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红外对抗技术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红外光谱成像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红外光谱成像目标识别技术综述

红外光谱成像目标识别技术综述作者:孟庆华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21期孟庆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1)摘要:概述了目标识别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光谱识别技术的特点。

通过对目标燃料和表面涂覆材料的光谱测量揭示其物质成分,从而对目标进行有效识别。

红外光谱成像为精确目标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复合识别手段。

关键词:红外成像光谱识别光谱成像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c)-0081-01①作者简介:孟庆华(1963—),男,吉林长春人,工学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光谱仪器和光电经纬仪设计和研究。

目标识别技术主要用于对目标的搜索、识别和跟踪,目标识别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

目前广泛使用的手段和技术有:可见光电视识别、红外点源识别、红外成像识别、毫米波识别和复合识别等。

目前研究的重点都在试图改善目标识别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

随着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成像由于具有高灵敏度、高帧频、抗干扰性好、可全天时工作等特点,在目标识别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光谱目标识别技术是通过红外光谱测量,揭示物质组成成分,利用光谱谱型来区分真假目标,尤其红外光谱成像既可测量红外光谱又可观测红外图像,具有红外成像识别和红外光谱识别的复合识别效果[1-3]。

很多目标由于所使用动力的燃料和表面涂覆材料不同,通过红外光谱测量,确定其燃料和表面涂覆材料的物质组成成分,进行有效目标识别。

红外光谱及成像为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

1 红外光谱成像目标识别技术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多光谱扫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新一代技术。

它把映射目标辐射属性的光谱特性与映射目标空间和几何关系的图像结合在一起,非常适合人们根据图像进行目标特性探测。

光谱成像测量技术为当代遥感发展的前沿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如在地质勘探、大气遥感、真假目标及干扰物的揭示等。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我们人眼能够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为:0.38—0.78微米。

通常我们将比0.78微米长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自然界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红外线(或称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

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红外线却是透明的。

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红外线的“大气窗口”。

我们利用这两个窗口,可以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恶劣环境,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在安全防范的夜间监视和森林防火监控系统中。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是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或者说,红外热图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设备,我们称为红外热成像仪。

随着光电信息、微电子、网络通信、数字视频、多媒体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发展,安防监控技术已由传统的模拟走向高度集成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随着军用的需求的增加,现代高新技术几乎在军队系统中都有应用或即将应用。

现代传感技术中发展迅速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军内系统中也开始得到了应用。

红外热成像我们人眼能够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为:0.38—0.78微米。

通常我们将比0.78微米长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是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或者说,红外热图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范晋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摘要: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尤其在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和动能拦截弹高精度制导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弹道导弹防御体系,近年来美国正在进一步发展新一代的弹道导弹防御红外系统与技术,正在大力发展改进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能力的天基高轨道红外预警系统,发展旨在实现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弹道(从助推段到中段、末段)监视跟踪的空间监视与跟踪系统,发展先进的、高性能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双色(多色)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以提高星载红外告警系统、天基监视与跟踪系统以及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的性能,发展用于拦截效果评估和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性能改进的先进的多光谱、超光谱探测技术,此外还在发展用于弹道导弹防御的机载红外探测系统,以构建包括天基高轨早期预警、天基低轨全弹道跟踪、机载助推段、上升段跟踪和弹载跟踪导引的弹道导弹防御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

本报告概述了近年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红外系统与技术的新进展,分析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的体系构成,预测了美国未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红外探测装备的能力。

关键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防御、预警卫星、空间目标监视与跟踪系统、动能拦截器、导引头、红外、焦平面阵列1 弹道导弹防御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发展简况红外探测跟踪系统与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基红外预警系统是导弹防御系统实现对弹道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的关键,是确保实施成功拦截的先决条件,而动能拦截器红外导引头则是拦截目标的关键。

然而,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仅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尚不具备助推段、上升段防御能力,以地基、海基雷达为主的弹道导弹防御探测跟踪传感器不具备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球范围内的持久监视、跟踪能力,而且原有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如不能跟踪中段飞行的导弹,对国外设站的依赖性大,在南北极地区存在一些无法监视的盲区,星上红外探测器扫描速率低、频段少,对射程近的战区导弹难以给出充足的预警时间,虚警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装备的动能拦截弹也存在着识别能力不足的缺点。

激光干扰红外成像型导引头的效能研究

激光干扰红外成像型导引头的效能研究


创新与实践
TECHNOLOGY AND MARKET Vol.31,No.4,2024
图 3 激光定向对抗系统对红外导引头的干扰效果图(部分图像饱和和完全饱和)
激光定向对抗系统的具体优点如下。
量和发散角。为增加进入导引头的有效干扰激光能
1)激光干扰源为相干光源,光束发散角很小(毫 量,激光定向对抗系统中的激光通常会尽量减小激光
创新与实践
TECHNOLOGY AND MARKET Vol.31,No.4,2024
激光干扰红外成像型导引头的效能研究
李林林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河南 洛阳 471009
摘 要 基于激光干扰的激光定向红外对抗系统是目前对抗第 1代、第 2代点源制导红外导引头最有效的手段。然而, 随着红外制导技术的持续发展,最新一代红外成像导引头用目标更加稳定、更丰富多维的图像信息取代了简单的调制 信号来进行抗干扰设计,大幅提升了其对抗激光干扰的能力,这就使对激光干扰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效能研究变得十分 必要。通过分析激光成功干扰红外成像导引头的条件和能量要求,指导激光定向对抗系统进行干扰性能提升,最终达 到对抗红外成像制导导弹的目的。首先阐述了红外成像型导引头和激光干扰的工作原理;然后分析得到了激光成功干 扰红外成像型导引头的条件,并通过试验,完成对激光干扰成像型导引头的效能分析,得到激光成功干扰成像型导引头 的能量等要求;最后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红外成像型导引头;激光干扰;效能分析

技术比较成熟,且调制干扰参数在实验室即可获得, 条件②中的干扰与信号能量比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也 易于达到。因此,激光定向对抗系统能够成功干扰第 1、第 2代红外点源制导导引头,实现对该类红外制导 导弹的有效对抗。然而,最新一代的红外成像型导引 头不再通过点源调制的方式获取目标位置信息,而是 先通过对目标成像,然后利用多帧图像处理的方式检 测目标在图像中的像素位置得到目标角位置信息,实 现精确跟踪[67],其跟踪和抗干扰措施均依靠内置的 图像处理软件算法实现,对干扰信号本身调制与否并 不敏感,这就导致针对点源制导导引头设计的激光干 扰方法对红外成像型导引头的干扰效能大幅下降。

美国动能拦截弹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分析

美国动能拦截弹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分析

第38卷第1期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年2月Vol.38No.1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Feb.2009美国动能拦截弹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分析范晋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上海200233)摘要:概述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要求和红外制导型动能拦截弹在该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介绍了美国正在部署、试验和研制的几种大气层外和大气层内弹道导弹防御动能拦截器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的作战使命、拦截目标、任务特性、设计方案和发展现状,简要分析了美国正在和即将部署的动能拦截弹难以有效地对付不断发展的弹道导弹威胁的突防对抗措施的弱点,概述了近年来发展的满足多对多拦截需求的多拦截弹头(MKV)的红外成像导引头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近年来重点探索的旨在提高对小间距物体的区辨能力和对弹道导弹弹头的识别能力的新概念红外成像导引头,包括多波段红外成像导引头和主/被动红外成像导引头。

关键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动能拦截器;导引头;红外成像;激光雷达;焦平面阵列中图分类号:TN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76(2009)01-0001-06Development analysis of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 ofkinetic kill vehicles in AmericaFAN Jin蛳xiang(The Eighth System Design Department of the Eighth Research Academy of CASC,Shanghai200233,China)Abstract:The core requirements for America′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BMDS)and the importance of infrared guided kinetic kill vehicles(KKV)for BMDS were summarized.The fight missions, intercepting targets,task′s characteristics,programm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tatus of several infrared seekers employed by America′s endo蛳atmospheric and exo蛳atmospheric KKV,which were being deployed, tested or developed currently,were introduced.The weaknesses of America′s KKV dealing with threat of ballistic missile ineffectively were analyzed.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 for Multiple Kill Vehicle(MKV),which could counter complex ballistic missile threats,were introduced.Moreover,new concept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abilities of resolving multiple closely spaced objects(CSOs)and discrimination of ballistic missile warhead(including multi蛳bands infrared imaging seeker and dual蛳mode active/passive infrared imaging seekers)were introduced.Key words: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KKV;Seeker;Infrared imaging;Lidar;Focal plane array收稿日期:2008-07-15;修订日期:2008-09-20作者简介:范晋祥(1966-),男,山西太原人,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系统与应用技术研究。

课件:电子对抗技术

课件:电子对抗技术

01
雷达对抗是指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对敌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欺骗和摧毁等行动,以达到削弱或摧毁敌方雷达探测能力的目的。
02
雷达对抗主要包括无源对抗和有源对抗等。
03
无源对抗主要采用干扰箔条、反射器和干扰机等手段,使敌方雷达无法正常工作或传递错误信息。
04
有源对抗主要通过发射虚假信号、干扰脉冲等手段,欺骗或摧毁敌方雷达系统。
包括通信干扰、通信侦察、通信防御等。
通信对抗技术
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利用通信干扰技术,成功干扰了伊拉克的军事通信,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信对抗应用案例
光电对抗技术
包括激光干扰、红外干扰、光电侦察等。
光电对抗概述
光电对抗是指利用光波干扰、破坏敌方光电探测系统,以降低敌方目标探测能力的电子对抗技术。
详细描述
雷达对抗技术主要涉及雷达信号的侦察、干扰和防御等方面。通过侦察和干扰敌方的雷达信号,可以有效地削弱敌方的探测和跟踪能力,同时通过防御措施可以保护己方的雷达系统不被干扰和攻击。
总结词
光电对抗技术是电子对抗领域中的新兴方向,随着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电对抗技术在电子对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详细描述
电子欺骗原理概述:电子欺骗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欺骗敌方电子设备的技术手段。通过发射虚假信号或改变真实信号的特征参数,使敌方电子设备接收到错误的信息或产生错误的判断。
电子对抗技术发展趋势
高频段通信对抗技术是电子对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频段通信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带宽不断增加,使得高频段通信对抗技术在电子对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战场侦察
对敌方通信系统进行干扰,破坏其正常通信,造成信息传递障碍。
通信力。
导航干扰

直升机机载中红外激光定向干扰实现途径

氙灯泵浦源 。
红外定 向干扰器 由高重频 Y G干扰激光器 、 A 激光 电源 、 耦合光纤 、 干扰激光发射 头 、 控制通信 接 口组成 , 干扰激光发
射 头 搭 载 在 跟 踪 平 台上 , 结 构 功 能 如 图 1 示 。 其 所
4尸 A r

7(RO) e r 。
N YG 匕 吐 A 敬{晶体
P , D
= — — — — _
盯 (1 2 j . 2AO
其 中 : 是 导 引 头 的光 学 接 收 口径 是 导 引 头 的 光 学 成 像 系 D
高反射镜
统 的焦距 ; 干扰 激光 的波 长。进行 简单 计算 , A是 假设 P = ,
图 1 红 外 定 向 干 扰 器 原 理
1 na 、 = . m,n= . , =10m f=30 m A = 8r d O 0 3k 7 0 5 D r t I 0 m, 0 m,
38 m, 以 得 到 P = . ,:8 W/ m , 照 国外 如 美 . 可 07W , 0k c 按
国海 军 实 验 室 所 提 供 的 红 外 探 测 器 件 的 损 伤 阈 值 在 1 0 0W量级可知 , 0 如此高 的光 功率 密度 已经可 以导致 面阵 器件饱和甚至被破坏性致盲。
系 统 ( TR M) 可 以输 出 3个 波 段 的 红 外 激 光 , 出功 率 最 A IC , 输 高 能 达 到 5W , 率 能 达 到 7 , 且 重 量 仅 为 1 , “ 效 % 而 3 对 毒 刺 ” 弹 有 3 % 的有 效 性 。 导 0
5MW( 冲能量为 5 J 脉冲宽 度为 1 s 、 5k 0= 脉 0m , 0 n) R: m、

红外遥感技术的军事应用

2006年第5期28TECHNOLOGY F OUNDA TION O F N A TIONAL D EFENCE国防技术基础 红外遥感技术的军事应用冯雪艳 摘要:红外遥感是一种通过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获取目标有关信息的遥感手段,它具有不受暗夜限制和穿透云雾的优点。

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遥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其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机载红外成像、星载红外成像和星载导弹预警。

红外遥感是继可见光遥感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光学遥感手段,它可以通过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获取目标的有关信息,具有不受暗夜限制和穿透云雾的优点。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遥感能力不断增强,红外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地球勘探、天气预报、森林火灾监视等民用领域。

红外遥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机载红外成像、星载红外成像和星载导弹预警,这也是本文所要介绍的内容。

一、军事应用1.机载红外成像伊拉克战争的经验证明,从空中昼夜获取战场的情报信息,对获取战场的主动权及至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极为重要。

采用机载成像技术直接从空中获取地面信息,对地面目标进行侦察监视方法的应用已有几十年时间。

美国军方一直强烈地依赖于这一手段获取情报,其U-2、P-3和“食肉者”侦察机就是这种应用的典型实例。

U-2飞机上装有高分辨率的摄像系统,可获得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清晰图像,其侦察范围沿飞行航线纵深可达数十公里的大面积地区,为指挥机关和作战部队提供了极为直观的准确情报。

美、英、法等国军队一直非常重视发展这种先进的战术机载成像侦察监视系统,从越南战争到波斯湾战争,仅美国海军就有500多架RF-4侦察机,迄今为止仍有100多架RF-4鬼怪式侦察机在世界各地服役。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美军发动的几场战争中,如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美军的机载战术侦察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夺取战争的主动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军已成功研制出机载战术双波段监视侦察系统,其优点是能在存在杂乱回波的情况下识别和分辨出目标。

红外有源干扰机的干扰原理和典型设备

红外有源干扰机作用机理及典型设备报告指导老师:付小宁(老师)制作人:丁腾欢(04085010)姚林涛(04085014)王攀(04085037)红外有源干扰机是一种有源红外对杭装置,能发出经过调制精确编码的红外脉冲,使来袭红外导弹产生虚假跟踪信号,从而失控而脱靶。

本文根据国外文献,仔细分析了红外有源干扰机的干扰机理,并综述了发展现状。

1、前言随着光学制导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型高速、无源制导的红外导弹改变了空战的规律。

1972年越南人曾报道,每发射三枚红外寻的SAM-7导弹就可击落一架美军飞机。

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战场上损失的飞机有90%以上是红外导弹的牺牲品。

红外导弹在战场上显示出命中率高、使用灵活、维修简单和成本低等优点,各国均大量装备,服役的红外导弹已达10万枚。

红外导弹威胁的日趋严重,不仅因为其技术性能不断改进,而且因为进行近距攻击的红外导弹使飞机自卫的时间很短,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开发出先进的红外对抗(IRCM)手段。

而红外有源干扰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红外对抗装置。

能发出经过调制精确编码的红外脉冲,使来袭导弹产生虚假跟踪信号,从而失控而脱靶。

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上装备红外有源干扰机,可以有效地对抗红外导弹,确保自身平台的安全。

目前,红外有源干扰机己在作战飞机上广泛装备成为飞机自卫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根据国外文献,仔细分析了红外有源干扰机的干扰机理,并综述了国外红外有源干扰机的发展现状。

2、红外寻的器工作原理红外导弹寻的器的调制盘(riticle)系统类型相当多,如调幅、调频、调相、脉冲调制等,但实际采用的主要有下列两种,即同心旋转调制盘系统和圆锥扫描调制盘系统。

2.1、同心旋转调制盘系统调制盘与光轴的交点为调制盘的旋转中心时,这种系统称为同心旋转调制盘系统。

这种系统原理简单,应用较广泛,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比较成熟。

导引头光学系统将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聚焦在调制盘上,形成一弥散圆,调制盘的分格与此弥散圆匹配,既能有效地调制,又能滤除大面积的背景干扰。

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及技术研究进展

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及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当前我国的红外探测技术快速发展,相关的技术设备和材料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中红外隐身图层材料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

在红外探测系统和探测精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军事领域使用了大量以红外辐射为信号源的武器和装备,使得战斗机、车辆和坦克等重要的武器装备极容易被追踪攻击甚至被摧毁。

因此,为了适应红外探测领域的严峻挑战,应对好红外威胁并提升武器装备的运行能力,必须利用更为科学的技术和材料。

基于此,本文对红外隐身图层材料的概念、主要分类及其特性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涂层材料的研究发展和性能测试两个方面综述目前红外隐身涂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红外隐身涂层材料;特殊材料;技术研究引言红外隐身涂层材料能够帮助目标躲避红外信号的追踪,从而实现反探测和反追踪的目标,在军事领域红外探测技术和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有效对抗各种红外线探测器的探测和追踪,提高武器和军事目标在战争中的生存和防打击能力,必须做好反红外探测研究工作。

而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和防探测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可为武器装备有效对抗红外线探测提供关键支持。

一、红外隐身涂层材料的分类与特性分析要想了解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必须先认识红外线和红外检测技术。

红外线是指波长在0.76~1000µm范围内的电磁波,红外线具有电磁波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同时还具有反射、折射、偏振等特性,与可见光类似,但是红外线的热效应相较于可见光更强,因而更容易被物质吸收。

红外探测技术正是通过红外线发射、接收信号并开展分析来实现探测目的,并通过分析物体发出的红外光波段来跟踪其位置,并分析其性质。

红外隐身材料则能帮助物体避开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检查,通过降低或者改变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特征来降低其可探测性,或者通过改进材料的结构特征等来降低或者吸收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常见的红外隐身涂层材料包括降低目标红外发射率和控制目标温度的涂层材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AR 4 一4检 测 到 导 弹 攻 击 时 ,即 引导 干 扰 光 束 瞄 准 导 定 向红 外 对抗
将光 束 引 向来 袭 导 弹方 向 ,使 导
弹导 引头 工作 混 乱而脱 靶 。 D R M 可 以采 用 常 规 的 红 IC 外光 源 也可 以采 用激 光 ,而 激 光
所需 的脉 冲重复 频率 将 达到数 兆
赫 兹 。这 种 C R M 系统 的 寿 DI C 命约 为 3 0 ~ 5 0 ,与 铯 灯 或 0h 0h 氙 灯 的 I M 系统 的 寿 命 差 不 RC
多。 3 2 AN/ . AAQ_4 V) 仇 女 神 2( 复 定 向 红 外 干 扰 系 统
DI M 设 备 是 人 们 最 先 开 发 RC
的 。美 国洛 勒尔 公司采 用 铯灯作
对抗 技 术 和 相 干 光 定 向 红 外 对 抗 中的
激 光 器技 术 ,介 绍 了非 相 干 光 定 向 红
为 干 扰 光 源 ,聚 成 宽 1 。 5、高 低
角 为 + 1 。 一 7 。 棱 锥 形 光 O~ O的
红 外 干 扰 机 是 I C 的 重 R M
为 使红外 干 扰光 束及 时准 确 地 指 向来 袭 导弹 ,必须 跟 踪 导 弹
并 给 出导 弹的方 位 数 据 , 项 功 这
命 长 , 一开 机 即可 达到 峰 值 输 且 出 。这 样 的光源 易 于进行 干扰 信
号 的 调 制 , 且 反 射 器 小。 DI M 系 统 以 2 6× 2 6元 RC 5 5 MC T焦 平 面 阵 列 作 为 MAWS ,
外 对 抗 和 相 干 光 定 向 红 外 对 抗 技 术 的
发展 现 状 。 主 题 词 红 外 对 抗 定 向 红
窄 的 光 束 中 ,当 红 外 导 弹 逼 近
时 , 弹逼近 告警 系统 ( 导 MAWS )
束 , 而 由 AN/ AAR 4 红 外 一4 MAWS 引 导 干 扰 光 束 。 当
飞航 导弹
20 0 2年 第 9期
・ 1・ 4
维普资讯
6的 D R M 干 扰 光 束 照射 到 导 。 IC 弹上 。1 9 9 3年 底 进 行 了实 弹 发
1 . / 的 C 激光 可 三倍 频 为 0 6t - m Oz 中波 红 外 的 3 5 . 3 m。这 项 技 术 现在 还处 于初 期 , 于倍 频 激光 对 也可 再次 进行 倍频 。虽 然两 次倍
前 言
这种 系 统使 铯灯 全 向连续辐 射较 短 波长 的红外 能 量 ,以对 抗 早期 的红外 导 弹 。仅 当 MAwS检 测 到 目标 逼近 时 ,才辐 射 较 长 波长 的 更 强 的 定 向 光 脉 冲。 这 种
DI C 设 备 在 1 9 R M 9 3年 夏 末 进 行 了真 实发射 试 验 。 美 国诺斯 罗 普公 司研制 的 萤
在过去 的 3 O年 里 ,据 不 完 全统 计 ,在 战 场 上 损 失 的 飞 机
能 在 干 扰 光 束 中 集 中更 大 的 能
量 。同其 它 I C 方 法相 比 , R M 相 干 光 ( 光 )定 向 红 外 对 抗 激 ( D R M) C I C 技术 能 提供更 远 的作 用距 离 和更 大的 灵 活性 ,能 有效
干扰 制 导系统 先 进 的新 一代 红外
导弹。
火 虫系 统 , 使用 双 红外 光 束将 氙
灯 能量 聚焦 在逼 近导 弹上 。虽 然 不 如铯 灯 有效 ,但 氙 灯 更 亮 ,寿
外 隐身 、烟 幕 、红 外 干扰 弹 、红 外 干扰 机 以及 激 光 致 盲 等 手段 , 可 以有 效地 对抗 红 外 导 弹 ,确 保 自身平 台 的安全 。
射 的 地 面 试 验 ,使 用 缆 车 装 载 DI M 系 统 及 模 拟 飞 机 的 热 RC
不 断 问世 , 使人 们 加 大 干扰 机 迫 的输 出功 率 , 但是 干 扰 机 的输 出 功率 不能 无 限增 大 ,它 受 到 干扰
采 用 常 规 红 外 光 源 的
的精 度 约 为 0 0 。 . 5 ,很 容 易 使 宽
本 文 2 0 一11 到 , 者 系东 北 电子 技 术 研 究所 研究 员 0 2O —1收 作
光 辐射 越强 ,导弹 偏 离 飞机 的距
离就越 大 。而 随着 更先进 导 弹 的
与红外 干 扰光源 装在 同一 个转 塔 架上 。传感 器 能锁 定导 弹并有 足 够 的灵 敏 度 , 至在 导 弹 发动 机 甚
燃尽 后仍 能跟 踪导 弹 。跟踪 系统
高 了载机 的隐蔽 性 。
1 D RC 技 术 的 发 展 现 状 I M
能 是 由 MAWS完 成 的 。一 般 采
用 无 源 红 外 或 紫 外 探 测 的 MAWS ,它 具 有 3 0覆 盖 范 围 。 6。 由于 MAWS无 源 探 测 ,且 红 外 干扰能 量定 向发 射 ,所 以 大大 提
要 手 段 。人 们 从 I M 的 实 践 RC
中得 出规律 :红外 干 扰机 产 生 的
维普资讯
控制与制导
捅 要 本 文 概 述 了 定 向 红 外
机 体积 、 出孑 径 尺 寸和 基 本 功 输 L 率 消耗 的限制 。这就促 使人 们 开
发 出定 向 红 外 对 抗 ( R M ) DI C 技 术 ,即将红外 干 扰 能量 集 中到狭
中, 被红 外 导弹 击落 击 伤 的 约 占
9 , 雷达 制导 导 弹 和 高射 炮 3 而 火击 中 的仅 占 5 左 右 。为 了有 效 对 抗 日趋 严 重 的 红 外 导 弹 威
胁, 迫使 人们 不 断开 发 出先 进 的
红外 对抗 (R M ) 段 。采 用 红 IC 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