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铜炉制作技艺
明清时期的铜器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的铜器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高峰,更是中华文化的最后一步辉煌。
在这一时期,铜器制作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时代特征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铜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铜器制作技艺的发展。
一、铜器的历史背景铜器作为文化的产物,一直是各个文明时期重要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铜器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进入了青铜时代。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提高,铜器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铜器制作工艺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大量优秀的工匠相继涌现出来,铜器制作技艺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期。
这些铜器除了具备实用价值外,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铜器制作工艺明清时期铜器制作工艺有炉铸法和锤缩法两种。
炉铸法是一种铸造方法,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通过铸造生产方式,可以将铜水铸成各种形状的铜器。
同时,为了提高铜器的质量,铜匠们在铸造时常常添加不同的合金元素,如锡、铅、铁等。
而锤缩法又可以细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
冷锻是指在常温下使用冷锤将铜片击打成想要的形状,这种方式需要技术娴熟的师傅以及耐心和坚韧的精神。
热锻则是指在加热的情况下将铜制品进行锤打成形。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刻、鎏、烤、镀、雕、穿孔等工艺,这些都是提高铜器工艺的方法。
三、文化内涵明清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湛,铜器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铜器不仅是实用和装饰性物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在铜器的造型上,人物造型是铜器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人物造型不仅体现了铜器制作技艺的高度,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层次结构、人文理念和审美情趣。
这些人物造型,如神像、卧佛像、小人、仕女等形象都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文化内涵。
在铜器的器形上,庄重典雅是其主导风格。
这不仅是社会的显著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要求。
唤醒黑石号——论长沙窑铜红釉瓷器的烧成技艺

唤醒黑石号——论长沙窑铜红釉瓷器的烧成技艺◆江文斌 江上舟(长沙)在我国制瓷史上,唐代长沙窑窑工在烧制铜绿釉产品时,偶然发现了铜绿釉可以烧制出铜红效果。
铜绿釉是以铜物质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产品为绿色。
如果烧制时出现了还原气氛,产品会呈现红色。
唐代长沙窑是以龙窑(柴窑)烧制产品,松枝的燃烧,尤其在天气潮湿、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龙窑内容易形成还原气氛,铜绿釉就烧出了铜红瓷器。
在长沙窑遗址发现的带有红色的瓷片中,有些长沙窑瓷器产品绿色边缘部分带有红色,也有些绿色中带有红色的斑点或者红色流纹,这些都是唐代长沙窑早期的铜红瓷器。
1998年“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中,有一个完整的长沙窑红釉执壶,通体玫瑰红,只有颈部一圈翠绿,可以证明唐代中期长沙窑窑工已有意识地烧制铜红瓷器了。
长沙窑是最早使用红釉装饰瓷器的窑口,这已是共识。
笔者研究和复烧唐代长沙窑铜红瓷器已近十年,凡长沙窑出土出水文物所呈现的各种铜红效果,笔者基本都烧制出来过。
通过三百多窑的创烧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笔者总结出几点关于如何烧制铜红瓷器的拙见,请业内方家指正。
一、泥坯对铜红瓷器烧成的影响长沙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地面表层优质的制瓷原料已被开采得差不多了。
铜官本地制泥厂生产的泥料主要有三种:红陶泥、白陶泥、炻瓷泥。
铜红葫芦铜红茶具炻瓷泥主要用于制作餐具、咖啡具出口。
红陶泥主要用于制作大型器物或雕塑产品。
铜官陶瓷艺人大多使用白陶泥制作器皿。
白陶泥颗粒比较粗,瓷土含量比较少,成型后坯体相对比较厚,所以烧制时受热相对要多,以正常的还原气氛烧制很难烧制出铜红效果。
铜官本地泥料中除了含铁量比较高,氧化硅含量也高,属于“富氧化硅原料”。
由于氧化硅含量高,导致硅钙比例、硅铝比例都偏高,也就导致长沙窑铜红瓷器发色深沉、呈暗红色的产品比较多。
笔者也多次烧出这类产品。
所以,如果泥料的配比不适当,想要烧制出绝佳的铜红瓷器就很难。
二、釉料对铜红瓷器烧成的影响铜红的形成取决于釉料中的铜物质含量。
徐红军:匠心锻造铜器,创新凝铸传承

徐红军:匠心锻造铜器,创新凝铸传承作者:林鑫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12期“一方面,‘弘君’是我名字的谐音;另一方面,‘弘’代表我想要弘扬传统文化,‘君’代表我的为人和事业都要遵守君子操守,‘堂’代表我要广结天下朋友汇聚一堂,分享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
”苏州市弘君堂铜器文化研究院院长、非遗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红军说。
三十多年来,徐红军一直致力于铜器研发设计、制作技艺的传承创新,不仅成功复原古人“失蜡法”制作铜炉技艺,创作时还能在传统工艺中巧妙融入现代元素,既古朴典雅又富有时代气息,成为“苏作”铜器制作的一大流派。
徐红军出生于苏州铜器世家,家族手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铸铜名家徐守素。
徐红军的祖父徐金寿以制作仿古铜器為生,一生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对古铜器的研究和仿制上。
“祖父说过,当时从艺的小学徒大多因生活困难基本没上过学。
”徐红军回忆道。
徐金寿因为上过学,识些字,所以较其他人学得更多、更精、更深入,也更愿意花时间钻研技艺,所以传到徐红军父亲徐祝明这一代时,已有一些“秘不外传”的制作技巧了。
在父辈身边耳濡目染,让徐红军从小就对铜炉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0岁时,徐红军看见父亲正在仿制一批明代的铜香炉,浇铸、除砂、打磨……反复倒腾了十几次。
他在边上饶有兴致地看着,一颗种子悄然在心底生根发芽,“未来我也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高中毕业后,徐红军果断决定跟着父亲学习铜器制作。
徐红军从模具制作学起。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铜器制作最难也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掌握好这一基本功,才能制作出精巧的铜器。
徐红军在父亲的督促下,很快就能对器具的形态大小拿捏有度,掌握了模具制作的技术关键。
此时的徐红军自信十足,认为自己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制作铜炉根本不成问题,“只要把铜水倒入模具孔里就好了。
”可现实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一次,徐红军偷偷找来模具,溶好铜水,准备制作铜香炉。
为了省力,他分好几次灌注铜水,最后打开模具发现,成品不是铜香炉,而是几个铜疙瘩。
商代铜器的制作工艺

商代铜器的制作工艺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明开始了显著的发展,这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高峰。
在商代,铜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实用工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商代的铜器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在工艺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技艺,创造出了独一无二、造型优美、纹饰精美、工艺复杂的铜器。
一、原材料的准备商代时期,铜器的主要原材料来自于四川和云南地区的铜矿。
为了制作高质量的铜器,人们必须选择含有足够纯度的铜矿,并经过反复的炼制和精炼才能达到所需的材料质量。
一般来说,商代铜器都采用红铜为主要材料。
但是,为了增加铜器的质地和硬度,人们还会混杂一些锡或铅等金属。
二、制作方法商代的铜器制作工艺极其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下面介绍铜器的制作过程:1.铜锭的制作首先,选取优质的铜矿,在特殊的炉子中进行烧炼。
经过多次的反复冶炼,直到铜质纯度达到要求。
然后将熔炼好的铜倒入石模中,经过多次的浇铸和冷却,制成铜锭。
2.铜器的制作制作铜器的第一步是设计,人们将根据需要设计出一个合适的图案和造型,并用细腻的手艺在泥皮上捏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将成为后面铜器制作的原型。
接下来,选好铜锭,锤打成想要的形状。
对于更加复杂的铜器,还需要进行淬火、磨光等多种工艺处理,这需要训练有素的工匠、技师精巧的手工创造。
3.铸造商代铜器的制作涉及到铸造,铸造是一种用铜合金铸造原料,把铜熔化,浇入模型中并逐步冷却成形的工艺过程。
铸造这一工艺在别的文化中的应用非常普遍。
铸造可用于液态材料,例如玻璃,和黏土之类的纯正的矿物材料。
为确保造型完美无缺,铜锭常常需要经过多次铸磨,造型不断完善完美,直到最终成品成型。
4.最后的装饰和雕刻商代铜器的精神归结于人文精神,雕刻是鉴别商代铜器与其它青铜器主要标志之一。
商代铜器的雕刻主要分为曲纹装饰和动物形象两种。
这些纹饰往往是深具象征意义。
在雕刻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多种精良的工具,例如刻刀、雕刻刀、三角刀等,通过对铜器表面或者内部的纹饰进行刻画,使铜器在造型上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美感。
铜炉的传统铸造工艺有哪些

铜炉的传统铸造工艺有哪些
传统的铜炉铸造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设计:根据客户要求和实际需求,设计铜炉的形状、大小、装饰图案等。
2. 制作模具:将铜炉的形状和细节制成木质或泥质模具。
3. 配料:按配方将铜和其他合金材料加热融化,并按比例加入硼砂和炭粉等化合物。
4. 浇注:将熔融的铜液倒入模具中,等待铜液冷却凝固。
5. 敲模:将铜炉从模具中敲出。
6. 打磨:使用锉刀、砂纸等工具对铜炉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平滑光亮。
7. 细加工:进行细节处理,如雕刻纹理、铆接钉子等。
8. 上色和烤漆: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上色和烤漆,提高铜炉的外观和耐腐蚀性。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香炉铸造技艺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香炉铸造技艺铜香炉是一种用铜材制作的焚香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明宣德年间,历代皆有铸造,尤其以明宣德年间制作的“宣德炉”最为世人所推崇。
据记载,宣德皇帝在位时,命宫廷御匠参照皇家内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窑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制造香炉,工匠们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金属与红铜一起精心铸炼,所制成的成品色泽温润莹丽,其工艺之华美精妙惹来赞叹无数,以致后世常以“宣德炉”来指代铜香炉,可谓开近现代铜炉铸造之先河。
自宣德年间利用那批红铜料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后,宫中再无出品,宣德炉也成了皇室秘藏,世人难得一见。
念想之下,仿制品应运而生,工艺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
时光荏苒,到了近代,原清廷内务府造办处的一位工匠走出紫禁城,在前门外开设了一家古铜作坊,专以修复铜器、金银器等为业,人称“歪嘴于”,得益于他的传播,高超精妙的铜器铸造、修复技艺从深宫大院走向市井平民。
“歪嘴于”去世后,其技术、字号等皆由弟子张泰恩继承,而张泰恩的弟子王德山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明了“漆地磨光”“点土喷锈”等技法,将铜器铸造、修复技艺提升至新高度。
上海博物馆的王荣达先生是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即出自王德山门下,在从北京荣宝斋转到上海博物馆工作后,将本派的铜香炉铸造技艺也从北方带到上海,并收了顾友楚先生为徒,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顾友楚也成为著名的古铜器鉴定和修复专家。
近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单大禹先生申报的传统铜香炉铸造技艺便显赫在列,其展出的流金三色钵炉、九龙筒式炉、海兽纹马槽炉、切角琴炉等八件作品更因铸造精妙、技艺高超而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无偿征集,收作馆藏。
一位曾经做过瓦匠、木工的普通人如何走上铜炉的收藏与制作之路,还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成为全国同行中的翘楚?一切还要从单大禹拜顾友楚先生为师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修复铜香炉,经人介绍后,单大禹有幸成为顾友楚先生的入室弟子。
古法铜造独具一格的潮阳技艺

古法铜造:独具一格的潮阳技艺黄馥提要:璀璨夺目的青铜时代是华夏文明兴起的标志。
而一直被称为“南蛮之地”的潮汕平原,经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也进入了青铜时期。
铜在旧时潮汕被寄予了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
潮汕地区的铜匠们几千年来用精湛的古法铜造技艺,创作了不同形态的铜器。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古法铜造技艺几近消失,但在潮阳地区,仍有年过半百的铜艺匠人在坚守着这项手艺,让潮阳古法铜造发扬光大。
关键词:潮阳;古法铜造;手工艺一、青铜文化之起源94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我们可以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青铜时代紧随石器时代。
如果说石器时代是一个文明的萌芽,那么青铜时代则是一个文明的兴起。
铜能早于其它金属,进入人类文明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铜固有的金属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相契合的必然。
人类的祖先在烧制土陶器中,熔点较低的铜先于其它金属被发现。
这种颜色绚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金属石,经熔炼后冷却,能被塑成任意形状,且导热性俱佳,成为制作烹煮器皿更理想的材料之选。
青铜,是铜在熔炼中加入锡和铅,熔点更低,金属熔液流动性好,具有“热缩冷胀”的特性,且制成品硬度更强,是铸造兵器或工具的绝佳材质。
青铜铸造技艺的发明,对发祥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文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墓葬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物之种类繁多与形态精美,可窥见当时中原地区青铜铸造技艺之精良。
春秋末期,铁器出现。
但作为贵金属的铜依然为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国语•齐语》称铜为“美金”,“以铸剑戟”;铁为“恶金”,“以铸锄斤”。
由此可见,铁器多为生产工具,侧重实用;而铜器多为礼器,则关注华丽。
到了战国时期,铜器日趋生活化,出现了铜镜、编钟、酒壶等青铜器物,生活覆盖面广,为铜造技艺的发展注入了日渐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黄馥(1984—),女,揭阳榕城人,高中一级教师。
史海钩沉二、铜造技艺之发展“浮滨文化”是广东最早的青铜文化皿,经考古发现:在饶平、大埔、揭阳、丰顺、潮阳、普宁、揭西发现了浮滨文化的墓葬或墓葬群閃,证实了早在商代,潮汕祖先们就开始开采、冶炼铜矿 石,并铸造铜器。
镀红古铜的制作工艺剖析

镀红古铜的制作工艺剖析镀红古铜的制作工艺剖析在众多美轮美奂的工艺品中,镀红古铜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备受推崇。
这一古老的工艺不仅展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还体现了对材料和工艺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本文将全面剖析镀红古铜的制作工艺,从历史渊源、材料选择到工艺步骤和技术要点,带您深入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
1. 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首先,理解镀红古铜必须追溯其源头。
古铜器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镀红古铜作为古铜器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铜器制作技艺。
据史料记载,镀红古铜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周时期,被视为皇家贵族的象征。
其后经过多个朝代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流派,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 材料选择与准备工作镀红古铜所需的材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铜、金、银、锡等多种金属材料,以及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化学药剂。
制作前的准备工作尤为关于多方面,首先需要精心挑选合适的金属材料。
铜作为主要的基础材料,需要具备高纯度和质量稳定性,以确保最终制品的品质。
金、银、锡等贵金属则通常用于红铜制品的装饰和点缀,赋予作品更多的艺术价值。
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特殊的化学药剂,这些药剂在工艺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腐蚀、染色、抛光等。
这些药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精确掌握,因为它们决定了红铜制品的最终色彩、质感和光泽。
3. 工艺步骤与技术要点镀红古铜的制作工艺包括多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耐心。
以下是制作镀红古铜的一般步骤和相关技术要点:a. 铜制备:首先,选择高纯度的铜材,将其熔化成液态铜,然后倒入合适的模具中,等待其冷却成型。
这一步骤需要掌握铜的熔点和凝固过程。
b. 腐蚀:一旦铜制品冷却凝固,就会进行腐蚀处理。
腐蚀液通常含有酸性物质,可以去除铜表面的氧化物,使铜变得更加纯净。
工匠需要控制腐蚀的时间和浓度,以确保不损坏铜制品的结构。
c. 镀金、镀银、镀锡:在腐蚀之后,使用适当的工艺方法将金、银、锡等贵金属镀在铜制品的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铜炉制作技艺
来源: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
清朝红铜炉制作艺术分布在全国各地。
至今全国手工制作红铜炉师傅罕见。
手工制作红铜炉技艺现在只在观海卫一带还有郑飞民艰难传承着。
制作工序有打样图纸,敲打器型,网眼镂雕,錾花修整,焊接等。
每道工序环环紧扣。
作品主要包括袖炉、香炉、薰炉、手炉、脚炉等。
图案则有几何纹糕团形手炉、编织纹方形手炉、几何纹梅花形手炉等。
制作材料是上等红铜板,器具有木榔头、搭柱、凿子、扶钻、锉刀、刮刀、作凳、铜焊工具和砂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