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背景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武昌起义的背景与起因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民众的不满情绪。
掌握武昌起义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1.2 教学内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状况介绍。
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的描述。
武昌起义的起因和爆发过程的详细讲解。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清朝末年的状况和武昌起义的起因。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解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
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示武昌起义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武昌起义的经过与影响2.1 教学目标:掌握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和重要事件。
了解武昌起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和重要事件的描述。
武昌起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武昌起义的具体经过和重要事件。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武昌起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武昌起义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民主改革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体制特点。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措施。
3.2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体制特点的介绍。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措施的描述。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体制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措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民主改革的影响和成果。
第四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1 教学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和遗产。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和解释。
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和贡献的讨论。
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和遗产的描述。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资料,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辛亥革命遗产的理解和思考。
5武昌起义

陶成章
三、武昌起义爆发的条件
• • • •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 革命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 有利时机
• 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 标志的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中华民国是如何创建? (1)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 (2)1911年12月底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 宣告成立 (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
帝国主义不肯让中国自己修成铁路,就利用清政府财政困 难进行要挟,迫使清政府订立了铁路借款合同,宣布了铁 路干线国有政策。根据借款合同,英、美、法、德等帝国 主义不但掌握了铁路权,而且还要以湖南、湖北两省的盐 税厘金作为抵押,所以,所谓铁路“国有”,不但剥夺了 中国人自办铁路的主权,而且实际上是把川汉、粤汉铁路 完全拍卖给帝国主义了。
武昌起义
1.1911年10月10日,打响起义第一枪,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2.占领武昌,光复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3.一个月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被推举为 都督,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 .
到1911年有多少个省宣布独立?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武昌起义会得到全国的响应?
一、武昌起义的背景
为什么各地民众要掀 起保路运动? • 产生了什么影响?
1911年9月7日, 四川总督赵尔 丰逮捕罗纶、 蒲殿俊等保路 同志会代表, 枪杀数百请愿 群众。第二天 又下令解散各 处保路同志会。
湖北有哪些革命 团体? 他们在同盟会促 进下要干什么?
二、武昌起义的过程
• 请同学们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要素概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创建)的过程,最好列成年代尺或列成表 格。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武昌起义的背景与爆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和爆发原因。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武昌起义的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民众疾苦、民族危机。
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党人的组织和策划、士兵的积极响应、起义的过程。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和爆发原因。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第二章:武昌起义的影响与波及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对清朝政权和全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影响的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武昌起义的影响:清朝政权的瓦解、各地的革命响应、民众的思想觉醒。
武昌起义波及的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等地起义的爆发。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对清朝政权和全国的影响。
学生展示:分组展示各地起义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事件的影响。
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民主改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民主改革的情况。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
民主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文化运动、颁布约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民主改革的情况。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民主改革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第四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清朝政权、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
辛亥革命的影响:社会变革、文化思想的解放、民族觉醒。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学生展示:分组展示辛亥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事件的意义。
第五章:结论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份针对该主题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辛亥革命。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疾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华。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地方商人和民众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武昌起义的成功,迅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深入人心。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革命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使得局势复杂多变。
清政府的顽固派、立宪派、革命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革命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最终在1912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革命后的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的斗争并未停息。
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都使得新生的民国面临着重重困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武昌起义的背景与爆发1.1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民众疾苦和清政府的腐败。
掌握武昌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介绍,包括民族危机、民众疾苦和清政府的腐败。
武昌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危机、民众疾苦和清政府的腐败。
教师详细介绍武昌起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起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清朝的覆灭2.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和过程。
掌握辛亥革命对清朝政权的影响和清朝的最终覆灭。
2.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和过程。
辛亥革命对清朝政权的影响和清朝的最终覆灭。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师分析辛亥革命对清朝政权的影响和清朝的最终覆灭,引导学生理解革命的历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成立与初期政治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初期政治状况。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和改革措施。
3.2 教学内容: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初期政治状况。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和改革措施。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中华民国的成立过程和初期政治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共和国的诞生和发展。
教师分析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和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初期政治的特点和挑战。
第四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4.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民众生活的变化。
4.2 教学内容: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民众生活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对社教师分析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民众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评价5.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武昌起义讲稿

2
武昌起义浮雕
3
《辛亥首义百年祭》-大型组画再现武昌起义
4
浅析武昌起义
1、导火索(起义背景)
2、起义的第一枪
3、起义过程
4、起义结果
6、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7、武昌起义的影响
5
武昌起义导火线: 清末保路运动
6
起义的第一枪:
1911年10月10日晚,新 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 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 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 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 经过反复斗争,起义军 最终掌控了武昌。
14
湖北军政府
15
右图:昔日的湖北军政府大楼 左图:今日的辛亥革命纪念馆
16
那么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1、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 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其取得胜利的主导 客观因素。 2、立宪党人、旧官僚等人在武昌起义后 采取的墙倒众人推的态度是起义胜利的 重要条件。 3、袁世凯利用起义伺机夺权,对武汉三 镇进攻半真半假是起义胜利的主要客观 原因。 4、帝国主义分子迅速放弃清政府也是起 义胜利的有利客观因素。
9
紧急关头,起义者虽“群龙无首”,但他 们自动联络,决心拼死一搏。 10月10晚,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革命党 人熊秉坤的带领下,打死压制起义的反动 军官,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各路革命党人纷起响应,当夜占领湖广总 督府,11日凌晨控制了武昌城。11日晚和 12日晨,又相继占领了汉阳、汉口。
17
正式建立中华民国
18
武昌起义的影响:
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使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 为中华名国成立创造了条件,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 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 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 约法》
课件3:第13课 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高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中华民国的成立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
概况:
孙中山
1912年1月1日
五色旗
南 京
公历, 民国纪年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兴 (以上成员都是同盟会员,各部次长初1人外,其余都是同盟会重要骨干)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2)过程: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旁立者)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1)表现: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兴中会(1894、孙中山、檀香山)
蔡元培
华兴会( 1904 、黄兴、宋教仁、长沙)
光复会( 1904 、蔡元培、陶成章、上海)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时间: B、地点: C、成员组成: D、政治纲领: E、主要领导人: F、机关刊物: G、性质: H、意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讨论:临时约法的各项内容和封建专制相比分别有那些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背景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
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1911年荣县
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经过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
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
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1911年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
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
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
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
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年9月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
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
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临时决定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
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星夜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
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结果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