这个意象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憔悴损”的黄花,还有“憔悴损”的词人。

词人是“憔悴损”的黄花,而黄花亦是“憔悴损”的词人。

在李清照的词中已经分不出“黄花”与“我”了,“我”的生命形态就是“黄花”的生命形态。

这“憔悴损”的黄花意象分明就是词人晚年时那饱受摧残的生命状态和凄楚惨淡的情感物化。

有悲夫巨痛,更有伤国大辱,化作委地的黄花而不可收拾。

作者将愁付诸于菊花,对菊花倾诉呐喊,明此才可以知其心中跌宕、感其愁思万千,流露的是词人南渡后孤身飘零的凄惨与悲伤,体现的是在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境遇中词人残破的心灵和凄厉的哀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