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害虫检测现状
储粮害虫防治现状与问题研讨

储粮害虫防治现状与问题研讨
唐黎标
【期刊名称】《粮食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所谓储粮,就是从粮食收获后到消费前之间的贮存过程,在储粮过程中除了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外,还要严格防范害虫对储粮的侵害,因为害虫不但使粮食重量和品质下降,还有可能引起疾病的传播,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文章从我国储粮虫害现状着手,分析了储粮害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提高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水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广大储粮工作者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唐黎标
【作者单位】杭州市食品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储粮害虫防治现状及问题讨论
2.植物源农药防治储粮害虫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析
3.储粮害虫防治现状及问题讨论
4.储粮害虫防治现状及问题讨论
5.RNAi在储粮害虫防治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平房仓真空抽取诱捕器快速检测仓内害虫种类与密度范文3

2021平房仓真空抽取诱捕器快速检测仓内害虫种类与密度范文 储粮害虫的检测是目前仓储行业的重要研究内容,储粮害虫的种类和密度等信息的确定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害虫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检测方法之一的陷阱诱捕器应运而生,它是根据储粮害虫的钻孔习性而设计的。
真空抽取诱捕器是陷阱诱捕器的一种,其表面上有很多小孔,害虫通过小孔钻到诱捕器内,并掉进一个内壁光滑的容器内而无法逃逸,保管人员通过定期检查诱捕器可以了解粮堆有无害虫、害虫种类和虫口密度等重要信息。
通过在相同储存条件下用真空抽取诱捕器吸出害虫与传统的手工取样筛检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真空抽取诱捕器可以提前发现储粮害虫,不仅检测方便省时,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还得出了仓门是粮情检查中易感染储粮害虫的最重要部位的结论,从害虫检查与防护方面提高了对储粮害虫的掌控能力。
近年来,东营市粮食储备库在不断优化仓储设施,提高仓房气密性的同时,加强了储粮害虫防护与检查工作,为探索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1、材料 1.1试验材料 1.1.1试验仓房基本情况试验仓36号仓和对照仓42号仓均是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平房仓,仓房具体情况见表1。
1.1.2仪器设备1.1.2.1内蒙古生产的GDAS-128DT数字无线粮情检测分析控制统。
1.1.2.2河南研制的真空抽取诱捕器1套,包括真空抽取机、害虫诱捕器、Φ8mm抽气塑料管。
1.1.2.3标准害虫选筛1套。
1.1.2.4长2m、Φ32mm的三孔套管取样器。
1.2供试粮情 36号仓和42号仓小麦产地为济宁、商丘,试验前具体粮情见表2。
1.3试验仓的储粮技术应用情况 两仓均于2009年8月完成入库,于当年进行熏蒸杀虫、机械通风降温处理;2011年8月再次进行熏蒸杀虫,2012年发现少量的书虱,没有进行熏蒸杀虫;大门口、检查门口设置的防虫线用厚度2cm、宽10cm的海绵制作,所用防护药剂为70%防虫磷。
臭氧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研究现状_范盛良[1]
![臭氧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研究现状_范盛良[1]](https://img.taocdn.com/s3/m/b3d8523fb90d6c85ec3ac6d2.png)
臭氧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范盛良 梁永生 冉启权 杨天明(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 610500)1 应用臭氧杀灭储粮害虫臭氧杀灭储粮害虫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初的大部分试验都是使用1mL/m3以下的臭氧浓度,由于浓度低,杀虫效果不显著。
1979年Erdm an报导,在30 时,用浓度为450mL/m3的臭氧7h能杀死各种虫期的赤拟谷盗。
1998年M aso n 等在实验室对臭氧杀灭储粮害虫、抑制霉菌及其对粮食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他们使用小型模拟设备作为臭氧处理室,调配出恒定浓度的臭氧流入处理室进行杀虫和抑霉试验,使用的储粮害虫有玉米象、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和印度谷蛾的晚期幼虫。
他使用2个臭氧浓度,均在50mL/m3以下,只是一个高些,另一个低些。
他认为用45mL/m3以下的臭氧处理粮食,臭氧对金属粮仓及其它设备,如橡胶等的腐蚀性较小。
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低浓度的臭氧,还是高浓度的臭氧都能100%杀死试验害虫,只是高浓度所需的时间短,低浓度所需的时间长,而且各虫种所需的时间也不同。
例如低浓度臭氧100%杀死杂拟谷盗需12d,而赤拟谷盗及印度谷蛾幼虫只需9d,100%杀死玉米象只需4d。
在高浓度臭氧条件下,100%杀死杂拟谷盗需3d,赤拟谷盗6d,玉米象3d。
M ason还发现害虫经低浓度臭氧处理4d,或经高浓度臭氧处理1d,尽管害虫没死,但行动缓慢,不喜运动,经7d饲养后,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
在我国,用臭氧进行储粮害虫防治和储粮防霉试验研究较早的有阎永生和李国长等。
阎永生进行的也是模拟试验,在处理箱内装入试验粮食和虫笼,处理箱的进风口与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相连,处理箱的出风口与臭氧发生器的进气口相连,形成一个气体循环装置。
所用试验虫种有玉米象、杂拟谷盗、赤拟谷盗、锯谷盗、长角扁谷盗、米虱等。
试验期间每隔4h开启一次臭氧发生器,时间3min,臭氧浓度为0.80~ 1.07g/m3(大约400~500m L/m3)。
浅析储粮害虫防治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浅析储粮害虫防治的问题与应对措施作者:贾微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8期摘要:在粮食储藏过程中虫害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
稍有疏忽将会对粮食造成严重的损害。
在储粮害虫防治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处理方式。
现文章主要针对当前储量害虫防治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粮食储藏;害虫防治;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S37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11在储粮管理工作中害虫的防治是十分关键的工作,是保证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储粮害虫防治的核心工作内容是预防与治理储粮害虫,避免储粮害虫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保护粮食安全,保证粮食的使用价值。
因此,针对储粮害虫防治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研究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 储粮害虫防治的问题1.1 盲目使用药剂杀虫近几年来很多基层粮食存储部门由于储粮量剧增,库存压力较大,管理保护设备不够完善,虫粮处理任务艰巨的情况为了检查合格选择开展使用突击熏蒸法,滥用药剂来进行杀虫。
例如,有的仓库粮温大约在15℃左右,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检查则盲目过度使用磷化铝,而由于环境温度较低,时间短,导致药物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同时还强化了害虫的抗药能力。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选择熏蒸的方式中均选择磷化铝的施药方法,同时又缺少相应的辅助技术,长期使用单一的药剂来进行杀虫,导致个别害虫的抗药性急剧增强[1]。
例如,个别粮仓由于长时间使用磷化氢来进行杀虫,导致出现了单一使用磷化氢难以杀死谷虫的情况。
另外,很多储粮管理人员在行为意识上还没有正确认识到害虫防治的关系,只是片面的开展治理,而忽略了防护工作的重要性,仓库消毒工作过于敷衍、仓库清洁状态不佳,给储粮害虫提供了藏身之所[2]。
1.2 组织与体制不完善储量害虫防治工作是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核心,要高效开展储量害虫防治工作需要一支有技术、有能力、负责人管理队伍。
然而由于当前储量害虫防治管理工作人员不到位,导致防治储量害虫防治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粮食检验及科学储粮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粮食检验及科学储粮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摘要:粮食检验可以甄别出达到储藏要求的谷物入库储存,但谷物入库之后更应做好保管,创造利于谷物长久保存的良好环境,避免谷物出现虫蛀或霉变,在降低谷物损失的同时,真正保护粮食安全、增加谷物利用效益。
文章介绍粮食质量检验和科学储粮中的几个现象,并根据自身的实践,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粮食检验;科学储粮;入库贮藏一、现阶段粮食检验与储存中的常见问题(一)粮食取样不规范,检验结果不准确粮油在入库之前就需要进行严密的质检,只有在检测无误以后方可入库储存。
不过因为入库粮油种类繁多,一般不可能对全部的入库粮油都进行过检验,所以在有些地区的质量检验机构为省钱,在同一地区收集了多个粮油样本送检,因为样本不具有典型性,检验结论的真实性就会受干扰。
尽管要严格依据相应的要求完成粮食取样,但检验仪器的精度不高,或者是检验要求不理想,也会给最后的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所以,粮食含水率评价是质量检验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试验条件中空气相对湿度过高,也可能引起试验结果出现很大偏差。
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不少地方都完成了谷物收获、晒干、脱粒、扬场和装袋等的一体化,不过也有小部分谷物因脱粒过程不完全,仍存在着不少的有机杂质,而且这种杂质还可能影响检测数据的真实性[1]。
(二)入库粮食品质差,粮食储存难度大在同样的仓储环境下,入库谷物品质越高,仓储过程出现霉变等品质问题的可能性越小,相应的谷物保存期限就会更长。
反之,一旦入库谷物出现较严重的残缺、干瘪等品质问题,那么在储藏途中发生霉变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另外,一些带有虫卵的谷物还可能给害虫滋生、繁衍创造有利条件,造成粮仓中出现重大病害。
除前文提到的粮油取样和检测不标准的情况以外,质量检验员的业务素质、检验仪器的准确性等,都可能对入库粮油质量的好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部分储粮单位基于成本方面的考量,在粮油检测项目上仅配置了少量的检验仪器,配置了少量检验人员,这些前提下检验速度缓慢。
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害虫的侵袭给农业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害虫农业防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然而,害虫的危害仍然存在,新兴的害虫威胁着我国的农业,因此,害虫农业防治研究仍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下是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一、现状1.研究水平提高: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害虫农业防治研究逐渐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研究手段、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也不断出现,解决了一系列抗药性、药害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防治技术不断升级:随着对害虫生物学、生态学以及防治技术的深入认识,各项防治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升级。
害虫防治手段也逐步地从化学防治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植物防治等多方面发展。
3.信息平台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进行害虫农业防控,我国害虫信息平台得到了相应的建设和完善。
相较于传统的害虫信息收集方式,网络害虫信息平台更便捷、快速且集信息、技术、咨询为一体,更加方便农民了解害虫的种类和防治方式。
二、发展1.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应用:我国害虫农业防治研究需要不断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如基于定位信息服务自动驾驶施药、虫媒一体化防治等新技术,能够提高防治效果、环保可持续发展。
2.害虫防治研究应跨学科:害虫农业防治研究应实现跨学科研究,强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化学、物理、气象等诸多学科的融合,力求形成覆盖全领域、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为解决害虫问题提供更为全面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3.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害虫农业防治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有助于更快速、高效地解决害虫问题。
结论:害虫农业防治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如今我国在害虫农业防治研究中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要不断推进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及时掌握新的害虫及预防措施。
高大平房仓储粮害虫分布与发生初步调查

1 0月 , 气温降低 , 温也 有 所 降 低 , 粮 害虫 有减 少
的趋势 , 但各层仍存在 。
图 4为 4月~1 O月在 各 层 面发 现 害虫 的 总数 。 由图我们 可 以看出 : 害虫 在 调 查期 间 以表 层 分布 为 主, 向下逐 渐减少 。从 害虫 的趋 利性 来讲 , 表层 的温 湿 度 环境 等最适合 害虫 的生 长发 育 。
1 6 1 外部 害 虫的检 测 -.
宽 2. 高 6 l O8 m, , n 库存为 2 1 年产小麦 , 00 当年 9 月
份进行 1 熏蒸 。 次
12 调 查 时 间 .
2 1 年 4月 ~1 , 01 O月 每个 月调查 1 。 次
13 调 查 用仪 器 .
使用 害虫选筛 检查 粮粒外 部 的害虫 。然后 用手 持放 大镜 检查筛下 物 中 的害虫 , 包括 种类 和数量 。
我库 地 处 豫 南 地 区 淮 河 流 域 , 平 均 气 温 ≥ 年
1℃ , 5 雨量 充沛 , 湿热 的环境 适 宜害虫 的发 生 。本调
查是 针对本 地 区储粮 害虫 防治 中缺 乏害虫 发生 和分
布规律的相关指导而展开 的, 为高效低耗绿色储粮
提供 有效 的理论 依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图 1 取 样 点位 置 水平 示 意 图
11 仓 房情 况 . 19 99年建 的 1 号高 大平 房 仓 : 堆长 5. 9 粮 96m,
1 5 取样 数量 与工具 .
表层用手或铲取样 , 下层用深层扦样器 , 每点的
样 品数量 为 1k 。 g
1 6 害 虫的检测 方法 .
盗其次 , 只要温度适宜生存 , 在粮堆各层均有分布, 除谷蠹较多分布在粮堆 中下层外 , 其它 害虫均以表
应用害虫检测与识别技术 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应用害虫检测与识别技术确保粮食储存安全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9年第22期文王世霞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市场监管服务中心一、储粮害虫检测技术的重要性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也是人类食物的最主要来源,其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种类型的蛋白质以及纤维素。
但是全世界每年大概都有25%左右的粮食由于受到害虫的侵蚀而不能食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人们的食物结构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这样的害虫侵蚀可能会导致粮食收获之后有15%左右的损失。
尤其是一些经过虫蛀之后的粮食并不是直接损坏,而是会产生发霉和病菌含量超标现象,这些现象还会广泛蔓延,影响其他粮食的储存安全。
因此,在储粮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害虫检测技术,应用现代化的分析方法,提高害虫检测的科学性、标准性与技术性。
二、储粮害虫检测方法的具体应用1.一般检测方法。
(1)直接观察法:适用于害虫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多的储粮检测,通过肉眼的直接观察,可以发现害虫的种类、数量等。
(2)取样筛查法:适用于体积比较大、数量众多的储粮检测,通过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范围样本,对害虫进行集中筛查,可以有效地发现整个储粮当中的害虫种类与害虫数量。
(3)染色法:主要针对不同粮食作物与不同害虫种类的染色程度不同,来进行直接的观察。
上述几种方法都比较粗放,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以及害虫活动的迹象等,在目前新技术发展的形势之下,这些检测方法已经比较落后。
2.化学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酸性品红、高锰酸钾、龙胆紫等相关的染色材料,对选取的害虫样本进行浸泡,再用冷水进行冲洗,根据不同的粮食种类以及预判的害虫种类,添加一定的化学催化剂,从而将有虫卵的地方直观的反应出来,通过显微镜下的细致观察,就可以基本上完整地判断出粮食被侵害的状况。
但是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久,还需要一些复杂的仪器进行配合,而且被染色之后的样品已经无法正常使用,即使没有发现虫卵,这些粮食也不再具有使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粮害虫检测新技术及应用现状发布者:胡丽华郭敏发布时间:2007-8-15 10:41:00内容摘要储粮害虫的检测是粮食储藏部门的研究热点。
害虫种类的识别和密度的确定是粮食管理人员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要依据。
因此,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储粮害虫检测方法。
该文将介绍几种储粮害虫检测的新方法:声测法、近红外光谱法、X射线法、电导法、微波雷达检测法、图像识别法和电子鼻法。
文中分析评价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进行储粮害虫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正文1.引言粮食产后储藏期间,储粮害虫的危害十分严重。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的粮食被害虫糟蹋,如果人力、物力和技术跟不上可能会达到20%~30%。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谷物产后的损失量约为10%~15%[1]。
而在我国,每年国库粮食损失约为0.2%,因此,储粮害虫的实时检测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只有准确地检测,才能做到有目的的防治。
早在1972年,联合国粮食组织提出了建立生态学基础上的综合防治策略(IPM),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法案中明确提出了储粮害虫的“零容忍”。
我国在《“十五”粮食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粮堆害虫的自动化检测。
由此可见,研究有效的害虫检测技术,准确地掌握害虫的密度、种类等信息,可为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储粮害虫检测方法和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传统采用的方法有取样法和诱集法,本文将介绍几种最新的储粮害虫检测方法:声测法、近红外光谱法、X射线法、电导法、微波雷达检测法、图像识别法和电子鼻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对这些检测方法的应用状况作了扼要的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传统:信息素法,微波法。
2.害虫检测新技术2.1 声测法储粮害虫的声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和分析粮堆生态系统中害虫的吃食或爬行等声信息,以掌握害虫数量、种类和发展阶段,进而评价粮食受危害程度的一种综合技术。
相对其他检测方法,它具有简便、快速、价廉、灵敏度高等优点,20多年来,一直是昆虫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外尤其是美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
1924年,Brain最早利用机电设备检测苹果及谷物中害虫的吃食声,证明了声测法的可行性[2]。
后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声检测技术的研究到90年代以后才又重新活跃起来。
在这期间,1991年,Hagstrum等人研制成功了一种粮食害虫连续自动监视系统[3],实验结果表明:检测到害虫的概率与害虫种类数、所用的麦克风数、各麦克风频率、害虫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等因素有关,该方法可粗略估计害虫的数量,但无法对害虫浸染程度量化。
Shuman等人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研制了两代声探测昆虫检测器[4-5],他的研究成果已用于实际出口谷物的评级。
Coggins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谷物中害虫活动声信息进行了检测,并根据声信号时域特征的不同对害虫进行了分类。
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郭敏、尚志远等对储粮害虫爬行声的时频特征做了初步研究,证明害虫爬行声的时频特征与害虫、粮食种类等有关系[7-8]。
耿(geng)森林等提出了提高检测系统的抗噪能力以及利用害虫声频域特征进行害虫种类鉴别的新方法[9-10]。
另外,他们还提出了改进的新思想:储粮害虫活动的超声研究、储粮害虫超声激活方式的研究和储粮害虫活动声模型的理论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11]。
Pearson等人提出用碰撞声信号检测虫蚀粮粒的新方法[12]。
该方法的思路是:利用实验设备控制粮食样本落至钢制冲击板上,通过信号处理的方法处理其碰撞冲击板产生的声信号来检测害虫。
实验结果显示,无虫粮粒和虫蚀粮粒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8%和84.4%,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之前,Pearson、Cetin 等人已将该方法用在对裂开和未裂开的开心果的分类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13]。
2.2 近红外光谱法(NIR光谱法)近红外光是指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几乎所有有机物的一些主要结构和组成都可以在它们的近红外光谱中找到信号,谱图稳定,比较容易获取,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因此,NIR法有“分析巨人”的美誉。
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储粮害虫的方法基于近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的差异区分虫害麦粒和完好麦粒,根据不同储粮害虫自身内的C、H、N成分的差异,经近红外光谱扫描后,其反射和吸收光谱的不同来识别不同种类的害虫[14]。
目前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开展了NIR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这些国家还拥有各种类型的NIR分析仪,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作用。
20世纪90年代,NIR技术曾经是研究热点。
Ridgway和Chambers用近红外技术检测潜藏在粮食颗粒内部的害虫[15],实验表明对完好粮粒和虫蚀粮粒鉴别效果较好,但对不同成虫或不同幼虫的种类鉴别,因反差较小,效果不理想,且是在实验室进行的,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之后Baker和Dowell等相继使用NIR技术鉴别寄生在小麦颗粒中的米象[16]、识别谷物中11种甲虫类昆虫[17],最后提出这种技术有望快速自动检测其他有机物。
近几年,NIR技术在粮虫检测方面又有了新进展。
Maghirang和Dowell等用自动近红外反射系统(SKCS 4170)成功地检测了单个麦粒中包含的死虫和活虫,同时对包含不同生长阶段状态的蛹、大幼虫、中等大小的幼虫和小幼虫的象虫类昆虫进行了检测[18-19],准确率分别为94%、93%、84%和63%,这表明NIR技术用于粮虫的检测十分有效。
在小麦面粉的害虫检测中,Perez-Mendoza和Throne等人比较了近红外技术和标准的浮选法[20],浮选法检测费时(约2小时/样本)且成本很高,而NIR 系统相对很快(1分钟/样本),而且不需要准备样本。
但NIR技术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不适合检测虫害水平低的粮食样本,其二该技术对样本的湿度比较敏感,最后它是一种间接的方法,检测幼虫效果不理想。
2.3 X射线法X射线法是一种直接的具有无损性的储粮害虫检测方法。
学者Karunakaran、Javas和White做了大量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他们最先将X射线用于检测小麦中米象的幼虫、蛹和成虫[21],获得97%的准确率,对完好粮粒的识别率高达99%,接着三人用该方法检测小麦中的锈赤扁谷盗,对完好粮粒、含幼虫和成虫的粮粒进行分类[22],正确识别率分别为75.3%、86.5%和95.7%。
还将X射线法和伯利斯漏斗法(Berlese Funnel method)作了比较,后者检测速度慢(约5~6个小时),准确率不高,尤其是检测多种害虫时可靠性较差。
X射线成像系统由五部分组成:荧光检查器(Lixi Fluoroscope)、CCD黑白照相机、黑白显示器、图像数字化器、个人计算机。
工作过程如下:谷粒由人工的方法放在样本平台的玻璃纸上,以摄取X射线图像,通过黑白照相机和数字化仪将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再由计算机处理数字图像来检测虫蚀粮粒。
在X射线成像系统中,通常由人工将粮食放到平台上,效率无疑很低。
为此,Melvin和Karunnakaran等学者设计并开发了一种自动化的粮食单层设备(a grain kernel singulation device)[23],实现了粮食在平台上的单层传输,有效率为60%~80%,这将更有利于X射线技术的应用。
另外,CT通常是一种用于诊断人类疾病的成像技术,它采用多束X射线和相应的软件再现检测目标的横截面图像。
Michael等人用CT成像技术检测红色硬小麦样本中含有的米象蛹,通过软件迅速识别和量化虫害麦粒[24]。
结果表明,每100克样本中含5个虫蚀麦粒样本的平均检测准确率为94.4±7.3%(均值±标准差),证明其可行性。
同Ridgway提出的NIR法相比,CT法检测害虫的主要优势在于扫描粮食样本的速度很快,可以量化虫蚀麦粒的个数,且CT法不需要让粮虫样本单层显示,可同时对更多样本进行成像。
2.4 电导法电导法又称电阻法,根据被测物体水分变化时其直流电阻值随之变化的原理来测定含水率,物质的含水率增加导致电阻值减小。
美国学者Pearson、Brabec 等在2003年提出利用电导法自动检测麦粒中隐藏的害虫[25],该文采用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 4100)检测虫染麦粒的压力和电导率,通过对电导信号的处理,将虫食粮粒同完好麦粒区分开来。
研究表明小麦样本中大幼虫和蛹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8%、89%,且误识率为零,从而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SKCS 4100由美国农业部和波通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主要用于检测谷粒的重量、湿度、直径和硬度,速率为每秒2粒,可对谷物的等级和均匀性进行快速、客观的测定。
该系统工作基于电导和压力的原理。
在SKCS中,一颗谷粒可认为是两个电阻分压电路中的一个电阻,电导率由通过谷粒的电压来测定。
低电压对应小电阻谷粒,反之亦然。
通常情况下,内部有活虫的谷粒的湿度要远远高于完好谷粒,湿度高则电导率(电阻)小,正是基于SKCS中的信号特征区分虫蚀粮粒同完好麦粒。
与X射线成像法和近红外光谱法相比,电导法的最大优点就是它具有零误识率,是一种自动、经济、快速的内部害虫检测方法。
2.5 微波雷达法雷达是一种非侵入式精确定位的电子设备,Tirkel(1997年)、Evans(2002年)、Korb(2003年)等人将微波雷达系统用于检测白蚁[26-28],其工作原理基于多普勒效应,微波信号遇到移动物体反射后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当害虫向接受器方向运动时,雷达反射的频率略高于发射频率,反之反射频率低于发射频率,即经反射后的微波信号与发射波信号的频率会产生微小的偏移,粮虫的运动可由发射和反射雷达频率区分开来。
学者R.W.Mankin提出了用微波雷达系统检测谷物中隐藏的不同大小害虫的新方法[29]。
在距离超过30厘米的空中很容易检测到四种成虫的运动情况,这表明微波雷达系统可以无损害地检测零售商店和物品包装里隐藏的害虫,还可以辅助使用诱捕器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更精确的检测。
微波雷达技术和声检测技术有两个共同点:其一都要求害虫能够运动,其二当害虫运动的声信号相对背景噪声很弱时,需要屏蔽背景噪声,本实验是在消声室中进行的。
另外,微波雷达技术优于声检测之处在于它可以大规模取样。
2.6 图像识别法图像识别法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主要用于医学技术诊断、自动制造业和农产品品质检测等方面。
美国学者Zayas和Flimn较早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散装在小麦仓中的谷蠹成虫进行离线检测[30],实验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识别率,但残缺粮粒、草籽、害虫的姿态等因素对检测结果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