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新旧三论之系统论对心理学的影响

新旧三论之系统论对心理学的影响摘要科学心理学从成立至今产生了众多学派,学派之间存在分歧。
这是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隐、复杂与不确定,以及各学派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对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存在差异造成的。
这种局面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
系统科学的出现和发展,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心理学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并在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上不断取得突破。
随着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接近人的心理的本来面目。
系统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对心理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论述了系统论与心理学的关系以及系统论为心理学所提供的方法论支持,并对系统论在心理学中应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论;心理学;方法论一、系统科学领域中的新旧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
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宇宙自然人类,一切都在一个统一的运转的系统之中!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做为出发点及归属处!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二、系统论的思想来源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
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考核知识点

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第一节管理概述_、管理[识记]盾程的含义1、管理疑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
2、我们把管理定义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3、管理是一门兼具聾性、艺术性的社会活动。
4、在资本主义以前,国窓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
[领会]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⑴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g始民主的管理制度;⑶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⑸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2、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⑴管理阶层兴紀.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⑵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⑶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甲労列限制:⑷管理思想掠出.侣经齡管理仍苗主导料侑C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⑴科学管理:⑵分枚管理:⑶法制管理;⑷经济管理成術管理的重点C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⑴系统化管理:⑵民主化管理;⑶科学化管理:⑷法治化管理:⑸以人为本:⑹追求效率°二、管理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旨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特征:依据委托枚利:平衡另亓利需萼求C私人管理I: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特征:以客禾卄犬曰的:以市场犬导向C区别:在管理宗旨、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1、管理宗旨不同。
⑴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
⑵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
2、管理主体不同。
(1)公共管理主体广泛,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⑵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
3、管理依据不同。
(1)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
本17(专)现代管理学

第三节 决策程序与规则 一、决策程序
1.发现问题 (1)察觉问题;(2)界定问题;(3)陈述问题; 2.确立目标 (1)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 (2)决策目标要有明确性;(3)决策目标要有时效性 (4)决策目标要有可行性;(5)决策目标要有规范性 3.拟订方案 (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 (2)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4.选择方案 二、决策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 (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决策结果达到“帕力累托最优” 2.多数裁定规则 (1)简单多数规则 (2)绝对多数规则
第二节 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第三节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 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 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 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第三节 行为科学理论 第四节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 的丛林 第五节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管理思想的萌芽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 (1)行政管理思想 (2)生产管理思想 (3)教会管理思想 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行动先驱者 1.小詹姆斯· 瓦特和马修· 鲁滨逊· 博尔顿 2.亚当· 斯密 3.罗伯特· 欧文 4.查尔斯· 巴贝奇 5.安德鲁· 尤尔 6.丹尼尔· 麦卡勒姆和亨利· 普尔
控制论

首先,黑箱方法是研究结构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 其次,黑箱方法是研究生命系统的主要方法; 再次,黑箱方法是研究尚不能打开系统的唯一手段。 2. 功能模拟方法既是论的基本方法, 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研 究方法。 纵观模拟方法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直观模拟到机器或技术的仿制; 第二个阶段,在实验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拟实验方法; 第三个阶段,控制论中的功能模拟方法。 功能模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功能模拟只以功能和行为相似为基础, 所模拟的一切具有 通讯和控制功能系统的合乎目的性的行为; 其次, 在传统模拟中, 模型只是认识原型的手段, 在功能模拟中, 模型是具有生物目的行为的机器; 再次, 功能模拟借助黑箱方法, 从功能上描述和模仿系统对环境 影响的反应方式,一般无需分析系统的内部机制和个别要素, 不 追求模型的结构与原型相同。 功能模拟方法的意义: � 功能模拟开辟了向生物界寻求设计思想的新途径; � 功能模拟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 功能模拟的发展必然带来认识和实践手段的新飞跃。 3. 反馈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控制论一般只研究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这是系统的 基本特点之一。维纳认为控制系统也是一种信息系统,因此, 必须用信息的观点来研究控制系统,这是控制论系统的另一个 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把通过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反馈来实现 自动调节的控制系统称之为控制论系统。 4. 输入与输出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把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称为系统的输 入,而把系统对环境的反向影响和反向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出。 三.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1. 黑箱方法是控制论的认识方法 黑箱是指人们意识无需或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 只能从外部 的输入和输出去认识的现实系统。 黑箱的概念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还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 认识手段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许多原先是黑箱的事物可以转 化为黑箱乃至白箱。 黑箱方法的应用,可以简化为以基本步骤: 第一,建立主体和客体的耦合系统 ; 第二,通过输入和输出主动考察黑箱; 第三,建立模型辨识黑箱。 黑箱方法的意义: 黑箱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诸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显 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系统自然观

问题:(1)一个元素能否构成系统?*
答:否。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组成元素构成的 整体,单一元素不能组成系统,必须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元素才能构成系统。 (2)是否万物皆系统?* 答:是。因为系统性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 物质客体的根本属性,一切自然事物都是由一 些有自己特定属性的元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 在整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综合体。它们不仅有 自身的结构,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 周围的其他物质相互联系而构成另一个系统。 所以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处不在。
什么是“老三论”、“新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 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 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 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 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 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 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 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 也称为laude Elwood Shannon)美国数学家,信息 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 人。 。其理论的重要特征是 熵(entropy)的概念,他证明熵 与信息内容的不确定程度有等 价关系。
H=∑-pi log pi
控制论
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维纳是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 始人。 建立维纳测度 引进巴拿赫—维纳空间 阐述位势理论 发展调和分析 发现维纳—霍普夫方法 提出维纳滤波理论 开创维纳信息论 创立控制论
2.特点:
①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有构成性关系, 低层系统必定是包含在高层系统中为高 层系统的构成部分。 ②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
4-1什么是控制

音响的音量控制 普通水龙头出水的控制 自动取款机 自动烘手机
全自动洗衣机 电冰箱内温度控制 篮球运动员投篮过程控制 自动感应门的开关控制
电梯的上下运行过程控制
肥胖人群体形控制 红外自动水龙头出水控制 手摇晾衣架的控制
飞镖的投掷过程控制
声控走廊灯的控制 红绿灯的转换过程控制 光控路灯的控制
分析下列控制现象是自动控制还是人工控制:
• 控制实例1
人工控制
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
• 控制实例1
自动控制
人工控制
人工控制
• 控制实例1
关/开门-人工控制
驾驶汽车-人工控制
• 控制实例1
自动控制
人工控制
控制实例2 汽车自动门
气动控制 机械控制、气动控制
电子控制
汽车刹车
红外线自动门
厕所节水器工作原理
厕所节水器由红外线热敏探测器、微电脑程控器、 低压直流电磁阀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红外线人 体感应来完成工作的,当有人在探测器前活动,探测 器立即红色灯光闪烁,表示已经感应到人,同时探测 器将感应信号传送给微电脑程控器,由控制器控制电 磁阀打开放水,注水时间可以自由调节。来人放水, 无人停水,特别适用于学校、机关、商场、工厂等单 位的沟槽式厕所,节水效率高,安全省电。人体红外 线感应100%识别,可以识别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物 体(衣物),漏冲率为零。
第四章 控制与设计
第一节 什么是控制
学习目标:
1.理解控制的含义 2.理解控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老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 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 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 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 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 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管理学第2章 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53
1、企业再造的内涵
企业为在产品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 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 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32
系统思想
系统思想是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对系统 的本质属性(包括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 统一性)的根本认识。系统思想的核心问题是 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 整体性 关联性 层次性 统一性
33
2、控制论
1948 年诺伯特· 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 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 科学》一书。 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 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 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 的科学。
7
2.1.2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 瓦特和马修· 鲁滨逊· 博尔顿 他们的贡献在于: (1)发展了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 计划技术等管理技术 (2)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 (3)建立部门成本核算 (4)按成果付工资
8
2、亚当· 斯密 (1)在《富国论》中探讨了管理问题 (2)分析了劳工分工能提高生产力的三 个原因
18
2.2.2一般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 尔。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 表。 法约尔的代表作是1916年的《工业管理 与一般管理》。
19
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 力的相对重要性 (1)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 指引导或指导一个组织趋向目标,它由六项活 动组成,管理只是经营活动中的一种。 (2)所有的组织活成员都应具备技术、商业、 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六种活动能力,对不 同层次和不同组织的人员来说,这些能力有不 同的重要性
第2章 系统工程基本理论

2020/2/23
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
15
2.2 系统论基础
2.2.2 系统的环境、行为和功能 3. 系统的功能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 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功能是刻画系统行为,特别是系 统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依赖于结构;结构决定功能, 功能对结构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2020/2/23
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
22
2.2 系统论基础
2.2.4 系统论的方法
2. 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
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加以描述。
定性特性多数情况下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定量描述 的基础;在定性描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借助于定量描述, 给出定性描述的具体特性,使定性描述更加客观和精确。定 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互结合,正是系统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 法之一。
21
2.2 系统论基础
2.2.4 系统论的方法
1. 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
整体论强调的是整体地把握对象,还原论则主张把整体 分解为部分来研究。
系统论正是通过综合整体论的思想、改进还原论的局限 性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了解事物各部分精细结构的基础之上 ,再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样,一方面克服了还原 论零碎地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更正了古代整体论 的直观性和笼统性,真正地达到了科学地把握全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技术 的发展,特别是与作战有关的科学技术。
2. 理论渊源
(1)数学和物理学为控制论的产生提供了数量计算和演 化机制分析的基础。
(2)生命科学为控制论的产生提供了可供类比的对象。 (3)计算机科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与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简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有着高度综合的特点,一方面向深度发展,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专一,科学分类越来越精细,新领域、新科学、新专业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各科学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移植而使得科学技术日趋整体化和综合化。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就是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产物,这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它是具有综合特性的横向科学,它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的联系,改变了科学发展的图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以其特有的新颖的思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法,扩大了人们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由定性到定量认识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新飞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因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科学体系结构中的横向科学的特殊地位,就决定了它在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面、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在解决一切复杂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方面,有着其他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三门科学,是现代科学前沿的新兴“软”科学群,它们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内容,但它们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其手段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与其他基础科学不同,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观世界中哪一种结构,也不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态,而是从横向综合的角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揭示世界各种互不相同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性,三者各成体系,但都应用系统、控制、信息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互相交叉、互相借鉴,协同发展。 系统论是把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成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组成的系统,研究系统就是寻求利用信息实现最优系统的途径。显然任何系统都离不开信息,因此研究系统就必须研究反映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一个系统信息量的大小,反映系统的组织化、复杂化度的高低。而系统的运行又离不开控制,对系统的控制同样离不开信息。 信息论研究如何认识信息、控制论和系统论研究如何利用信息。 控制论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反馈原理,用以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一、系统论 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⑴ 什么是系统:处在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称为系统。 ⑵ 系统的基本组成:现代科学认为世界存在物质(材料)、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任何系统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和有序化运动的产物。 ⑶ 构成系统的条件 ① 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② 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③ 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功能。 ⑷ 系统的特点 ① 是由若干部分(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② 可分解成为若干基本要素; ③ 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的功能; ④ 系统中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 ⑤ 系统有一定的环境,系统与环境又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 2.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考察,以寻求解决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原则和方法。其基本观点是: ⑴ 系统观点 这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从一个系统中分解出来的部分,同在整体中发挥功能的部分是不同的。例如,在人身体上的眼睛,跟离开人体的眼睛其功能是大不一样的。同样人体不能看成是由驱体和五脏六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系统的性质是不能仅用孤立部分的性质来加以解释的。还是取决于复合内部各部分的特定关系。当然一只钟表并不等于一堆钟表零件;一堆水泥、钢筋;砖瓦也不等于一幢建筑物,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就会有部分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例如人的双眼视觉功能大大超过两只单眼视觉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双眼的视敏度比单眼高6-10倍,而且双眼视觉能形成立体感,单眼则不可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1+1>2。 ⑵ 动态观点 系统论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对于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会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稳态系统是维持动态平衡,系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它是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系统又是动态的。我们应该看到系统的现状,也要看到系统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就能预测系统的将来,掌握系统发展的规律。这种观点在科学决策中非常有用。 ⑶ 层次观点 一般系统论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具有层次结构。处于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生物界是由生物圈-生态群-群体-人体-系统-器官-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而系统论认为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低一层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这就是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层次越高,可变化和组合的可能就越复杂,其结构和功能就越多种多样。 坚持层次观点,要求我们注意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3. 系统的基本特性 ⑴ 整体性 这通常可表述为“系统整体不等于系统内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这有两方面的含意:其一、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其二、作为系统整体中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它们脱离整体时有质的区别。黑格尔指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就不象原来长在身体上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不仅是从量的方面说的,更着重于质的方面。氯化钠的性质不同于钠,又不同于氯,而其咸味是钠和氯都不具有的。由许多零部件装配而成的飞机或火箭所具有的飞机特性,是各个零部件所不具有的特性。 美国在解剖苏联叛逃到日本的米格-25飞机时发现,其零部件并不是第一流的,但其爬高能力和速度却是第一流的。这说明苏联飞机整体设计很合理。尽管系统要素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系统功能却是极其优良的。相反,有些领导班子中个个都是精明干炼的能人,但因其系统结构不合理,整体领导作用却不理想,劲不能使到一处去,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系统。 系统的整体属性与功能决定于什么呢?决定于三个方面: ① 组成系统的要素的性质。如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② 系统内诸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如铁碳合金,含碳量大于2.1%称铸铁,小于2.1%称钢。 ③ 系统的结构。如碳元素可构成金刚石,也可构成石墨。 ⑵ 相关性 ① 内部相关性 这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往往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其他要素也随之变化,并引起系统变化。根深叶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也是中医辩施治的一个出发点。 ② 外部相关性 这是指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是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的。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反映了系统的这种特性。这种思想的运用可开拓决策者的视野。对上海崇明岛开发利用的决策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③ 结构性 这是指系统联系是以结构形式表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系统的内部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稳定联系,形成有序结构,这是保持系统作为整体存在的基本条件,稳定结构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系统总要动态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系统的要素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则得到不同的效果(系统功能)。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如能安排得好,有合理的结构,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4. 现代系统论的发展 ⑴ 耗散结构理论 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1969年提出耗散结构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该理论的观点是:对于一个与外界有关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熵的变化可以分两部分,一是由于不可逆过程,系统本身引起的熵增加,永远为正,另一部分是分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可以为负。在孤立系统中无熵流,熵不会减少,而开放系统的有序性来自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当系统处于非衡态时,它能够产生、维持有序性的自组织,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系统本身尽管在产生熵,但系统又由于熵流同时向环境输出熵。输出大于产生,系统的总熵在减少,而向有序方面发展。这里“耗散”的含义是这种有序结构是由于能量的耗散。系统只有耗散能量才能保持有序结构。 ⑵ 协同学理论 西德物理学家哈肯在1976年创立了另一种系统理论,称为协同学。它研究各种不同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耗散结构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而哈肯通过许多实验,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认为不管是非平衡系统还是平衡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系统会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产生时间、空间的有序结构,达到新的有序状态,揭示了协同和有序的因果关系,对解释波动现象及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作出了数学描述。该理论用“序参量”来作为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并可以通过求解序参量方程来得到序参量的变化规律,也就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规律。因为协同学理论可应用到无热交换的领域,比耗散结构理论又进了一步。 ⑶ 突变论 该理论是法国数学家托姆于1972年创定的。突变理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不连续现象,它认为突变现象的本质是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稳定状态跃变到另一种稳定态。因为系统的稳定态是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所以突变现象也可以看作是系统从一种稳定结构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结构。突变理论正是以系统结构稳定性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具体方法则是从研究系统的势函数的变化入手,建立突变数学模型来说明事物突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预测突变将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又怎样改变参数来促进有利突变和防止不利突变。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研究自然界、社会活动及人的决策行为中突发质变过程。此外,突变理论因应用于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理论的定量研究,从而推动了系统理论的发展。 ⑷ 超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西德生物学者艾根1971年提出的,它是从生物领域入手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现象。 ⑸ 参量型系统理论 该理论是苏联学者奥也莫夫提出的,他认为贝塔得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是类比型系统理论。这种理论有其局限性。不可能确定一般系统特征的普通规律。他提出原始信息应该用“系统参量”来表达,关通过电子计算机把大量的系统参量联系起来,以确定一般系统的共同规律。 ⑹ 泛系理论 这是由中国学者吴学谋创立的系统理论。着重研究事物机理中广义的系统,转化与对称、泛对称或泛系关系等有关的相对普适的一些数学结构。这是从集合论基础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其特点是把逻辑方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