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国的法治历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5)法的基本形式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 本形式。
制
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
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
定 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 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
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
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
(2)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法律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 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 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 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 治理方式。
在民主的国 家里,法律就 是国王;在专 制的国家里, 国王就是法律。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成就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 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 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 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 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专家点评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 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 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 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学 原
中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

中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
至此,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年的人治之后,终于抛转航舵,朝着法治的目标迈进。
然而,回顾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仅仅只是个良好的开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法治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在中国,现代法治思想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各国法治化道路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法制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逐渐确立、发展起来的,其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制初建时期(1949.10—1956.9)这一时期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首先表现在立法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制定和颁布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宪法,国家先后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的五个组织法等基本法律。
在法制原则和制度建设上,确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等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和公开审判、陪审、回避、辩护、上诉、审判监督、死刑复核等法律制度。
总之,这一时期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方向正确,步子快,成效显著。
第二阶段:法制停顿时期(1956.10—1960.5)这一时期法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立法停顿,现有的法律制度得不到执行和遵守。
新中国立法历程与经验探析

第 四, 初步 形成 了社会 主义法制 体系 。全 国人 大及 其常委会 、 国
务 院及其 各部委 制定 的较重要 的法 律 、 法令共 7 l , 3 件 涵盖 了政 治 、 济 、 化等 各方面 。 这时期 的立法存 在几个 明显 的不足 : 经 文 但
一
是法 律体 系并不 健全 , 二是 法律形 式 以条 例和行政 法规 为多 ,
法律 体系阶段 。 0 1 中国加 入世界 贸易 组织也 深刻地 影响 了 20 年
这一 阶段 的立法进 程 。本 时期 的立 法 比以往具 有 突出 的进 步和 明显特 征: 首先 , 法律理 论获得 了巨大突破 。市场 经济 理论 、依 “
法治 国” 战略 方针 、 三个代 表” 要思想 、 和谐 社会 ” “ “ 重 “ 、 以人为
L g l y tm n o i y e a S s e A dS ce t
2 .12( ) 09 巾 0
{占 I 缸会 } I
新中 国立 法历程 与经 验探析
张 志红
摘 要 新 中 国立 法经 历 了开创 期 、 期 、 挫折 中断期 、 主 义法律体 系构建期 、 社会 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 法律体 系形成 期。其 经
被 砸烂 , 级人大 陷于瘫 痪 。 各
、
新 中国 的立法历 程
( ) 主 义法律体 系框 架构筑期 四 社会
对 新 中国法制 发展 的阶段 划分 , 者们有 不 同观 点 。 者认 学 笔
是从 17 年 3 98 月全 国人 大五届 一次会议 到 19 92年 l 月 中 O
为, 该划 分, 不能 按照党 的历史分期 , 也不能 以党 的领 导人 的变更 共十 四大 。五届 全国人 大一 次会议 使人大 的立 法工作 重新 进入 为线索 , 而应 按 其 内在 特点和 逻辑划 分 。据 此 , 笔者将 其划 分为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现代中国的繁荣发展,新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1.1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这一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新中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的组织结构。
建立了党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党的建设,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时,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对国家事务的广泛参与。
1.3 加强法治建设新中国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法治的推进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经济建设2.1 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新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统一调度和管理经济资源,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经济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2 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新中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
修建了铁路、公路、机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提高了国家的运输和通信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社会建设3.1 实现教育普及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实现了教育的普及。
通过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3.2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新中国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普及了基本医疗服务,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七课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建设,重在说明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主要探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新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一框“我国的法治建设的历程”,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着重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认同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
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科学理解法治建设的进程是逐步深化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
法治意识:树立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法治意识,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参与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
【教学重点】1.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难点】1.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议题一:追本溯源——中华法律的演进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新中国60年法制建设光辉历程

是在创 建新 中国的进 程 中打碎 旧的 国 家机 器 、废 除 国民党 旧 法统 , 建
立社 会 主义 法制 的基本 框 架 , 开启 了 中国法制 建设 的 新 纪元 。如 彻底 摒 弃 了 剥 削阶 级 的 法律 思 想 , 出 了一 系列 重要 的社 会 主 义 法律 思 想和 原 则 ; 提 构建 了以“ 四 宪法” 统 帅的社会 主 义法律 体 系框 架 ; 立 了以人 民代表 大会 制 五 为 确 度 为基 础的 国 家政 权制 度 ; 步 建立起 新 中 国的法 学教 育 、 究体 系, 养 了 初 研 培 1 0多万法 学法律人 才 , 为我 国的 法制 建设 打 下 了重要 基 础 。 二是 在 改革 开 放 的进 程 中恢 复 和 发 展 法 制 , 立 法 律 的 崇 高地 位 和 权 确 威 , 创 了中 国法 制建 设 的 新 时期 。如 法律 的地 位 和 权 威 通过 根 本 大 法的 开 形 式得 到 了确认 与保 障 ; 点抓 立 法 , 社 会 主 义 法律 体 系初 具 规模 ; 立 重 使 建
我 国成 功 实现 治 国 理 政 模 式 的 根 本 转 变 。 如 通 过 加 强 立 法 工 作 , 中 国 特 使 色 社 会 主 义 法 律 体 系初 步 形 成 ; 面 推 进 依 法 行 政 , 依 法 行 政 成 为 依 法 全 使
国都把 目光投 向 中国 , 中国 经济成 为世 界
未 来经 济走 向的 重要 信心 指数 , 只要在 国 际合 作 中努 力 实现和 谐 、 互补 、 利 、 互 互动
的局 面 , 国必将 成为 亚 洲乃 至世 界 经 济 中 复 兴的动 力 。
【知识解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梳理

(3)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 全面依法治国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
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载入国
基础知识
4.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 年和 200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思想道德建设。
(5)2006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
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
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 改革开放后 (1)20 世纪 80 年代, “
五讲四美三热爱
”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
的口号。
(2)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
以下是新中国宪法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这可以被视为新中国宪法的雏形。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第一个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此宪法将中国定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明确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利保障。
3.1975年:中国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试行)》,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独裁、党的领导等核心原则。
4.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颁布了《关于修改部分宪法条款的决定》,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
5.1982年:中国通过了第三个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方向的原则和制度。
6.1988年:中国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一些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体系。
7.1999年:中国通过了第五个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保护公民人
权和基本自由的规定。
8.2004年:中国通过了第六个宪法修正案,增加了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法治。
总体来说,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的变化和人民权利的保障的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