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蛹虫草虫草素研究进展

蛹虫草虫草素研究进展

蛹虫草虫草素研究进展蛹虫草又称虫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虫草素作为蛹虫草中的一种有效成分,近年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虫草素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医学和保健品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蛹虫草虫草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其药理活性及应用前景,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蛹虫草虫草素的提取与分离蛹虫草虫草素主要存在于蛹虫草的子实体内,其提取与分离是相关研究的首要步骤。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超声波提取、酶解法等。

酶解法相对高效,可以有效提高虫草素的提取率。

在分离方面,常采用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得到高纯度的虫草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蛹虫草虫草素的药理活性研究1. 抗菌活性虫草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研究表明,虫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这为虫草素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抗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抗炎活性虫草素对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组织炎症反应,缓解炎症所致的痛苦和不适。

研究发现,虫草素可以调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 抗肿瘤活性虫草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研究表明,虫草素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对多种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4. 抗氧化活性虫草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

研究表明,虫草素可以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化损伤的发生,对预防氧化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蛹虫草-小结

蛹虫草-小结

蛹虫草蛹虫草为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目、虫草属的模式种。

学名为Cordycepsmilitaris,又名北冬虫夏草、北蛹虫草、虫草等。

世界性分布天然资源数量很少。

由子座(即草部分)与菌核(即虫的尸体部分)两部分组成的复合体。

冬季幼虫蛰居土里,菌类寄生其中,吸取营养,幼虫体内充满菌丝而死。

到了夏季,自幼虫尸体之上生出幼苗,形似草,夏至前后采集而得。

中医认为,虫草入肺肾二经,既能补肺阴,又能补肾阳,主治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虚弱,久咳虚弱,劳咳痰血,自汗盗汗等,是唯一的一种能同时平衡、调节阴阳的中药。

形态特征概述蛹虫草—形态特征子座单生或数个一起从寄生蛹体的头部或节部长出,颜色为橘黄或橘红色,全场2—8厘米,蛹体颜色为紫色,长约1.5—2厘米。

1.菌丝体蛹虫草的菌丝是一种子囊菌,其无性型为虫草拟青霉。

其菌体成熟后可形成子囊孢子(繁殖单位),孢子散发后随风传播,孢子落在适宜的虫体上,便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体。

菌丝体一面不断地发育,一面开始向虫体内蔓延,于是蛹虫就会被真菌感染,分解蛹体内的组织,以蛹体内的营养作为其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最后将蛹体内部完全分解。

2.子实体一般当蛹虫草的菌丝把蛹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分解完毕后,菌丝体发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菌丝体由营养生长开始转为生殖生长,最后扭结后从蛹体空壳的头部、胸部、近尾部等处伸出,形成橘黄色或橘红色的顶部略膨大的呈棒状的子座(子实体)。

品种介绍蛹虫草- 品种介绍中国于1958年在吉林省首次发现,通过鉴定,认为它与冬虫夏草是同一个属,定名为蛹草。

主产于云南(昆明、安宁、江川)、吉林(安图、永吉)、辽宁(沈阳)、内蒙古(哲里木盟),生于针、阔叶林或混交林地表土层中鳞翅目昆虫的蛹体上。

能采用家蚕和柞蚕蛹人工批量培育,药效、药理与野生种相似甚至更好。

北虫草较之冬虫夏草,具有几个无可比拟的优点:一是北虫草为虫草属的模式种,分布广泛,为世界各国学者所认识和接受。

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蛹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

由于其价值高昂,人们对蛹虫草的研究和人工培养不断进行着。

本文将对蛹虫草人工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介绍。

蛹虫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蛹虫草资源的采集十分困难。

人工培养蛹虫草就成为了获取大量草药资源的有效途径。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主要包括菌种繁殖、病虫害防治、培养基优化以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

菌种繁殖是蛹虫草人工培养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对菌种培养基的优化,研究人员成功地获得了高活力的菌种,并且提高了菌种繁殖的效率。

研究人员还尝试了不同的菌株混合培养,从而提高了蛹虫草的产量和品质。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蛹虫草的生长环境特殊,病虫害的防治更具挑战性。

研究人员通过改良培养基的配方,并且采用合适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蛹虫草人工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病虫害问题。

培养基的优化也是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培养基成分的调整,研究人员提高了蛹虫草的产量和品质。

添加适量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增加蛹虫草的产量,而调整培养基的pH值可以改善蛹虫草的品质。

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在菌种繁殖、病虫害防治、培养基优化以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蛹虫草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为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蛹虫草的培养技术,进一步提高蛹虫草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蛹虫草产业的发展。

蛹虫草菌株鉴定

蛹虫草菌株鉴定

蛹虫草菌株鉴定
蛹虫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疲劳等。

然而,市场上的蛹虫草产品种类繁多,品质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掺杂其他蘑菇或虫草的情况。

因此,对于蛹虫草的菌株进行鉴定非常重要。

蛹虫草菌株的鉴定主要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等方面进行。

形态学鉴定包括观察其菌丝形态、子实体形态、菌盖周围的菌环等;分子生物学鉴定则可以通过PCR扩增、测序等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分析,从而确定其物种分类;生理生化鉴定则可通过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产生的酶活性等方面进行鉴定。

蛹虫草菌株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障蛹虫草产品的质量
和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对蛹虫草菌株进行科学、精准的鉴定,才能确保其药用功效和市场竞争力。

- 1 -。

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蛹虫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

蛹虫草的天然资源有限,采集困难,价格高昂。

人工培养蛹虫草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蛹虫草人工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主要分为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式。

液体培养是将蛹虫草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通过调整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来促进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

固体培养是将蛹虫草菌种接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固体基质中,如米糠、木屑等,使菌丝在固体基质上生长并形成子实体。

在液体培养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培养基的配方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添加剂等。

碳源可以是葡萄糖、麦芽糖等,而氮源可以是蛋白胨、酵母粉等。

无机盐主要包括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

添加剂可以是维生素、激素等,用于促进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

培养条件的优化也非常重要,如温度、pH值、光照等。

研究表明,适当的温度和pH值可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而光照对菌丝形态和生理代谢有一定影响。

在固体培养方面,目前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固体基质的选择和菌种的接种方式。

固体基质的选择应具有适宜的饲养性能和营养成分,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同时保持适宜的水分和通气性。

常用的固体基质包括米糠、木屑、豆壳等。

菌种的接种方式可以是点状接种、均匀接种或层状接种等。

调控培养条件和添加适宜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还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成本较高,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气等环境条件,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如菌种的选育、子实体的质量控制等。

人工培养的蛹虫草与野生蛹虫草在化学成分和药效上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是一个具有挑战和前景的研究领域。

通过优化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选择适宜的固体基质和接种方式,可以促进蛹虫草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

蛹虫草

蛹虫草

蛹虫草怎样服用更有营养?
蛹虫草味甘平、唇齿留香,最适合炖(煲)汤食用。滋补品讲究 食疗周期。如想增强抗病能力、预防感冒、靓泽皮肤,一周2-3次,连 服一个月为一个周期,通常每月10次为佳。而患病者则宜采取食疗调 节法或遵医嘱,最好每天都有摄入。若病状减轻或消失,则改为食疗 保健调法,以达固本培元,标本兼治之效。
虫草素的提取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虫草素 1)树脂预处理:选择合适的树脂,大孔树脂先用95%乙醇浸泡24h,使其充分溶胀和初步除 杂,再用去离子水洗至无乙醇味,然后将树脂装入层析柱。用2mol/LHCl溶液过柱并浸泡2h ,水洗至中性,接着用2mol/LNaOH溶液过柱并浸泡2h,同样水洗至中性,取出,备用。 2)发酵液准备:由于虫草素主要存在于发酵液中,所以发酵结束后,将蛹虫草培养物于 8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备用。 3)吸附:将预处理过得树脂与发酵液以1g:20ml混合,25℃下摇床上振荡24h。
霉菌多糖作为真菌激发子,分批补加NH4+,硫酸亚铁1g/L。 不同的研究发现这些添加物质都对虫草素产量有所提高,但是不同菌株、不同培 养条件对虫草素的产量影响很大,并不是所添加物质都适应所有菌株。
斜面培养
按PDA综合培养基配方制备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制成斜面,将保藏的菌种接
入新制的斜面培养基中,并将其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培养至洁白的菌丝体长
成功开发出大成草系列 虫草素含片
生产流程
优选品种
制备培养基
斜面培养
一级种子培养
制备目标纯度样本
虫草素的提取
控制培养条件
二级种子培养
高产菌种选育
目前全世界最高产菌株是采用高能离子束照射法得到的突变株,最高产量 可以达到8.60g/L。

人工培养蛹虫草(Cordycepsmilitaris)SY_(12)新型有效成分的研究

人工培养蛹虫草(Cordycepsmilitaris)SY_(12)新型有效成分的研究

人工培养蛹虫草(Cordycepsmilitaris)SY_(12)新型有效成分的研究【摘要】: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久负盛名的药用真菌,营养成分极为丰富,具有卓越的医疗和滋补功效。

目前,关于蛹虫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虫草素和虫草多糖两种活性成分上,对其他有效成分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筛选性状优良的蛹虫草菌株出发,通过优化人工栽培实验和液体发酵条件,首次对人工栽培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中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析进行了研究。

(1)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野生蛹虫草菌株进行分离纯化,以人工栽培实验选择优良菌株。

菌株SY12子实体的质量最好,子实体平均长度9.10cm,平均直径2.5mm,平均鲜重31.71g,平均生长周期45d,通过连续栽培实验验证,菌株SY12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2)以干菌丝体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蛹虫草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蔗糖4%、蛋白胨1.5%、硫酸铵0.6%、KH2PO4 0.05%、MgSO40.02%、VB1微量,温度25℃、初始pH 7.0、装液量100/250mL三角瓶、接种量8.0%、发酵时间96h。

在最佳发酵条件下,SY12最大生物量可达18.7g/L。

(3)酸热法是蛹虫草中类胡萝卜素提取的有效方法,通过正交实验得到其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盐酸浓度1mol/L、盐酸用量15mL/g、酸浸时间20min、热处理时间4min。

在此浸提条件下,蛹虫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可达2158μg/g。

蛹虫草中类胡卜素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吸收峰值分别在415nm、439nm和468nm处,与类胡萝卜素的紫外特征吸收值相符。

(4)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乙醇回流法提取黄酮的最佳条件:乙醇浓度75%、液料比40∶1、提取时间60min、提取次数2次。

经TLC法结合硅胶柱层析对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颜色反应和紫外特征吸收进行鉴定。

蛹虫草的研究开发进展

蛹虫草的研究开发进展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大脑膜充出血,严重的淤血,少数脑膜下积液,白质和灰质有明显的小点出血。

脊髓也有类似变化。

关节腔内有液体渗出。

三、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措施猪链球菌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季节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有时甚至可以呈地方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认真做好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在高发季节到来之前,将“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血立清”、“红圆弓链混感用药”、“氟苯尼考可溶性粉”等添加到饲料中(这是很重要的措施,比疫苗预防的效果还要好)。

加强饲养管理。

高密度饲养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所以饲养密度要科学合理,不同体重阶段的猪尽量分开饲养;减少应激因素,保持圈舍通风等。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带猪消毒和环境消毒。

四、治疗方案(一)清瘟败毒针稀释金子弹,另一侧注射长效热毒混感宁。

(二)重症热毒快克稀释欧孢西林,另一侧注射磺太极。

(三)厌食性链球菌病的防治清火通便开胃针稀释无敌头包,另一侧注射混感急诊。

(四)怪病不吃针稀释头包奇症,另一侧注射乾磺胺间甲氧嘧啶纳。

濮阳县徐镇镇农业服务中心张洪科(上接39页)蛹虫草的研究开发进展NO NG YE ZO NG H ENG!!!!!!!!!!!!!!!!!!!!!!!!!!!!!!!!!!!!!!!!!!!!!!冬虫夏草是一种极为名贵的滋补中药,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冬虫夏草的生长要求特殊的生态环境,产量极少。

蛹虫草又名北冬虫夏草、北虫草、蚕蛹虫草等,与冬虫夏草同属异种,是虫草属的模式种。

野生蛹虫草分布于我国的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蛹虫草的驯化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确认蛹虫草的药理作用基本上与冬虫夏草相同,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

1986年,吉林省科研部门从野生蛹虫草中分离出蛹虫草菌,人工接种到蚕蛹上,培育成蛹虫草。

目前,蛹虫草已在我国实现了人工规模种植,深层次开发利用的研究正处于高峰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蛹虫草的生物学性质为筛选优良菌株的一个依据,实验从不同的温度、PH 值、碳氮源、菌丝体形态、菌丝体液体培养积累量业研究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确定最佳生长条件,为进行菌株的丢弃建立初步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株
蛹虫草菌株,由锦州食用菌协会实验室提供。

葡萄糖、蛋白胨、KH2PO4、MGSO4、VB1、酵母粉、琼脂、蔗糖、乳糖、半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麦芽糖、大豆蛋白胨、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铵、硫酸铵、尿素。

1.1.2主要仪器
医用型净化工作台、立式自控电势压力蒸汽灭菌器、电势恒温鼓风干燥箱、酸度计。

1.1.3培养基
PDA加富培养基:马铃薯20g,葡萄糖20g、蛋白胨2g、KH2PO43g、MGSO41.5G、VB11g,加水至1000ml。

基础培养基:葡萄糖20g、酵母粉2g、KH2PO42g、MGSO41g、琼脂20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1.2试验方法
1.2.1供试菌株的活化
将供试菌株用灭过菌的接种铲取1*1cm的菌块接种到斜面PDA培养基上,25℃下恒温培养10天。

每天菌株做10次重复。

1.2.2培养方式
将斜面菌种用灭过菌的接种铲取1*1cm的菌块接种到直径9cm的培养皿中心,在25℃下恒温培养10天,每个菌种做5次重复。

用直径5mm的无菌打扎器取早虫草菌片接种至PDA平板中央,将平板分别置于培养室自然光照培养,观察菌落形态。

每个菌种3次重复。

1.2.3温度对早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成五个温度梯度:17℃、20℃、23℃、26℃、29℃。

用5MM无菌打扎器打扎接种到PDA培养基中心。

每个菌种做8个重复,每个温度2个重复。

每24H 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落的变化及其生长状况。

1.2.4 PH值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成五个PH酸度:PH5.5、PH 6.0、PH 6.5、PH 7.0、PH 7.5。

用直径5mm 无菌打扎器打扎接种到不同的PH值培养基中心中,每个菌种做3个重复。

在23℃恒温下培养,每24H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薄的变化及其生长状况。

1.2.5碳源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
其它培养基配方不变,分别选用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添加到固体基础培养基中,在23℃条件下恒温培养。

每24h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丝长势和菌丝体颜色及形态,筛选出适合蛹虫草菌丝体生长的碳源。

1.2.6氮源对蛹虫草生长速率的影响
其它培养基配方不变,分别选用蛋白胨、大豆蛋白胨、酵母膏、牛肉膏、硝酸铵、硫酸铵和尿素作为氮源添加到固体基础培养基中,CK为基础培养基不加氮源。

在23℃条件下恒温培养。

每24H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速度,并观察菌丝长势和菌丝体颜色及形态,筛选出适合蛹虫草菌丝体生长的氮源。

1.2.7液体培养主生物量的测定
用无菌的打扎器取相同量的菌片置于液体培养基,摇瓶培养7天后,四层纱布过滤,菌丝体60℃,烘干至恒重后,测定不同菌株的生物量。

2.结果与分析
2.1温度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
不同菌株的菌丝体在29度都不再生长,说明蛹虫草菌株是不耐高温的。

而在17-26度都要不同程度的生长,可以看出菌丝体的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到23度时生长最快,而到26度时有变慢,说明23度是蛹虫草菌株的生长最适温度。

不同的菌株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相差不大其中,1号、2-3
号的生长速度较慢;6号、2号、K36的生长速度较快。

2.2 PH值对蛹虫草生长速率的测定
在PH值5.5-7.5之间的菌丝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

在6.0-6.5之间生长的较快,在5.5、7.5生长的较慢,表明蛹虫草菌株的最适生长PH值在6.0-6.5之间。

不同菌株在相同的PH值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略有差别,6号、2号和K36号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且观察它们的菌丝体形态,总体来看,6号菌丝生长最快,菌落整齐,绒毛状,橘艾勇,转色比较好;2号菌丝生长也较快,菌落整齐,放射状,橘黄色,转色好,其它的菌株都比6号菌株萌发迟缓、长势差,1号生长最为愋慢,长势最差,毡状,淡黄色,较色慢。

2.3碳源对蛹虫草生长速度的测定结果
在没的碳源条件下,菌丝体都能生长。

其中葡萄糖和蔗糖作为碳源的条件下,菌丝体生长速度较快,而在半乳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时,菌丝体生长较慢。

观察不同碳源条件下菌丝体的形态,可以看出,虽然半乳糖作为碳源时生长速度也较快,但是菌丝稀松,气生菌丝多,不能形成强壮的菌丝用于生产,葡萄糖作为碳源,菌丝生长快,长势茂密且转色好。

不同的菌株在相同的碳源条件下投其所好也有差别,6号、B1、K36的生长速度较快,而1号、2-3号的生长速度慢。

2.4液体培养及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结果
摇瓶培养7天后,发现2号、6号、K31菌株的液体培养基透明,其中的菌球大小适当,远远一致、丰富,菌丝球表面形成大量话筒状的菌刺;1号、2-3号、K7菌株的培养基透明,但是菌球量较少。

不同菌株的生物量试验结果:6号菌株菌丝的累积量最多,达到1.39G.100ML。

说明6号菌株的液体培养中能累积大量的菌丝体,对规模生产有实际的经验价值。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试验表明:试验用的8株菌在温度17-36度下都能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到一定温度是菌丝停止生长,且在23度下生长速度最快,菌丝形态最好,在PH值在5.5-7.5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在6.0-6.5之间的生长的较快,表明蛹虫草在中性变酸的环境中长势良好;在不同的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生长明显存在差异,其中在碳源葡萄糖和蔗糖生长最好,生长速度最快,向瘥在中加入有机氮源时,菌株的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加入无机氮源时的生长速度,加入硝态氮源时其生长速度大于加入铵态氮源时生长速度,蛋白胨作为氮源时,生长速度最快,而用无机氮源硝酸铵、硫酸铵、尿素时的生长速率明显慢,说明无机氮源不容易被吸收利用。

蛹虫草在固体培养其上生长的环境条件筛选,最适合蛹虫草菌丝生长的温度
选23-25度为宜;PH值在6.0-6.5之间能促进菌丝的生长,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菌丝体的显微结构基本一致。

8株菌在生物学发挥性上的差别可以初步筛选出2号、6号、B1在相同的条件下在菌丝生长、菌丝形态、转色程度和液体培养的生物量积累方面存在优异性,是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的菌株。

3.2讨论
蛹虫草优良菌株的丢弃是今后研究人工培养蛹虫草的一个重点,从生物学特征来研究蛹虫草,为优良菌株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介理并不能单单通过对生长速度、转色情况、菌丝特征、菌丝体的积累来筛选。

不同菌株在不同的碳大海捞针和氮源培养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说明蛹虫草对营养元素的要求不高,在人工培育的过程中,为了得到较高的产量,可以选用利用最佳的碳源和氮源来栽培。

从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的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可以选出菌丝体生长强壮的菌株,从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积累量,可以得到生长旺盛的菌株,为以后菌株的人工选育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