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艺术手法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诗经艺术手法赏析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试论《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摘要:通过课上的学习和查阅的相关课外资料,本人对《诗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此论文主要阐述了《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具体的分析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比兴的技巧及其语言形式。

关键词:诗经,现实主义,比兴

1、《诗经》最突出的艺术成

就——现实主义手

《诗经》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奴隶制周王朝,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其中表现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开后世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生动细致地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揭露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据有关学者统计,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稷、麻等105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种,兽有马、牛、羊、狐等67种,鸟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等39种,虫鱼有螽斯、草虫、鲿鲨、鲂鲤等49种。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譬如《豳风·七月》反映了当时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它不仅叙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的不同生活,而且揭示了阶级矛盾这一真实的现实。诗中的农民一年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数在为他人谋幸福:打了猎要献给王公贵族;送到田间地头的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衣也没有;除了缴纳赋税之外,还得服劳役,为官家筑室造屋。《魏风·伐檀》更表现了严酷的阶级剥削和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的“素餐”的君子们的强烈不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用讽刺的口吻,揭露它们“素餐(白吃饭)”的现实。《魏风·硕鼠》则表现奴隶们忍受不了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要寻找能自由生活的乐土。

而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则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的风情歌语则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特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

2、《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

运用

最早提到“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这里的“六诗”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的《毛诗序》将“六诗”改称“六义”。后人将“赋、比、兴”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赋的本义是贡赋,以“直接铺陈”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朱熹对“赋”进行简单明了的解释才有了定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

《诗经》中赋的手法在雅、颂诗中出现较多,如《小雅·六月》叙述周宣王命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中兴王室的事件,诗中叙述了出师前部队的准备情况、出征的原因和时间、战士奔赴战场抵御外敌的战况、征战完毕部队凯旋车马安然无恙的情况。运用赋的表现手法将整个事件叙述详尽。又如《周颂·良耜》,是周王于秋收后祭祀祖先神灵的乐歌。全诗二十三句,首十二句描写农夫在田间耕种的情况;次七句极力铺陈丰收的盛况;末四句描写祭祀报神,点明主题。通过详细的叙述,表现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如《王风·君子于役》描述的是日落怀人的真情实境:日暮西山,余辉暗淡,思妇望着牛羊归圈、鸡入于窝的自然景象不禁想起行役在外的丈夫,内心的忧伤更加浓郁。黄昏

时人畜纷归之景与女主人孤寂焦虑的痛苦心情构成了含意深邃的艺术境界。我们可以看出,赋中有情,赋中有景,构成了含蓄深邃的美学境界。

朱熹《诗集传》中提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比”就是譬喻。“比”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将内在情感外化,赋予主观情感审美形态,创造出诗歌的意境美。

《诗经》中运用比的手法很多。如《卫风·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卫风·伯兮》用散乱的蓬草比喻女人的头发,表达思妇对征人的思念;《卫风·硕人》中形容大美人卫侯夫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连用了四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 ,活化出一个美人的形象。以上几篇诗歌只有一句或者几句用比,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诗经》中有的诗歌却是全篇用比,通篇“以彼物比此物”,如《周南·螽斯》全诗三章,以蝗虫的繁殖力强和群聚不散的特点

来比喻多子多孙,用以祝福子孙昌盛。《魏风·硕鼠》共三章,均采用比喻手法,把统治者比作专门坑害人的大田鼠,揭露出他们贪婪、残忍的本质,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和浓郁的浪漫色彩。

《说文》解释说:“兴,起

也。”所以,“兴”的本义是起,即

起头、发端之意。朱熹在《诗集传》

中提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是借助其他事物

作为诗歌的开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秦风·晨风》“鴥

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开头两句

是起兴,它与下四句没有任何意义上的

联系,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周南· 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同时也可理解为赞美新娘的美貌,也可理解为新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周南·关雎》以雎鸠起兴,男子由河洲上关关对唱的雎鸠,联想到那位美丽贤惠的少女就是自己称心的伴侣。《诗经》中的“兴”也不一定是在诗歌的开头,有时也可以在诗歌的中间,如《卫风·氓》在诗歌的三、四章的开头借助桑叶来起兴,用桑叶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容貌的衰退、夫妻爱情的变化。这其中比和兴的手法又是联合使用,合二为一。

3、《诗经》语言形式淳朴自然

语言口语化

《诗经》中的民歌往往是即兴创作,即兴而起,率尔成咏的,因此用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诗经》虽经过后世采诗编诗者的加工润饰,但还有很多保留人民大众的口语形式。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如三月兮!”)全篇都是口语,虽隔了几千年,我们今天读来一点语言阻碍也没有。《郑风··将仲子》也是口语写成的作品,淳朴的语言表达淳朴的感情,形成一种浑朴自然的风格。

重章叠句

《诗经》的浑朴自然还体现在重章叠句的形式上。这些民歌多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唱出来的。有不少往往是用来对唱、轮唱或合唱的,因此重章叠句是自然的形式。有的民歌用重章的形式是为了反映一个事件的全过程,例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章重叠,只换了六个不同的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