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1930625.html,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作者:龙璐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

摘要:文化负载的词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如何准确地传达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阿Q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目的论翻译策略《阿Q正传》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化因素。《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

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也是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资源之一。《阿Q正传》已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准确地把词语的文化内涵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关键和窗口。目的论在文化翻译领域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基于目的论,本文对《阿Q正

传》两个英文版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定性研究。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文版本已成为《阿Q正传》最正典的版本之一。杨氏夫妇努力将中

国文化引入世界。威廉·莱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研究专家之一。他的译文展现了美国英语的典型特征,语言简单、流畅,可读性高。它在出版后特别在美国读者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口碑。

2.目的论与文化负载词

2.1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德国发展起来。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对传统翻译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创新等值翻译理论框架,发展多元化的翻译理论体系。二是强调目标文本的创造,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2.2《阿Q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汇载有特定的国家文化信息,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们是民族文化在词素结构上的直接或间接反映”(胡文仲,1999:64)。奈达声称,作为译者,要做好跨文化交流的话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有五种亚文化:“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奈达,1964:91)

3.目的论视角下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_郭旭明

第28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8 No.11 2007年1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07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 郭旭明 (湖南科技学院 外语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关键词:汉语文化负载词;目的论;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7)11-0184-03 为了更快、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一方面要向他国,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其它国家。而汉语文化负载词正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讨论它们的可译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也曾有人讨论过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但多是运用传统译论的观点来评价其可译性,故多认为其可译性极低,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可互译。本文作者认为这不利于指导翻译实践,因为这容易使译者对译好这类词丧失信心。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翻译标准来评价这类词的可译性从而更好地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汉语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度,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使得汉语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王德春教授称之为国俗词语)。根据王德春教授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中国的国俗词语(本文作者取廖七一教授的称谓,称之为文化负载词)可分为七种: 收稿日期:2007-06-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重点资助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湘科院字2005(79)。 作者简介:郭旭明(1973-),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知青); 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 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 4.国俗俗语或成语(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5.习惯性寒喧用语(如:哪里哪里); 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红娘”表示媒人、介绍人); 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词义的词语(如“棕子”既表示一种特殊食物,又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关)。 从上面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们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其形式和内容都完全一致的表达。因此,若按照传统译论的观点,这类词的可译性几乎为零。 因为所谓传统译论,不管是玄奘所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还是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或者鲁迅所倡导的“宁信而不顺”,以及奈达的“等值”,等等,它们都离不开“忠实”这个大前提,都是强调原文至上,主张译作要忠实于原作,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述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由于传统译论把“忠实”作为翻译的评价标准,要求内容和形式都要全方位地忠实于原文,而对于译文来说,“唯一的忠实就是精确地重复原文”,而这种对于原文百分百的忠实事实上是永远不可能的。因此,不管传统译论中的直译派还是意译派,尽管都声称自己是忠实的,但都被对方以不忠实为由而否定:直译派攻击意译派,只忠实内容不忠实形式,丢掉了蕴含于形式之中的诗学价值;意译派攻击直译派,只 184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作为我国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易经》体现的价值是多方面,其对国人的思想与民族性思维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易经》更加被称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孔子曾经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对自己没有能够在早年就学习易经感觉到懊悔,这说明了易经的重要性意义。同时,因为当今世界开始流行中国文化热的潮流,有关我国经典作品的翻译工作持续升温,探究《易经》文化负载词意义上的翻译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易经》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原文产生”误读” 《易经》使用语言十分简练与深刻,因此,也造成了在针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理解力上的错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并不能够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很容易产生对文本的误解。这种误解的产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文字的误解;

其次是对文化内涵上的误解。 举例说明,《易经》起手卦当中乾卦九二”利见大人”这一句当中的”见”字与《困卦九五》中”乃徐有说”当中的”说”字两者都属于”通假字”。在理本与卫本当中都并没有将这种现象进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错误的翻译。 《乾卦九三》当中则说”君子终日乾乾”,这一句当中的”君子”主要是针对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贵族而言。但是到了后代在针对其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将君子主要建翻译成为拥有高尚品德的人。理本与汪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并不准确。 2、对原文理解的文化差异性 语言跟深层次体现的是一定区域范畴当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承以及风俗特征等的人类文明特征。不同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基础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差异性则体现在生活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语言属于是文化形式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够反映文化的历史变化,同时更加能够表现出文化所产生的差异性特征。如果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并不尊重这种文化差异性,生搬硬套进行翻译,则并不能够对文化传播起到任何积极性作用。 《易经乾卦》当中的六爻所代表的文化意味就

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策略能力和文化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1930625.html, 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策略能力和文化能力 作者:廖澄懿 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7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的57名学生进行文化负载词翻译测试,以关联理论为标准进行评估,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的策略能力和翻译能力。研究发现,影响学生翻译表现的是对西方文化不够熟悉,对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不了解;文化能力的不足导致策略能力不足,影响到学生的翻译水平。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关联理论 一、理论背景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 翻译除了信息的交换之外,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1]。译者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 一些难以翻译甚至无法翻译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和特定的文化语境相关[2]。这类词语常被 学者叫作文化负载词。廖七一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 式”[3]。 刘宓庆认为:“文化的每一个层级——从最表层到最深层,无一不与也不能不与语言发生休戚相关的映衬、依托和体现的关系。”[4]他从语言的角度将文化分成四个层次:物质形态层、典章制度层、行为习俗层和心理(心智)活动层。 这一分类方法体现了文化由人类的外部世界到人类心理逐级深入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刘宓庆的分类方法,把文化负载词分成这四个层次进行讨论。 (二)翻译能力中的策略能力和文化能力 翻译能力指的是“译者能够胜任翻译任务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5]。针对汉译英,马会娟提出译者应当具备五个基本能力,分别为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其中的策略能力强调以译者为中心,关注的是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当中遇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相关步骤。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文化翻译视角谈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潘帅英 (喀什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讲师新疆喀什844007) 摘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与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语言与文化的个性给翻译带来重重障碍。本文试以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切入点,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翻译及文化与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翻译实际上是文化翻译这一概念。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文化负载词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Pan Shuaiy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lecturer, Kashgar, Xinjiang, 844007)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ctivity during which the meaning carried by on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univers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made the translation possible, but the individualit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has brought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 This paper tries out to mak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vocabulari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that 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culture from the thre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而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载体。在转换一个文本中的语言信息时,也在传达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汉译英是译者将作者为汉语读者所写的汉语文本转换成功能相似、意义相符、供英文读者阅读的英语文本的活动。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各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词汇系统中,并形成带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对语言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刘伶,1984)。后又有学者指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刑福义,1993)。西方语言学家一般把语言视为“人类特有的、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较为全面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87)。 1.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人类特殊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体系。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文化语言学》的文化分类法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由于语言是人类最杰出

文化负载词

引言 现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都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增长而增长,同时人们更加关注文化交流。毫无疑问,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不可或 缺的手段。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宗教信仰,社 会习俗和价值体系等因素,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所以文化负载词永不缺乏。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化细节转化为 另一种语言的文化细节,因此翻译的忠实与否取决于译者对两种不 同文化内容的把握程度。为了解决文化及其表现问题,理论家提出 了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由于文化负载词承载着过多的文 化信息,所以想要以目标语完全传达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就极为困难。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这一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本文探讨了在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可以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传统翻译研究过分重视语言分析和文本比较,然而很少有人重视文 化因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这表明文化内容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如何将中国特殊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给 外国人,如何让中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 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并且符合全球化的趋势。所以我希望这篇论文 能够为翻译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价值。二、语言,文化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1.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记 录了整个文化的发展历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这个意义 上说,语言受文化影响和塑造,同时也反映了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所著的《原 始文化》中,首次给文化下了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

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docx

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促使中国的文化产品进人国际市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在获取文化产品出口和投资收益的同时,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1]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战略。翻译作为多元文化沟通和传播的桥梁,在这一伟大战略实现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文化“走出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普通的翻译问题,不能盲目地认为只要把中国文化作品和文化典籍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就“走出去”了。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区域特色的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terms),即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因此,在对外翻译中,译者如何处理这类特殊词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准确无误地传播出去,以便真正达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一、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阶段性 在国内,“文化负载词翻译”在20XX年以前鲜有提及,20XX年以后呈增长态势,20XX年之后呈迅猛增长态势并以每年达百余篇的数量增加。从“中国知网”检索情况来看,在此20年间(19XX年以前,探索阶段。此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探索。(陈喜荣,19XX年陈喜荣首次论及文化负载词翻译,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给出语境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形

式,这是目前国内有关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开山之作。张红艳(20XX 年之前的有关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是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等简单尝试和探索,大多是泛泛而谈,成果不甚明显,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为零,但有学者的研究观点颇有见地,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第二阶段:20XX年,讨论和争论阶段。20XX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XX20XX年迅速增加为23篇,几乎为前十年相关研究数量总和,此后几年呈连续增长态势。同时,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开始具体化、深入化,从不同的视角、理论开始探讨各类语境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践,从宏观方面的探讨进而朝着微观研究方向发展,其中以各类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数量最多,各类核心期刊发文呈增加态势。(郭靖文,20XX年以来,成熟和多产阶段。经过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发展,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自十八大以来,不断推出促进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这一阶段,受国家政策影响,各类学者积极响应,相关研究迅猛增加,每年的相关研究都超百篇。研究领域涉及文学作品、政宣文本、古诗词、电影字幕、饮

《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作者:余欢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刊名: 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10(20) 参考文献(5条) 1.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2001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1982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2000 4.Hawkes,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1980 5.Yang Xianyi;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98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安军浅议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8) 2.黄智贞.Huang Zhi-zhen论文化负载词的英汉互译[期刊论文]-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4) 3.齐涛云文化成分翻译的关联探索[学位论文]2004 4.钱连玉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为例[学位论文]2007 5.姜丽杰关联理论视野中翻译的本质与译者的目标[学位论文]2007 6.梁书恒《红楼梦》民俗文化英译浅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7(43) 7.曹建辉.CAO Jian-hui《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探讨[期刊论文]-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 8.林晓琴双向视角下的新世纪文化负载词主导译法研究——以外宣报道为例[期刊论文]-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1) 9.孙竹.SUN Zhu英语文化负载词汉译策略的历时性分析[期刊论文]-晋中学院学报2011,28(1) 10.郑芳论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适用性[学位论文]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511930625.html,/Periodical_kjwh201020078.aspx

文化负载词翻译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作者:郑秋红 院系:文理学院外语系 年级: 2006级 专业班级:英语(师范)2班 学号: 6411106232 指导教师:刘慧玲 答辩日期: 4月24日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学生:郑秋红指导教师:刘慧玲 摘要:中国文化负载词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文化负载词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 本文从中式英语、中国特色词汇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比分析入手,尝试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分析文化负载词英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成因。最后得出结论:在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中,译者可以通过意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实现文化负载词的转化和使用,从而逐渐融入传统英语中,为英语使用者所接受。 关键词:中国文化负载词;文化差异;翻译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bstract: Each language contains element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its culture, such as idioms, proverbs, and other fixed expression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n Interlingua transfer, 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 and of course, 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id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 English.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