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朝的青铜器
商代早期青铜器

夏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

夏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青铜艺术
•
青铜:
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
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
•
•
商周青铜艺术:
商周饕餮纹拓片:
•
•
青铜艺术:
意义: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成都平原——“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商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起到了多种功能。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功能:1. 社会地位象征: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和资源,因此只有统治阶级、贵族和达官显贵才能拥有。
拥有青铜器可以彰显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2. 礼仪仪式用途:青铜器经常用于宗教和祭祀仪式,以供奉神灵或祖先。
它们被视为圣物,具有宗教仪式的重要性。
在这些仪式中,青铜器被用来烧香、献祭、行礼等。
3. 礼器和礼品:青铜器也作为礼器和礼品赠送给重要的客人或外交使节。
它们被视为珍贵的文化交流和外交礼品,用于展示国家的繁荣和文化底蕴。
4. 器具和日常用品:青铜器还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和器具,如酒器、食器、锅炉、乐器等。
这些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例如饮酒、烧水、烹饪以及音乐演奏等。
5. 藏品和艺术品:青铜器在古代被视为艺术品,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使其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一些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卓越的工艺成为艺术品的代表。
总的来说,商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社会地位象征、宗教仪式、礼器赠送、日常生活和艺术品收藏等多重角色。
它们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和技术水平。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仪式用途:商代青铜器通常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
在商代社会,祭祀活动被认为是与神明沟通和祈福的重要手段,青铜器作为仪式器物的一部分,被广泛使用。
2. 社会象征: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往往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相关。
贵族阶层的人们常常拥有豪华、精美的青铜器,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3. 军事装备:商代青铜器也被用作军事装备,如青铜剑、青铜戈等。
这些武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威慑和寓意的作用,用来加强军队的战斗能力和声威。
4. 纪念和纪录:商代青铜器还用于纪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如用青铜制作的石钟、鼎等器物,可刻上文字和图案,用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承文化。
5. 交流及贸易: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和流通也促进了商代社会的交流和贸易。
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

夏商周青铜器纹样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纹样的发展经历了从简
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在夏朝时期,青铜器纹样较为简单,主要以波纹、横纹、拱形纹等为主,表现出简洁大方的特点。
这些纹样既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有一些生
物植物的形象,如蟠虺纹、雷纹等。
这些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呈现,具有一
种神秘感和神圣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宇宙天地力量的崇拜。
进入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纹样逐渐丰富起来。
在商代青铜器上,出现
了猛兽纹、龙纹、鸟纹等更加具象的图案。
其中,猛兽纹是一种比较常见
的纹样,如角纹、兕纹等。
这些猛兽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呈现,寓意着勇猛
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狩猎和战争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青铜器的纹样更加复杂精细。
周代的青铜器上
常见的纹样有云雷纹、缠枝纹、蛇纹等。
云雷纹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纹样,
在青铜器上经常出现。
这些纹样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于天文现象的关注,同时也展现出周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此外,周代青铜器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政治意义的纹样,如勾魂纹、六
韬纹等。
这些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出现,象征着政治上的权力和威望,体现
了周朝王室的统治地位和政治权威。
综上所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
象到具象的过程。
从波纹、横纹到猛兽纹、龙纹,再到云雷纹、蛇纹等,
这些纹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宇宙力量、狩猎和政治
的关注。
这些青铜器纹样的发展,不仅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
商代青铜器鼎是用来做什么的?鼎的最初用途

商代青铜器鼎是用来做什么的?鼎的最初用途鼎的含义和分类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春秋左传》有记载:夏朝初年,划天下为九州,设州牧。
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
派人先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
九鼎象征全国九州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
鼎的作用1.做饭的炊具。
鼎,最初是很普通的,只是个烹饪的东东,和现在的锅差不多。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鼎铛玉石”“钟鸣鼎食”等成语就说明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侈。
那时的王公大臣喜欢吃肉,经常用鼎煮,不同种类的肉放在大小不一的鼎里,煮熟后直接吃,古籍中的“列鼎而食”,那场面也真够壮观的。
2.专门用于祭祀或典礼,是身份的象征。
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普通人很难享用到。
因为铸造的成本高,也是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
你是什么身份就看你家有几口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这是周朝定的礼仪制度。
3.被视为传国重器。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
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
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
介绍一件你感兴趣的青铜器,解析器物赏析的方法

介绍一件你感兴趣的青铜器,解析器物赏析的方法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中一件我感兴趣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爵。
青铜爵是一种古代酒器,早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就已经开
始使用。
它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呈长颈、扁腹、三足的造型。
青铜爵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铸造出来的器物十分坚固,经久耐用。
爵的表面装饰着各种纹样,如龙纹、凤纹、兽面纹等,这些纹样既具有装饰效果,又寓意吉祥。
解析青铜爵的赏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古价值:青铜爵是文物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通过研究它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2. 艺术价值:青铜爵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
风格。
它的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纹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艺术魅力。
3. 文化价值:青铜爵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之一,它代表了古代社会
的权力、地位和财富。
它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用于宴会、祭祀等庄重场合。
4. 时代价值:青铜爵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从早期的简单形制到后来的复杂纹饰,青铜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赏析青铜爵时,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并结合历史、艺术、文化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青铜爵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商朝青铜文化特点

商朝青铜文化特点商朝青铜文化是指商朝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中国大陆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以青铜器为主要载体,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青铜文化在商朝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美学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程度。
本文将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物形态、纹饰图案和象征意义四个方面来解释商朝青铜文化的特点。
商朝青铜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制作工艺精湛。
商代青铜器制作使用了铸造的方法,这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
青铜器制作需要进行模型制作、铸造和整理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工艺要求。
商代的青铜器工艺技术非常发达,铸造出的青铜器形态规整,纹饰图案精细,工艺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高度文明程度,也体现了商朝统治者对青铜器的重视和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商朝青铜文化的特点之二是器物形态多样。
商代青铜器形态丰富多样,包括鼎、觚、簋、爵、斝等各种器型。
其中,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性器型之一,通常由两个或三个支脚、两个耳和一个提梁组成,形状庄重大气。
觚是另一种常见的青铜器形式,它通常由一个圆筒形的身体和一个长柄组成,形态优美。
商代青铜器的器物形态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器物功能的需求,也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第三,商朝青铜文化的特点之三是纹饰图案独特。
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图案丰富多样,包括动物纹、人物纹和几何纹等。
其中,动物纹在商代青铜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常见的动物纹有龙、鸟、虎、象等,它们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人物纹则主要描绘了商代社会的统治者、贵族和仆从等,展示了社会等级和阶级差异。
几何纹是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直线、曲线、点等组成,形态简洁明了,寓意丰富。
商朝青铜文化的特点之四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商代青铜器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贵族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世俗和宗教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参考◆ 浅析商朝的青铜器
◆丁景元 摘要:商代是我国青铜铸造的高峰时期,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就其铸造工艺、使用分类 和规模、造型和纹饰艺术的发展和变化,无不闪烁着古代工匠们思想和技术的光辉。对这一文明 史实的探究,无疑有助于高中学生对这一古老文明的认知。 关键词:青铜器铸造分类造型纹饰
现行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 业的进步”关于“青铜器”是这样叙述的:“原始 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治铜技术。商周 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 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如此概要的叙 述,既让学生难以理解,也让教师颇费周章, 同时还存在着“司母戊鼎”名称变更的紧迫性 (应称后母戊鼎)。现就商朝的青铜器的制造、 分类、造型和纹饰的变化作一粗浅的探析,以 期达到帮助学生对青铜器文明加深了解的目 的。 一、青铜器的铸造 商代青铜冶铸业十分兴盛。“据不精确的 统计,历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之 多,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而殷墟 妇好墓就出土青铜器四百四十多件” 。 1、青铜器的成分及其比例。 青铜器主要成分是铜、锡、铅。对出土的 部分青铜器检测发现,前、后期的铜、锡、铅 合金比例分别是80.83%、5%、11.09%和 85.94%、1 1.7%、0.84%,这表明商代的工匠们 不仅掌握区别孔雀石(氧化铜)、锡石等矿物 知识,而且还能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和要求, 按不同的比例随意地铸造。“后母戊鼎含铜 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 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 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 86 承。 2、青铜器的铸造。 (1)制模、制范。制模是用淘洗的粘土 做成欲铸造器物的形状,刻上花纹,经焙烧或 阴干成型。翻范则是用泥片按在陶模上,待半 干时分割取下,各片范间留有卯榫,呈子母扣 吻合。再将翻范焙烧成型,从而得到所需要的 陶范。大型铜器难以一次成型,就要将多块范 组合拼成一个整体。如“后母戊鼎”,不算鼎 耳共用28块陶范(因鼎耳须先用范另外铸成), 鼎身8,每足各3,鼎底及鼎内各4。由此可见 陶范制作技术之复杂和精巧。 (2)冶炼。商代前期的熔铜工具主要是 坩埚,即陶质的大口尊、大口缸或草拌泥制成 炼炉,后期是一种内加热型的熔炉设备,被称 为“将军盔”的坩埚。 (3)浇铸。浇铸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由于铜液冷却较快,必须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 灌注完,否则就会造成冷隔。以“后母戊鼎” 为例,它需要832.84公斤的铜液,一只将军盔
一次只能溶解12.5公斤铜液。这就至少需要 70多个将军盔同时熔铜,250多人同时行动。 如此众多的人有条不紊的工作,充分体现其周 密组织管理。由此可以想见商代冶铸技术水平 的高度发展和规模之宏大。 (4)修整。这是最后一道补救工序,由 于陶范的反复使用或操作不当,难免会出现陶 范的损坏,这样浇铸的青铜器就会出现凹凸不 平,因此就必须进行修整——挫平、磨光、抛 光等,至此一件青铜器才宣告完工。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年第3,4期 二、商代青铜器的分类 商代青铜器的种类十分繁多,涉及到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 面。按其功能和用途大致可分为: 1、礼器。 又称彝器,在商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它是 商王和贵族用于祭祀、燕享、朝会、歃盟等活 动的器物。商代常见的礼器有鼎、鬲、觑等烹 煮器,簋、豆等食器,盘、盂等储盛器。酒器 在礼器中占据最多,如盛洒或温洒用的 、 盂、卣、尊、觯、觥、瓿、壶、方彝等,饮 洒用的爵、角、觚等,其中觚、爵、肆往往配 套使用,这说明“青铜器有主次之分,即主器 和配器,它们所盛祭物不同,摆放位置不同, 而且青铜器作为祭器时,用途是固定的,有固 定的组合使用,这些都表现出了当时祭祀礼 仪。,,④
2、兵器。 仅次于礼器。为巩固政权,商王十分重视 兵器的铸造。其种类主要有戈、矛、剑、斧钺、 戟、箭镞等。其中戈的数量最多,在考古学上 可做断代的重要器物。斧铖用于砍杀也用作仪 仗、警卫,既是兵器,也作为权力的象征,起 到礼器的作用。 商代青铜器中的礼器和兵器数量之多,恰 好折射出商王文武两手统治的特色。 3、生产工具。 主要有斧、斤、锛、刀、铲、凿、锯、锥、 钻、削等手工工具。青铜农具极为稀少。其因 是青铜十分珍贵,官府很少把青铜用于井田制 下的生产工具的改进,但出于农业祭祀活动和 建造豪华的宫殿和苑囿的需要,又不得不把青 铜花在手工工具上。如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 代遗存的青铜农具就是“祭祀时用于处死人牲 并举行农事祭祀的仪仗之器。”⑨ 4、乐器。 商代歃盟、朝会、祭祀等活动时都要行礼、 奏乐,所以青铜乐器应而生。乐器主要有铜饶、 铜铃、铜鼓等。“礼”“乐”并重是商朝统治的又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年第3、4期 一特色。 5、车马器。 主要有辖套、轭、镳等,都是车上的附件 和马身上的用具或装饰。 三、商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与特征变化 造型与纹饰代表着商代青铜器独特的艺 术风格,也代表着商青铜的冶铸水平。 1、商青铜器的造型。 (1)奇巧型。把器物铸造成各种想象的 动物或图腾或人体浮雕或塑象。如课本提及的 “四羊方尊”就是这一型制的代表作。方尊的 四角附着向外半伸的羊身,羊角卷曲,双角龙 头点缀在每两只羊头之间。整个布局让人拍案 叫绝,堪称绝品。 (2)动物型。直接把青铜器铸成人们喜 爱的动物形态。如尊就有象尊、犀尊、龙虎尊, 卣就有鹗卣、豕卣等。这些型器模仿得维妙维 肖构思让人叹为观止。 (3)雄浑厚重型。相对于奇巧型来说, 雄浑厚重的青铜器更体现商王朝统治的特点。 如鼎在当时被统治者看成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因此,大型铜器屡见不鲜。除“后母戊鼎”外, 妇好墓出土的方鼎重达235公斤。郑州杜岭街 出土的商前期的两件大型方鼎,分别重达86.4 公斤和64.25公斤,“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 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 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2、纹饰复杂瑰丽而浑厚。 器物上常见的纹饰主要有饕餮纹、夔龙 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杜岭方鼎是 目前发现的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 礼器一这“礼”,现在还活在中国的大地上, 活在中国人的心中。”7if)“后母戊鼎”也以饕餮 纹为饰,“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出土的提梁卣, 不仅盖、提梁、圈足饰有各种各样的纹饰,而 且通体饰有竖向夔龙组成的饕餮纹,全部被装 饰得富贵华美。”㈣四羊方尊就以蟠龙纹为饰; (下转第85页)
87 的相似:都是被暗杀。 所不同的是,对于林肯我们一直以来是以 肯定为主,只要一提到林肯,人们总是会说他 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美国的总 统山上,林肯的头像赫然在目;对于亚历山大 二世,我们似乎没有那么宽容,我们会肯定他 的改革,但却否定其人,对他的评价总是以否 定为主,认为他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 改革之后封建残余存在阻碍了俄国现代化的 发展。例如人们普遍认为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 奴制,是迫于形势,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沙皇统 治;然而反观林肯的废奴,难道不也是迫于形 势吗?虽然他从始至终都有废奴思想,但在内 战之初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拯救联邦的统
一,
他说:“我在这个斗争中的首要目的便是
拯救联邦,既非拯救奴隶制度,亦非摧毁奴隶 制度。如果我不解放奴隶也能拯救联邦,我就 愿意这样做;如果我靠解放所有的奴隶而能拯 救联邦的话, 我也愿意这样做;如果我由于 解放某些奴隶同时放着另一些奴隶不管而能 够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样做。”[6] 时至今日,当越来越多的史料呈现在我们
眼前,当我们不再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当我们 可以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历史,在“一切历史都 是当代史”的指引下,我们在高度肯定林肯的 同时,在充分肯定俄国I861年农奴制改革的 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对这次改革的发动者—— 亚历山大二世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呢?
参考文献: 【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 【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4. 【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子 [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42. 【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57. 【 】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 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9. 【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下)[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44. ]刘祚昌.美国内战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177. (作者:马臣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上接第87页)戈、镞等多以兽面纹,盾多以 人面纹。晚期比之于早期和中期“内容及种类 要丰富得多,显示装饰艺术呈现出高峰,展示 了中国古文明的灿烂光辉。” 3、商青铜器的特征的变化。 商青铜器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中、晚。 就形制而言,鼎足由外向内,并呈粗壮牢固特 征;簋圈足越来越厚;觚由粗壮向瘦长变化; 爵足后移;底平向园变化,柄刃由直向弯曲变 化。从这些变化说明商代青铜冶铸业术和青铜 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集中反映了当时高超的 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时代特点。
注释: ①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司母戊鼎”“已改名”后 母戊鼎”。后母戊鼎,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 器,其腹部铸有“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 祭祀其母所铸。 ②青铜器所代表的威严.河南文化网,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年第3、4期
http:Hcu1.shangdu.com.20 1 3-3—6 ③马远方,后母戊鼎“双耳”是后补的?【N】,北 京晚报,2012.10.2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 年殷墟发掘简报[J],考古,1961(2) ④李玲玲.商代青铜文明特征[.『】,平顶山学院学 报,2008(3) ⑤彭明瀚:《江西新干晚商遗存出土青铜农具浅析
——兼及商代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中原文 物.1995(41 ⑥杜岭方鼎[J]河南博物院网 http “ pⅣw.chnrnus.net/dcjp/201 1-12/29/content12413.h tm ⑦⑧河南文物研究所.郑州新发现商代窑藏青铜 器[J].文物.1983(3) ⑨尹春沽.浅论商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J].内江科 技.2006(9)
(作者:丁景元,安徽省明光中学)
85