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_现状与展望_黄勤

合集下载

《2024年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范文

《2024年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范文

《从电影翻译到视听翻译——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电影和视听作品的翻译,即视听翻译,作为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和现状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旨在从电影翻译出发,探讨国内视听翻译实践的历史与现状,以期为未来的视听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电影翻译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回顾早期的电影翻译主要集中于字幕翻译,以中文为主,目的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电影翻译逐渐涵盖了更多语种,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视听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电影翻译工作者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翻译理论和技巧。

2. 现状分析当前,国内的电影翻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影的传播更加便捷,为电影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电影翻译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电影字幕翻译外,还涉及到了影视配音、影视同期声等多元化的翻译形式。

三、视听翻译的拓展与实践随着视听作品的丰富和多样化,视听翻译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

除了电影外,视听翻译还涵盖了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网络剧等众多类型。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视听翻译实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1. 类型与形式国内的视听翻译不仅包括传统的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还涉及到了语音识别与合成、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的运用。

这些新技术为视听翻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视听作品的传播更加广泛。

2. 实践探索在实践方面,国内的视听翻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国内的视听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为推广中国文化和增强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国内的视听翻译工作者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听翻译理论和方法。

四、当前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国内的视听翻译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21世纪15年汉语软新闻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21世纪15年汉语软新闻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21世纪15年汉语软新闻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王智芝【摘要】21世纪15年来,学者们从软新闻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等方面对汉语软新闻翻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目前,汉语软新闻翻译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系统性的宏观理论研究;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结合出现“两张皮”现象;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研究涉及的媒介形式、语种转换及题材单一,缺乏翻译批评.今后,应加强汉语软新闻翻译理论的研究,加强软新闻翻译研究的创新性,加强软新闻翻译批评,注重培养软新闻翻译研究所需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5页(P105-109)【关键词】汉语软新闻翻译研究;问题;展望【作者】王智芝【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新闻按时效性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软新闻的概念均源于西方新闻学。

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闻,如灾难、战争、国际会议等。

硬新闻也称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1]13-14。

软新闻是指那些写法轻松自由、风格多样、人情味较浓,易于引起读者感官刺激及视听兴趣的宣传品、名人轶事等[2]。

软新闻从主题上看并不如硬新闻重大,它不以理性赢得读者,而是从情感上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快乐、悲伤、喜爱、憎恨、嫉妒、遗憾等情感共鸣。

软新闻这种“软”的特点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产生最大的新闻宣传效应。

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政策下,软新闻在外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按照不同的标准,软新闻又可划分为不同类型:若按传播媒介分,软新闻可分为报刊软新闻、广播软新闻、电视软新闻和网络软新闻;按题材则可分为旅游软新闻、体育软新闻、艺术软新闻、经济软新闻等。

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软实力”和“走出去”的政策背景下,软新闻在众多的外宣途径中脱颖而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1我国商务翻译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范文1

2021我国商务翻译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范文1

2021我国商务翻译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范文 前言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许多企业和文化都需要有更好的输出渠道,进而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务翻译研究的出现。

随着需求种类和规模的扩大,其也在向多元化的角度上发展,商务翻译也成为当前翻译学科的主要应用之一。

许多文件和合同等等都需要朝着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角度上转变,这些都决定了商务翻译研究行业的兴起。

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在商务翻译研究领域上的研究也在逐渐的扩大,相关的书籍、教材、论文等等方面也都涉及到此方面,这也在侧面说明了商务翻译行业的发展态势。

一、我国商务翻译研究的现状 1.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在传统的翻译学科之中,只是单纯的重视两种语言的转换,但是在现阶段,翻译领域的重点领域就是商务,其逐渐的向更大范围上转变这,其影响力也不是单单的针对一门科学,可以说是传统翻译学科的延伸,正在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学科。

在近年来,商务翻译也在各个领域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商务翻译研究学科的地位。

《中国翻译简史》和《现代翻译理论》等专门针对翻译学科专着的出版,也是对商务翻译研究的充分肯定,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商务翻译水平和研究范围都是相当广泛的。

2.对商务翻译更加的重视商务翻译作为翻译学科的重要分支,其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学、人文科学、语言学、思维以及应用学等等学科,翻译理论的作用都是不可代替的,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其他学科今后的走向,并且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我国的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在商务翻译研究领域上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促进此门学科的发展。

3.商务翻译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在我国商务翻译研究领域上,诸多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翻译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今学者都在致力研究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并且在现阶段的翻译实践、批评和教学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而译的外来译者——兼评《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

为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而译的外来译者——兼评《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

第24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No.42023年7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ul.2023为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而译的外来译者兼评‘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黄 勤,党梁隽(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㊀[收稿日期]㊀2023-02-27㊀㊀[基金项目]㊀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华人离散译者中国文化译介与传播研究 (20BYY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㊀[作者简介]㊀黄㊀勤(1966 ),女,湖北天门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与翻译家研究;党梁隽(1995 ),女,陕西汉中人,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批评㊂[摘㊀要]㊀外来译者群体对我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贡献重大,其译作也显示出高超翻译艺术,但目前对这类译者群体研究不足㊂任东升㊁王芳等的新著‘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㊁数据统计分析㊁文本对比分析与译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外来译者典型代表沙博理的翻译艺术进行了多维度深刻阐述㊂结合对该著的介评,重点探讨外来译者的译者身份㊁国家叙事对外来译者行为的规约㊁国家叙事与翻译艺术如何共同呈现以及外来译者研究路径四大问题,以期为外来译者研究和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这一群体的国家叙事对外传播作用提供启示㊂[关键词]㊀外来译者;沙博理;译者身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翻译艺术[中图分类号]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30405308引用格式:黄勤,党梁隽.为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而译的外来译者:兼评‘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3-60.一㊁引言中国翻译史上,无论是绵延千年的佛经翻译,还是长达数百年的科技翻译与西学翻译都离不开外来译者的重要作用[1]57,新中国国家叙事的对外传播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外来译者的主导作用㊂国家叙事指叙事学视野下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旨在对内凝聚共识㊁引导认知,对外展现国家形象,以此获得国际认可[2]94,而对外展现国家形象主要是通过国家翻译实践,即主权国家以国家名义为实现自利的战略目标而自发实施的自主性翻译实践而实现的[3]93㊂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㊁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三个国家翻译机构中,那些从域外而来㊁拥有母语优势㊁与本土译者通力合作,甚至从事独立翻译的外来译者群体,在国家翻译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但相较于本土译者,国内学界对这一特殊译者群体的翻译研究明显不足㊂任东升㊁王芳等的新著‘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以下简称‘沙博理研究“)是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重大课题 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 的结项成果㊂该著以外来译者典型代表沙博理为个案,基于语料库分析㊁数据统计分析㊁文本对比分析和译者对比分析等多种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十章从多个维度深刻阐述了沙博理的翻译艺术及其对新中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贡献㊂本文结合对该著的介评,重点探讨外来译者的译者身份㊁国家叙事对外来译者行为的规约㊁国家叙事与翻译艺术如何共同呈现以及外来译者研究路径四大问题,以期为外来译者研究和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这一群体的国家叙事对外传播作用提供启示㊂5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二㊁外来译者的译者身份在新世纪,翻译研究已实现以 原文/作者 为中心,到以 译文/读者 为中心,再到以 译者/社会 为中心的转变[4]143,开始探究译者身份㊁角色与译者行为的关系㊂如周领顺认为译者具有语言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㊂前者指译者以译者身份呈现的语言性转码行为特征,后者指译者角色表现的社会性表演特征,角色是隐性㊁可变和无限的,而身份则是显性㊁稳定和有限的[5]21㊂任东升㊁高玉霞[4]144则认为译者身份在不同翻译环境中可具体化,如在制度化翻译环境和市场化翻译环境中,译者身份表现为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㊂制度化翻译是指由国家权力机构和统治者当局发起和推动,服务于国家政治价值目标实现的有组织㊁有计划㊁有规模㊁有监控的翻译活动[6]19,其译者作为制度化翻译执行机构中一员,在由国家形塑的环境中翻译,享有独特地位和权力,呈现明显 制度化 特征,即制度化译者[4]144㊂作为制度化翻译的实践主体,无论是本土译者还是外来译者,其制度化译者身份和译者 国家公务员 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他们的制度化翻译的译者行为均以国家意志为导向㊂但本土译者主要保证语义的准确传达,外来译者因具有天然母语优势和综合文化身份,能保证译文符合目的语规范㊂总体而言,制度化译者的社会属性要高于语言属性,在译者行为上表现为务实性高于求真性㊂‘沙博理研究“第一章总结了外来译者沙博理在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化译者身份对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作用㊂沙博理(Sidney Shapiro)成长于美国,1947年来到中国,1963年加入中国籍并定居于中国直至2014年在北京家中逝世㊂5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和编译中国文学作品达200多部㊂沙博理卓越的翻译成就,除归功于其双重文化身份外,更与其所处翻译环境及由此形成的制度化译者身份密不可分㊂沙博理翻译生涯可划分为新中国十七年(1949 1966)㊁文革 十年 (1966 1976)和新时期二十六年(1976 2002)三阶段[7]4-5,其主要译作集中在第一阶段㊂在此阶段,沙博理所供职的外文出版社隶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负责对外宣传和出版,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共171部[8]26,发挥了国家翻译实践在机构翻译和制度化翻译上的优势,将部分国内最新文学讯息迅速传播到国外㊂该社出版的69部英译小说中有14部为沙博理独译,多为中国当代红色小说㊂可见,沙博理是新中国国家翻译实践中重要一员,积极参与了制度化翻译㊂作为制度化外来译者,沙博理是新中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实施者㊂‘沙博理研究“第七章对此深度阐述㊂通过对比分析茅盾‘农村三部曲“沙博理英译本(以下简称沙译本)和叶君健英译本,端木蕻良‘雪夜“‘鴜鹭湖的忧郁“沙译本与葛浩文英译本,阐明了制度化译者与市场化译者译者行为的异同㊂制度化译者沙博理在翻译中尽量显化原文语义,其译者行为倾向于社会-政治性务实总原则指导下的语言性求真;市场化本土译者叶君健译文偏向目的语语言习惯,更多考虑读者因素,译者行为倾向于社会性务实;市场化外籍译者葛浩文则以市场为指标,在翻译中尽量推进原文语义,译者行为偏重社会-市场性务实㊂以上分析为深入探讨外来译者的制度化译者身份对其译者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启示㊂制度化译者受国家机构资助,服务于外宣,是国家声音对外传递者,其译者行为受制于机构命令,政治考量重于文学艺术的雕琢㊂制度化译者虽在权衡翻译内外因素时会更为看重国家叙事对外传播,但其并非 翻译机器 ,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性选择仍依赖于译者㊂新中国国家翻译实践中,外来译者是与本土译者互补的一个译者群体,如沙博理一样译作等身的外来译者不在少数,如来自英国的杜博妮(Bonnie S.McDougall)㊁詹纳尔(William J.F.Jenner)㊁班以安(Derek Bryan)和来自美国的吴雪莉(Shirley Wood)㊁罗慕士(Moss Roberts)㊁平卡姆(Joan Pinkham)等㊂他们皆是在政府建立的正式翻译机构内从事指派的翻译任务的译者,外译语种多样,体裁和题材广泛,他们的译者身份均为制度化译者㊂但目前对这些外来译者的研究多限于对其译作翻译方法与策略的分析,鲜有探讨其制度化译者身份对其国家翻译实践译者行为的影响㊂因此,在未来的外来译者研究中,可以先明确其制度化译者身份及该身份所赋予这一特殊译者群体的翻译目的,基于此,再进一步深入探究他们译者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㊂三㊁国家叙事对外来译者行为的规约对外来译者制度化译者身份的界定,为深入第4期黄㊀勤等㊀为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而译的外来译者55㊀探讨制度化翻译语境下,国家叙事对外传播对外来译者行为的规约提供了前提条件㊂广义上的译者行为包括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超越翻译的社会性非翻译行为[5]25㊂外来译者在国家翻译实践中的译者行为则具体表现为其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取如何受国家叙事的制约㊂(一)对翻译文本选取的制约影响译者翻译选材的因素一直备受学界关注㊂有人认为赞助人左右翻译选材,译者多表现为被动配合与顺从㊂[9]39对于参与到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者而言,其赞助人便是国家机构,但国家机构赞助的译者的选材取决于国家机构赞助翻译的目的而非个人兴趣[10]55,译者的翻译活动,包括翻译选材会受主流意识形态操纵[11]39㊂外文出版社作为国家翻译实践主要机构,向外输出的作品主要是符合社会主义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代文学作品㊂[12]45‘沙博理研究“第十章阐述英雄叙事革命历史小说是沙译本选材的重要组成部分㊂除他本人偏爱历史题材外,更多受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影响㊂沙博理的第一个翻译阶段是建国初 十七年 ,他在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编辑部作为制度化译者从事中国小说英译,彼时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一样上升到国家行为,且被完全体制化[13]89,成为构建国家叙事的重要一环㊂外文出版社的翻译选材直接服务于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目的㊂英雄叙事革命历史小说在当时中国文学场域逐渐被经典化,被纳入国家翻译实践选材的目的之一是抵抗美国的负面中国叙事,之二是建构中国自我形象[7]233,其文本内容阐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和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契合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政治诉求㊂沙博理翻译的小说题材主要涉及革命战争㊁工农和少数民族三大类,皆与当时主流文学导向和外宣政策符合㊂由此推及,与沙博理同时期的外来译者群体的翻译选材亦与彼时的国家叙事对外传播密切相关㊂上文提及的多位外来译者,如杜博妮曾任外文出版社编辑,英译了‘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詹纳尔曾供职于外文出版社,英译了‘西游记“等;班以安㊁吴雪莉㊁罗慕士等均曾应外文出版社之邀英译中国文学㊂其中,班以安英译了‘山乡巨变“等,吴雪莉英译了‘苦菜花“等,罗慕士英译了‘三国演义“等,平卡姆曾参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著作的英译㊂这些外来译者都是在政府建立的正式翻译机构内从事以上指派的翻译任务,为新中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服务㊂因此,如何从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视角审视他们的翻译选材,有助于深入探讨这一译者群体的翻译选材与国家的政治需求㊁叙事目的等的关系㊂(二)对翻译策略与方法选取的制约1.长篇小说萃译策略传统意义上,翻译策略一般指归化与异化㊂但‘沙博理研究“在第三章,基于对沙博理的‘水浒传“等7部长篇小说英译本和吴雪莉的长篇小说‘苦菜花“英译本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同处于国家翻译实践中的这两位外来译者译作中均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其总结为 萃取翻译 ,简称 萃译 策略,包含萃取㊁合译和雅化三个过程,萃译旨在通过提升原作叙事品质㊁审美价值和政治地位,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权威化译本㊂[7]46-48萃译脱胎于变译理论,但有其特性㊂ 萃 含 择优而取 之意,囊括操作目的㊁操作标准㊁产出效果等多方面,是全面立体的译本呈现手段㊂[14]126萃译是制度化外来译者普遍使用的翻译策略,因为从事国家翻译实践的译者都会进行 文化自我过滤 [15]39,在翻译时删去或编译甚至改写部分内容,避免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内容外流,更好地完成国家叙事之目的㊂萃译能增强小说整体性和文学性㊁优化原文叙事结构,使译文更符合特定时期国家外宣要求㊂ 萃译 这一全新翻译策略概念的提出超越了对翻译策略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与表述,开启了深入解读国家翻译实践中外来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及其动因的新思路㊂2.叙事重构策略与方法叙事是人类经验和社会活动的符号呈现,具有建构个体与群体社会身份的功能㊂英国翻译理论家蒙娜㊃贝克(Mona Baker)最早将社会叙事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叙事[16],强调翻译在政治冲突中的重构作用㊂译者内嵌于文本叙事中,翻译是译者重构并传播叙事的过程[7]94㊂‘沙博理研究“第五章就外来译者如何重构原文本的元叙事㊁空间叙事和公共叙事进行了详细探究㊂对于元叙事重构,选取国家叙事特征明显的袁水拍政治讽刺诗的沙译本,政治讽刺诗的政5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治维度扩大了叙事差异,翻译的难度增大㊂而沙博理借助元叙事,采取重构叙事框架㊁定位人物身份㊁增设叙事情节等翻译策略,保持了原诗政治叙事的建构性,关照了目的语读者,同时实现了中国政治叙事的国际表达㊂[7]93对于空间叙事重构,基于社会空间㊁接受空间和文本空间分析了‘铜墙铁壁“等两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沙译本,阐明沙译本结合历史语境和读者接受,运用修辞和增删等翻译方法,朝着符合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方向重构了两译本的叙事空间㊂对于公共叙事重构,选择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小二黑结婚“等3部小说,阐释了沙译本如何运用标签化建构㊁时空建构㊁文本萃取式建构等策略再现原文本中反封建的公共叙事,使西方读者全面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㊂元叙事㊁空间叙事和公共叙事是国家叙事的三种主要形式㊂它们在译文中的重构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㊂因此,在探讨作为制度化译者的外来译者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翻译时,应重视探求他们是如何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来重构这三种主要叙事,从而对外构建正面中国国家形象的㊂四㊁国家叙事与翻译艺术共同呈现方梦之指出,翻译家有艺术家的气质和禀赋,有着艺术和科学的完美结合[17]12㊂对于国家翻译实践中作为制度化译者的外来译者的研究,除了探讨他们如何对外传播国家叙事,也要关注他们在翻译文本中所表现出的翻译艺术㊂小说翻译过程中的叙事方式㊁语篇结构和文体风格的处理与调适是译者翻译艺术的体现,这三方面也直接影响国家叙事在译文中的表达㊂因此,如何让国家叙事与翻译艺术在译本中合理共现是作为制度化译者的外来译者必须重视的问题㊂下面结合‘沙博理研究“,探讨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㊂(一)叙事方式转换与翻译艺术英汉语结构差异导致中英小说叙事规范话语层面的差异㊂叙事方式涉及叙事结构,即叙述语篇呈现的表层结构㊁叙事视角,即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和叙述话语方式,即用来叙述一个事件或情景的话语形式㊂根据实施叙述话语的主体,叙述话语方式包括以作者为言语行为主体的 作者叙述话语 和以作者笔下主人公为言语行为主体的 主人公叙述话语 [18]18㊂在翻译中只有借助不同叙事转换方式,才能使译文既保留原文文学性,又准确再现原文叙事内容㊂‘沙博理研究“第四章以红色小说‘平原烈火“沙译本为例,探析了如何在叙事结构㊁叙事视角和叙述话语三个层面对原文本合理转换㊂就叙事结构而言,原文本采用了故事内人物对话与故事外全知叙述结合的块状叙事结构,沙译本则呈现出人物话语与叙事者话语分离的叙事趋势[7]63,译本在结构上进行了段落的合并㊁分解与删节,不仅呈现出原文的叙事效果,也更符合目的语文化语境,继而达到叙事交流的效果㊂同时通过对如革命歌曲等内容的保留等处理方式,在目的语世界中实现 自我合法形象的塑造 [15]36,进而实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㊂就叙事视角而言,原文叙事视角为故事内人物有限视角,因汉语句子主语缺省不影响语义,而英语句子需要主语,沙译本将其转化为全知视角,顺利传达故事情节㊂就叙事话语方式而言,沙译本将原文中直接引语的引述语主要转化为通过形容词引出引语的方式,既遵循目的语诗学,又忠实原作精神和情感态度,传达出原文塑造革命英雄的内涵,符合树立国家新形象的目的㊂沙译本对以上叙事方式的转化,是身处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者主体性在忠实讲好中国故事和英语读者取向间取得平衡的表现㊂外来译者群体具有天然母语优势,面对英汉叙事结构差异,他们是如何在上述三个叙事层面进行合理转化,使译文既实现国家叙事对外传播,又展示翻译艺术的,这无疑是外来译者研究要深入探讨的又一重点㊂(二)语篇重构与翻译艺术语篇结构表现为上下文逻辑连贯㊂英汉语篇结构差异导致在翻译时需要适当调整语篇结构㊂‘沙博理研究“第四章探析了‘小城春秋“沙译本对原文自然段结构和叙事结构的调适与重构,阐明在遵循国家外宣政策基础上,沙译本对原文有些章节 大刀阔斧 删改,看似不忠实原文,实则体现不拘泥于原文,偏重艺术表达的翻译思想,其表达方式和结构更符合西方读者阅读习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文艺术性,达到了制度化译者 外从内调 的平衡㊂[7]82鉴于语篇重构方式多样,不同的外来译者在第4期黄㊀勤等㊀为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而译的外来译者57㊀国家翻译实践中会采取不同策略来处理原文本语篇内容的再现和翻译艺术表现间的关系,只有对此进行客观与系统的探讨,才能深入探析在当今中国文化 走出去 的国家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 忠实 与 接受 的关系㊂(三)文体风格的再现与调适风格是作者从能表达相同内容的语言形式中选择的结果㊂反映文本风格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化专有项, 由于译语读者文化体系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 ,其 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困难 [19];乡土语言,反映作者写作风格,对人物描写㊁情节推进及主题烘托也起重要作用;小说题名,除本身含义外,还有联系读者与作品的 非词语价值 和满足读者审美的 超词语价值 [20]14;标点符号,既可以分隔语篇中小句,还可以表达情感和语气,体现小说风格㊂文体学关注文学文本中具有文学价值的语言表达形式㊂[21]‘沙博理研究“第六章使用文体学分析方法,深度阐释了以上几种风格的语言表现形式在多部小说的沙译本中的再现㊂如对于‘月牙儿“等3部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沙译本增添 译者声音 补偿原作的 文化缺省 ,虽不如原作简洁含蓄,但再现了原作文化内涵,保持了原作自然流畅的叙事特征㊂[7]83对不同小说的题名,沙译本采取了承袭原文㊁灵活再现㊁显化主题㊁巧用标点等多种英译方法,达到了原汁添新味㊁传义更传神的艺术境界㊂[7]112对‘新儿女英雄传“等3部小说中的乡土语言,沙译本根据语境分别选用了表层等值模因㊁深层等值模因㊁语用等效模因和社交语用等效模因等来传译,体现出翻译艺术㊂对于小说‘星“中频繁使用的破折号和省略号,沙译本采取了删除冗余部分㊁简化和转换不能照搬的标点和增译标点等不同方法,准确再现原文标点符号的语义㊁语法和衔接三大功能㊂外来译者群体在国家翻译实践中,所涉原文本题材与体裁各异,其文本风格的语言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㊂虽然‘沙博理研究“仅探讨了上述几种典型的小说风格的语言表现形式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但其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探究外来译者群体如何在国家翻译实践中,根据具体语境,采用合适翻译策略与方法再现不同语言形式表现的原文本风格提供了有益启示㊂五㊁外来译者的研究路径‘沙博理研究“对外来译者沙博理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式描写与探析,为研究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者群体在研究对象㊁研究视角㊁研究方法等多方面提供了启示㊂对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者研究,在研究路径上可进行以下几方面探索㊂(一)研究对象丰富化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少的外来译者参与到国家翻译实践中,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家叙事对外传播功不可没㊂鉴于目前对这一译者群体研究的数量有限,与他们对于国家翻译实践的贡献不相匹配,我们应采取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参与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国家翻译实践的外来译者个案,建立完善的外来译者群体国家翻译实践档案库,全面探求这一群体所表现出的外来译者群体性译者行为特征和个性化译者行为差异,深入阐释其译者行为共性与个性形成之动因,客观公允地评价这一群体对我国不同时期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作用,总结其翻译艺术与翻译思想㊂既丰富外来译者理论研究和翻译史研究,也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叙事的对外传播和国家翻译能力的培养㊂(二)研究视角多样化目前对外来译者这一特殊译者群体的研究存在视角单一的问题,‘沙博理研究“在此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兼顾微观㊁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从不同理论视角深入探讨了不同题材㊁体裁和语言形式的英译,较为客观地呈现了沙博理的外来译者整体形象,值得借鉴㊂在宏观层面,第一章㊁第七章和第十章等将沙博理的翻译活动置于国家叙事对外传播宏大背景下,探索作为制度化译者的外来译者翻译选材的影响因素及他们对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作用;在微观层面,第三㊁四㊁六㊁九章等章节从叙事学㊁文体学㊁模因论和创造性写作等视角对沙译本的乡土语言㊁女性话语㊁小说题名及标点符号等各方面进行细致剖析㊂最后一章引入 中国英语 这一新概念视角,论证 中国英语 是服务于中国经典英译的较理想的翻译语言;在中观层面,第一章针对沙博理的特殊人生经历,确立其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制度化译者身份㊂第七章具体对比沙译本与其他译者译本,阐述其制度化译者身份对译本的影响㊂三个研究层次有机相连㊂如在微观层面对沙。

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新闻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翻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新闻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在翻译过程中保证足够的精准性,关注翻译内容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新闻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既看到形式又看到内容的语言翻译,这是一种拿形式去换取含义,以及改变消息传递方式的技术手段,被用作替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本文主要以目的论视角去研究关于新闻翻译,研究新闻翻译中翻译意图、翻译目标以及新闻翻译应该遵循的相关准则。

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传播新闻,所以,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翻译的文本要能够传达原文的信息,确保消息的准确性。

在新闻翻译中,翻译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意客观性,必须保持原文的原貌,不添加偏见和见解,例如,在翻译新闻报道中,应保持对事件的客观性,避免有形式主义性的翻译;其次,要考虑准确性,确保翻译的词语准确;第三,要注重实时性,避免出现过时的表达,新闻翻译的语言要力求简洁,焦点要放在新闻报道的重要信息上,力求及时表达最新的信息;最后,要考虑风格,新闻翻译的语言要确保简洁、明快、流畅,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此外,在新闻翻译中,翻译者还需要重视文本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重视新闻翻译的文化内涵,并确保原文信息在译文中得到充分表达。

新闻翻译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文本,更是文化信息,因此,翻译者必须通过深入分析文章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认真选择文本中的信息,有效地运用文本的文化技巧,努力把握语言和文化的脉络,才能将有效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另外,新闻翻译的受众很重要,翻译者必须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以便确保文章的可读性。

以更多的文学技巧和文化投入,使原文传达的信息能够在新语境中得到有效表达。

此外,我们也应该重视新闻翻译中的翻译意图,即根据翻译者的翻译意图,选择合适的词语,使其能够在新的语境中有效实现原文的目的。

以上就是以目的论视角对新闻翻译的研究,新闻翻译的核心是在客观性、实时性、准确性和风格这几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要求,翻译者还应考虑文化背景和翻译意图,把握文本的文化脉络,使其能够传达有效的信息。

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的广告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郝栓虎来源:《对外经贸》2012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近10年来我国广告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关于广告翻译研究论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同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与不足,并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探讨了今后研究的热点领域。

[关键词]广告翻译;研究综述;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46-02作者简介:郝栓虎(1978-)男,陕西人,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和英语教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研究者开始对广告翻译进行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针对广告用语翻译方法论和汉语广告英译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尚处于广告翻译研究的“起步阶段”。

后来,随着广告语言翻译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开始涉及广告翻译过程中的原则和标准。

然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到广告翻译疑难问题中,比如意境的可译性、广告语言的艺术性等。

本文就中国期刊网上挑选出该领域的86篇研究论文,并对它们进行归纳分析,希望为今后广告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一)文献范围为了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广告翻译研究领域近10年的真实情况,笔者对2000—2009年期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广告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整理。

具体的方法是在期刊网上用“广告翻译”作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然后对这些论文进行了阅读、筛选与分类,最后选取了其中的86篇论文作为研究材料,并对这些文章按照外语类核心期刊、非外语类核心期刊(包括学报)、其他期刊三个分类标准对文章进行分类统计。

(二)分析与讨论1.总体上来看,在近10年期间,我国关于广告翻译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5年中所发表论文的成果是2000—2005年间的1.6倍,这充分说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广告翻译研究的兴趣浓厚,并且使广告翻译研究进一步深化。

翻译修改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翻译修改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翻译修改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范围与限制 (4)二、翻译修改研究的现状分析 (5)2.1 国内外翻译修改研究概述 (6)2.1.1 国内翻译修改研究进展 (8)2.1.2 国外翻译修改研究进展 (9)2.2 翻译修改研究的理论基础 (10)2.2.1 翻译理论 (11)2.2.2 修改理论 (12)2.3 翻译修改实践的案例分析 (14)2.3.1 教学翻译中的翻译修改 (15)2.3.2 专业领域的翻译修改 (17)2.3.3 文化交流中的翻译修改 (18)三、翻译修改研究的发展趋势 (20)3.1 技术融合与智能化翻译修改 (21)3.2 语境适应性与时效性翻译修改 (23)3.3 跨学科与多元化翻译修改 (24)3.4 全球化与本土化翻译修改 (26)四、结论与建议 (27)4.1 研究总结 (28)4.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9)4.3 对翻译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30)一、内容概览“翻译修改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旨在全面梳理翻译修改研究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概述当前翻译修改研究的总体情况,包括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将深入探讨翻译修改的内涵及其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作用,阐述翻译修改对于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本文将分析当前翻译修改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研究领域交叉性强、理论实践脱节等,为后续探讨提供背景支撑。

文章还将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评析,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潜力与方向。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展望翻译修改研究的发展趋势,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理论构建等方面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翻译修改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章节旨在通过对翻译修改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的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英汉国内外翻译现状

英汉国内外翻译现状

翻译的功能和作用
•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语言社会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 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 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 一种语言中去
• 翻译也是沟通人类不同文化的桥梁。古往 今来,翻译在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传承世界文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翻译,古希腊文明就不可能融于古罗 马文化;没有翻译,《圣经》就不可能在 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没有翻译,马列主义 和西方进步文学就不可能进入中国;没有 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就难以被 引入我国。“翻译不仅可以拓宽文学经验, 丰富民族文化和个人生活,传递信息,而 且还能用作政治工具。”(Arrowsmith & Shattuck, 1961)
• 我国译学的不足之处:
• (1)我国的译学研究尚未形成权威的、为我国译 界乃至全球译界所公认的系统译学。关于翻译理 论的讨论缺乏高度和深度,多局限于具体问题的 争论,如“直译与意译”、“可译与不可译”等, 大多数所谓的“翻译标准新说”只不过是“信、 达、雅”的翻版和解释而已。而西方国家早已出 现了不少系统性较强的专著。 • (2)我国的译学研究大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还 应进一步探讨翻译实践之外的的问题,并加强与 其它学科的联系。 • (3)指导思想有偏差,过分强调“大而全”、 “高而深”。我们现在应该强调的是基础研究, 为将来大规模的系统研究铺平道路。
• 现代翻译史
• 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原则。“五四”运 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 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 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 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 了长足的发展。 • 优点,这类翻译既考虑到作者又同时考虑 到读者,比较全面。 • 不足,是付诸实践时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 抽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对我国新闻翻译研究论文的收集与归类 为了能较客观地反映我 国新闻 翻译研 究领域 的真 实情
况, 笔者在 2006 年 10 月至 2007 年 1 月间对中国期刊 网上发 表于 1979 2006 间的有关新闻翻译研究的 论文进行了收集。 具体收集方 法是在期刊 网上以 新闻 翻译 为主 题词进 行论 文搜索, 然后对全文逐一阅读、筛选( 有的与新闻翻译 关联不 大) 与分类。由 于我 国的 翻译 教学 与研 究主 要 是在 上 世纪 80 年代开始展开, 90 年代进一步发 展, 而到 了本世纪 则步入 繁荣期。因 此, 笔者对新 闻翻译 研究成 果的 调查, 也以 这三 阶段为分水岭, 分三个阶段进行统计总结。调查的论 文数量 分布情况见下表一:
通过表 一的数据显 示, 结 合对论 文内容 的具体 分析, 笔 者认为至少可以归纳出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以下五个特征:
1. 总体上看, 我 国新闻 翻译 研究 的论文 成果 在翻 译研 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呈正比例递增趋势, 尤其是 新世纪以来的
表 1 我国新闻翻译研究论文主要分布期刊、 年代和数量一览表
上述论文说明我国的新 闻翻译 研究目 前正朝 着理 论化 的深度发展, 但从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看, 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2. 2 新闻翻译原则
新闻报道的目的性、时效性、事实 性和 不同语 言和 文化 的差异性使得新闻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 新闻 翻译不 可能完全遵 循传统的 信、达、雅 的翻译 标准。新 闻翻 译应 该采取哪些 翻译 准则、遵 循哪 些 翻译 标准, 一直 众说 纷 纭。 吴自选( 2004: 29- 32) 结合自己担任天津电视 台向 CNN 选送 新闻短片英 译工作的实 践, 以 大量实 例从文 化差异、原 稿质 量和电视新闻广播的特殊要求三方面, 对 信 的标准 提出了 质疑。认为 为了实现预期 的、较 为理想 的对 外传播 效果, 电 视新闻译者常常不 得 不 背 叛 原 文( 不 仅是 抛 开原 文 的字 面, 而且往往要脱 离原 文的 意义 与风 格) 。庄 起敏 ( 2005: 32 - 34) 用实例论证了在新闻词汇翻 译中坚持功能对等 原则的 必要性。新闻英语翻译不仅是翻译研究者研究的课题, 也是 新闻工作者关注的对 象之一。郜 书锴( 2003: 229- 230) 从新 闻学角度总 结出新闻标题 的三 大功能 : 1. 提 炼内 容; 2. 美化 版面; 3. 吸引读者。郜认为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 充分考 虑这三大功能。郜进一步提出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 准则: 1. 准确理解标题, 用词力求精炼; 2. 把握原题含 义, 照顾 译题特 点; 3. 传播积极信息, 维护民 族感 情; 4. 恰当 运用修 辞, 体现 标题魅力。导 语是 新闻 的一 个重 要 结构, 是 信 息集 中 的热 点, 但其形式各异。陈明 瑶( 2001: 11- 14) 提出了 新闻 翻译 中导语等值的翻译标准, 所谓翻译等值就是保持源语 与目的 语的信息对 等。她认 为导语 等值翻 译的前 提是正 确对 导语 进行分类, 然 后根 据具 体分 类采 取不 同 翻译 方法。 信 和 达 是关键 , 雅 是补充。具体而言, 如 果是概括性导语, 从 句重叠, 则需要译者进行分析调整, 忠实原文, 简 明达意。如 果是原因方式导语, 则需要强调关联词、强调主从关系、强调 逻辑关联。如果是延缓性 导语, 可以采 取适 当的文 学加 工, 以在求 信 、求 达 的前提 下求 雅 。如果 是引语 式导 语, 则要十分重视说话人的 言语特 点、语境、语气 等。这两 篇论 文提出的较为全面的新闻 标题和 新闻导 语翻译 标准对 新闻 翻译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 3 新闻翻译批评
[ 收稿日期] 2007 03 13 [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2007018) 系列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黄 勤( 1966- ) , 女,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语篇分析与翻译研究。
23
4. 新闻翻译, 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 载体, 一直备受 新闻 过 1 篇 探讨汉 藏新闻翻译的 论文, 体现出 该刊对 语内翻 译
7 年中所发 表的成果 是前 两阶 段 的 4 倍 之多。 这体 现出 我 国学者对新闻翻译研究愈来愈浓厚的研 究兴趣。
2. 在近 27 年发表的新闻 翻译研究论文中, 上海翻译 1 占了 11% 的高额比例。在很大程度 上体现出该刊为翻译研 究者提供了学术对话 的有利 平台。而 且该刊 在介绍 新闻 翻 译的研究成果方面一 直走在 其他刊 物的前 列。该刊 创刊 于 1986 年, 在创刊不久的 1989 年即刊登了顾 敏元的 科技新 闻 的深层翻译 一文, 这 是我国在 改革开 放后 第 3 篇有 关新 闻 翻译的研究成果。2 近年来, 该刊介 绍新闻 翻译研 究成果 的 论文篇数逐年增加, 这不仅 顺应了 时代潮 流, 也体现 了该 刊 的学术前瞻性与敏感性。
其教学的文 章 就是 由 国际 新闻 界 这 一新 闻杂 志介 绍 的。 新闻翻译理论; 2. 新闻翻译原则; 3. 新闻翻译批 评; 4. 新闻 文
这说明了对新闻翻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
体特点及翻译方法( 含新闻标题翻译; 新闻导语翻 译; 新闻 词
5. 对一些小语 种的新 闻翻 译的 探讨 也开 始得 到重 视。 汇、句式、修辞手 法和标 点符 号翻 译) ; 5. 书刊 评介。 当然,
从资料的分析看, 这 一主题 大致包 括了 功能翻 译理 论、 关联理论、语域理论、语境 理论、文化学 派翻 译理论、主 述位 理论和互文性理论等在 新闻翻 译中的 运用。功能 翻译 理论 以其对译文 的功能、接 受者、交际情 景和交 际媒介 等因 素的 重视, 对 译文要忠 实于原 文 这一传 统概念 提出了 挑战, 能 用来合理解 释新 闻翻 译中 的编 译、摘译、节译 等现 象 ( 钱叶 萍、王银泉, 2006: 11- 14) , 因而 倍受众 多新闻 翻译研究 者所 青睐。吴自选( 2005: 4- 7) 认 为由 于中 西 方在 语言 文化、思 维方式、意识形态 等方 面的诸 多差 异, 为了达 到对 外宣 传, 让世界了解 中国的目的, 在外 宣中往 往需要 译者背 叛原 文, 做到在真正 高层次上的 忠实, 因此对 原文的 增删、改写 和解 释等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翻译取决于语境, 准确地说, 取 决于翻译语境。卢卫中( 2002: 15- 18) 认为新 闻作为一 种特 殊体裁, 其创作既有与 其它体 裁相同 的语境 特点, 又有 自身 独特特点; 其翻译既受 一般翻 译语境 因素制 约, 又 受新 闻体 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语 境因素 制约。对语 言交际 的参 与者 来说, 语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语域指适用于某 一交际 场合的语篇在词语、句式、修辞和结构等方面的诸特征之 和。 语场、语旨和语式是语 域的三 个变项, 分别 与三个 宏观 功能 ( 概念功能、人际功 能和语 篇功能) 相 对应, 以此可 直接 从社 会语境因素探讨语篇的功能变体, 从而揭示出语言的 深层意 义。王志娟( 2002: 11- 15) 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 往在语 域的诸多方面如语音、用词和句子结构的选择时会作 出主观 性选择。而 新闻报道的传播途径、宣传工具、内容、风 格等差 别很大, 所以新闻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新闻的语域程度 显得十
24
分重要, 译者的 选择不能随心所 欲。袁斌业 ( 2001: 7- 10) 通 过新闻翻译的具体实 例说明 意识形 态决定论 对翻译 实践 具 有普遍 的解释 力不容 置疑。张基 2001: 21- 24) 则从民 族 文化差异角度认为汉语表达过度修饰、同义反复、华丽溢美, 在对外宣传英译中, 如果照直译出, 势必导致译文 文字堆砌, 语义传达失真, 不能满足国 外读者 文化接 受心 理, 所 以对 原 文应进行适当修改和 删减。关 联理论 对于翻 译的解 释力 一 直存在争议, 但 文军( 2003: 87- 92) 通过访 问 30 位从事网 络 新闻翻译的译者, 并运用假设检验的统计方法对访问数据 进 行科学的分析, 证实了关联 理论在 翻译过 程中 的适用 性, 这 是国内尚不多 见的 对新 闻翻 译进 行 实证 统计 研究 的 论文。 这几篇论文大多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 显示出这些刊 物 的学术眼光。但更令人 欣喜的 是一些 普通期 刊也呈 现给 了 读者不少质量 较高 的新闻 翻译 研究论 文。如 龙江 华( 2006: 58- 60) 把互文性理论引入新 闻英语 语篇风 格的翻 译研究, 认为新闻英语译者应将原新闻英语语篇的风格、原新闻记 者 的风格以及同类汉语新闻的风格融合起来, 力求使译文的 风 格做到恰如其分, 这一观点为新闻翻译研究注入了互文的 新 视角。主述位在语 篇生 成过程 中有 很强的 构建 能力, 对 新 闻语篇的主述位进行分析, 有利于译者及时辨别语篇的主 题 和文章的组织结构。唐丽伟( 2006: 73- 75) 从英汉 新闻语 篇 对比着手, 探讨了徐盛桓的主述位推进模式对新闻语篇翻 译 的指导意义。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应尽可能使译文忠实于 原 文的信息结构。但由于 英汉语 言和思 维的 差异, 在翻 译中, 主位推进方式肯定 会有 所改 变, 译者应 充分 认识到 英汉 主 位句法成分的不同特 点, 进 行一些 变通处 理, 而不能 一味 照 搬原文主位结构。因此对待任何理论的运用, 都应采取辩 证 态度。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07 No . 3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 现状与展望
黄 勤 ( 华 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
[ 摘要] 本文对近 27 年来我国新闻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收集、分类与归纳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了我国新闻翻译领域
的研究成果, 也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其原因, 并对该 研究领域 的未来进行 了展望, 探讨 了更多 可供研
究的空间。
[ 关键词] 新闻翻译研究; 成果; 不足; 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