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章回题目翻译进行了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可借鉴的中国典籍章回题目外译方法。

标签:《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一、引言《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座宝塔。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面世。

1980年,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红楼梦》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

1986,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作完成了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文军、任艳,2010)。

直到2004年7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发布了英国传教士邦索尔(Rev.Bramwe11Seaton Bonsa11,中文名彭寿)的PDF版《红楼梦》全译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①。

自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道路更为宽阔。

下文将这三个译本简称为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电子版发行八年之后,笔者于2013年6月1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涉及到邦英译本的论文已有23篇,其中还有两篇专门研究该译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

在对邦译本的专门研究方面,刘柯宏(2012)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的诗歌意象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语料。

在《红楼梦》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董乾(2010)应用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

石磊(2012)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
什么, 难道 我说 的不是 ?一 个女儿嫁 了汉子 , 当忘 要
八 , 怎 么不伤 心呢 ?” 他
计, 近十几年来新增加 的《 红楼梦》 译本 尚未包括在 内, 但仅此即可看出《 红楼梦》 不朽 的魅力所在 。由
于 《 红楼梦》向来有 中华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 誉 ,翻译 工 作 者们 乐 此 不疲 地 重 译 这部 不 朽 之 作 , 对 于传播 中华 文化 , 进 中外 文化 交 流起 了直 接推 促
译本 ) 。前 5 6回本 由英 国驻澳 门副领 事 H B n rf . e ca l Jl 译 成 , oy 书名 为 T eD e m o eR dC a e( h ra f h e h mb r 以 t
Jl 译 本 没有 理会 原文 里 的文 化专有 项 ,而是 o y 自顾 自地 把乌龟 译 为 as os h b rn 。一 uew oi al et e p s i i

在《 红楼 梦》 2 第 8回中 , 有这样 一段 文字 : 1 .薛蟠 道 :我 可要 说 了 : 儿 悲— — ” 了半 “ 女 说 日, 不见说 底 下的 。 紫英 笑道 :悲什 么? 冯 “ 快说 来。 ”
薛蟠 登 时 急的 眼睛铃 铛 一般 ,瞪 了半 日,才说 道 :
“ 儿 悲— — ” 咳嗽 了两 声 , 道 :女 儿 悲 , 了 女 又 说 “ 嫁 个 男人 是 乌 龟。 众人 听 了都 大 笑起 来。薛蟠道 :笑 ” “
个 女儿 家嫁 给 一个 浪 荡子 肯定 是 一件 不 爽 的事 情 ,
这样 原 文 似 乎 不 通 的地 方 被 译 者 弄 “ ” 。殊 不 通 了
知, 这样 却 和下一 句发 生 了矛盾 。因为薛 蟠 这句话
下 简称 Jl译 本 ) 因手 头有 这三个 译 本 , o y 。 时常 品读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

06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 翻译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
01
语料库的建立与完善
02
翻译共性研究
构建大型多语种平行语料库,涵盖不 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文本,为翻译研 究提供丰富的资源。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探讨不 同语言之间翻译规律的共通性和差异 性,深化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03
自动化和文化适配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翻译的自动化和文化适配,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特点,自动调整翻译结果,确保翻译的流畅 性和准确性。
基于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教育改革
翻译教育理念的转变
01
从传统的语言转换转向跨文化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文化差异与冲突解决
02
在翻译教育中增加文化差异和冲突解决的培训,帮助学生了解
• 文化独特性:文化负载词具有 鲜明的文化特色,是特定文化 背景下产生的词汇。
• 语境依赖性:文化负载词的含 义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离 开这个语境可能会产生歧义或 误解。
02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 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色彩,尽量贴近源语言的表达方式,保持原文的比喻、象 征和语言风格。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 译
2023-11-04
目录
• 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概述 •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的
原则与策略 •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的
难点与挑战 •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的
案例分析
目录
•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的 实践技巧
•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3. 伊斯兰教文化负载词 的翻译:伊斯兰教文化 中,“真主”、“穆斯 林”、“哈里发”等词 汇具有独特的宗教意义 ,翻译时需要尊重其宗 教背景和信仰。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口译在各类国际会议、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等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因此,从释意论的视角下研究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释意论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重要性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是传递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文化负载词则是指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是特定文化中的独特表达,反映了该文化的历史、社会、风俗等特征。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传递文化信息、确保交流顺畅的关键。

三、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难点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或语义不对等;二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三是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

这些难点要求口译员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释意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一)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口译员应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历史背景、社会习俗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避免直译导致的误解。

(二)灵活运用翻译技巧1. 直译加解释:对于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但英语中无对应词汇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即保留原词的意义并进行适当的解释,以确保听众理解。

2. 意译:对于因文化差异导致语义不对等的文化负载词,可采取意译的方式,将原词的意义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进行转换。

3. 借词:借鉴外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使其符合汉语或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方式在翻译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时尤为有效。

(三)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员应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语言表达的敏感性等。

此外,还要关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翻译专业领域文化负载词时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和内涵。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范文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范文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尤为关键,因为这些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与文化交流的核心。

本文将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视角,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翻译策略及方法。

二、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是某一文化群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反映了某一文化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

文化负载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其内涵丰富,二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三是容易引起误解。

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概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注重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追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的对等;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追求译文在交际中的效果。

两种翻译方法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各有优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语义翻译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通过直接翻译、音译加注、解释性翻译等方法,将文化负载词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使读者了解其来源和含义;对于一些反映地域特色的词汇,可以通过解释性翻译,让读者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五、交际翻译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需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对文化负载词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

这包括采用意译、改译等方法,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

例如,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通过意译将其转化为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些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的概念,可以通过改译,用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解释。

六、实例分析以“龙”为例,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尊贵、力量的象征。

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往往被视为邪恶的象征。

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摘要: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了文化负载词,并指出其翻译策略。

作者呼吁翻译工作者应该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积极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1 文化负载词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是最能反映文化的物质层面,所以受文化的影象也最大。

通过研究一个民族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徐珺:2001)。

孙致礼(2000)曾经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刘守华也认为:“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因而也就使得自己的语言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民族特性”(刘守华:1992,p.150)。

文化负载词就是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

文化词汇有多种不同的名称,例如,文化负载词,文化空缺词,词汇空缺等。

如:朱哲2004年3月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从文学角度论“文化负载词”的汉译英;文化内涵词,如徐珺2001年3月发表在《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第24卷上的文章: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

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正如包惠南指出:“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

换言之,不管是文化词汇、文化内涵词、文化负载词还是文化空缺词等,他们指的都是那些只为某一个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的文化信息。

他们既可以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个民族独创的词。

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包惠南,包昂(2004:10,11)指出,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

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得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他们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

功能对等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功能对等视域下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负载词的正确翻译对于树立真实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近四年与文化负载词翻译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文学文本。

但是中国文化负载词并不局限于文學文本中。

当今,国家的文化安全日益重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政府和政策的文本,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是否到位值得引起关注。

本文从功能对等视域下探究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分析英译思路,总结翻译方法,提出目前翻译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期为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打开新思路。

标签: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文化负载词;功能对等;英译策略中国文化负载词也称中国文化特色词,内容涉及中国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事件、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等方面,这类词汇的特征是构词灵活,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艾玉,2019:18-20)。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汉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缺少相关文化背景的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词汇所承载的内涵区别于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对它们的普遍认知,反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民族色彩以及独一无二的历史语境(卜彪,祝朝伟,2019:46-52)。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开头讲到:“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研究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与技巧,不仅有利于提高翻译实践水平,而且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韦国荣,张琪,2017:62-64)。

然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一直是一个难题,其英译关系着是否能在译介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树立正面、正确的中国形象,避免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错误认知(王凌,邓金桥,2019:135-136)。

翻译文化自觉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以《葬花吟》为例

翻译文化自觉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以《葬花吟》为例

翻译文化自觉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以《葬花吟》为例摘要:《葬花吟》是《红楼梦》中一首经典之作,将黛玉的文学素养,多愁善感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翻译主体不同,呈现出来的形象也不同,本文对《葬花吟》杨宪益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进行对比,发现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尤为重要,这或可为当今诗歌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文化自觉;文化负载词;《葬花吟》《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一部经典之作,享誉海内外,在众多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海内外学者对《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为中国的翻译事业以及中国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第二十七回中《葬花吟》一诗,更是整个《红楼梦》情节故事发展的诗谶,通过描写黛玉葬花的情景,表现出黛玉的惜春之情和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怜叹,塑造出一个体弱多病,柔弱又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和意象组合,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主体不同呈现出的翻译效果也不同,所以在各个翻译版本中,读者所感知到的黛玉也不尽相同,作为译者应该高度重视身为自身的文化态度,本文从文化自觉性角度,对比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个翻译版本,从而印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至关重要。

一、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他将文化自觉定义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并将文化自觉的历程规定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经过不断发展,文化自觉逐渐演变为一种翻译理念引入翻译研究。

笔者认为,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自尊,自信,了解本民族文化,并愿意展现本民族文化。

中国翻译界的当务之急是“克服自己不如人的心理,用实践来检验一切理论。

”翻译文化自觉译者自觉是前提,但对于翻译充满中华文化特色的负载词来说,并不足够,还需要读者具有文化意识,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以及他文化的“它之知名,”这样在翻译过程中,从译者方面说,能传播中华文化,把最接近中华文化的形象传播出去,从读者方面来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更加了解他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o1

o.07(中旬刊)

…"4■”一‘d“:#vp’c一5啦’‘’’}

^vd々^E,t,。fiot婚’d弧4《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余欢(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20—131一02震黔‘摘4耍¨谶筚架文m忧巍译殴鞠了^众爹、国内’井学者盼滢薄。在以文化为中心进行翻译的时代,翻译界出现了“异化”涛“归化”两大翻译策略,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默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这篇文章试图立足于“异牝”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以蕴涵丰富多彩文化因素匿海有“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发奘两都最具影响力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实体,从中拍取具番鼗袁性的实例做对比研究,对这一课题所进行的探讨,以袋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甍;凝。.关键谲《红楼梦》、文化负载词舅化归化研究漉《红楼梦》这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缩影的著作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蕴含了非凡的思想深度,体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及审美价值。被称为“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目前《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以飨世界读者。然而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让译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对《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翻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于翻译中文化因素转换的两种基本策略一主张保留源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并把它输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策略和提倡使用目的语文化本身所有的表达方式,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策略,本文将目前最广为流传的两部英译本,即我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Dre锄ofRedMansions与英国著名汉学家DavidHawkes和女婿JohnMi删d合译的nestory0ft}lestone作为研究客体进行对比分析,从原著及两译本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实例作为研究语料,试图探索他们在处理翻译文化因素时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并对其原因做简要分析,以期对《红楼梦》及两部译本有更深入的理解。1动物文化负载词例1: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第五回)Andshebearshe揩elflikephoenixd髓90nin伍g}lt.妯eY锄铲)AndIadmireherqueenlygait“kestatelyd舳ceofsimu印h埘thhismate.(Hawkes)“龙”与“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因此它们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杨氏夫妇采用异化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和“凤”的象征意义截然不同。“龙”被看做是一种不祥的动物,身上有鳞,长着翅膀,拖着长长的蛇尾,嘴里吐着火。在圣经里“龙”是魔王撒旦的化身;“风”则是复活永生的象征。因此,霍克斯运用了归化手法,用西方读者比较熟悉的“simu巾h”取代了“龙”与“凤”的形象,以免目标语读者误解。例2:“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第十回)“bttledidheexpecttobegetsuchdegenerates,ahousefhlofmttingdo轳粕dbitchesinheat'…油eY觚gs)

Uptotheirdirtylitlle研ckseveryday.Ikn册k(Hawkes)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通常带有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然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一个中性词。由于文化的不同,杨氏夫妇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中“狗”的形象;霍克斯则是省略了原文中的形象,将“偷狗戏鸡”的含义直接提炼出来,减少了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同时避免误会。2颜色文化负载词例3: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第二十七回)Ag魄nl砌plig}ltsthewaⅡ舾sleepe删dsher.

Coldrainpel协thecasementaIldherqumischiuL仙eY明醐

AndlaysherddwnbetweenthelaIllplitwaLlsWhilechinrainagainsttIle诵ndow蹦ls.(Hawk神

以上诗句生动描述了林黛玉悲痛感叹落花时的心境。林黛玉与贾宝玉因受到封建社会的重重阻挠被无情地分开,黛玉感叹凋零的落花及远去的春天实为感叹自己悲惨的命运。在杨氏译本中,诗句中的“青灯”被译作“agre咖.t敏毛i‘131

万方数据laⅡlp"很好地衬托了原著中女主人公的凄凉心境,这样的处理既忠实了原著又表达出其深层含义;在霍克斯的译本中“青灯”被译作“tllelalIlp”,原著中的颜色词“青”被省略了,诗句中所表达的悲惨、凄凉的意境也荡然无存。例4: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zhenShiyiIlExpoundstIIe111us(町RealIII,JiaYucunConcludestIIeDre锄ofRedM锄sions,油eY锄鳓ZhenShiyinEq)0undstIIeNatureofB够si帆andIllusion,AndJiaYucunConclude8tIIeD煳0fGoldenDaysmawkes)杨氏夫妇的翻译更加忠实于原著的神与形,而霍克斯考虑到中西颜色文化的差异,即“红”在中国象征着幸福,快乐,富贵繁荣,在西方却象征着危险、灾难、暴力。因此,在霍译本中,将原文中的“红”用”90lden”代替。”golden”在目标语中具有赞美、繁荣、幸福之喻义,与“红”意义相近。同样的,在霍译本中,“降芸轩”、“怡红公子”被译为”GneenDeligllts”,“tlle目reenboy”都是为了避免目标语读者误解。3典故、习语例5: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第三十一回)‘‘Youknowtheancientsayin岛”putinBaoyu.“‘Atllou一8锄dpiec船ofgoldha耐lypurcha跎asm北.’Andwhata陀aff.w‰swonll?”油eY锄gs)Bao—yulaug}led.“.11le粕cientsusedtosaytIlat‘叶咖esmileofbeautifulwom明atllous蚰dtaelsweUspent.Forfewold钿sit'sche印attlleprice!”(H删k由此典故与“烽火戏诸侯”类似。相传西周后期,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为了讨取爱妃褒姒的欢心,听从一个昏庸大臣的建议,让士兵点燃边防线上的烽火台,欺骗各路诸侯让其以为有敌人入侵。各路诸侯见状火速出击,却发现平安无事。褒姒见众诸侯如此忙乱,不由得开怀一笑,“烽火戏诸侯”由此而来。杨氏夫妇对这一典故的处理采用了异化法,保全了原文的神韵,同时又将这一异域风味提供给了目标语读者。然而。霍克斯将这一典故的含义更加详细地描绘给目标语读者,即给“smile”添加了一个定语“ofabeautifmwo蚴”,以便让目标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译文,但原文中的独特韵味在译文中却大大减少。例6:“好,该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第九回)132.t敏‘c‘~‘…、‘’2o1o.07(中旬刊)娃1Ⅵ^’··*soyou’抡goiIlgto“pluckfhgrantosmanmusintllepalace

0ftllemoon”.(tIleY锄铲)

Good.1wishyouevery

8ucc鹄s.(Hawkes)

例7: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第八十回)N0wHsuehPanwaslivjnge姐mple0ftllesaying‘‘Toetthel卸dofShuafIergetting

tIIeregionofLung“.油eY锄铲)

XuePanw鹅抽somerespectsliket11egeneral0foldinwhom“conquestdidbutbree(1印petiteforfhn}Ierquest’’.

(Hawk∞)“蟾宫折桂”出自《晋书》,相传晋武帝让郁诜做自我评价,郁诜比喻自己为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以此来显示自己出众的才华,晋武帝听后大加赞许。之后以此典故比喻应试得中;“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意为贪得无厌。杨氏夫妇忠实于原著,运用异化手法将“蟾宫折桂”与“得陇望蜀”直译,为目标语读者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韵味。霍克斯则是采用归化手法,将“蟾宫折桂”直接提炼出寓意,用意义相近且目标语读者较为熟悉的习语将“得陇望蜀”取而代之,让目标语读者更清晰理解原著意义。4结语从以上例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文化负载词过程中,当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发生冲突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各有其倾向性。杨宪益夫妇主要采用异化翻译,试图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异国风情;而霍克斯则更倾向于归化策略,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目标语读者接受。就其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及功能方面讲,两部译作都是成功的译本;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笔者认为异化与归化策略相结合的方式更为有效。

★本研究属西华师范大学2008年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归化与异化在典籍翻译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088039

参考文献【l】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4】Hawkes,D捌d.(tmll.)11leStory0ftIleStone.hndon:P∞gIlin

B∞ksnd.1973。1977,1980.

【5】Y锄gXianyi&GladysY姐昏如阻nB.).ADK榭lofRedM蛳si蛳s.

Be蛳ngF0re睁蛔ag瞄Pre∞,1978,1980.

编辑李叶亚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