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岭岗起义简介
黄花岗72烈士的简短故事

黄花岗72烈士的简短故事
摘要:
一、黄花岗起义背景
1.清朝末期社会动荡
2.革命思想在广东地区的传播
3.保路运动激发民众爱国情绪
二、起义筹备与组织
1.孙中山等人筹划起义
2.黄花岗起义队伍组成
3.起义计划的制定与准备
三、起义经过
1.起义队伍进攻广州城
2.激战黄花岗
3.起义军英勇奋战,伤亡惨重
四、起义结果与影响
1.起义失败,烈士殉国
2.民众对革命事业的觉醒
3.为后续革命事业奠定基础
正文:
黄花岗72 烈士的简短故事
一、黄花岗起义背景
清朝末期,国家内忧外患,民生凋敝。
民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思想在广东地区广泛传播。
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情绪,为革命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二、起义筹备与组织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主革命派,积极筹划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黄花岗起义队伍主要由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革命志士组成,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惧艰险,勇往直前。
在孙中山等人的领导下,起义计划逐步完善,紧张筹备。
三、起义经过
1911 年4 月27 日,黄花岗起义爆发。
起义队伍在广州城郊的黄花岗一带与清朝军队展开激战。
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起义军英勇奋战,视死如归。
经过一番激战,起义军伤亡惨重,但仍然坚定地与敌人抗争。
四、起义结果与影响
尽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黄花岗72 烈士的英勇事迹唤醒了民众对革命事业的觉醒。
他们的牺牲为后续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黄麻起义简介

黄麻起义简介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至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安、麻城两县发动和领导的农民武装起义,又称第二次黄麻起义。
9月,中共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委员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和中共湖北省委员会“秋收暴动计划”,发动黄安、麻城两县贫苦农民举行起义。
因缺乏武装起义的经验,未获成功。
中共湖北省委于10月中旬派符向一巡视黄麻区,不久又派刘镇一、黄赤光前去指挥(黄赤光未到)。
11月3日,省里派来的代表在七里坪文昌宫召开了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中共黄麻区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符向一任特委书记,刘镇一为革命委员会负责人。
同时改组了黄安县委,麻城县委依旧。
随后,成立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
会后,两县县委负责人和党团员分别下到各区,组织发动群众,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
11月10日,国民党第三十军魏益三部一个营由黄安城进犯七里坪,黄麻两县县委决定由麻城调一部分快枪,帮助黄安农民自卫军去缴该营的枪。
因走漏消息,该营逃去。
11月11日,农民自卫军进驻七里坪,并召开了两万多人的庆祝大会,接着,黄麻特委在文昌宫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认为暴动工作已准备就绪,决定夺取县城,成立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
当天,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两个排,及七里、紫云等区千余精锐义勇队,组成攻城部队,与先期打进黄安城内的12名农民自卫军队员组成的尖刀班里应外合。
在农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于当夜10时,自七里坪向黄安县城进发。
麻城农民自卫军另一个排留在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负责警戒,以防河南红枪会的进犯。
李先念、詹才芳、王树声、陈再道分别率领农民武装参加了暴动。
【黄花岗起义一马当先】一马当先

【黄花岗起义一马当先】一马当先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阳历4月27日),黄兴在广州率领起义军起义,发起了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因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的黄花岗,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当时,由于广东的民风比较强悍,而农村中农民大众的生活又比较艰苦,许多年轻的农民抛弃了牛绳,丢下了犁锄,入团结社,习枪弄棒,形成了一股股各自为伍的草泽英雄。
本来他们并没有什么太高的理想和抱负,更谈不上什么高深的思想、信仰及主义,只是靠着一种江湖义气、绿林侠风结合在一起。
但是,因为朱执信的奔走、联络与组织,竟使这些团体成了广州起义部队的主要力量。
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酝酿已久的广州起义终于爆发。
当天上午,朱执信在广州莲塘街“关公馆”和“香山公寓”部署革命党人如何配合和呼应起义,在莲塘街据点草草吃完中午饭后,便匆匆赶到起义的集结点越华路小东营五号。
不少人集结在小东营“朝议第”的客厅和天井中,领取武器,摆弄枪械,“炸弹大王”喻培伦、“大将军”林义正忙着分发炸弹、短刀和枪弹,一派临战前紧张激动的气氛。
当时,朱执信身穿灰色长衫,一副书生模样。
在场准备出发的革命党人见了他这身打扮,便开玩笑说:“君子所服,能冲然上阵、杀敌致果否耶?”朱执信笑着说:“是何难哉!”便随手向身边的一位战友借了一把刀,“唰”地一声,便将长衫的下半截割掉,只留上半截,顿时显得利索多了。
接着,便向发兵器的“选锋队”负责人领了两枚炸弹,拿在手中,这大义凛然、决一死战的气概,令在场的革命党人肃然起敬。
由于临时更改了起义的时间,原来组织的500名“选锋队”队员,接到通知后能够及时赶到小东营的只有120多人,而进攻的目标是两广总督张鸣岐位于司后街华宁里的总督府,与驻扎在总督府和广州城的清军相比,“选锋队”的人数和装备处于劣势。
但朱执信毫不惧怕,他和队员们左臂上系上了一条白布,作为起义的标志。
下午5时30分,队伍出发了。
司后街西端的华宁里口,长着两棵茂密的老榕树,掩映着两广总督署的辕门。
牺牲在陕北的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

牺牲在陕北的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1、吴起镇牺牲的2纵队10大队队长——黄珍黄珍(?——1935),又名王珍。
湖北阳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参加红军。
后任红3军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福建军区闽中独立团团长,红3军团5师13团团长,3军10团团长,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10大队大队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10月21日,在陕北吴起镇“割尾巴”战斗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战后,陕甘支队政治部发表“庆祝我们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大胜利”的捷报,对黄珍同志带领的10大队予以表扬,对黄珍同志的牺牲表示哀悼,号召全体指战员继承黄珍同志的遗志,为苏维埃事业奋斗到底!捷报中说:“这次战斗中,我们全支队的指战员都表示出无上的英勇气概,为苏维埃的事业而奋斗到底的决心。
特别值得表扬的是我们光荣的10大队。
10大队全体指战员,在这次战斗中,表现了无上的坚决顽强,无论如何要完成上级命令的决心。
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之下,作最残酷的斗争,使我们整个的支队能够顺利击溃敌人。
10大队队长黄珍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光荣地为苏维埃流了最后一滴血,这是最值得我们追悼的。
我们要继续黄珍同志的遗志而奋斗!”2、吴起镇牺牲的3军团秘书长——李鸣铁李鸣铁(1898——1935),曾用名李民铁、李气象、李源刘。
1898年生,湖南资兴人。
1926年10月,在资兴县立中学积极筹建“学生联合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1927年3月,投身农民运动,为资兴县北乡区农运负责人之一。
“马日事变”后潜入地下,在北乡区、西乡区一带发动了抗租运动。
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参加组织农民武装斗争。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3月中旬,参加何长工率领前来接应湘南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2团,任4连文书兼连党支部委员。
4月,随朱德上井冈山,参加了巩固与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5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红4军11师32团4连党代表。
秋收起义的故事

秋收起义的故事
秋收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
它发生在清朝末年,由湖南农民领袖杨秀清和洪秀全所领导,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奏。
秋收起义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的开始,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秋收起义的背景是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生困苦。
在当时,清政府的赋税政策严重剥削了农民,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
同时,外国列强的侵略也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们开始积极寻求改变现状的机会。
起义的导火线是清政府对农民的苛捐杂税。
杨秀清和洪秀全等领袖积极宣传天朝田地归农,号召农民们起来反抗。
起义军不断扩大壮大,很快就控制了湖南大部分地区。
他们提出了“天朝田地归农”的口号,号召农民们加入他们的队伍。
起义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大,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清朝政府的军队。
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且在政治上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这些都给清朝政府造成了严重的威
胁。
然而,由于起义军内部的矛盾和清政府的镇压,秋收起义最终失败了。
但是,秋收起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其他重大事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秋收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
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苦难,也为后来中国的变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完整版:井冈山斗争大事记】

【完整版:井冈山斗争大事记】井冈山斗争大事记(1927年8月—1930年2月)序篇:继续革命,引兵井冈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9月19日,文家市决策----到农村去。
9月23日,总指挥卢德铭在江西萍乡芦溪牺牲。
9月2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莲花县城。
9月29日,开始“三湾改编”。
10月3日,古城会议。
10月6日,大仓“鸿门宴”。
10月7日,茅坪安家。
10月15日,水口建党10月21日,宛希先攻打茶陵。
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大汾遭袭。
10月24日,毛泽东在雷打石宣布“三项纪律”,当天,部队到达大井。
第一阶段:改编绿林军,初建根据地1927年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
11月上旬,前委在茅坪象山庵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原党组织领导人会议。
11月28日,湖南省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
12月,在宁冈创办了军官教导队。
12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
1928年1月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
1月初,创办被服厂。
1月8日,前委在遂川县城召开遂川县委和万安县委联席会议。
1月12日,湘南起义爆发。
1月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宣布“六项注意”。
2月13日,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在宁冈大陇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
2月18日,新城大捷。
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第二阶段:朱毛大会师巩固根据地1928年3月上旬,中共湘南特委派代表来井冈山,把前委改为师委,将工农革命军调往湘南,致使“三月失败”。
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攻克酃县县城。
4月3日,毛泽东在湖南桂东沙田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4月初,朱德率湘南暴动部队转战至安仁、茶陵等地。
4月上旬,陈毅率湘南农军一部分与何长工带领的第二团在资兴会合。
4月中旬,湘南特委在资兴彭公庙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队上井冈山的问题。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1911.04.27)来源:中国台湾网编辑时间:2011-7-14 0:00:00 浏览次数:255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
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召开同盟会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及南洋和国内东南各省的代表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起义,然后大举北伐。
会后分头进行准备,在香港成立领导机构统筹部,下设调度、交通、储备、编制、秘书、出纳、调查、总务八课,各行其职。
旋即筹款购械,,联络新军、防营、巡警和附城一带会党、绿林、游勇,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三十八处,并选拔八百人组成“选锋”(敢死队),次年4月8日,各项准备接近就绪,统筹部在黄兴主持下召开会议,决定26日起义,分十路进攻广州,赵声、黄行为革命军正副司令。
23日(一说25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营街五号建立起义指挥部。
因消息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黄兴被迫推迟起义日期,令各部即速解散。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起义人数锐减的情况下,黄兴临时将原定十路进兵计划改为四路,亲率敢死队一百二十余人,臂缠白巾,手持枪械炸弹,猛攻督署,击毙卫队,擒杀管带,张鸣岐穴墙逃走,起义军焚烧督署后退出,至东辕门外与李准卫队相遇接战,互有伤亡,随后分兵攻袭督练公所等处,又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终因孤军作战(其他三路因故未动)。
伤亡甚重,奋战一昼夜被清军击败。
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妆逃脱,喻云纪、方声洞、林觉民、黄鹤鸣等八十六人(一说一百余人)死难。
后由善堂收敛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同盟会员潘达微以自己房屋作押,购得墓地,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距今整整100年,它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次起义,它是武昌起义的前奏曲,对推翻封建的满清王朝、建立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铁骨铮铮的起义烈士的牺牲壮举使“草木含悲,风云变色”。
黄花岗萦绕着七十二个不朽的灵魂,留下了七十二个催人奋发的故事。
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策划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在槟榔屿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力量、认真准备,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夺取广州城以后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
会议决定黄兴、赵声直接领导这次起义。
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和起义计划屡次改变,起义并未按原定方案实施。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从小东营五号总指挥部冲出的“选锋”成为孤军,在黄兴的率领下攻入督署,同清军展开激战,给敌人沉重打击,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辛福,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壮烈殉难。
他们大义凛然,慷慨陈词,从容就义。
他们之中有满腔热血的留学青年、有愿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爱国华侨、有多次参加起义的新军军人、还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的记者等,一经同盟会的召集,毅然参加起义,百折不挠,视死如归。
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和消除民族的灾难,他们愿做无名英雄。
喻培伦自认名为“王光明”,这是四川人比作子虚乌有的代词,程良在敌人面前不回答一个字,因而被传为“哑党人”。
他们把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放置在个人的家庭幸福之上。
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悲壮的史诗。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热血沸腾。
我们要学习烈士的志气“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虽然他们长眠黄花岗,他们的革命精神永留史册,永垂不朽。
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开创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松滋九岭岗起义简介
徐向前元帅夫人黄杰,出生于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曾任中共首届松滋县委书记。
1928年春,年仅18岁的黄杰受中共鄂西特委派遣来到松滋,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松滋九岭岗农民暴动。
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松滋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次尝试。
起义爆发
1928年5月初,松滋县委机关迁到九岭岗地区不久,鄂西特委即派人到此召开了松(滋)、枝(江)、宜(都)三县联合起义联席会议,决定在中秋节三县互相配合,同时暴动。
但就在此时,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泄密事件。
6月17日,家住西斋街上的共产党员、地下交通员王长永与人发生争执,王常年戴着的帽子掉在地上,帽内藏的九岭岗起义密件不巧被土豪劣绅向芳田等人获知,向等人旋即到区公所报了案。
18日清晨,王长永被五区区长、团总雷新民抓获,酷刑逼供,获得九岭岗地区部分活动情况。
但县委和九岭岗区委、党支部的同志并不知道敌人已掌握了我方部分情况。
这时,县委书记李述礼(1928年4月中旬,鄂西党代表大会考虑到黄杰年龄只有十七八岁,黄杰改任组织部长。
)已下山到新江口参加党支部成立会议,沈德纯在参加完鄂西党代表大会回九岭岗向县委汇报后,也下山去裴家场区委开会,留在县委机关里的县委成员只有黄杰、张波臣、裴光月。
当时,黄杰等考虑到队伍刚刚发展且很不稳固,加之当时敌强我弱悬殊太大,故主张暂时隐蔽以便争取时间训练队伍、继续扩大力量,故而仍按三县联合起义计划进行部署。
可是,这些想法还没来得及在召开的县委会议上讨论,怒不可遏的暴动积极分子已不听劝阻开始行动起来。
此刻,我打入五区团防局当中队长的共产党员张维高(张俊初之子)赶到九岭岗,给县委送来情报,说雷新民又要进山抓人了。
到了中午时分,雷新民手下傅生夏骑着一匹灰白马带领11个团丁进山,到狮子口抓走了村民周昌官,并声言“不交出全部党员便将九岭岗烧光杀尽”。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在此危急之际,县委来不及召开会议研究,只得同意提前行动。
当傅生夏等人将周昌官解押到徐家台岩头大丘时,起义队伍按照预先规定的行动信号打出一面红旗,一涌而出。
起义队伍很快将来敌包围并全歼之,缴获快枪八支、战马一匹、军号一支,首战告捷,我方仅一人受轻伤。
九岭岗起义爆发了!
乘胜追击
1928年6月18日,县委一面派出交通员赶赴新江口、裴家场向李述礼、沈德纯通报,叫他们立即赶回九岭岗,一面在张家咀召开紧急会议,吸收部分起义骨干参加。
紧急会议一直开到19日凌晨,决定由李述礼化名陈光祥出面领导起义,并将起义队伍改称为“红色自卫队”,这是松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首支革命队伍。
19日上午,红色自卫队集中于张家咀指挥部传达县委紧急会议精神,并作了战前动员和战斗部署。
晚上,县委和起义指挥部领导召开会议,认为松滋虽没有敌人的正规军驻扎,但驻扎在宜都的四十三军若开来增援,赶到九岭岗也得几天,但敌人决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应该乘士气正旺之时向西斋进军。
此间,沈德纯利用社会关系多方了解到敌人的动向,得知敌人已掌握了我方情况,正在纠集各区民团来镇压革命队伍,并派人赶往四十三军求援。
据此,县委决定在敌军进山之前,抓紧战机向西斋方向行动。
6月20日天未亮,红色自卫队的三个大队同时出发,汇集到西斋以西七里庙时按兵不动。
县委领导除黄杰采取绝对隐蔽外,李述礼等亦随军指挥。
黎明时分,自卫队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开进西斋镇,直捣五区团局灵鹫寺。
这时,西斋地区劳苦大众,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前来助战,红色自卫队猛增至万人。
血腥镇压
当革命群众斗志正旺之时,县委主要领导李述礼、黄杰、沈德纯等人意识到:起义被迫提前,必然打乱鄂西特委关于松枝宜联合起义的暴动计划,无法相互配合,而我们准备不够充分,力量单薄且过早暴露了意图,形势对我极为不利。
同时,沈德纯通过多方社会关系,获知敌人正纠集反动势力进逼九岭岗,故必须迅速采取防范措施。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疏散工作从6月21日开始进行,敌人的血腥镇压起义计划与此同时也在实施。
22日,雷新民进山清剿,被击败。
24日,五个区民团武装、四十三军一部二百余人分四路对九岭岗实施包围。
敌人在九岭岗一带烧杀抢掠,持续了一个多星期,被敌杀害的有55人,130多户近千间房屋被烧毁,各地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九岭岗起义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