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文理基础指导选修课,是伴随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

化遗产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课程,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度教改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重要实验内容和支撑。它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

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了具备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的理论体系,还与学科前沿

探索、田野实践、专题研究紧密结合,呈现出面向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运用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

“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

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课程以田野

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则为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和保护过程监控等基础理论;

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从事田野实践的基础方法,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

标;

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念,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田野调查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重庆文理学院校

训“进德修业,博文达理”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课程理念

文化传承促进知识更新

在一个民族长远的发展历史中,高校不仅应当为现实的社会需要培养技术性人才,更应该为民族文化的

传承培养思想性的人才,高校应当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区。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我国传统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现

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

理论学习与大胆创新

本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面对未知,能够积

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参与社会工作积累较好的研究经验。

教学策略

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

本课程开设过程中,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带来本学科

最前沿的信息,使其与日常课堂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

理论学习与田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除在课堂完成之外,还将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来,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对实践技能的学

习。

集体学习与独立研究相结合

本课程对学生除理论学习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选择研究课题,独

立完成从选题、资料检索、田野实践到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最后完成课程论文。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在选定论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田野实践,以实证来支撑

论文,独立完成含有第一手调查资料的课程论文,字数要求在4000左右。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田野实践的成

效,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素养,可以使课程目标在考核中得以展现,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均衡的发

展。

教学内容安排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两部分内容,以田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和训练

贯穿课程的全过程。

理论知识模块:

第一章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现实 3课时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3课时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3课时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体系 3课时

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变迁 3课时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与原则 3课时

第七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监控 3课时

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课时

第九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重庆为例 3课时

课程实践模块:

本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根据理论学习内容的不同,按照实践的复杂程度,实践教学分为基

础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三部分。

基础性实践:

以体验、感知为主要目标。以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登陆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传承地实地考察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其成果体现为学生写作参观笔记、考察报告,采取分组作业

的形式,围绕若干选题,在课堂作五分钟左右的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

综合性实践:

以验证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地实地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录像片制作

流程参观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其成果体现为学生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录像的要求拍摄一段短片、制作

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介绍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等,分组完成作业,在

课堂集中展示。

创新性实践:

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为主要目标。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成果体现为学生独立完成

4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

教学要求

课堂集中讲授:多媒体授课;

研究讨论:学生提前1周准备讨论题目,3人一个小组准备研究报告,在课堂宣读,每组10分钟左右。

2 正文

第一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现实3课时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消亡现象严重

保护严重缺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根源

社会意识滞后

法律制度建设刚刚起步

资金短缺

根本性制约:人才缺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