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

合集下载

常见储粮害虫成虫

常见储粮害虫成虫

常见储粮害虫成虫发表日期:2009-10-27 [字体显示:大中小] [收藏] [打印] [关闭]常见储粮害虫成虫(一)玉米象(属鞘翅目,象虫科)危害:食性异常复杂,危害淀粉类植物达37科96种。

最喜食谷类,麦类、粉类、米类、油料、薯干等。

是我国重要的初期性储粮害虫之一。

成虫具有假死性,上爬性,群集性和负趋光性。

喜潮湿,善爬行,有飞翔力。

(二)米象危害:米象与玉米象同是储粮的危险性害虫。

(三)谷蠹危害:稻类、大米、麦类、玉米、高梁、薯干及破坏仓内木质结构和竹器。

成虫及幼虫蛀食粮粒内部,被害粮粒易被蛀成空壳。

大量繁殖时常引起储粮发热,使粮温高达37—38℃,是重要的初期性仓虫之一。

(四)竹蠹危害:木薯、薯干及仓库竹器设备。

被害物上蛀成许多孔洞,并排出粉屑。

(五)绿豆象危害:幼虫蛀食各种豆粒,尤以绿豆、小豆、豇豆被害最烈。

仓内、田间均能繁殖为害。

(六)赤拟谷盗危害:大米、小米、面粉、挂面、稻谷、小麦、玉米、高梁、豆类、油料、干果、药材、洒曲等。

是面粉厂主要害虫之一。

(七)长角谷盗危害:成虫、幼虫均为害破伤的原粮籽粒,如小麦、稻谷、玉米及加工品如大米、面粉。

在原粮中常在米象、谷蠹等蛀食性害虫已成的空洞粮粒内加害。

(八)麦蛾危害:麦类、玉米、稻谷及高梁等。

二米象目录基本资料特征描述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基本资料[中文名] 米象[学名] Sitophilus oryzae Linne[ 目] 鞘翅目[ 科] 象虫科[寄主] 玉米、稻米、小麦、高粱、面粉、各种谷物。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贮存2—3年的陈粮,成虫啃食,幼虫蛀食谷粒。

[地理分布] 广布于全世界,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

编辑本段特征描述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

成虫啮食谷粒,幼虫蛀食谷粒内部。

危害米、稻、麦、玉米、高粱等。

成虫体长2.4—2.9mm,宽0.9—1.5mm,体卵圆形,红褐至沥青色,背无光泽或略具光泽。

头部刻点较明显,额前端扁平。

喙基部较粗。

触角着生于基部1/3—1/4处,顶端圆形。

常见的储粮害虫

常见的储粮害虫

常见的储粮害虫 2010-03-0517:27:44|害虫名称图片成虫主要形态特征玉米象体长3—4.5mm,圆筒形,褐色或黑褐色,略有光泽;头部小,略呈三角形,喙前伸呈象鼻状;触角膝状8节,第3节较长,与第4节相比为5:3;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两鞘翅肩部和端部各有一橙色椭圆形斑,有后翅。

谷蠹体长2—3mm,长圆筒形,暗赤褐色,有光泽;触角鲶片状10节,末节扁平膨大;前胸背板中央隆起,表面着生许多小齿突,前缘大而明显,后半部呈颗粒状。

大谷盗体长6.5—10mm,扁平长椭圆形,漆黑色,无毛,有光泽;头三角形,上鄂发达外露;触角棍棒状11节,第7—10节略向内侧扩张呈锯齿状;前胸背板倒梯形,两前缘角突出,后缘与鞘翅呈颈状相连。

赤拟谷盗体长3—4mm,长椭圆形,赤褐色至褐色;触角11节,末端显著膨大呈锤状;复眼较大,两复眼在腹面距离约等于复眼横直径宽度。

咖啡豆象体长3—4.5mm,短椭圆形,暗褐色,密生细毛;触角11节,较长,3—8节细长丝状,黄褐色,9—11节扁平膨大呈三角形,黑色;足细长;腹末末臂板外露部分呈三角形。

绿豆象体长2—3mm,近卵形,体色、斑纹多变异,通常可分为暗色型和明色型两类。

触角11节。

前胸背板圆锥形,后缘中央有两个并列的长椭圆形瘤状突起,上面密被白色绒毛;后足腿节腹面内缘齿突长而直。

蚕豆象体长4.5—5mm,椭圆形,灰褐色,虫体密被绒毛;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白毛斑呈三角形,两侧缘齿突齿尖向两侧平行伸展;前足腿节大部分及胫节、跗节为赤褐色;两鞘翅末端近1/3处的白毛斑呈狭长的双弧形;腹末臂板两侧黑斑不明显,,白毛斑不呈“T”字型。

后足腿节腹面内缘齿突长而直。

麦蛾体长4—7mm,翅展8—16mm,灰黄色,有缎样光泽;头顶平滑无纵毛;前翅竹叶型,灰黄色,后缘毛较长;后翅菜刀形,淡灰黑色,后缘毛特长,远大于前翅面宽。

印度谷蛾体长6—97mm,翅展13—18mm,虫体密被赤褐色和灰褐色鳞片。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种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种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1.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图1)英文名:ric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

成虫体长 2.3~3.5mm。

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背面不发亮或略有光泽。

触角8节,第2一7节约等长。

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

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个红褐色斑,后翅发达。

雄虫阳茎背面均匀隆起,雌虫的“Y"形骨片两侧臂末端钝圆,两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性: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年发生4一12代。

在我国贵州省,一年4一5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一52d,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 一40d。

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天产卵2一3粒,在适宜条件下雌虫一生产卵多达576粒。

幼虫在寄主内蛀食为害,经历4龄。

在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 d一6.5d,幼虫期18.4 d一22d,蛹期8.3 d一14d,预蛹期3d,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一40d。

又据报道,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在21℃下需43d,在18℃下需96d。

成虫寿命约7一8个月,最多达2年之久。

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一34℃,最适温度为26℃一31℃;发育的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45%一100%,最适的相对湿为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分布:内蒙古、四川、福建、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广西。

2.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图2)英文名:maiz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mm,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泽。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1.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图1)英文名:ric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

成虫体长2.3~3.5mm。

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背面不发亮或略有光泽。

触角8节,第2一7节约等长。

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

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个红褐色斑,后翅发达。

雄虫阳茎背面均匀隆起,雌虫的“Y"形骨片两侧臂末端钝圆,两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性: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年发生4一12代。

在我国贵州省,一年4一5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一52d,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一40d。

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天产卵2一3粒,在适宜条件下雌虫一生产卵多达576粒。

幼虫在寄主内蛀食为害,经历4龄。

在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 d一6.5d,幼虫期18.4 d一22d,蛹期8.3 d一14d,预蛹期3d,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一40d。

又据报道,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在21℃下需43d,在18℃下需96d。

成虫寿命约7一8个月,最多达2年之久。

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一34℃,最适温度为26℃一31℃;发育的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45%一100%,最适的相对湿为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分布:内蒙古、四川、福建、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广西。

图1米象1.成虫;2.雄虫阳茎;3.雌虫“Y”形骨片;2 312.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图2)英文名:maiz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mm,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泽。

常见的储粮害虫

常见的储粮害虫

常见的储粮害虫————————————————————————————————作者:————————————————————————————————日期:常见的储粮害虫一、储粮害虫的变态和世代储粮害虫包括了昆虫和螨类两大类。

储粮害虫的一生中要比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在变化的各个阶段,有的形态守全不相同,这种形态变化我们叫它变态。

很多地区的农村中,对养蚕都十分熟悉。

在蚕的一生中有四种虫态,首先由蚕子也就是蚕卵孵化出幼蚕,我们叫它幼虫,当幼蚕经过几次脱皮长大以后就会结茧变成蚕蛹,然后由蛹羽化出蚕蛾,这时我们叫它作成虫。

这种在昆虫的一生中像蚕一样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虫态的变化,我们叫它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有可能完全不同。

像蚕一样,蚕吃桑叶,而成虫蚕蛾什么也不吃。

但有一些种类的储粮害虫,如甲虫类害虫等它们的幼虫和成虫都危害粮食。

另外一类储粮害虫,它们一生中只有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没有蛹期,我们叫综不完全变态。

由于这种变态的幼虫和成虫在形状和食性方面,基本相同,我们管这种幼虫叫"若虫"。

成虫和若虫的差别,主要是若虫滑生翅和生殖器官没有成熟。

由于储粮害虫有形态变化,就使得粮食中的储粮害虫看上去更五花八门,有不同种类的幼虫、蛹、甲虫、蛾子还有螨类。

储粮害虫在发育过程中,从成虫产下卵到孵化出小的幼虫所经过的时间叫作"卵期",幼虫从卵中破壳出来叫作"孵化"。

刚从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叫作"第一龄"的幼虫,经过一次蜕皮后变为"二龄"幼虫,以后每蜕一次皮,虫龄就增加一龄,每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叫"龄期"。

幼虫长大后,停止取食、不再生长时,叫作"末龄幼虫"或"老熟幼虫"。

老熟幼虫再经过蜕皮变成蛹时叫作"化蛹",幼虫从孵化到化蛹经过的时间叫"幼虫期"。

成虫由蛹壳中脱壳出来,或是老熟的若虫又经过一次蜕皮变成成虫的过程,都叫作"羽化"。

化蛹到成虫出现的时间,我们叫它"蛹期"。

不完全变态的储粮害虫,没有蛹期,它们从若虫最后一次蜕皮,直接变成成虫。

常见的储粮害虫

常见的储粮害虫

常见的储粮害虫常见的储粮害虫害虫名称图片成虫主要形态特征玉米象体长3—4.5mm,圆筒形,褐色或黑褐色,略有光泽;头部小,略呈三角形,喙前伸呈象鼻状;触角膝状8节,第3节较长,与第4节相比为5:3;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两鞘翅肩部和端部各有一橙色椭圆形斑,有后翅。

谷蠹体长2—3mm,长圆筒形,暗赤褐色,有光泽;触角鲶片状10节,末节扁平膨大;前胸背板中央隆起,表面着生许多小齿突,前缘大而明显,后半部呈颗粒状。

大谷盗体长6.5—10mm,扁平长椭圆形,漆黑色,无毛,有光泽;头三角形,上鄂发达外露;触角棍棒状11节,第7—10节略向内侧扩张呈锯齿状;前胸背板倒梯形,两前缘角突出,后缘与鞘翅呈颈状相连。

赤拟谷盗体长3—4mm,长椭圆形,赤褐色至褐色;触角11节,末端显著膨大呈锤状;复眼较大,两复眼在腹面距离约等于复眼横直径宽度。

咖啡豆象体长3—4.5mm,短椭圆形,暗褐色,密生细毛;触角11节,较长,3—8节细长丝状,黄褐色,9—11节扁平膨大呈三角形,黑色;足细长;腹末末臂板外露部分呈三角形。

绿豆象体长2—3mm,近卵形,体色、斑纹多变异,通常可分为暗色型和明色型两类。

触角11节。

前胸背板圆锥形,后缘中央有两个并列的长椭圆形瘤状突起,上面密被白色绒毛;后足腿节腹面内缘齿突长而直。

蚕豆象体长4.5—5mm,椭圆形,灰褐色,虫体密被绒毛;前胸背板后缘中央白毛斑呈三角形,两侧缘齿突齿尖向两侧平行伸展;前足腿节大部分及胫节、跗节为赤褐色;两鞘翅末端近1/3处的白毛斑呈狭长的双弧形;腹末臂板两侧黑斑不明显,,白毛斑不呈“T”字型。

后足腿节腹面内缘齿突长而直。

麦蛾体长4—7mm,翅展8—16mm,灰黄色,有缎样光泽;头顶平滑无纵毛;前翅竹叶型,灰黄色,后缘毛较长;后翅菜刀形,淡灰黑色,后缘毛特长,远大于前翅面宽。

印度谷蛾体长6—97mm,翅展13—18mm,虫体密被赤褐色和灰褐色鳞片。

额前具有锥状鳞片脊;前翅长三角形,在亚基线和近中横线之间为灰黄色。

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措施

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措施

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措施一、背景介绍储粮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储存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害虫侵害的情况。

这些害虫会繁殖、吞食粮食,导致粮食质量下降、数量减少,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因此,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储粮害虫种类1. 粉尘螨:主要危害谷物、豆类等干燥物品。

2. 谷蠹:主要危害谷物。

3. 烟草甲:主要危害烟草。

4. 玉米象:主要危害玉米等谷类作物。

5. 红拟谷盗:主要危害稻谷。

三、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措施1. 清理消毒在储存前对仓库进行彻底清理消毒,清除仓库内的积尘和杂草,并喷洒杀虫剂进行彻底消毒。

这样可以有效地杀死潜伏在仓库内的害虫卵和幼虫,减少害虫的繁殖。

2. 环境控制储粮仓库内应保持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避免潮湿和高温环境,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3. 气调贮藏气调贮藏是利用气体作用杀灭害虫的一种方法。

在储粮仓库中,可以通过控制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治害虫,还能够延长储存期限,提高粮食品质。

4. 包装防护对于一些易受到害虫侵袭的粮食品种,可以采用包装防护的方法。

包装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防潮、防水、防鼠等性能,并且包装后应该密封严实,避免空气和水分进入。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控制害虫数量和繁殖的一种方法。

在储粮仓库中,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或微生物来控制害虫数量,如斑蚜、蚂蚁等。

6.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杀虫剂来控制害虫数量和繁殖的一种方法。

在储粮仓库中,可以使用各种杀虫剂进行喷洒和熏蒸,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化学药品应该按照规定用量和方法,并且要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污染。

四、总结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措施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和储藏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民、仓储企业等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意识,确保粮食安全供应。

重要储粮害虫

重要储粮害虫

重要储粮害虫一、重要储粮害虫1、鞘翅目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bricius)、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aeus)、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 Duval、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ugineus (Stephens)、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namensis (Linnaeus)2、鳞翅目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er、印度谷蛾Plodia interpunctella (Hubner)、粉斑螟Ephestia cautella (Walker)3、啮虫目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odonnel、嗜虫书虱Liposcelis entomophila (Enderlein)4、蛛形纲真螨目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粗脚粉螨Acarus siro Linnaeus二、按为害场所分1、原粮仓库(为害稻谷、小麦、玉米等)谷蠹、米象、玉米象、锈赤扁谷盗、锯谷盗、麦蛾、印度谷蛾、粉斑螟、嗜卷书虱、嗜虫书虱2、粮食加工厂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粉斑螟、腐食酪螨、粗脚粉螨3、成品粮(1)大米: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米象、粉斑螟(2)小麦粉:赤拟谷盗、杂拟谷盗三、按为害方式1、蛀食性谷蠹、米象、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蛾、粉斑螟2、非蛀食性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锈赤扁谷盗、锯谷盗、嗜虫书虱、嗜卷书虱、腐食酪螨、粗脚粉螨《LS/T 1211-2008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虫粮等级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1.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图1)英文名:ric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该种与玉米象极其近缘,外部形态十分相似。

成虫体长2.3~3.5mm。

圆筒状,红褐色至暗褐色,背面不发亮或略有光泽。

触角8节,第2一7节约等长。

前胸背板密布圆形刻点。

每鞘翅近基部和近端部各有l个红褐色斑,后翅发达。

雄虫阳茎背面均匀隆起,雌虫的“Y"形骨片两侧臂末端钝圆,两侧臂间隔约等于两侧臂宽之和。

生活习性: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年发生4一12代。

在我国省,一年4一5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的历期为42 d一52d,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历期为38 d一40d。

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雌虫每天产卵2一3粒,在适宜条件下雌虫一生产卵多达576粒。

幼虫在寄主蛀食为害,经历4龄。

在25℃和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卵期4 d一6.5d,幼虫期18.4 d一22d,蛹期8.3 d一14d,预蛹期3d,完成一个发育周期需34 d一40d。

又据报道,在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发育周期,在30℃下需26d,在21℃下需43d,在18℃下需96d。

成虫寿命约7一8个月,最多达2年之久。

米象发育的温度围为17℃一34℃,最适温度为26℃一31℃;发育的湿度围为相对湿度45%一100%,最适的相对湿为70%。

经济意义:严重为害各种谷物及种子、谷物加工品,还为害某些豆类、油料、干果和药材等。

分布:、、、、、、、、。

图1米象1.成虫;2.雄虫阳茎;3.雌虫“Y”形骨片;2 312.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图2)英文名:maize weevil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mm,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泽。

头部向前延伸呈象鼻状,称此为“喙”。

雄虫的喙短粗,表面粗糙;雌虫的喙比较细长,表面光滑。

触角膝状,无刻点,柄节长大,第3节与第4节长度之比约为5:3;端节呈长椭圆形,实际由第8、9两节好似愈合而成,故看起来象由8节组成似的。

前胸背板端缘较后缘狭,与头部相连接的部分呈一窄领状,中央稍向后方凹入。

在领状的后缘生有刻点,呈一横列,并生有,淡黄色叶状毛。

整个前胸背板布着圆形刻点,中央仿沸有一隆起线似的,但有的个体不明显。

鞘翅长形,后缘细而尖圆。

两鞘翅刻点和隆起线不明显,约有13条纵刻点行。

每鞘翅基部和端部各有一个橙黄色黄色的椭圆形斑纹。

后翅发达,膜质透明。

足三对,前足最粗大,次之为后、中足。

各节以腿节最粗,特别是前足腿节。

跗节5节,第1、2等长,第3节二裂,第4节微小隐于第3节背面的凹陷,第5节细长,具2爪。

雄虫外生殖器阳茎表面几乎扁平,但中间有一条纵隆脊,脊两测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

因此,阳茎横切面呈“山”字形。

阳茎基片呈长三角形。

雌虫外生殖器的“Y”形骨片两臂较狭长,略向弯。

臂的顶端略尖。

生活习性: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发生l~2代,在中原地区3~4代,亚热带地区可达6~7代。

主要以成虫越冬。

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成虫不再活动。

成虫用喙在粮粒表面做卵窝,每个卵窝产l粒卵,然后用粘液封口。

卵期一般为3~16d,幼虫期13~28d,前蛹期l~2d,蛹期4~12d。

幼虫有4龄。

在27℃及66~72%RH下,l~4龄幼虫的历期分别为3.6d、4.7d、4.8d、5d。

玉米象发育的温度围为17~34℃,最适温为27~31℃;发育的相对湿度围为45~100%,最适相对湿度为70%。

经济意义:玉米象为储粮的头号大害虫,对多种谷物及加工品、豆类、油料、干果、药材均造成严重危害。

在适宜的条件下,粮食储藏期所造成的重量损失在3个月可达11.25%,6个月可达35.12%。

分布:国各省区。

213图2 玉米象1.成虫;2.雄虫阳茎;3.雌虫“Y”形骨片;3.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Fbricius)(图3)英文名:l esser grain borer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ichidae)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3mm。

长圆筒形,赤褐至暗褐色,略有光泽。

触角叶片状,10节,第l、第2节几等长,末端3节扁平膨大呈三角形。

前胸背板遮盖头部,前半部有成排的鱼鳞状短齿作同心圆排列,后半部具扁平小颗瘤。

小盾片方形。

鞘翅颇长,两侧平行且包围腹侧;刻点成行,着生半直立的黄色弯曲的短毛。

生活习性:在华中地区一年发生2代。

在可发生4代。

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常在发热的粮堆中,或当粮温降低时向粮堆下层转移,蛀入仓底与四周木扳,以仓扳和储粮接触处为最多。

也有的潜伏在粮粒或飞至野外树皮裂缝中越冬。

越冬成虫于翌年四月开始活动,交尾产卵,至7月间变为第一代成虫,八、九月间变为第二成虫,此时为害最严重,尤以九月份为甚。

据省试验结果:谷蠹的卵期11~13d;幼虫期28~71d(一般4龄,偶尔也有5~6龄);前蛹期1~4d,蛹期3~7d,完成一代需43~93d,成虫寿命可长达一年。

每头雌虫一生平均可产卵200~500粒,每天产卵数一般不超过10粒。

卵单产或集产于谷颖或粮粒裂缝中,产在粉屑中或粮粒外面的较少,有时也产在包装物或墙壁缝隙中。

卵的孵化率高,一般能达100%。

孵出的幼虫一般钻人粮粒为害,直至羽化成为成虫始钻出,未注入粮拉幼虫则在粮粒间或粉屑中生活,侵入粮粒表面,尤喜食害胚部。

谷蠹耐干耐热性均很强,即使粮食含水量在8~10%或温度在38~40℃时,也能发育繁殖。

但对低温的抵抗能力较差。

谷蠹是一种好温性害虫,常活动于粮堆中、下层,具趋温群聚性,往往由此而引起粮堆局部发热,致使粮温升达37~38℃时,成虫也不离开发热层,并以每世代约一个月时间,连续不断地繁殖。

即使是在低温季节,整仓粮温低于发育始点温度,谷蠹仍可在群集部位继续繁殖为害。

谷蠹幼虫在蛀食为害的过程中,可在粮粒间产生大量白色粉末。

这些粉末可减少粮堆的孔隙度,影响熏蒸剂的扩散,导致杀虫效果下降。

成虫飞翔力强。

该虫发育的温度围为18~39℃,最适发育温度为32~34℃;发育的相对湿度围为25~70%,最适的相对湿度为50~60%。

在最适条件下发育l代需要25d。

成虫寿命120~240d。

在最适条件下每4周的虫口增长率可达20倍。

此虫有较强的耐热、耐干能力,能在小麦中发育的最低含水量为9%。

该虫抗寒力差,在0.6℃以下存活7d,在0.6~2.2℃下存活不多于11d。

幼虫有4龄。

经济意义:此虫是蛀食性重要储粮害虫之一,主要在我国南方诸省发生为害,尤以华南地区更为突出。

它对储粮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玉米象。

在大洋洲它的重要性大于王米象和谷象,因为它所咬下的谷物重号大大超过它所吃的重量;所以它对粮食为害后所损失重量为其体重的5~6倍,而玉米象的损失重量约等于其体重。

谷蠹食性很复杂,不仅能为害禾谷类、粉类、豆类、淀粉、干果、豆饼、药材、各种植物种子,而且能为害竹广木材及其制品、皮革、图书等,其中以稻谷、小麦被害最烈,受害粮粒常被蛀成空壳,大量繁殖时往往引起储粮发热,使粮温高达38℃以上。

谷蠹蛀食木材,并喜在木质潜伏、化蛹及越冬,严重破坏仓房木质结构。

分布:、、、、、、、、、、、、、、、、、、、、、、、、等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

4.大谷盗Tenebroides mauritanicus (Linnaeus )(图4)英文名:cadelle ;black grain beetle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 )谷盗科(Ostomatidae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5~11mm ,长椭圆形,略扁平,黑色,有光泽。

前口式,头呈近三角形,触角棍棒状,11节,末3节向一侧扩展呈锯齿状。

前胸背板宽略大于长,前缘明显凹入,两前角明显呈尖状突出。

前胸背板后缘与鞘翅间形成颈状。

鞘翅的长度为宽度的2倍,末端圆,表面具纵刻点行7条,行间宽阔。

前足基节窝后方封闭,跗节5-5-5式,第一节很小,隐于胫节的端部凹陷。

生活习性:在温带地区,一年发生1~2代;在热带地区,每年可发生3代。

幼虫和成虫均可越冬。

越冬时常潜伏于木板等各种缝隙或包装。

成虫寿命和羽化的时间关系较大,若在春季羽化,寿命只有6~7个月;若在秋末羽化,寿命可达1年以上。

在15℃下成虫可耐饥饿114d ,幼虫可耐饥饿33d 。

雌虫将卵产在碎屑或附近的缝隙,每次可产卵20~30粒,可持续产卵2~14个月,每雌产卵量为430~1319粒。

幼虫有3~7龄,完成一个世代需65~400d 。

不同食物对幼虫的发育影响较大,如用玉米粉或小麦饲喂的幼虫期为69d ,用大麦粉饲喂的幼虫期为83d ,而用上白粉、糙米或精米饲喂时幼虫期可长达180d 。

其最适发育和繁殖的温度和湿度为28~30℃和70~80%RH ,在此条件下,卵期为7d ,幼虫期为48d ,蛹期10d ,完成1个世代约需65d 。

在21℃下,卵期为15~17d ,幼虫期为250~300d ,蛹期22~25d ,完成1个世代约需285~352d 。

在温湿度和食物不适宜时,完成1个世代可长达3年。

在15℃时停止繁殖,12℃时停止活动。

大谷盗也可以生活在室外的树皮下和蛀木性昆虫的隧道,营捕食生活。

经济意义: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稻谷、玉米、面粉、薯干,也危害油料、豆类、药材、干果等。

危害小麦、大麦等原粮时常咬食粮粒的胚部,1头幼虫可破坏小麦、大麦等种子1万多粒,使种子不能发芽。

幼虫喜好在木板化蛹、潜伏和咬啮筛绢、麻袋及木板的习性,图 3 谷蠹 1. 成虫背面 2. 成虫侧面 1 2因此不但破坏粮粒的完整,也可严重破坏仓的木板或木制品以及筛绢和麻袋等物品。

分布: 世界性分布。

国除和外,各地均有分布。

5.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er (图5)英文名:Angoumois grain moth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 )麦蛾科(Gelechiidae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0~6.0mm ,翅展8~16mm 。

虫体淡黄色或黄褐色,即似麦粒色或稻粒色,且有光泽。

头顶无丛毛。

复眼圆形,黑色,触角细长多节呈丝状,较前翅为短。

有喙,下唇须三节,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第2节披有粗圆鳞片,腹而粗糙;末节长于第2节,细长而尖且弯曲。

前翅竹叶状,翅端较尖,翅面灰黄色,通常在翅端部及翅中横线处各有一若干黑色鳞片形成的小黑点。

后翅菜刀形,翅端较突出,前翘在近翅中室中部的位置向凹人,翅面银灰色,缘毛均较长,尤以后缘毛更长,其长度约为后翅宽度的2倍。

前翅Sc 脉伸达前缘的终点仅达翅中室一半,R 脉五根,M 脉三根,R 4+5与M 共柄,Cu 脉二根,Cu 2出自翅中室端部1/5处,A 脉基部成叉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