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电影《辛亥革命》:展现百年风云,传承爱国情怀

当年在澳 门行 医用过 的手术 刀 , 遂生灵 感 , 我
席在观看我编剧的话剧 E ・9 9 ̄, 平 14 ) 接见
主创 人员 时对我说 起 : 建 国大 业》 搞得 好 , “ 《
将其作为贯穿道具让孙中山随身而带 ,象征
着 辛亥革 命就 是给 国家做 一次大 手术 ,为孙 中山 写下 这样 的 台词 :医人是 我 的本 职 , “ 医
贾主席的提议坚定了我的创作想法, 我和
搭档 陈宝光开始结 构《 革命》 辛亥 的电影 。 虽然
阅读了大量的辛亥革命史料, 但我们找不到典
型 的环 境仍是无法 下笔。从事 电影剧作 3 多 0 年 , 守“ 的剧本是用脚 写出来 的” 我坚 电影 这一 指针 , 须要 看到那 个环 境 , 再现 当 时的 必 才能
弼 的 同盟 会 员 彭 家珍 烈 士 的叔 辈 兄弟 彭 家
我 届选于民 , 的遗书, 的 当 国政 编 从能 全政委的 本 我 协协 剧 九使 人 员创 对 建 还有孙中山与美洲华侨致公堂筹饷局
产生了探索的兴致。在创作完成《 建国大业》
电影 剧本后 , 了解 到 14 我 9 9年人 民政协 成立
电影《 辛亥革命》 :
展现百年风云 , 传承爱国情怀
_ 辛亥革命不是哀婉小调 , 不是花前月下 、 轻歌曼舞 , 是腥风血雨 、 金戈铁马 、 大江东去 , 是浓烈 、 强烈、 壮烈、 激烈、 刚烈 , 是—部真正值得用 电影表现的雄壮史剧 。
文 ◎王 兴东
陈列着当年起义吹响的螺号 , 总指挥黄兴写下 人 民政协六十年来搜集汇编 了浩 瀚如 海的文史资料 , 尤其是辛亥革命 的史料 。许 多第一届政协委员都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 , 他们留下 了大量的亲历亲见亲闻。 作为政协 委员 ,我知道这些文史 资料 的政治文化价 值, 作为电影编剧这些更是我取之不竭的创 作资源。 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召集北大历史系博导 王晓秋委员 , 黄小同、 陈漱渝委员精心论证剧 本。辛亥革命 后裔武昌起义的总指挥吴兆麟 之孙吴德立委员给我提供大量的资料 和画 册。 黄兴之孙黄与群特别共 剧本创作, 多次 电话交流。还有舍身炸死清廷宗社党主将良
历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

历史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辛亥革命》观后感电影《辛亥革命》是一部重要而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描述了1911年至1912年间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这次革命颠覆了清朝政府,并为中国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这部电影采用了真实的历史背景,通过描绘孙中山、黄兴等历史人物的艰苦斗争和革命进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革命当时的人民基本生活状况、封建的优越性和革命精神。
影片用大量的镜头和细节来使观众感受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革命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实际行动等方面。
电影中,孙中山、黄兴等人通过种种方式来推翻清朝政府。
其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便是辛亥年的起义。
在这个场面中,孙中山、黄兴和其他尽忠职守的革命者们站到了他们的岗位上,为了彻底推翻清朝政府而努力奋斗,他们展示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气。
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孙中山的耐心与勇气。
作为中国民族复兴的先驱,孙中山在电影中展示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他有着清晰的政治目标和远见卓识,始终坚信中国人民会走向光明和进步。
同时,电影也展示了许多英勇的士兵们,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极强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在电影中,配乐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配乐所运用的旋律和音效非常的动感和感人,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到真切的情绪和紧张感。
配乐中的音乐元素非常有力,弥补了部分剧情的不足,同时突显了历史中较为紧急和动荡的情景,加强了电影中所表现的正义感、团结力和民族复兴精神。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历史上所经历的重要性和意义。
孙中山、黄兴和其他革命者们的英勇抗争,让我们在今天看到了他们的伟大和胆识。
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经历的变迁和前进,同时也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更基础的贡献。
总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对中国历史的观察、对革命者的描绘、对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心路历程,都做了非常好的诠释和展示。
让我们带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赤诚的情感,前行向未来!。
电影 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辛亥革命》是一部由邓超执导,刘烨、黄渤等演员主演的历史电影。
该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故事。
观看完《辛亥革命》后,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首先,在影片中,导演对历史细节的还原非常到位。
电影以1911年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丰富的历史场景和服装设计,展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氛围。
无论是建筑、衣着、道具,还是当时的社会风貌,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段岁月的苦难与坚持。
导演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将主要角色的形象描绘得真实可信,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影片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
电影从孙中山等人策划辛亥革命的开始,到最终成功推翻清朝统治,过程严谨而扣人心弦。
片中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展示了孙中山等革命家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不断奋斗的过程。
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气氛,让观众跟随着主人公们的脚步,感受到他们的坚持和勇气。
在观影过程中,我时而担心他们的安危,时而为他们的胜利感到振奋,整个人被电影所吸引,并且情感起伏与角色紧密相连。
再者,影片中的演员表现出色,将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刘烨在片中饰演的孙中山深深打动了我。
他不仅形象逼真,还将孙中山的坚定和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烨不仅在外貌上与孙中山相似度高,更是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孙中山的坚定与聪明才智完美呈现出来。
黄渤饰演的黄兴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将黄兴的顽强和坚持演绎得非常到位,展现了这位民主革命家的豪情和作为。
最后,电影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念。
《辛亥革命》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对国家前途的呼唤。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他们毫不退缩地与封建统治进行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这种崇高的精神和追求成为了电影的主旋律,也激发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不仅在历史还原、剧情紧凑、演员表演和价值观念传递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结合《辛亥革命》电影谈谈个人心得

结合《辛亥革命》电影谈谈个人心得《辛亥革命》是由中国电影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影片,该片以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展示了中国人民为推翻清朝统治而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受益匪浅,深刻地感受到了辛亥革命的艰辛与伟大,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对电影的制作非常佩服。
《辛亥革命》以其庞大的场景、精细的服装和道具设计、出色的演员表演等方面,给观众们呈现出了一幅逼真的历史画卷。
电影中的战斗场面、革命活动等场景栩栩如生,通过这样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革命者们的艰辛与决心。
电影中许多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如在描绘辛亥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的轮换选择,强调了革命运动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辛亥革命》在制作上非常用心,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辛亥革命》把握了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脉络与历史背景。
影片通过对革命运动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内外的政治环境、社会风貌以及当时革命者们的思想与行动。
我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面临的压迫与苦难,以及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让观众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辛亥革命》在推动国家文化自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电影以一种激情澎湃、震撼人心的方式,塑造了许多具有感染力的英雄形象。
观看这些英雄们顶住重重困难,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与韧性,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自豪。
《辛亥革命》把握了历史的正确方向,通过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激发了观众对民族复兴的热情,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力量。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一、电影概述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出来的是新水。
其主张为“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历史也是如此。
恢复和再现历史有无数的方式方法,要想绝对地复制历史那将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历史的真实可以被尽可能虚幻地还原,电影《辛亥革命》就为观众在银幕上集结了这样最大限度的虚幻真实。
2011年9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成龙作总导演、张黎作导演拍摄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讲述的历史时间大约处在1911~1912年初。
其演员阵容强大,有成龙、李冰冰、赵文暄、陈冲、姜武、房祖名等近70人组成,可说是群星小聚,阵容不必赘述。
具体剧情是以“灭清”为主线贯穿整个影片,将“黄花岗起义”“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和“建立共和”这四大史实串联起来,成就了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伟大历史巨作。
回顾清末民初的历史,国人都会深恶痛绝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但电影《辛亥革命》并没有因此人为地把其简单概念化,而是立足于一个客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
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地位很低,更无任何的信用可言,清政府妄图依靠向四国银行借款来维持自己将死的躯壳,只能用物质去交换——如影片中提到的铁路,而出于自身利益的取舍和政治的获利,导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
正如电影里某银行家所说:“我是要维护我国家利益的”。
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尊重了这一点历史史实。
二、影片结构设计由于影片所要涵盖的历史事件较多,因此该片的结构设计难点在于,这部电影不仅仅需要还原那一段遥远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更要进一步把握如何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适度的夸张,以及对于高科技技术,如何合理应用。
影片恰当地把握了这些关键问题,使得影片在短的放映时间内,从看似平淡的历史复原过程中,达到了有旋律、有节奏、有起伏的高潮等艺术效果。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一、影片简介《辛亥革命》是由冯小刚执导,黄晓明、冯绍峰等主演的历史题材影片。
该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追求民主与自由不断奋斗的故事,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壮丽历程。
二、剧情梗概故事发生在1911年,中国面临着清朝统治的深重压迫。
炎黄之子黄兴(饰)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秘密策划辛亥革命。
革命军领导人黄兴与革命志士孙中山(饰)展开了一系列的暗中活动,招募志士,组建起一支无畏的革命军队。
革命军队虽然面临着强大的清朝军队的镇压,但黄兴和孙中山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勇敢的战斗,成功地推翻了满清统治,宣布中华民国的诞生。
然而,革命胜利后,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袁世凯(饰)趁机崛起,试图掌握大权。
黄兴和孙中山再次联合起来,与袁世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最终,黄兴和孙中山团结一致,成功地挫败了袁世凯的野心,为国家建立了民主与自由的基石。
三、观影感受1、剧情感人至深。
影片生动再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画面,让观众深刻体验到了当时人们为自由与独立而奋斗的艰辛与付出。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勇敢无畏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展现了众志成城的可贵精神。
2、演员表演精彩。
黄晓明和冯绍峰在影片中分别扮演黄兴和孙中山,他们的精湛演技使得这两位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他们能够切实地表达角色的情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情感共鸣。
3、影片制作精良。
影片的场景设置、服装、道具等都非常考究,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视觉效果和镜头运用都很出色,让人流连忘返。
四、附件说明本文档未附带相关附件,请参照实际情况添加。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即辛亥年间中国人民反对清朝统治,推翻封建专制,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斗争。
2、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权由清朝转变为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并担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但随后试图垄断权力,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斗争。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1. 剧情概述《辛亥革命》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人民为了推翻满清政权,实现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影片通过展现辛亥革命的起源、发展和结果,生动地再现了那个英雄的时代。
2. 人物介绍2.1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2.2 黄兴:辛亥革命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活跃于国内外的反清斗争中。
2.3 袁世凯:清末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曾先后支持和反对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北洋政权的建立者。
2.4 李鸿章:清末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多次代表清与列强进行谈判。
3. 辛亥革命的背景3.1 清朝的衰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清朝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败。
3.2 统治阶级的分化:清内部出现了不同声音,一部分维护传统封建统治,另一部分希望进行改革。
3.3 西方列强的干涉:列强对中国的和干涉使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4. 辛亥革命的发展4.1 推翻满清统治:辛亥革命的初衷是推翻满清政权,还政于民。
4.2 北京起义:辛亥革命的重要节点,标志着辛亥革命正式开始。
4.3 成立临时: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成立了临时,宣布中华民国的成立。
4.4 袁世凯上台:辛亥革命后的政权更迭,袁世凯成为北洋政权的领导人。
5. 辛亥革命的影响5.1 改变政治格局: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5.2 影响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5.3 掀起了国家复兴的浪潮:辛亥革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国家复兴注入了新的力量。
附件:- 电影海报- 相关照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推翻清朝的民主革命。
2.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时间为1644年至1912年。
3. 满清政权:指的是满洲人建立的清朝政权,国号为大清。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辛亥革命》讲述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为拯救中国、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于1911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前前后后,刻画了一组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
《辛亥革命》汇集了成龙、李冰冰、赵文瑄、姜武、孙淳、胡歌、房祖名、余少群、陈冲、宁静、梅婷等70多位华人明星参演。
赵文煊扮演的孙中山、成龙扮演的黄兴、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汉、胡歌扮演的林觉民、宁静扮演的秋瑾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形象饱满,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由秋瑾就义讲起,将血染黄花岗、保路运动、海外募款、武昌起义、南北和谈、创建共和等历史事件用近两小时的篇幅呈现,以海外孙中山募捐、国内黄兴领导起义为双线,一张一弛,再辅以惨烈真实的战争场面,浪漫凄美的战地恋情使得剧情极为紧凑。
武昌起义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熊秉坤、金兆龙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统领黎元洪在张振武等革命党人的劝说下,半推半就当上了湖北都督。
武昌起义一击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湖北新军大部赴川镇压保路运动,而各省竞相独立,清廷土崩瓦解,又是因为四国银行拒绝向清政府贷款,遂使政府运转难以为继。
与其说铁路问题是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如说是财政赤字引发了晚清以来的民族问题和政治危机,同时这也是中国两千年专制主义所带来的恶果。
这部电影整体的基调比较悲壮,有大量的死亡镜头,尸体遍野,让人看得十分感触,深刻意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
影片中孙中山独身一人与四国银行奋战,在聚餐中拿出手术刀分割牛肉的情节很独特,令人回味,赞叹其胆魄及智慧。
电影较为轻松搞笑的就是清王朝的那些“大爷”们,一群搞笑版的蛀虫。
很有趣的情节,就是刺杀孙中山的刺客被抓后,在审讯时黄兴说“不用再审了,他与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
可以两句话来概括《辛亥革命》,一是“革命加恋爱”,一是“枪战加演讲”。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分镜头上做得很好,看得很紧张,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觉。
战争场面表现出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其惨烈程度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一、电影概述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出来的是新水。
其主张为“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
历史也是如此。
恢复和再现历史有无数的方式方法,要想绝对地复制历史那将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历史的真实可以被尽可能虚幻地还原,电影《辛亥革命》就为观众在银幕上集结了这样最大限度的虚幻真实。
2011年9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成龙作总导演、张黎作导演拍摄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讲述的历史时间大约处在1911~1912年初。
其演员阵容强大,有成龙、李冰冰、赵文暄、陈冲、姜武、房祖名等近70人组成,可说是群星小聚,阵容不必赘述。
具体剧情是以“灭清”为主线贯穿整个影片,将“黄花岗起义”“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和“建立共和”这四大史实串联起来,成就了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伟大历史巨作。
回顾清末民初的历史,国人都会深恶痛绝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但电影《辛亥革命》并没有因此人为地把其简单概念化,而是立足于一个客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
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地位很低,更无任何的信用可言,清政府妄图依靠向四国银行借款来维持自己将死的躯壳,只能用物质去交换——如影片中提到的铁路,而出于自身利益的取舍和政治的获利,导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
正如电影里某银行家所说:“我是要维护我国家利益的”。
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尊重了这一点历史史实。
二、影片结构设计
由于影片所要涵盖的历史事件较多,因此该片的结构设计难点在于,这部电影不仅仅需要还原那一段遥远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更要进一步把握如何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适度的夸张,以及对于高科技技术,如何合理应用。
影片恰当地把握了这些关键问题,使得影片在短的放映时间内,从看似平淡的历史复原过程中,达到了有旋律、有节奏、有起伏的高潮等艺术效果。
能够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充分表现出那段复杂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性突破,对照60集的电视剧《辛亥革命》,我们更能感觉到电影在时间压缩上所取得的突破。
从整体来说,《辛亥革命》结合了《建国大业》分块架构和《建党伟业》的分段落架构的方式,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辛亥革命里,使得人们在观看相对注重史实的枯燥影片时被大的构架和细微精彩镜头所抓住,这一点无疑是在历史电影上的突破。
具体的表现尤其体现在影片对各个战事并没有都采取顺序的手法,而是将战事镜头与其他镜头进行情节穿插表现,一方面压缩了影片结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如对广州起义这一段的描写,就将战争镜头与孙中山在旧金山筹饷演讲的镜头更替出现,而中间又进行了一部分介绍各位义士的倒叙镜头,又如袁世凯对汉口进行反击时的战争场面,同样也使用了这种穿插式手法,将战争镜头与袁世凯谋划战争的镜头切换表现。
这些表现手法都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情节紧凑、情感上起伏跌宕的感觉。
三、影片特效处理
《辛亥革命》在特效的艺术处理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共涉及500多个特效镜头,曾参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孤岛惊魂》等特效制作的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同样也为《辛亥革命》的后期特效立下汗马功劳,许多镜头都是在后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整和重塑,才使得电影最终以完美的形象面对观众,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视觉效果和现场感受。
在制作期间团队还独立开发了人群软件,为影片的制作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本片为历史政治题材,所以特效制作完全忠于历史,真实呈现历史
原貌。
虽然这些特效在影片的直观中是无法看出的,但是恰恰由于这些高科技现代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使我们在观看影片时,才有天衣无缝的审美效果。
此外,影片在镜头的精细度上亦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大家都知道,导演张黎曾是冯小刚电影的专职摄影师,在导演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中,张黎充分使用或者说超常发挥了自身在这方面的优势,在每个人物造型的细微处,都做得严谨、精到,特别是在变焦转换人物的处理上,以及在人物与场景的虚实关系的聚变上,更显示了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丝不苟。
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是《辛亥革命》的另一大看点,无论从大场景的描写,到特写镜头的表现,都堪比美国好莱坞大片,甚至能够看到美国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又不完全相同,特点在于除了应用相应的拍摄手法之外,导演减少了战争血腥场面的表现,而是增加了更多的表现人在无情战争面前的情的流露,也诚如导演张黎所说,他就是要表现辛亥革命的牺牲主题,传承一种珍贵的革命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从各种表现死亡的镜头中表现出来(如影片一开始就以秋瑾赴死的场面铺开,而后是广州起义中的义士们的牺牲、四川保路运动用一个爆炸镜头起到衔接作用,而后是武昌起义,包含汉口战役和汉阳战役的阳夏保卫战中的牺牲,南京光复之役),还从剧尾孙中山的退位中体现出来,退位恰恰就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民族主义精神。
四、影片镜头分析
镜头是影片的最基本元素,而对于镜头的应用就是对观众传达思想的媒介,《辛亥革命》中的镜头采用了象征性和情感性等多种表现手法,从多维角度上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厚重的心理空间和情绪空间。
(一)象征性镜头
象征是导演用一种含蓄的语言将要表达的信息,通过一种镜头表现出来,这是一种主观的镜头表现手法,以传达导演的思想为主。
例如:喻培伦拿着炸药包,中枪后冲进清军队伍中的镜头转换,以及人物特写镜头的暂停,从平视角度迅速转换到顶视角度,更有力地展现爆炸的威力和强度,而爆炸后的烟雾也似乎传达了广州起义的失败;而对共进会会员熊秉坤持枪时的镜头表现,是虚化背景人物,对枪口进行特写,也象征性地表现了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最后,隆裕皇后在清廷上无奈说出“退位”时,镜头突然的颠倒,也使观众感受到了清廷最后的落没。
这些象征性镜头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引起观众理解和共鸣的目的,也为影片整体的色彩添加了几笔亮点。
(二)情感性镜头
另一类是情感性镜头表现。
这种情感性镜头是帮助观众理解当时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
这种人物情感的表现除了演员自身的表演之外,同样有赖于观众随之引起的共鸣,只有当观者能够感应到影片视觉传达的情感,才能真正达到影片视觉表现的目的。
在林觉民被捕后与张鸣岐辩论时,镜头随着林觉民陈词的语速,进行头部特写的快速转换,从不同角度对人物面部进行了细致刻画,充分传达了林觉民语言的铿锵有力和内心的庄严正义之感;还有在孙文进行筹饷演讲时,镜头缓慢推移,表现出了当时孙文内心的沉痛与庄严。
这些情节都表达出了一种阳刚之美,而影片也有表现阴柔之美的镜头,如唐维雍之女唐曼柔之死以及秋瑾赴死时刚柔并济的镜头,等等,这些首先要求演员的表演功力,再加之导演对镜头切换或推移的主观表达,这是一种科学的创作方法,是电影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保证。
(三)合成镜头
合成镜头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影片的制作成本,而且也能够完成一些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场景,例如在《辛亥革命》里的众多历史场景、战争场面等都应用了不少合成镜头,如爆炸场景的合成,就是将爆炸场景与人物分开拍摄,先拍人物,然后在布景中间只放置一个灯的道具,现场演员听到爆炸声的配音后,利用电影特效动作惯常使用的威亚(Wire) 做出相应的动作,最后在后期将两部分合成得到最终的影片效果。
此外还有很多合成的例子
如:英国使节给皇太爷送车的镜头,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夏,可是由于时间紧,拍摄时间是在冬季完成的,这里就要换掉拍摄时的冬天树木干枯场景,经过特效变成春天的绿树成荫的春天场景;还有片中黄花岗烈士被处死后扔到长江里的镜头竟然是在一个十来米深的湖水里拍摄的,然后后期进行三维合成而成的。
由这些合成效果来看,影片之所以要大量应用合成镜头,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还原出合情合理的、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科学角度都符合剧情需要的视觉效果,因此,合成镜头为影片视觉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提供了最大的帮助。
(四)CG镜头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CG如今已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众多好莱坞大片中都能够感受到,无论是《蜘蛛侠》《变形金刚》还是《后天》CG的运用均可称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我们知道广义上的CG电影是指电影中某一片断采用CG技术的影片。
《辛亥革命》影片中船只的画面是运用CG技术完成的,CG镜头能够最大可能地完成虚拟场景或物品的创作,提升影片虚拟情节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能够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与现场感,增强观众的视觉、听觉体验,因此说,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这也是影片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取得的多种艺术的融合的成功个案。
五、结语
总体来说,时长120分钟的电影《辛亥革命》作为一部历史战争题材的影片,结构紧凑、情节起伏,无论是场景、人物情感还是后期特效都表现了一部优秀影片所应有的特质,影片不仅从场面上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战争环境,也从情感上传达出了革命牺牲精神的传承,该影片不仅具有极强视觉效果,还具有高潮迭起的穿插情节;不仅可看性强,具有商业价值,更具有艺术性,特别是在镜头的特效处理和更新上融入了现代先进的科技和手法,推陈出新。
由于影片精湛的特效为其力求尽可能天衣无缝地还原历史景象,配以结合人物的精湛表演,可以说是一部结合艺术、技术与商业的成功历史影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