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学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第五章 神经系统的相关临床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2)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第五章 神经系统的相关临床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2)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第五章神经系统的相关临床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2)1、REM睡眠行为障碍常见于()。

(单选题)A. 成年人,女性多见B. 学龄前儿童,无显著性别差异C. 青春期前发病,男性多见D. 婴幼儿,无明显性别差异E. 6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多见试题答案:E2、引起电极故障伪差的因素不包括()。

(单选题)A. 地线接触不良B. 长时间记录后导电膏或导电液(如盐水)干燥C. 头皮油脂过多D. 电极固定不好E. 电极与皮肤之间电阻过大试题答案:A3、症状性癫痫的定义是指()(单选题)A. 临床上不能分类的癫痫B. 从婴儿起始的癫痫C. 抗癫痫药物无法控制的癫痫D. 脑部无病损或代谢异常的癫痫E. 脑部有病损或代谢异常的癫痫试题答案:E4、硬膜下血肿的脑电图可见()。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D5、持续性局灶性多形性δ活动的特征是()。

(单选题)A. 局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受累B. 病因具有特异性C. 局部背景活动正常D. 波幅固定E. 仅存在于睡眠描记试题答案:A6、有关眼球运动对脑电图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A. 双眼球向左视时,F7、F8导联电位极相一致,均为负相B. 双眼球向左视时,F7正相电位升高,F8负相电位升高C. 双眼球向左视时,F7、F8导联电位极相一致,均为正相D. 双眼球向左视时,F7、F8正相电位均降低E. 双眼球向左视时,F7负相电位降低,F8正相电位升高试题答案:B7、肌电伪迹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中经常出现,以下最可能为脑电图上肌电伪迹来源的是()。

(单选题)A. 颞区肌肉紧张B. 拍手C. 血管搏动D. 拍打婴儿E. 刷牙动作试题答案:A8、脑电图报告受检者信息中,需要标明近期使用的药物,以下正确的是()。

(单选题)A. 苯二氮䓬类和巴比妥类药物可以导致药物性快波,深睡期表现最为突出,快波常以后头部为著B. 采用麻醉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时,脑电图出现暴发-抑制图形,提示麻醉药中毒或过量C. 丙戊酸可以很好地抑制局灶性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D. 当患者近期内开始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脑电图监测到强直发作持续状态的图形,不能排除药物诱发的可能E. 传统抗癫痫药常对脑电活动造成影响,而新型抗癫痫药常较少引起脑电活动的改变试题答案:E9、患儿,12岁。

神经电生理 肌电图基础知识

神经电生理  肌电图基础知识
➢ 用脉冲电流,刺激不同 部位的神经,观察神经 及其支配肌肉的生物电 变化。
➢ 反映神经肌肉功能状态
诱发电位学
➢ 给周围神经或其它感觉 器官以适当的刺激,观 察这刺激在中枢神经系 统引发的生物电反应, 借此反映中枢神经系统 的功能状况
.
绝缘层 针芯 针体
肌电图、诱发电位仪
质量差异的关键:电极、放大器
.
SLSEP由派生出来的其它检查
节段性SEP
L3
L1
T11
刺激:皮节刺激
T9
T7
记录:随刺激位置 T5 上升从Cz逐渐旁开 T3
应用:脊髓损害定位
10ms/D
LD1 LD2 损害平面以下波幅下降
损害部位潜伏期差明显大于正常
优点:与下肢SEP结合,可以准确定位脊髓损害部位
缺点:操作费时、病人不易合作;诱发电位出波不太清晰稳定
.
神经元
轴索 正 常
雪旺氏细胞
裂完 全 断
性顺 向 变
郎飞氏节 肌肉
.

裂轴




*正常:
n 神经性损害 m 肌性损害
无自发放电
插入电位
*自发电活动 n m 失神经电位 n
纤颤电位: 时限 <=3ms 波幅几十-
几百μV.
终板放电
正相电位 正锐波 正尖波
自发电活动(失神经电位) m 肌 细胞 受损
终 板
乙酰胆碱酯酶缺乏症
乙酰胆碱受体


.
肌细胞
刺激:连续脉冲 周围神经 频率1、3、5、10、30Hz
神经:尺、腋、面
记录:小指展肌、三角肌、 眼伦匝肌
观察:CMAP波幅、面积 衰减百分比

诱发电位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的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

(3)脑干血管病
出血、梗塞 (Weber 、闭锁综合征正常) 其他 肝豆状核变性 OPCA 脑疝 Vit B12缺乏 糖尿病 尿毒症 昏迷与脑死亡 手术监护 药物副作用监测
视觉诱发电位
VEP
视神经---视交叉---外侧膝状体---视放射
低概率---相关任务
P300起源:顶、枕、颞、联合区、 海马结构
杏仁体
实验参数
记录电极:Fz Pz Cz
参考电极:双侧乳突
刺激形式:
16---20岁 P300 PL最短,
01
以后每年增加1---1.5ms
02
观察:
、 痴呆 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鉴别真性和假性痴呆(抑郁症)
精神障碍 波峰降低,潜伏期正常 (注意障碍)
4
反映上行传导途径及感觉皮层的功能
诱发电位的分类
4.按诱发电位起源分类
1.按感觉 刺激的形式分类
视觉 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 三叉神经、脊髓传导速度、 阴茎背神经
2.按刺激后诱发电位的潜伏期长短分类
短潜伏期 <10ms 中潜伏期 10-50ms 长潜伏期 >50ms 短潜伏期----多起源于皮层下(BAEP)长潜伏期-----多起源于大脑皮层 (P300)
各波PL、IPL在正常值内
01
两侧之差<0.3 I--III > III--V ,
02
波幅两侧比较<50% I/V <0.5。
03
正常人II波可以消失,IV、V融合。
04
4.诊断
婴幼儿、不配合成年人,可给予催眠药 不能代表真正的听力,帮助确定外周的 听见敏度
鉴别听力损伤 (1000--4000HZ)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专业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专业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专业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棘波的电生理学特征不包括((江南博哥))。

A.时限为20~70ms,波形锐利B.突出于背景活动C.负性棘波的上升支陡峭,下降支可略缓D.高波幅E.棘波后可伴有低波幅的正相成分参考答案:E[单选题]2.在局部颅骨缺损部位,头皮脑电图记录到的活动是()。

A.局灶性多形性慢波活动B.局部性尖慢波复合波C.局部棘慢波复合波D.局部波幅增高,频率增快E.间断性节律性delta活动参考答案:D[单选题]3.癫痫发作期脑电图不能发现特征的变化是因为()。

A.发作一定为假性发作B.脑电图设置一定存在问题C.可能局灶性癫痫起源位置较深或电场范围非常小,无法在头皮脑电图上记录到D.抗癫痫药物服用过量E.捕捉发作次数不够多参考答案:C[单选题]4.梳状波的频率分布为()。

A.2~5HzB.5~7HzC.9~13HzD.13~17HzE.5~7Hz及13~17Hz参考答案:E[单选题]5.K-综合波是哪些波的组合?()A.睡眠中一过性正相尖波与睡眠纺锤波B.睡眠中一过性正相尖波与阵发性α节律C.锯齿状波与睡眠纺锤波D.顶尖波与睡眠纺锤波E.顶尖波与阵发性θ节律参考答案:D[单选题]6.通常情况下表现痫样放电的脑电图是()。

A.多棘慢波复合B.门棘波C.节律性颞区θ暴发D.6Hz良性棘慢复合波E.小尖棘波(睡眠中)参考答案:A[单选题]7.癫痫的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表现相比,正确的是()。

A.多数癫痫发作两者之间图形基本一致B.发作期脑电图常常存在典型的棘慢复合波C.发作期脑电图在发作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D.每次发作只表现一种发作期图形E.典型失神发作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图形特点不一致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E两项,除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等少数发作类型外,多数癫痫发作期图形与发作间期图形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BC两项,与发作间期放电相比,发作期脑电图常常缺乏典型的棘慢复合波或尖慢复合波,且在变化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

小儿脑电图看图基本知识

小儿脑电图看图基本知识

小儿脑电图看图基本知识李沁晏【期刊名称】《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8页(P45-52)【作者】李沁晏【作者单位】郴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423000【正文语种】中文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小儿神经学组的建议,小儿脑电图的诊断分为正常、正常范围、界线性(borderline)和异常。

其中正常范围和正常脑电图的临床意义—致;界线性脑电图对临床没有明确的诊断意义;异常脑电图不再区分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常,但需在结论中注明异常表现,如“背景δ为主,弥漫性慢波”、“左侧前头部局限性慢波”、“双侧对称同步3 Hz棘慢波节律暴发伴失神发作”、“右侧Rolandic区棘慢波发放,睡眠期明显增多”等,这样更有助于临床诊断。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现时为正常脑电图: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锤、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期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异常阵发性放电。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

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指年长儿)。

2.过度换气时有轻度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3.出现少量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在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界线性脑电图:1.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

脑科学基础知识

脑科学基础知识

脑科学基础知识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大脑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不仅揭示了大脑各部分功能,更深入了解了大脑与认知、情感等心理学领域的关系。

本文介绍一些脑科学基础知识。

一、神经元神经元是组成大脑的最基本单元。

它们是具有电特性的细胞,能够接受和传递信息。

每个神经元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终末分支四个部分。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是发出神经冲动的地方。

树突是从细胞体伸出的分支,主要用于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从细胞体伸出的长线状物,能够将神经冲动传递到其他神经元。

终末分支是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负责将神经冲动传递给目标细胞。

二、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

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化学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的突触,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可靠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电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通过离子流动传递信息的突触,能够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和同步。

三、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层的灰质组织,是脑功能最为复杂的区域。

大脑皮层分为左右两侧,各有四个叶。

每个叶又分为许多区域,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功能。

例如,颞叶负责听觉、情感、记忆等功能;顶叶负责感觉和运动;额叶负责执行调节和计划行为等高级认知功能。

四、脑波脑波是指在大脑皮层和下方区域发生的电位变化,能够反映出脑的活动状态。

常见的脑波有δ波、θ波、α波、β波和γ波。

不同频率的脑波对应不同的脑活动状态。

例如,α波出现在静息状态下,β波则出现在心理活动增加的状态下。

五、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脑与认知、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来揭示脑中特定区域的功能及其与行为和认知的关系。

它的研究涉及感觉、知觉、记忆、语言、决策等多个领域。

六、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指的是神经元和神经回路随着经验和环境改变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调整。

这种可塑性有助于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新的技能。

诱发电位基本知识

诱发电位基本知识

诱发电位脑电图及脑电分布图、神经肌电图和诱发电位构成现代临床神经电生理诊断学的三大内容。

70年代采用叠加平均处理技术将极其微弱的与外界刺激有锁时关系的诱发电位信号从背景噪声中提取出来,使诱发电位真正成为临床应用性诊断技术。

此后20余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称之为“临床诱发电位学”。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用波宽为0.1~0.2ms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沿着神经通路部位安放记录电极,检取诱发电位信号。

在头部常依据脑电图按10~20 系统方法安放。

根据刺激和记录部位可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作如下分类:1.按刺激部位(1)上肢正中神经SEP。

(2)下肢胫后神经SEP。

这两种SEP临床上最常用,许多临床神经电诊断室均将它列为常规检查项目。

(3)节段性SEP:刺激皮节或皮神经。

(4)三叉神经SEP:刺激上下唇、牙龈或面部。

2.按记录部位(1)神经电位:例如锁骨上窝欧勃(Erb)点臂丛神经电位、腘窝胫后电位、腰骶部马尾神经电位。

(2)脊髓电位:颈和腰部。

(3)皮质(近场)电位:常记录早成分(刺激后50或100ms时程内电活动)。

(4)皮质下(远场)电位:这些电位虽起源于脑皮质下深部,可以通过容积传导和电场扩布,在头皮表面记录到。

(一)正中神经SEP用电流刺激一侧腕部的正中神经干,产生传入神经冲动,常规记录导联有三:导联1 同侧锁骨上窝欧勃(Erb)点——N9。

导联2 第7颈椎棘突(C7)——N13。

导联3 对侧顶部(Pc)——N20。

以前额正中部(FPz)作为公共参照点构成3个记录导联。

测量指标和正常参考值(均值±标准差)见下表。

正常参考值峰潜伏期(ms)峰间潜伏期(ms)测量指标N9 N13 N20 N9~N13 N13~N20 N9~N20绝对值9.70±0.76 13.50±0.92 19.00±1.02 3.80±0.45 5.50±0.42 9.30±0.53侧差0.20±0.20 0.20±0.17 0.30±0.25 0.20±0.21分析与评价锁骨上窝欧勃点的N9电位是臂丛神经动作电位,它的诊断作用为:①了解上肢周围神经传导。

电生理知识点总结

电生理知识点总结

电生理知识点总结1. 电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电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电场中产生和传导电流,以及利用电流来调控细胞功能的生理学学科。

电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离子泵、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动作电位等。

电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细胞和组织在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揭示电刺激对生物体的影响和调控机制。

2. 离子通道的特点和分类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多种离子的通道蛋白,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平衡,影响细胞的电位和电导率,从而控制细胞兴奋性和肌肉收缩等生物学过程。

根据离子传导的特点和作用机制,离子通道可以分为压力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和异源门控通道等多种类型。

3. 离子泵的结构和功能离子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膜蛋白,具有将离子从低浓度转运到高浓度的能力。

离子泵的典型代表包括Na+/K+ ATP酶和Ca2+ ATP酶等。

离子泵通过ATP酶的水解反应,将ATP分解为ADP和磷酸根,从而产生能量来催化离子的运输。

离子泵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调节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和细胞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电信号,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在受到电刺激后发生开放和关闭而产生的电压变化。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是神经元和肌肉等可兴奋细胞活动的基础。

动作电位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波动性等特点,能够快速、一致地传导信号,完成神经冲动的传递和信息处理。

5. 生物体电生理学的应用电生理学在临床医学、药理学、生物技术和生理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测量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等生物电信号,可以诊断心脏、脑部和肌肉等组织的功能状态和病理情况,指导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通过研究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开发新药物,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电生理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通过研究细胞和组织在电场作用下的生物学效应,揭示电刺激对生物体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为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